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樹蔭密集的照片
馬騰馳先生手書
九 棵 樹(散文)
· 馬騰馳
祖父和父親在世時都是愛樹之人,他們在大張寨祖屋的院子里,先后栽過九棵樹。
后院西南角緊挨墻根處,是一棵高挺的洋槐樹。祖父活著時曾說:“這棵洋槐樹,是對門你七爺從縣城買樹苗回來,給我一棵兩尺多高的小樹苗,我就栽在那里了?!贝蛭矣浭缕鸬浆F(xiàn)在,它似乎就那么粗那么高,靜默如初地站在那里。
小時候,每當(dāng)一樹繁密的洋槐花開了,滿院子都會飄散著槐花的清香味,我常不由自主地要狠狠吸上幾口,把那花香味兒多吸些進入肚子里。洋槐樹太高,年齡尚小的我不敢爬上去,就找來長長的竹竿,前邊綁個鐵勾子去勾那洋槐花。勾下一大擔(dān)籠,祖母從勾下來的小樹枝上捋下洋槐花,蒸了疙瘩,配上綠綠的爨香的韭菜臊子,我端起大碗,狼吞虎咽般地吃開了,呵呵,那個清香,那個難忘的美好滋味呀,到今天想起來口舌都會生津!
后院東側(cè),也就是大房后門不遠處的左手,是祖父栽的,比那棵洋槐樹還要早很多年的一棵棗樹。棗樹具體是啥時候栽的,那時還小的我,也沒問過祖父。這棵棗樹,樹身微微彎著腰向西長了兩米多高,在兩米處,有原來鋸掉樹枝時留下的兩個大樹節(jié),大樹節(jié)以上,棗樹樹干又直直地長了上去,在一米五六的地方,是棗樹棗冠下左右伸出的兩根樹枝,這兩根樹枝,有小娃手一把可以握住那么粗。
年齡稍長的我,每到棗兒紅了的時候,就爬到棗樹上去,站在兩米多高的那兩個大樹節(jié)上,雙手握住頭頂左右伸出的兩根樹枝,用力地搖著棗樹?!爱?dāng)當(dāng)當(dāng)”,棗兒如紅色的大雨一樣急促掉下,“咚咚咚”,“咚咚咚”在地上跳躍著,似紅色的浪花在翻滾,一會兒,就是一地的紅棗。年年棗熟的時候,這搖棗的“手藝”,我都要展示許多回。也許是我這搖棗的“手藝”傷了樹根,沒過幾年,這棵棗樹就死了。我老想,那時傻呀,光知道用竹竿勾洋槐花,咋就不知道用竹竿打棗呢,唉,是我搖棗的“手藝”搖死了那棵棗樹,內(nèi)心不免有點遺憾了。
大房前,二道門里的院子靠滲井處,是祖父栽的一棵核桃樹。我很小的時候,它就零零星星地掛開了果,記得每到核桃成熟時,總有聰明的老鼠偷吃核桃,房頂上,是一房頂兩半分開的核桃殼,也不知道老鼠那鬼精靈用什么方法,就從桃核中縫處打開了堅硬的核桃外殼。
1984年秋,我們一家搬離老家去了銅川,隨后,漫長的日子里,核桃樹繁繁密密地結(jié)著核桃。一年又一年,它不緊不慢地長著,也不知什么時候,它的粗壯的老根扎到滲井里去了,樹根長到滲井里,見了空氣,不能吸收了土地里的營養(yǎng),樹一年比一年蔫,后來干枯而死了。前幾年,我們弟兄幾個和母親一起回到老家,母親看到院子里只剩下半截樹樁的核桃樹孤零零地立在那里,讓把它挖了去。我想,屋里不住人,就讓它陪著后院那棵孤獨的洋槐樹吧。留下這桃核樹樹樁,也算是留下了往昔的一份記憶。
核桃樹往北又是一棵棗樹,這棵棗樹長得高過房頂,樹上結(jié)的棗是“雞蛋棗”,個大,皮薄,味甜。2006年,家里重新蓋房,礙事,就挖了它。
——槐花、大棗、梧桐花
二道門外,前院緊靠東墻處,一北一南相距六、七米,是在外教書的父親栽的兩顆泡桐。父親栽樹時,我們弟兄三個圍在一邊看,父親說:“泡桐好啊,有一塊地方栽下去就能活,成材快,五六年就能長成大樹。焦裕祿在河南蘭考縣治沙時,栽的就是泡桐!”父親還講了焦裕祿親民愛民、無私奉獻的故事。因為在院子栽泡桐,父親說到了焦裕祿,此后,這個名字就牢牢地記在了我心里。長大上學(xué)后,我知道了焦裕祿更多的事跡,對這位老百姓喜愛的好縣委書記,深為崇敬與欽佩。
我們還在老家那陣兒,這兩顆泡桐就長得筆直而高大了。春日,泡桐開著一樹紫白色的花,馥郁獨特的香氣醉了人。夏日,闊大的泡桐樹葉灑下半院的綠陰。泡桐長大成材后,把這兩棵樹伐倒,扯鋸成幾厚摞的桐木板。
前院子的西側(cè),呈三角形狀,父親分別栽了兩棵蘋果樹與一棵梨樹。也許是院子小不通風(fēng),也許是樹栽得稠密,那兩棵蘋果樹長得倒是茂盛,就是不好好結(jié)果子,結(jié)下的那幾個小小的蘋果,是木木地澀澀地不好吃的味道。長在二道門西側(cè)的那顆不大的梨樹,每年卻會結(jié)出不少碩大的酥梨。乾縣的舅爺來了,和祖父聊著天,祖父說起幾個孫子不聽話,調(diào)皮搗蛋,舅爺說:“我看娃們乖著呢,要是不乖,愛搗蛋,你那梨樹上的梨還能等到成熟?沒成熟,早就叫他們糟踏了!你看,那成熟了的黃梨還在樹上掛著,你說娃們乖不乖?!”祖父笑著接話:“你要是說這話,那倒沒錯,幾個孫子還真比一般的娃乖哩!”
時間不長,這三棵樹也因蓋房要占地方挖掉了,現(xiàn)在的廂房子,就蓋在它們原來所在的位置上。
祖父祖母去世三十多年了,父親離開我們也已十二年了。祖父、父親在老家前后院栽的九棵樹,現(xiàn)在唯一剩下的就是那棵洋槐樹了。
每每回到老家祖屋,我都要久久地仰望那棵洋槐樹,摸摸樹干,在樹下靜靜地站一站。祖父母、父親在世時的很多事,我們一家在這個院子經(jīng)歷過的許多事情,就會浮現(xiàn)在眼前。這里,是我出生并成長的地方,從我呀呀學(xué)語伊始,從我跌跌撞撞地邁出人生的第一步,到后來長大上學(xué),離開這里走向外面的世界,這里是我的根,是我生命的誕生地,是我精神面目與意志品格最初成形與錘煉鍛造的地方,是我魂牽夢縈的地方。這么多年,不管遇到多么大的波折與坎坷,只要回到老家,回到這塊土地上,就會有了不竭的力量,有了勇于面對一切困難與挫折的堅定信心。
九九歸一,老家祖屋院子的九棵樹,前幾年只剩下那一棵洋槐樹了,也罷,九和一,都是吉祥的數(shù)字。九為陽數(shù),是最大的數(shù)字,有天道九制與道之綱紀(jì)等等之說。一字,很簡單的數(shù)字,佛家曰:“法惟一字”。道家宇宙生成論亦有名言高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父親去世后的第二年,即2007年,我們又在院子里先后新栽了三棵女貞樹與兩棵柿子樹。洋槐樹和這五顆樹加在一起,又是六棵樹了。祖屋先有九棵樹,后剩一棵樹,現(xiàn)在又有了六顆樹,好,好啊,六,六六大順,一路順風(fēng),都是吉慶祥和的數(shù)字呀!
2018年11月14日于馳風(fēng)軒
馬騰馳先生近影
作者簡介: 馬騰馳,陜西禮泉縣人。出版有雜文集《跋涉者的足跡》,散文集《山的呼喚》,也獲得報刊多種獎項,不值一提。喜愛文字,閑來寫寫一樂,而已,而已。
散文《背饃》,網(wǎng)上十天時間,點擊閱讀量超過百萬余人次,其后,各類網(wǎng)絡(luò)平臺迅速跟進大量轉(zhuǎn)發(fā),讀者人數(shù)難以統(tǒng)計。擁有四億用戶,“最大的有聲圖書館一一喜馬拉雅FM聽書社”以普通話與陜西方言版誦讀了該作品。網(wǎng)上其它單位制作的《背饃》音頻作品版本眾多,聽眾甚廣。
其后,散文《母親做的棉窩窩》《我的老父親》《土布包袱》《姨親》《那些年,我們過年的滋味》《燒娃》《下鍋菜》《鍋塌塌》《豆腐腦吔》《坐席》《交公糧》《打鐵花》《感念玉米》《背娃》與《背糧》等作品在網(wǎng)上亦受熱切關(guān)注,創(chuàng)閱讀量新高。
作者的散文集《背饃記》即將出版,該書由中國作協(xié)副主席、陜西省作協(xié)主席、著名作家賈平凹先生題寫書名并作序:《馬騰馳和他的散文》。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