一、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生姜瀉心湯的藥物組成、煎服法、歸經(jīng)、辨證要點是什么?
半夏瀉心湯 | 甘草瀉心湯 | 生姜瀉心湯 | |
條 文 | 《傷寒論》第149條:“傷寒五六日,嘔而發(fā)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fù)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fā)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鞕痛者,此為結(jié)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金匱要略》第10條:“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span> | 《傷寒論》第158條:“傷寒中風(fēng),醫(y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shù)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鞕而滿,干嘔心煩不得安,醫(y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fù)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jié)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鞕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 《傷寒論》第157條:“傷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姜瀉心湯主之。 |
組成劑量 | 半夏(洗)半升,黃芩、干姜、人參、甘草(炙)各三兩,黃連一兩,大棗(擘)十二枚 | 甘草(炙)四兩,人參三兩,黃芩三兩,干姜三兩,半夏(洗)半升,黃連一兩,大棗(擘)十二枚 | 生姜切(切)四兩,甘草(炙)三兩,人參三兩,干姜一兩,黃芩三兩,半夏(洗)半升,黃連一兩,大棗(擘)十二枚 |
煎 服 法 |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
歸 經(jīng) | 厥陰病證 | 厥陰病證 | 厥陰病證 |
辨證要點 | 上熱下寒,嘔而腸鳴,心下痞硬 | 胃虛,心下痞,嘔吐下利腸鳴 | 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腹中雷鳴,下利 |
二、《傷寒論》149條的本質(zhì)說明什么?
答:《傷寒論》第149條:“傷寒五六日,嘔而發(fā)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fù)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fā)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鞕痛者,此為結(jié)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span>
“傷寒五六日”是去表內(nèi)傳的時候,傳少陽的可能性大,“嘔而發(fā)熱者”,柴胡證的適應(yīng)癥出現(xiàn)了,柴胡證的特點是“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柴胡四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這里的“口不欲食”也是一證?!皣I而發(fā)熱”是少陽病,少陽病用小柴胡湯即可,但是醫(yī)生“以他藥下之”,是誤治,那么下之后,病就變了,如果“柴胡證仍在者”,未因誤下而生變證,同時還有柴胡證,還可與柴胡湯。雖然誤下之后,與小柴胡湯也不為逆,是對的,那么服了小柴胡湯之后,“必蒸蒸而振,卻發(fā)熱汗出而解” 病人先感覺蒸蒸發(fā)熱,然后打振顫,先蒸蒸然、發(fā)熱,后來戰(zhàn)栗惡寒叫“蒸蒸而振”,隨后出現(xiàn)大汗,病就解了,這是玄冥反應(yīng)。
“若心下滿而硬痛者”,心下就是指的胃,硬痛就是熱結(jié)于里,不但硬,而且疼,這就是大陷胸湯證,所以大陷胸湯主之。
“但滿而不痛者”,心下這個部位只是滿,硬滿,但是不痛,這是半夏瀉心湯證,這是痞,半夏瀉心湯證本來有人參證,心下痞硬。
心下滿硬痛,這是大陷胸湯證,只是心下滿而不痛,這是半夏瀉心湯證,若是胸脅苦滿是小柴胡湯證。
《傷寒論》149條的本質(zhì)說明了小柴胡湯證、大陷胸湯證、半夏瀉心湯證區(qū)別 : 小柴胡湯證是胸脅苦滿,大陷胸湯證是心下滿硬痛,半夏瀉心湯是心下滿而不痛。
三、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生姜瀉心湯當如何鑒別?
答 :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生姜瀉心湯三方的治療很相似,皆用于治療胃虛有痞證,都有人參證的心下痞,均可以治療嘔、心下痞、下利,生姜瀉心湯的辨證要點是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腹中雷鳴,下利,是胃中不和所致,而不是誤用藥物導(dǎo)致的。甘草瀉心湯有狐惑病,有半夏瀉心湯的證,但中氣更虛,或見口中糜爛,腸鳴腹瀉,或出現(xiàn)前后陰的潰瘍。半夏瀉心湯的辨證要點是上熱下寒,嘔而腸鳴,心下痞硬,用藥是寒熱并用,既有黃芩、黃連之苦寒,又有干姜、半夏之辛溫,還有人參、棗、草治胃虛,因此,它不是治療純陰證的,也不是治療純寒證的,是治療寒熱錯雜、上熱下寒證的,本方側(cè)重于嘔而腸鳴,滿而不痛,常見于急慢性胃腸炎,腸功能紊亂等癥。
胡希恕先生醫(yī)案
張某,男.29歲,病案號168767。初診日期1965年10月12日:腹瀉、胃脘脹四個月。原有右脅痛已四五年,經(jīng)檢查謂慢性肝炎,因癥狀不重,故未重視治療。近四個月來右脅背痛明顯,且見胃脘疼痛、腹脹、頭暈、惡心、大便溏稀日四五行,經(jīng)查肝功正常,服中,藥治療腹瀉、胃脘疼等不見好轉(zhuǎn),并見吐酸、燒心、午后身熱、口干、心跳,厭油膩,舌苔白,脈沉細。
半夏瀉心湯:
半夏四錢,黨參三錢,黃芩三錢,黃柏三錢,干姜三錢,大棗四枚,炙甘草二錢。
【結(jié)果】:上藥服六劑.腹瀉、腹痛、吐酸、身熱已.燒心、口干、惡心.、心跳、頭暈、右脅痛減,納增,上方加吳茱萸二錢,茯苓三錢繼服,經(jīng)服月余諸癥已,右脅痛亦輕微。
【按】:此例為少陽太陰并病,而呈上熱下寒證,用半夏瀉心湯辛開苦降,使中健飲去熱除,故下利止,諸癥也隨之好轉(zhuǎn)。
任某,女,16歲,病案號185192。初診日期1965年12月30日:于1958年患痢疾,久治無效?,F(xiàn)大便仍下膿狀物,劇則日五六行,時腹痛、腸鳴,口干,心下痞,舌苔白根膩,脈弦細。
半夏瀉心湯加芍藥:
半夏四錢,黃芩三錢,黃連三錢,黨參三錢,干姜三錢,大棗四枚,炙甘草三錢,白芍三錢。
【結(jié)果】:上藥服六劑,腹痛、心下痞皆減,便中膿狀物不見,大便溏稀日2--3行,原方再服七劑而諸癥已。
【按】:此下利為少陽太陰合病,其因胃氣不振而致飲留邪聚,呈上熱下寒之證。故以黨參補中健胃,和之以大棗、甘草,并以半夏降逆和胃,以干姜溫下寒驅(qū)飲、以黃芩.黃連清上熱解痞止利,因腹痛明顯,故加芍藥緩急止痛。由本例治驗可看出,半夏瀉心湯可用于急性、慢性下利,也就是說,無論急性還是慢性下利,只要見本方證即可用之。
劉某,男,38歲,病案號178894。初診日期1965年11月1日:腹瀉四十余日,日行6~7次,瀉前腹痛、腸鳴,常胃脘痞滿,飲水則心下悸,時口苦、咽干、頭昏、耳鳴,舌苔白,脈沉細。
生姜瀉心湯:
生姜四錢,半夏四錢,黨參三錢,黃芩三錢,黃柏三錢,干姜一錢,大棗四枚,炙甘草二錢。
二診11月4日:上藥服三劑,腹瀉已,上方隔日服一劑調(diào)理。
【按】:本例因有飲水則心下悸,為寒飲證重,故用生姜瀉心湯治之。方中黃柏是代黃連,因當時黃連無貨不得已代用,以下同。
榮某,女,70歲,病案號93184。初診日期1963年10月27日:自昨日起腹瀉,日三四行,腹痛已兩周,口咽干,腸鳴甚,胃脘痞滿,項強,頭脹微痛,兩眼干澀,舌苔白而少津,脈細數(shù)。
甘草瀉心湯:
炙甘草四錢,半夏四錢,黃芩三錢,黃柏三錢。黨參三錢,干姜三錢,大棗四枚。
【結(jié)果】:上藥服三劑,腹瀉止。項背痛、及腹痛未已,與柴胡桂枝干姜湯合當歸芍藥散消息之。
【按】:此與前兩例皆為上熱下寒證,但本例胃氣更虛,因用甘草瀉心湯治之。
季之愷醫(yī)案
王某某,男,40歲。
2021年12月16日初診:因工作關(guān)系經(jīng)常熬夜,甚則數(shù)天不得休息,平素嗜煙茶酒,近來更因疫情關(guān)系連軸轉(zhuǎn),工作生活無規(guī)律,出現(xiàn)胃脘不適。因我之前曾告訴他屬瀉心湯體質(zhì),自服半夏瀉心湯,可以暫時緩解,但停藥則癥狀又作,遂來面診。
主訴:胃脘不適多年,加重伴口腔潰瘍一周。
刻診:胃脘時脹滿疼痛、燒心反酸,口苦咽干,有口腔潰瘍,自覺食管灼熱,大便時干時溏,日1-2行,喝啤酒、牛奶或吃生冷則下利清谷,小便稍頻,長期空調(diào)環(huán)境生活,汗出不多,夏天怕熱,冬天怕冷,體瘦,精神尚可,易疲乏,舌淡胖,前凹后凸,苔白膩微黃,(色黑處為飲酒引起,平素酒后即現(xiàn)黑苔),脈弦細。
輔助檢查:胃潰瘍,反流性食管炎,腎結(jié)石。中醫(yī)診斷:痞證西醫(yī)診斷:1.胃潰瘍 2.反流性食管炎辨證:證屬寒熱錯雜,胃氣虛弱,辨為厥陰病上熱下寒證。治法:清上溫下,健胃除痞。處方:甘草瀉心湯(顆粒劑)
炙甘草4包,清半夏2包,黃芩1包,黃連1包,黨參1包,干姜2包,大棗1包。七劑
結(jié)果:服藥三天,痞痛緩解,服完七劑,無明顯不適。因其屬于老毛病,建議繼續(xù)調(diào)養(yǎng),復(fù)予上方七劑,服后停藥。月余后電話告知,原有扁平苔癬十余年,以為與胃病無關(guān),就沒有說,想不到這次也得以逐步消失。
2022年10月9日又診:近因工作關(guān)系,又連續(xù)熬夜一周,出現(xiàn)咽喉疼痛,音啞,自服小柴胡加桔梗湯一劑,藥后其證不解,遂來面診。
主訴:胃脘不適多年,咽痛音啞二天。
刻診:咽喉痛,音啞,胸悶,多痰涎,吐之不盡,口苦粘膩,納差,食無味,胃脹滿不舒,腸鳴,大便時溏,日1-2行,小便稍頻,乏力倦怠,畏寒,手足冷,舌淡紅有齒痕,凹凸不平如前,苔厚膩滑微黃,脈沉弦無力。。
輔助檢查:胃潰瘍,反流性食管炎,腎結(jié)石,尿酸偏高。中醫(yī)診斷:咽痛西醫(yī)診斷:急性咽炎辨證:證屬寒熱錯雜,胃虛飲停,虛火上炎,辨為厥陰病上熱下寒證。治法:清上溫下,健胃化飲。處方:生姜瀉心湯
清半夏2包,黃連1包,黃芩1包,黨參1包,炙甘草3包,生姜3包,干姜1包,大棗1包。二劑
結(jié)果:藥后即咳吐大量痰涎,咽中立覺清爽,二劑藥后咽痛音啞皆解。
王憲武醫(yī)案
于毅同學(xué),女,26歲,新疆人,居上海。
2018年11月23日初診?;级喟l(fā)性尖銳濕疣3年余,西醫(yī)給予免疫抑制劑及手術(shù)治療,反復(fù)發(fā)作,非常痛苦,尋診治,刻下:口腔潰瘍,腸鳴下利,完谷不化,鼻腔干燥,兩眼紅赤,分泌物較多,舌質(zhì)紅,苔黃膩,網(wǎng)診脈象缺如。
辨證:厥陰病,甘草瀉心湯證。
方藥:炙甘草30 人參10 黃芩10 干姜10 生半夏20 黃連5 赤小豆15 當歸15 蛇床子10 大棗(擘)12枚。10劑,水煎服。藥服盡,證減。
12月7日余杭州出差,面診。
尖銳濕疣減少至2個,口腔潰瘍愈,鼻腔黏膜結(jié)痂,眼睛分泌物減少,腸鳴已,大便溏,日2—3次,舌尖紅,苔根膩,脈沉弦滑。
1、炙甘草30 人參10 黃芩10 干姜10 生半夏20 黃連5 赤小豆15 當歸15 蛇床子10 生薏苡仁50 大棗(擘)12枚。
15劑,水煎服。
2、針刺(六合針法)
合谷、液門透中渚、手三里、曲池、陷谷、足臨泣透地五會、足陽明與足少陽經(jīng)筋相合處、天樞、地機。每天一次,連續(xù)針5天,每天一次,休1天,總計針10次。
針停,藥服盡,病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