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有八九,沒有誰從出生開始都是一帆風(fēng)順,總有挫折和困難,重要的是有一顆看淡世事紛爭的心。在杭州飛來峰下有一座寺廟,這座始建于東晉的古寺中藏著一副對聯(lián):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
說到靈隱寺,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活佛濟公,畢竟在濟公的故事中,李修緣出家的寺廟就是靈隱寺。其實這座古寺的歷史更加久遠,在東晉咸和元年(326年)就開始建成,僧人慧理到訪靈隱寺后,認為寺廟前的飛來峰是仙人隱居之所,因此取名為“靈隱寺”。
隨后經(jīng)過梁武帝的擴建和唐武宗的搗毀,靈隱寺依舊屹立在飛來峰下,見證著數(shù)千年歷史的輪回。自五代十國以來,靈隱寺被歷代皇帝看中,吳越王錢镠還把家廟移至靈隱寺內(nèi)一同供奉。因此靈隱寺漸漸成為五代兩宋時期天下禪宗圣地。
明洪武年間,太祖朱元璋曾親自接見靈隱寺主持,一時天下震動,這也奠定了靈隱寺在明朝的地位。此后明朝歷代皇帝都對靈隱寺加以修繕和重建。到了清朝靈隱寺更受皇家喜愛,康熙皇帝南巡時親自拜訪靈隱寺,還題下了“云林禪寺”的匾額。
據(jù)說康熙皇帝原本想寫“靈隠寺”三個字,卻沒想到“靈”字的“雨”寫得太大,導(dǎo)致下面的三個口和“巫”字寫不下,好在康熙靈機一動,將“靈隠”改成了“雲(yún)林”,也因此“靈隱寺”又被稱為“云林禪寺”。只不過老百姓們都不認賬,依舊在私下里稱靈隱寺,康熙皇帝自知理虧也就聽之任之。
即使如今靈隱寺也依舊是我國最著名的寺廟之一,當(dāng)然這樣出名的古寺中也有許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諸如天王殿、康熙匾額、以及許多古代經(jīng)書等等。但是最著名的還是寺內(nèi)的一副對聯(lián),僅僅14個字卻寫出了人一生都難以悟透的道理。
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這幅對聯(lián)不同于其他寺廟中的對聯(lián),沒有經(jīng)過佛香的熏陶,也沒有被經(jīng)書沾染,不帶一點佛家典故。只是單純地寫出人生哲理和生活感悟,自從這幅對聯(lián)誕生開始,不知點醒了多少世人,清代學(xué)者李密庵在看后有所感悟,還寫出了一首《半半歌》作為回應(yīng)。
看破浮生過半,半之受用無邊。半中歲月盡幽閑,半里乾坤寬展
人生一輩子都在得失之間追求圓滿,然而很多人都悟不透有得才有失。人生在世哪有萬事如意,所有的俗事凡塵都只求“半稱心”。對聯(lián)中的“半”字用的非常巧妙,所謂“半稱心”就是多一點自省少一點盲目,多一點自知少一點貪婪。
在林語堂先生的口中,“中國人所發(fā)現(xiàn)最健全的生活理想”莫過于知足常樂,隨遇而安的心態(tài)。而“半稱心”正好與此不謀而合,這不是無奈和消極,也不是隨意和懦弱,而是一種舍得和豁達的智慧。
楊絳先生曾經(jīng)說過:
“得到了愛情未必擁有金錢,獲得了金錢未必能擁有快樂,擁有快樂又未必能享受到健康,即便是擁有健康,也未必一切如愿以償。”
人的一生,誰不想擁有健康又擁有快樂,擁有快樂還擁有金錢,擁有金錢又期望愛情。殊不知幾乎沒人能夠全都如愿以償,得到了一個就要舍棄一個,如果依依不舍不知取舍,最后難免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甚至芝麻西瓜都不翼而飛。
古語中的“靜聽花開花落,坐看云卷云舒”就是這句對聯(lián)的真實寫照。一句14字的對聯(lián),道盡了人生真諦,點醒了多少世人。當(dāng)一個人過于追求完美時,他就已經(jīng)陷入了牛角尖,只要每件事做到盡力,殊不知就是真正的完美。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