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北京旅游,最不能錯過的是紫禁城,也就是現在的故宮,它作為明清兩朝的皇家宮殿,自然也有無數“看點”。值得一提的是,在明朝時期紫禁城有一座特殊的宮殿叫省愆居,但到清朝的時候這座宮殿就消失了。這究竟是為什么呢?省愆居又有什么特殊之處呢?如果您也好奇,下面就讓小編來給您一一揭秘吧。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考古研究表明,故宮的前身是元大都宮殿,后來元朝覆滅就一直被廢棄。公元1402年,明成祖朱棣奪取皇位,此時的明朝都城還在南京,但朱棣的封地在北方,于是他便下令將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并以南京明故宮為藍本,在元大都的基礎上修建宮殿。從公元1406-公元1420年,修建故宮耗時14年之久,動用了超過30萬的勞工,并且大量木材都從云貴廣地區(qū)采伐,都歷時數年才運抵京城,其艱辛程度也可想而知。
現如今,紫禁城是世界上最大的木質古建筑之一,它主要分為兩部分,即外廷和內廷。外廷可以理解成“工作場所”,有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等,主要用來舉行朝會,祭祀和國家大典;內廷可以理解成“生活場所”,有乾清宮,軍機處和交泰殿等等。值得一提的是,紫禁城其實并不太平,失火也更是家常便飯。
有人曾說,紫禁城的歷史也是一部“失火史”,其實這話也一點沒錯。專家們查閱史料研究表明,在600多年間,紫禁城失火大大小小加在一起有100多次,算下來平均每5-6年就要失火一次。比如,紫禁城第一次失火在明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原因是放煙花引燃了午門城樓,還導致多人在救火的時候被燒死。失火最大的一次是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三大殿遭遇雷擊,火勢兇猛燒了五六天,僅憑人力根本無法撲滅,于是三大殿在大火中化為灰燼,后來經過19年的努力才完全修復。遭遇失火最多的皇帝是萬歷皇帝,他在位48年,紫禁城失火24次,平均2年失火一次,因此萬歷皇帝也覺得這是上天對他的懲罰。
到清朝時期,當時的紫禁城消防體系已經逐漸完備,但是失火的事件也總是頻發(fā)。比如,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有宮女在庫房點燈,結果導致100多間房屋被燒毀??滴跞哪辏ü?695年),光明殿突發(fā)大火,后來查明原因是巡官點燈造成的,于是康熙皇帝下令嚴懲以儆效尤。在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故宮也大火頻繁,但主要是義和團和洋人防火搶劫。在紫禁城多次失火過程中,有座宮殿也不見了。
考古專家們研究發(fā)現,在紫禁城內廷西北處,原本有一座省愆居,但現在卻成了空地。在清宮紫禁城修建史料中記載,省愆居是一座奇特的宮殿,只有一件房屋,面積約40多平方米,而且它沒有地基,四面墻不僅不落地,也不和其他建筑相連,遠遠看起來就像是懸空的一樣,但實際上內有建筑玄機,不過可惜已經被毀。專家們表示,省愆居是皇帝獨處的地方,類似于后來民間常見的“面壁房”,一旦天下發(fā)生了什么變故,明朝皇帝都會到省愆居中自我反省,想一想是不是自己哪里又做錯了,同時也可以靜靜的思考對策。
在明朝末年,省愆居因旁邊建筑失火受到牽連,因此也在大火中化為灰燼,但當時的明朝日暮西山,所以失火后還沒來得及修繕就覆滅了。到清朝時,宮廷準備修繕明末被毀的房屋建筑,但是康熙皇帝卻下令選擇性修繕,因此省愆居就被排除在外了。其實,康熙皇帝知道省愆居的用處,只是他不喜歡這樣躲在屋里反思,認為這是胸無大志,沒有底氣的作法,也表明了不敢面對問題。清朝帝王都不相信,把自己關起來就能想到辦法,因此他們都不需要省愆居,而是在遇到問題的時候積極地面對,找群臣商議共同治理天下。
雖然清朝后期也走向末路,但我們不得不對承認“康乾盛世”確實比明朝繁盛,也說明了面對問題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而不是一味躲起來自責。由此可見,清朝皇帝在某些方面也確實比明朝皇帝思想先進。
參考資料:
《紫禁城六百年》作者:李文儒,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的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