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是我國傳統(tǒng)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十五個節(jié)氣,也是秋季的第三個節(jié)氣。每年的白露為09月07日至09日,屆時太陽至黃經(jīng)165°,此后便是進入了酉月。《淮南子》:“(處暑)加十五日,(斗)指庚則白露降,音比仲呂?!?/span>
白露,古之“八月節(jié)”,因白露過后,便進入酉月。此時天氣轉(zhuǎn)涼,溫度降低,地面陰氣逐漸加重,晝夜溫差變大。尤其是凌晨,當水汽觸及地面或近地物體時,便會受冷而凝結成水珠。白露時節(jié)的清晨,人們可以在地面或草木上看到白色的露珠。五行家稱秋天五行屬金,色白。因此金秋之露,古人言為“露凝而白也”,故此稱之為“白露”。在氣候上,白露是氣溫熱與冷的分水嶺,正所謂“白露秋風夜,一夜涼一夜”。白露之后氣溫下降速度加快,秋意明顯,也意味著天冷的時候真正到來。白露三候:一候鴻雁來,二候元鳥歸,三候群鳥養(yǎng)羞。白露節(jié)氣,暑氣漸消,秋高氣爽,丹桂飄香,是典型的秋天節(jié)氣。鴻雁和燕子等候鳥開始南飛避寒,而各種留鳥也開始貯存過冬的食物。白露三候都同候鳥有關,也說明其是重要的氣候標識。鴻大雁小,自北而來南也。不謂南鄉(xiāng),非其居耳。雁,知時之鳥。熱則歸塞北,寒則來江南,沙漠乃其居也。鴻雁夏天的時候,會棲息在我國東北、蒙古及西伯利亞等地繁殖。待到秋冬,它們會遷徙到中國中部及東南沿海的湖泊、水庫、河流等水域過冬。玄為赤黑色,燕子背上的毛烏黑锃亮,故古人稱燕子為“玄鳥”。燕子是南方之鳥,秋冬之季燕子將自北而往南,因而稱其為“歸”。《禮記注》曰:羞者,所羹之食;養(yǎng)羞者,藏之以備冬月之養(yǎng)也。白露到來,群鳥感受到秋日的肅殺之氣,開始養(yǎng)護和增生它們的羽毛,并且儲存食物,以便抵御寒冬的到來。白露時節(jié),正是露水產(chǎn)生之時,所以收取清露成為白露時節(jié)最為特殊的一種儀式。自古以來,“露”被古人認為是一種瑞祥之物,可以祛病延壽。《本草綱目》有載“秋露繁時,以盤收取,煎如飴,令人延年不饑......百草頭上秋露,未唏時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輕不饑,肌肉悅澤?!?/span>《田家五行》曰:“侵辰用磁器收百草頭上露,磨濃墨,頭痛者點太陽穴,勞瘵者點膏盲之類,為之天灸?!?/span>而且特定時節(jié)柏葉、菖蒲上的露水有明目的功效。
《述征記》云:“八月一曰作五明囊,盛百草頭露洗眼,令眼明也?!?/span>《續(xù)齊諧記》云:“弘農(nóng)鄧紹嘗以八月旦入華山采藥,見一童子執(zhí)五彩囊,承柏葉上露,皆如珠滿囊。紹問:'用此何為?’答曰:'赤松先生取以明目?!越K便失所在。”今世人八月旦作眼明袋,此遺象也。所以當代中藥植物萃取物做的噴霧,要遠比化學元素合成的眼藥水健康得多。不過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空氣質(zhì)量確實難以恭維,這種儀式可能只能在鄉(xiāng)村才能重現(xiàn)了。斗蟋蟀,中國民間搏戲之一,南北方皆有,均白露后開斗,重陽后止斗。白露前后,古人們會將馴養(yǎng)的蟋蟀用來賭斗,被稱之為“秋興”。在自然界中,蟋蟀會為保衛(wèi)自己的領地或爭奪配偶權而相互撕咬。所以人們利用雄性蟋蟀這一好斗特性,特意從野外捕捉雄性蟋蟀將其放進斗柵中以供人們賭斗賞玩。按《清嘉錄》載:(時人)提籠相望,結隊成群。呼其蟲為將軍,以頭大足長為貴,青、紅、黑、白,正色為優(yōu),大小相若,銖兩均勻,然后開柵。(斗蟋蟀都要分量級的呀?。?/span>甲骨文“秋”的象形字是,字形就像是側視的昆蟲,突出了蟋蟀的兩根長須、椎頭尖嘴、輕捷長足、寬大腹部和透明薄翼。其本意就是“蟋蟀鳴叫的冷清時節(jié)?!?/span>而蟋蟀在秋季也最為活躍,故此也被稱之為“秋蟲”。按《燕京歲時記》載:“七月中旬則有蛐蛐兒,貴者可值數(shù)金。有白麻頭、黃麻頭、蟹胲青、琵琶翅、梅花翅、竹節(jié)須之別,以其能戰(zhàn)斗也。”秋社,可能大家會略有陌生。但是提到“社戲”,大家一定會想起小學時被“背誦”所支配的可怕回憶。“社戲”最早的產(chǎn)生就是“秋社”時的宗教風俗戲藝活動,具有酬神祈福的意義。古時人們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做"社"。漢·應劭《風俗通》中引《孝經(jīng)》言:“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廣播不可遍敬,故封土以為社而祀,報功也。”“秋社”活動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詩經(jīng)·周頌》中的《載芟》和《良耜》便是對春社和秋社的描述。春天祈禱豐年,秋后自然也要報答神靈。“秋社”在立秋后的第五個戊日舉行,大約在立秋后四十余日,一般在白露、秋分前后。為什么選用第五個戊日?因為在河圖洛書中,五代表土。在天干中,戊代表土。故此祭祀土地神用立秋后的第五個戊日。(小知識:如果一個節(jié)日是用干支來推算的,那么這個節(jié)日的產(chǎn)生一定很早,至少漢代以前。)《禮記·月令》曰:“擇元日,命民社”,在祭祀上天還是統(tǒng)治階級特權的上古時代,“社”是最早的允許民間亦可進行的祭祀上天活動之一。
“秋社”作為是一種歡慶豐收、祭祀神靈的喜慶活動,形式豐富,在民間極具生命力。尤其是在唐宋時期達到頂峰。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對其熱鬧的場景有著詳細的描寫。“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赍送貴戚。宮院以豬羊肉、腰子、奶房、肚肺、鴨餅、瓜姜之屬,切作棋子片樣,滋味調(diào)和,鋪于飯上,謂之“社飯”,請客供養(yǎng)。人家婦女皆歸外家,晚歸,即外公姨舅皆以新葫蘆兒、棗兒為遺,俗云宜良外甥。市學先生預斂諸生錢作社會,以至雇倩、只應、白席、歌唱之人。歸時各攜花籃、果實、食物、社糕而散。春社、重午、重九、亦是如此。”明·詩人謝肇淛在其《五雜俎》里有云:“社日男女輟業(yè)一日,否則令人不聰”。貌似無意中又找到了個為加快公司發(fā)展、提升工作效率的請假理由。
另外,2018年經(jīng)黨中央批準、國務院批復,2018年起,每年“秋分”為“中國農(nóng)民豐收節(jié)”。而2018年的秋分這天恰好是傳統(tǒng)的“秋社”,可謂深富內(nèi)涵。(因為干支紀時較公歷變動很大,所以新的節(jié)日少有用干支歷。用節(jié)氣或陰歷定新的節(jié)日,以示說明民族文化再壯大復興。)“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span>白露為霜,天然的將其和水結合在了一起。
中國至少在商周時期就出現(xiàn)了沐浴的器皿,人們開始在室內(nèi)沐浴。
秦代時,還專門為墻壁設計了壁爐,以方便冬日洗澡的燒火取暖。
另外,洗澡也是件比較莊重的事情,在特別的日子里,洗澡可以給你的生活帶來增益。
《云笈七簽》曰:“是月八日,取枸杞煎湯沐浴,令人不老不病。二十二日淋浴,令人無非禍。”
《纂要》曰:“是月初三日、初七日,宜沐浴,令人聰明。二十五日,宜浴,卻病?!?/span>
【雜記】
另外網(wǎng)上還流傳著“采十白”、“祭禹王”等民俗。
網(wǎng)傳在浙江溫州等地過白露節(jié)有的“采十白”的習俗。蒼南、平陽等地民間,人們于白露節(jié)采集“十樣白”,既十種帶“白”字的草藥,后以煨烏骨白毛雞(或鴨子)。據(jù)說食后可滋補身體,去風氣(關節(jié)炎)。
而網(wǎng)上對這十種草藥并無完整介紹。有傳此十白為白芍、白芨、白術、白扁豆、白蓮子、白茅根、白山藥、百合、白茯苓和白曬參十種。但這些草藥多不產(chǎn)于浙江等地,難說是“采”,故此應為當代網(wǎng)絡民俗。
但采百合,確有記載?!峨s纂》有載:“是月采百合,曝干蒸食之,甚宜氣力。”
祭禹王,傳太湖百姓為了感謝禹王治理水患、保佑平安的功德,每年在白露節(jié)氣時都會在位于太湖中央小島上的禹王廟中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
因此時秋水橫溢,魚蟹生膘,為了能在隨后的捕撈季獲得好收成,為了能有一個風平浪靜的湖面,太湖兩岸的漁民在白露時節(jié)趕往禹王廟進香,祈禱神靈的保佑。
而祭禹王也并非年祭,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都會舉行祭禹王的香會,其中以清明、白露春秋兩祭的規(guī)模為最大,歷時一周。
【白露·養(yǎng)生】
從白露過后,天氣開始轉(zhuǎn)涼,人們也將進入寒冷季的養(yǎng)生時節(jié)。
【白露身弗露】
民諺有云:“處暑十八盆,白露身弗露”。
就是說處暑之后還要熱十八天,而從白露開始就要穿長衫了。
清·顧祿《清嘉錄》載:“土俗,以處暑后天氣猶暄,約再歷十八日而始涼。諺有云:'處暑后十八盆’,謂沐浴十八日也?!保吹竭@特想補充下,誰說中國人不愛干凈?!天熱出汗就沐浴,可比同時期的歐洲人干凈多了!
“白露身弗露”,指白露過后,天氣變冷,萬物開始收縮,人們要開始授衣,不能在將皮膚露在外面。所以古人在白露之后尤其注意不要“三露”,也就是“不露腳、不露臍、不露肩”“不露腳”,腳為人之根本,古人有言:“竹從葉上枯,人從腳上老”人要想健康長壽,必須要保持腿腳經(jīng)絡暢通。人體十二經(jīng)絡中有六條經(jīng)絡始自腳部,是經(jīng)絡運行氣血的關鍵,腳受冷則全身受冷。若不注意腳部保暖會直接影響臟腑功能,引起胃痛、腰腿痛、女子行經(jīng)腰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等癥。“不露臍”,臍處無皮下脂肪,且神經(jīng)敏感,屏障功能差,是人體相對虛弱之地,容易被寒邪侵襲。如果受到侵襲,會直接影響臟腑功能。秋季腹瀉、腸炎、消化不良等癥,多于肚臍受涼有關。
“不露肩”,肩實為關節(jié)概稱,包含肩頸腰椎等關節(jié)。此時經(jīng)過夏季,毛孔張開,營衛(wèi)之氣不足,很容易被秋季的寒濕邪氣入侵,在關節(jié)處產(chǎn)生寒性凝結,致使身體氣血不暢,久則病生。
如果過了白露時節(jié)還身穿吊帶露臍裝腳踏涼鞋,即便年輕時陽氣旺,反應不明顯,日后也會生寒癥。尤其是平日痛經(jīng)就嚴重的話,更勿行之。“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是一條民間的保健防病諺語,意思就是告誡人們春天不要急于脫掉棉衣,要“捂一捂”;而秋天剛見冷的時候也不要加衣服加的太多,適當?shù)亍皟鲆粌觥?,提升人們對寒冷環(huán)境的耐受性,對于體質(zhì)是有益處的。
尤其是“秋凍”,古人稱之為“薄衣御寒”,且明確指出“薄衣之法,當從秋習之”。以便陰精內(nèi)蓄、陽氣內(nèi)守。
但凡事皆要有個度,我們也要注意一些省略的前提。因為“凍”是有前提條件的,不能過分為之。如到深秋,或體質(zhì)弱的人,則不宜“凍”。而且即使是常人,秋季也不能涉“寒”,即明知道陰寒而故意犯之。
《云笈七簽》云:“是月行路間,勿飲陰地流泉,令人發(fā)瘴腳軟?!?br>《云笈七簽》亦云:“起居勿犯賊邪之風。勿多食肥腥,令人霍亂?!?/span>都是在告誡人們,要注意預防陰寒的侵犯。盲目“秋凍”且不可取。天灸,灸法之一,是使用相關藥物敷貼于穴位或患處的治療方法。因為并非再使用艾炷或艾條燒灼或熏熨,而改用藥物直接敷貼,呈其藥物的天性,故稱之為“天灸”。天灸出現(xiàn)很早,在《荊楚歲時記》中既有載:“八月十四曰,民并以朱水點兒頭額,名為天灸,以厭疾。”《田家五行》曰:“侵辰用磁器收百草頭上露,磨濃墨,頭痛者點太陽穴,勞瘵者點膏肓之類,為之天灸”
人們認為,用露水調(diào)制朱砂,然后點在小孩的額頭,可去百病。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