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我國有很多著名的“發(fā)明家”,如蔡倫發(fā)明造紙術、張橫發(fā)明地動儀、諸葛亮發(fā)明饅頭等等。但各位讀者,你們知道朱元璋也是位發(fā)明家嗎?他竟發(fā)明了一項農業(yè)技術,讓很多百姓吃飽了飯,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小編就給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
朱元璋出生在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世世代代都靠務農為生,因此,家中條件非常不好。1343年,濠州發(fā)生嚴重的瘟疫,而朱元璋的父母、大哥也先后去世了。朱元璋為活命,便出家當了和尚。
戰(zhàn)亂常年發(fā)生,寺廟中的和尚生活質量嚴重下降,經常吃不飽飯。朱元璋深思熟慮后,他決定靠自己的雙手,尋找一條生路。于是,他加入郭子興的起義隊伍。在行軍作戰(zhàn)中,朱元璋表現非常突出,沒過多久他便受到重視。經過不斷的努力,1368年初,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
朱元璋當上皇帝后,遇到一個更為棘手的問題。戰(zhàn)亂過后,百姓們的生活趨于平靜,但糧食卻供不應求,百姓吃不起飯,國家怎能安定,經濟怎能進一步發(fā)展呢?
朱元璋為解決糧食稀缺的問題,他命令身邊的太監(jiān),將劉伯溫叫來。劉伯溫是明朝的開國元勛,同時,也是朱元璋最看重的謀臣。
劉伯溫了解實際情況后,他認為最有效的辦法是讓百姓開墾荒地,增加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并適當地減少稅收,力推安民之策。從長遠發(fā)展的角度上看,劉伯溫的辦法可行,但開墾荒地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的,并且糧食作物從生根發(fā)芽到成熟,有一定的周期過程,有道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呀!
在商量的過程中,朱元璋卻突然大笑,并連說有辦法了,難道他找到立竿見影的好招了嗎?
朱元璋小時候曾幫地主家放過牛。這日,他趕著老牛路過稻田時,卻聽見哭聲。原來,鄰居家的小孩,在放牛的過程中,不小心睡著,牛竟將水田中的稻苗吃掉一部分,放牛小孩家中都比較貧困,根本沒有閑錢進行賠償。
朱元璋看見這樣的情況沒有慌張,他讓鄰居家的小孩,在旁邊水田中,水稻生長密集的地方拔下一些稻苗,然后栽到被牛吃掉的地方。這樣一來,地主肯定不會發(fā)現,水稻被牛吃掉了。
在我國古代,農民種植水稻采用撒稻種的方式,種子撒下去后,能不能長出稻苗,就看自然條件了。正因如此,水稻的產糧比較低。
放牛娃聽取朱元璋的辦法,很快就將水稻田填補完整了。朱元璋沒想到的是,被移植過來的水稻不僅沒死,反而生長的更好了。到年底一看收成,竟比撒種播種的水田收成多了一倍以上。
朱元璋講明情況后,劉伯溫當即決定,插秧的辦法可不可行,只有試過了才知道。他在南京城外,選擇一百畝水稻田進行了實驗。劉伯溫讓農民將密集處的水稻連根拔起,并栽入試驗田。
水稻剛摘下去,有發(fā)黃,發(fā)蔫的跡象。可水稻生長五六日之后,竟變得綠油油的,在收割時產量也大幅度提升。實驗成功后,朱元璋立刻傳旨,開始大力推廣水稻插秧技術,全國的農民紛紛效仿,隨著糧食的大豐收,國家也順利地度過了糧食緊缺的難關。
朱元璋沒有上過學,讀過書,為何他卻能成為皇帝呢?道理簡單不復雜,他不僅善于觀察生活,還善于總結失敗的經驗,并創(chuàng)造出一個可以改變時代,改變生活,改變命運的“插秧”技術,我們通過上面的一件事,可以得知,朱元璋是一位有心人,他當皇帝,絕對不是一件“碰巧”的事兒。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