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11-2 13:11:15 來源:武生活
【導讀】10月20日,清晨,微寒。易功夫早早來到位于浦東的源深體育中心,拜訪武術九段、十大武術名教授之一、武術大師王培錕先生,請教一些武術問題,不知不覺便聊到最近飽受爭議的話題——太極拳。
易功夫:今天非常榮幸能請到王培錕大師聊聊太極拳。太極拳可以說是中國武術中影響最大也是習練人數(shù)最多的拳種,在世界范圍內影響很廣。無論在技擊、健身還是文化上太極拳都是獨樹一幟,有的人甚至說太極拳的地位占中國武術的一半。但對于大眾而言,太極拳既熟悉又陌生。前段時間的閆芳事件,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太極拳在公眾心中的形象。很多人開始質疑太極拳,一些從事搏擊行業(yè)的更認為太極拳打不了人,也防不了身。對這些問題您怎么看?太極拳的技擊性究竟如何?
王培錕:在這里我們講的是太極拳,太極拳屬于武術拳種之一,必然有很強的技擊性,沒有技擊性的實則稱為太極操、太極舞。大家平時練習的是套路,套路是從拳法中提取素材的,大部分套路動作都是有技擊含義的。陳王廷創(chuàng)立太極拳,啟發(fā)于《拳經(jīng)》三十二式中的二十九式。眾所周知《拳經(jīng)》是由明代大將戚繼光編寫,而戚繼光將軍作戰(zhàn)看慣真刀真槍,花哨無用的絕對不能入他法眼,所以他編寫的拳譜也一定有實戰(zhàn)意義,所以我認為是太極拳絕對有技擊性。從陳氏太極本身來看,陳氏太極快慢相濟,很多動作極有爆發(fā)力,很有技擊代表性。雖然由于歷史的變遷,一些派系的太極拳慢慢走向以演繹、演示為主,但它們的動作中依然有技擊含義。至于閆芳的“凌空勁”,我沒能親見不能斷定,但精武門創(chuàng)始人陳公哲先生曾花了幾十年尋訪有此功夫的人,卻沒有找到,似乎“凌空勁”并不靠譜。太極拳作為一種拳術,應當以技擊為主要,健身、養(yǎng)生只是派生出來的功能,不能代表太極拳,太極拳需要逐步回歸到技擊。
易功夫:這些年搏擊賽事越來越多,從大眾來說,提到武術總是希望從現(xiàn)代體育的方式來展現(xiàn)。這些年的中國武術職業(yè)聯(lián)賽、太極推手比賽就是一種嘗試,但似乎都不太成功,請問您怎么看?太極能通過拳臺上的較量或者現(xiàn)代體育的方式來展示嘛?
王培錕:這個問題,國家武術管理中心早年就有嘗試,也舉辦了一些比賽,但是效果不太理想,特別是推手比賽。我個人認為,太極自從進入民間、受到文人親睞后,它的導向慢慢以健身為主,久而久之則讓技擊性消退。有人認為太極拳就是推手,其實這是錯誤的,太極拳的比賽應該就是放開性的、你來我往的比賽。50年代就有吳公儀與陳克夫的比賽,很精彩。我們不多評說內容和結果,但起碼這說明:白鶴拳和太極拳可以用來較量,也說明武術也是有打的技術的,但這在民間幾乎看不到,我也不了解。推手比賽我看的很多,對于推手,我始終認為這是本門派的一種教學方式,他是建立在一定的默契基礎上的,有局限性,技能的發(fā)揮不像太極散手架,更像配合練習的方法,用以感受力。最近我看到一個視頻:陳小旺大師和大力士龍武斗力,視頻反映出了在特定規(guī)則下的力的較量,陳大師在特定條件下良好的運用了太極拳功夫,以“千斤墜”成功扛住巨力,令對手心服口服,但這不是太極拳的打斗技術。國家推行的推手比賽,大多以楊氏的技術為主,不許擒拿和摔,腿上也有限制,96年之后就很少舉辦了?,F(xiàn)在,國家武管中心正在考慮另外的途徑,有的考慮舉辦“武術推手”、有的提倡放開寬限制,讓比賽更精彩。雖然目前還未成型,但卻是一種新的嘗試。
易功夫:以前練習功夫,有類似戰(zhàn)場這樣的環(huán)境讓你驗證自己,但在今天已經(jīng)不太可能。如何通過現(xiàn)代體育展現(xiàn)武術已經(jīng)成為重中之重。
王培錕:對,我們需要提高原有的技術,放寬技術的使用,這樣不論是民間比賽還是擂臺,都會提高比賽的活躍度。
易功夫:您是反對太極操的,但社會上評論:正是現(xiàn)代武術為了適應比賽編輯的套路,才把太極真正的變成了操。比賽套路是不是丟掉了一些太極拳精神?
王培錕:當時為了申辦奧運,所以不管是太極拳還是長拳都進行了一定修改。奧運精神是更高更快更強,而太極在民間或者賽場上顯得很穩(wěn),給人感覺沒什么難度、高度,并不難學。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調整,設計了一些高難度動作。這樣別人就會看到:“你看,中國太極拳也要求很高的身體素質,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后來這些被設為指定動作。但除了這些動作之外,其他動作大部分來自太極拳,如果我們把我們的視野只放在這些高難度動作是上,忽略其他技術,就是以偏概全了。
96年春晚上表演的太極拳也是設計了高難度動作的,當時卻沒有人反對說這不是太極拳,運動員們也體現(xiàn)出了很高的身體素質。這種高難度動作的更新很快,當時很多運動員都不適應。別說一般人看不懂,老一輩的武術家也有一些看不懂。但看不懂,并不代表它不是太極拳。比如書法,狂草不是每個人都能看懂的,但卻是實實在在的書法。高難度動作本質屬于太極拳,是從技擊上延伸和發(fā)展的,只是跨度太大,大家一時接受不了。
我們國家還是強調傳統(tǒng)的,在申奧以后,回歸太極拳本源的呼聲越來越高。國家武管中心要求現(xiàn)代運動員必須掌握傳統(tǒng)太極拳,在正式比賽中要降低難度,著重演練傳統(tǒng)太極拳。這是為了提高傳統(tǒng)的技能,能更好的體會太極拳。我也參加了不少的活動,莆田、廈門都舉行了專業(yè)的太極拳比賽。這個比賽的要旨就是為了讓運動員重新回爐,重新認識傳統(tǒng)技術。是一種過程,我相信之后競技場上會有更好的發(fā)展。
易功夫:必須我們承認現(xiàn)在練習太極的人很多,很多是練習傳統(tǒng)太極拳的。我們也采訪了不少比賽,很多人都反映了這樣的困惑:“我們平時練習的與比賽中演示的似乎不一樣,到底該學哪個好?此外還有人疑惑:“武術比賽為什么不請各門派的大師來做裁判,他們的眼光是不是更能和傳統(tǒng)結合?!币恍﹤鹘y(tǒng)武術家也很委屈,認為他們沒有受到國家武館中心的重視,在評判標準上沒有話語權。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王培錕:我認為,只有民間的比賽才能請各個門派的大師一同出席。如果陳楊吳武孫的大師們都在一起評判,理念上的不同會導致分歧嚴重。太極拳的評定應該有個共識,比如在技法、傳統(tǒng)性等方面、有共識才能達成一致。對于民間大型的交流來說,他不像正式武術比賽拳種更復雜,更難達成評判共識,這樣的賽事主要是鼓勵大家練習,比賽還是以交流為主?!拔淞执髸贝蠹矣心抗捕?,評判都是傳統(tǒng)武術大師,但也沒辦法讓所有人滿意。目前太極拳人口越來越多,如果練習的目的是健身、養(yǎng)身,那是很好的。但如果要練太極拳,必須要深入研究,不能停留在淺層次。
易功夫:太極拳習練人口不斷增長,其實在上海我們看得非常明顯。就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以前大家學太極拳可能在公園里學,或者社區(qū)里學?,F(xiàn)在越來越多道館出現(xiàn),這個說明一個什么?這說明市場有需求,而且需求真的很旺。那么這里就有個問題,也是大家想了解的——太極拳它和一般我們講的健身的功法或者健身氣功究竟有什么樣的不同?太極拳的健身或是養(yǎng)生它的獨特性在什么地方?為什么他會成為最受歡迎的一種健身方式?您怎么看?
王培錕:一個是太極拳歷史悠久,而且過去受到士大夫們的宣揚。所以它從理論上等方面有一定的基礎的。太極拳的健身價值,包括養(yǎng)生價值,我認為應該是這么看:它是整個運動過程產生的效應,不是專門用來養(yǎng)生的。
現(xiàn)在很多人就是一談到養(yǎng)生就把太極拳來說事。對于太極拳的健身、養(yǎng)生價值,我感覺并不神秘。第一,太極拳以腰為主宰,對腿部力量的要求比較高,整個太極拳是在動態(tài)中進行的。從動態(tài)的角度來說,動肯定是要比靜要好。第二,太極拳的演練動作多,一般功夫的演練比較單一。比如說,太極拳延伸的動作更多,習練過程中能通過不同的動作感受內臟、呼吸、律動、肌肉、肌腱的變化。太極拳運動強度大、技術豐富,所以健身價值肯定是高的。第三,因為太極拳是武術,從影響面上就比其它的要強一點?,F(xiàn)在民間健身操、跳舞的也很多,但談到健身還是認為武術更權威。
易功夫:很多太極拳健身,因為我自己也是個太極拳愛好者,每天早上也有練習。據(jù)我自身的體會,包括我看到很多拳友們練習當中反應出來一些問題。譬如說膝蓋的保護,我上次有一次很多年沒見的一個同學見面,問“你現(xiàn)在還打太極拳嗎?”我說“練的呀”,他說“你還練啊,我媽練了40年太極拳兩個膝蓋全練廢了”。后來我就發(fā)現(xiàn),其實包括我覺得自己練得不對法的時候膝蓋也會受傷。拳友們覺得比較困惑的是,比如你去看那些書,大師們練,一天要練幾十遍拳。包括陳小旺我也看過他的視頻,講到說他年青的時候練拳一練要練30遍。一套拳算它15分鐘,30遍就是相當長的時間。在如此長時間的練習下,怎么避免“練功傷身”?練習需要長時間屈膝蹲,有沒有一些方法能夠保護膝蓋?
王培錕:我也練了很多年,什么事問題都沒有。出現(xiàn)這種問題,某種意義上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