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十二年(1886年),66歲的丁寶楨病逝在四川總督任上。丁寶楨祖籍江西臨川 ,他是貴州平遠(今貴州省畢節(jié)市織金縣)牛場鎮(zhèn)人。丁寶楨去世后既沒有安葬在祖籍地,也沒有安葬在出生地,他的靈柩卻被運至三千多里外的濟南,在歸葬濟南的時候,他的長子丁體常遵照父親不可擾民的遺命,走水路扶喪,直到第二年的9月才抵達濟南,安葬在華不注山麓。祖籍貴州的封疆大吏,在任四川總督時病逝,為何會歸葬濟南?
丁寶楨的祖上自江西臨川遷平遠州牛場,世代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祖必榮,四川昭化知縣,父世棻,鎮(zhèn)遠(貴州省東部武陵山區(qū))訓(xùn)導(dǎo)。
丁寶楨從小胸懷大志,學(xué)習(xí)刻苦,在23歲時,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參加鄉(xiāng)試,中第22名舉人;在咸豐三年(1853年)丁寶楨33歲時中進士,并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
丁寶楨中進士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不久,他的母親去世,根據(jù)儒家孝道觀念,朝廷官員在位期間,若父母去世,不管擔(dān)任多大的官,都要從得知喪事的那一天起,辭官回祖籍,為父母守制二十七個月,這叫丁憂,這也是清朝停職守制的一個規(guī)定,按照清規(guī),丁寶楨辭職回到家鄉(xiāng)為母守孝。
在守孝期間,家鄉(xiāng)發(fā)生楊隆喜造反事件。當(dāng)時楊隆喜和舒光富聯(lián)合,響應(yīng)太平天國起義號召,聚千余百姓起義,義軍頭裹黃巾,自稱黃號,反抗清廷。他們痛斥清朝統(tǒng)治:
“嚴派軍需,逼捐加賦,……百姓人人切齒,黎庶個個寒心”的罪行。決心“除暴虐,安良善”,“豁免三年糧稅,永革加增踩戥”,號召“士農(nóng)工商,各居正業(yè)”。
百姓紛紛加入起義大軍,義軍很快發(fā)展倒2萬多人,舒光富為皇帝,楊鳳為都督大元帥,各地起義此起彼伏,朝廷為之震驚,咸豐帝下旨令火速平叛。
忠孝難兩全,丁寶楨選擇前者,他積極響應(yīng)清帝的號召,竭力平叛“反賊”,他變賣祖產(chǎn),傾盡家財招募了八百忠心與清廷的壯士一起保衛(wèi)家鄉(xiāng),守孝期間的丁寶楨一刻也沒閑著,鎮(zhèn)壓起義取得很大成效。
1854年貴州獨山人楊元保率布依族農(nóng)民起義,聚眾至數(shù)千。2月,攻占都勻。貴州巡撫蔣霨遠調(diào)集清軍堵剿,困難重重。
到了咸豐六年(1856年),丁寶楨守孝期滿,苗民教匪也開始叛亂,勢頭兇猛。蔣霨遠上奏朝廷,希望有平叛經(jīng)驗的丁寶楨部留下攜手一同抗擊,咸豐皇帝欣然同意并特別下令授予丁寶楨編修一職。
此后,丁寶楨干勁更大,他積極在民間招募士兵,很快士兵總數(shù)達到四千人,先后收復(fù)平越、獨山等諸多城池。
《清史稿·丁寶楨傳》:服闋,會苗、教蜂起,巡撫蔣霨遠奏留軍,特旨授編修,增募至四千人,復(fù)平越、獨山諸城。
丁寶楨率領(lǐng)的清軍鎮(zhèn)壓義軍銳不可當(dāng),起義軍對丁寶楨又恨又怕。
繼楊元保起義余波,在咸豐、同治年間貴州全省各族人民掀起反清大起義的狂潮,經(jīng)久不衰。他們雖然遭到統(tǒng)治階級的血腥鎮(zhèn)壓,但他們被多數(shù)人認可是義舉,在歷史上是可歌可泣的,其民間組織一直都存在。他們在心里恨死了丁寶楨對他們的鎮(zhèn)壓,時刻準(zhǔn)備著為死去的戰(zhàn)友報仇,他們報復(fù)丁寶楨的親族,對他們燒殺擄掠。
后來丁寶楨在山東為官,將家人都帶去山東,因此,在他的老家貴州丁寶楨沒有家也沒有親人。
關(guān)于這點丁寶楨在上書朝廷時說過:自己的老家已“田盧蕩毀,親族百無一存”
因而丁寶楨死后沒有選擇葬在故鄉(xiāng)。
丁寶楨對山東做出的貢獻大,榮耀大,在山東影響深遠
1、 丁寶楨初到山東,“一炮”走紅,他的舉動令人嘆服
同治二年(1863年),丁寶楨升任山東按察使。丁寶楨投帖求見科爾沁郡王僧格林沁時,僧格林沁有個不成文的規(guī)定:他見省級以下官員從不給人設(shè)座,讓人畢恭畢敬向站著,他卻高高在上坐著以顯示表明他的高貴。
僧格林沁很傲嬌,堪稱“一大狂人”,他認為自己什么時候都高人一等,仗著自己是成吉思汗胞弟拙赤合撒兒第二十六代孫,扎薩克多羅郡王索特納木多布濟與莊敬和碩公主的嗣子,又歷任御前大臣、正白旗領(lǐng)侍衛(wèi)內(nèi)大臣、后扈大臣、總理行營大臣等要職,在抵御太平軍北伐時,俘虜主帥林鳳祥、李開芳,戰(zhàn)功赫赫,從不把比自己職位低的人放在眼里,對他的為人處事大家也都習(xí)以為常。
丁寶楨得知,在投遞求見名帖時說:“低級武官丁某投書王爺,給予座位就覲見,不給座位就不見”。
丁寶楨這一舉動,在那個圈子里是十分雷人的,當(dāng)時僧格林沁的侍從都被嚇得臉色煞白,以為丁寶楨失了僧格林沁的面子,他們的主子一定會大發(fā)雷霆!說不定自己也會被牽連。
不料,僧格林沁卻感到丁寶楨很特別,他的強硬不屈的性格,讓僧格林沁很敬佩。他為了接見丁寶楨,特地清理面部,端正衣冠,為丁寶楨改變儀容,設(shè)座禮敬,熱情接見。
僧格林沁破例接待丁寶楨的事被迅速傳遍整個山東,山東巡撫閻敬銘聽說后,大為稱奇。就在丁寶楨到任的那一天,他親自跑到郊外迎接,從此無論大小事務(wù),都先咨詢丁寶楨之后才敢去做,這事兒在山東又一次被傳播開來,丁寶楨初來乍到,他的名字就響徹山東。
2、曾國藩力保丁寶楨,山東巡撫閻敬銘對丁寶楨推賢讓能
自從丁寶楨結(jié)識僧格林沁,就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他的官運因他起落。
同治三年(1864年),丁寶楨升任山東布政使。是山東省民政兼財政長官,主管一省之行政和財賦之出納。屬承宣布政使司,受轄于督撫,與掌理刑名的按察使并稱為「兩司,官居從二品,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省長。
同治四年(1865年)當(dāng)僧格林沁戰(zhàn)死沙場——曹州,丁寶楨被彈劾協(xié)戰(zhàn)不力,恩降四品頂戴留任。
同治五年(1866年),有個叫孫楫的給事中(常常服侍在皇帝身邊,輔助皇帝處理政務(wù),并監(jiān)察六部,糾彈官吏)和御史朱鎮(zhèn),二人合伙搜集羅織了一些罪名來彈劾丁寶楨,準(zhǔn)備將丁寶楨徹底搞垮,結(jié)果此事轉(zhuǎn)呈到曾國藩那里。
曾國藩和丁寶楨的老家相鄰,算是半個老鄉(xiāng),曾國藩在組建湘軍時,丁寶楨積極協(xié)助取得很大成效。曾國藩很欣賞丁寶楨的才干和品德,在一些重要事上很愿意和丁寶楨商量合作。曾國藩在用人上又特別地域地域關(guān)系,丁寶楨很順利地成為湘軍中的干將。
曾國藩當(dāng)曾國藩看到那份彈劾時,立刻進京向皇帝稟告說丁寶楨無罪。
《清史稿·李丁寶楨傳》:又明年,遷布政使。僧格林沁戰(zhàn)歿曹州,坐法再干議,皆得恩旨留任,于是言者復(fù)摭他款彈之,事下曾國藩,國藩白其無罪。
有曾國藩做自己堅強的后盾和支持,丁寶楨的才干在山東得以更大的發(fā)揮。
山東巡撫閻敬銘,清正廉明,曾和丁寶楨一起鎮(zhèn)壓了宋景詩的黑旗軍起義,二人關(guān)系融洽,合作很愉快。閻敬銘向來欣賞丁寶楨的才能,他認為讓丁寶楨任山東巡撫比自己更合適,于是才剛50歲的他就向朝廷請求退休,舉薦丁寶楨來代替自己。
閻敬銘朝廷就任命丁寶楨做了山東巡撫。這事兒在當(dāng)時傳為美談,山東百姓更是對丁寶楨期望滿滿。
當(dāng)時捻軍的部隊直逼邊防海岸線,李鴻章建議朝廷在膠萊河修筑防御工事,丁寶楨參與其中。
3、丁寶楨不畏強權(quán),勇于揭發(fā),他的人格魅力深得山東人喜愛。
同治六年(1867年),東捻軍被清軍擊敗,逃到濰河,當(dāng)時倒霉蛋東路軍副將王心安修筑的防御建筑才剛剛起步,最基本的堤墻都還未完成,捻軍如入無人之境,很快渡過了濰河。
丁寶楨將此事如實稟告給同治?;实鄞笈?,將李鴻章交付兵部審議,丁寶楨也被革職。
之前這里本是跟隨李鴻章的安徽將領(lǐng)潘鼎新的駐防地段,為積攢戰(zhàn)功,李鴻章讓他追捻軍去了。當(dāng)時的捻軍約5、6萬人由東軍汛地偷渡濰河,烏央央向南竄進,率馬隊尾追的董金勝被擊敗,潘鼎新抱著必勝的決心擺出圓陣,尋機突擊,擊潰捻軍,又追敗軍,斬千余人,擊斃捻軍首領(lǐng)楊天燕、陳天福,李宗世等人,擒獲捻軍首領(lǐng)任柱、賴文光等,立下軍功,加頭品頂戴。
可是安徽軍剛剛南移,北路就失利。同治皇帝一怒下旨要將副將王心安斬首,丁寶楨連忙上書辯駁,證據(jù)全面,言辭懇切,咸豐饒恕了老王,副將王心安這才心安。
同治七年(1868年),西捻軍向餓虎撲食沖向定州(河北保定),所到之處一片混亂,朝廷震動。丁寶楨得知軍情,飛身上馬直奔東昌,他率領(lǐng)一千騎兵,三千精銳步兵,帶著五天糧食,不分晝夜向沖向西捻軍,西捻軍面對突然到來的數(shù)千名清軍精銳,慌了陣腳,他們無力抵抗只好向南潰逃。
這場戰(zhàn)役,丁寶楨出軍神速,出奇制勝,令同治帝龍顏大悅,接著丁寶楨勢如破竹轉(zhuǎn)戰(zhàn)雄雄、任、深、祁、高、肅各州間,收復(fù)饒陽(河北衡水)。清帝對丁寶楨很滿意,多次下圣旨對他給予褒獎,念其功勞最大,加封其太子太保銜。
4、丁寶楨在濟南處死安德海,全國拍手稱快,尤其山東百姓以此為榮。
同治八年(1869年),慈禧的心腹太監(jiān)小安子(安德海)違反祖制、擅出宮禁,在未攜帶任何公文的情況下出宮游玩,但其游玩的心并不純潔,那廝借游玩之機大肆斂財,所到之處作威作福,令周圍百姓怨聲載道。
安德海仗著自己先后侍奉咸豐帝和慈禧太后多年,是慈禧身邊的大紅人,從不把地方官放在眼里,對他們威脅、恐嚇、利用是他管用的伎倆。丁寶楨早就對安德海的仗勢驕橫氣不過,決定收拾他。
當(dāng)安德海到泰安境內(nèi)時,丁寶楨所派的騎兵迅速將其逮住,押往濟南。
丁寶楨一邊密奏朝廷,羅列了安德海種種的違法證據(jù)。接到朝廷旨意,立即在山東濟南將安德海的腦袋剁了下來,從抓捕到法辦,中間僅相隔四天的時間,此舉令全國大快人心。山東人民熱血沸騰,高呼狂歡。
5、在山東,丁寶楨在文化、工業(yè)建設(shè)上都做出了重大貢獻
同治八年(1869年),丁寶楨創(chuàng)辦尚志書院(尚志堂)。方便了學(xué)生們學(xué)習(xí)儒學(xué)、天文、地理、算術(shù)等,尚志堂刊刻的書籍,稱尚志堂版,種類多,校訂精審,實用價值高,在國內(nèi)外享有盛譽,尚志堂的創(chuàng)辦為國家培養(yǎng)了大批的來自山東的人才。
如今,尚志堂建筑仍存在于趵突泉公園東北部,又稱玉蘭院。
同時,丁寶楨還創(chuàng)辦了近代山東最早的官書局——山東書局。該局最著名的刻本《十三經(jīng)讀本》就是丁寶楨親自參與??钡?。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清末濟南學(xué)者、文獻學(xué)家、藏書家——馬國翰,生前曾編輯完成《玉函山房輯佚書》,該書分為經(jīng)、史、諸子3編,700多卷,共輯佚書594種,是輯書史上的浩繁巨著,但是,馬國翰至始至終都未能刊行。后來,在丁寶楨的協(xié)助下,濟南濼源書院院長匡源(咸豐帝顧命八大臣之一)整理、分訂印刷下來,為后世學(xué)術(shù)研究提供了珍貴資料。
還有在飲食文化上,據(jù)說丁寶楨還發(fā)明了一道名菜——宮保雞丁,100多年來仍受國人喜愛。
此外丁寶楨還創(chuàng)辦了山東首家官辦工業(yè)企業(yè)——山東機器制造局,制造軍火,主要造黑色火藥,為以后的中法戰(zhàn)爭抵御外敵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6、丁寶楨在山東任職時兩治黃河水患,造福大批百姓
同治十年(1871年),黃河沖決山東鄆城侯家林民埝決口,漫水東灌運河,漕運被阻。
鄆城、汶上、嘉祥和濟寧等州縣,“田廬漂沒,資糧無存”,人民受災(zāi)嚴重,丁寶楨聽說后,拖著得病的身體,本來因病皇帝已經(jīng)準(zhǔn)他給了他三個月的病假,他不顧自己的身體,親自去考察災(zāi)情。他 “目擊民生之待斃,運道之就湮”,痛心疾首心急如焚。
丁寶楨請求朝廷“力疾銷假,親赴工次”,準(zhǔn)他指揮搶險。
朝廷看他決心已定,就準(zhǔn)了。丁寶楨卯足了干勁與役夫同甘共苦,耗時兩個月 “工竣合龍”,堵住了決口。
“旦暮河干,與役夫同艱苦,人情和樂,爭先趨事”。
可是過了兩年后,黃河又有新的決口。1873年,黃河又在東明縣石莊決口,決口很寬,約三里,湍急的黃河水直往東涌,山東、河北、江蘇和安徽等省數(shù)十個州屬各縣受災(zāi)極為嚴重,就連濟寧到宿遷的運河兩岸的大堤都被沖消失,百姓的房屋被沖走,田地被淹沒,生命受到威脅,慘不忍睹。
朝廷十分焦急,一天連發(fā)好幾次電,要求無論如何要堵住決口!但決口太大,水流太猛,各地調(diào)來的河官都不知如何下手。
而此時的丁寶楨正在貴州老家掃墓,他已奉上諭“賞假一年”。
聽聞災(zāi)情,他立刻結(jié)束假期趕回山東。他去現(xiàn)場親自指揮,用了半年的時間筑起了高14尺、寬30尺、厚百尺的障東堤。二百五十里的障東堤修好后,近百年來黃河此地不再決口,保證了方圓幾百里村莊的安全。
據(jù)《山東黃河志》載:
張秋(今屬陽谷縣)以下沿河兩岸的民埝(由民力所構(gòu)筑的堤),于同治六年(1867)十二月修筑完竣。北岸自張秋至利津民埝長850余里,南岸自齊東至利津民埝長300余里,兩岸全長1150余里。張秋以上南岸民埝于同治十一年(1872)五月修筑完竣,上自菏澤、巨野交界之龍鳳集起到鄆城王家垓止共113里。后補修龍鳳集以上4里。同治十二年(1873)年又將王家垓民埝接修至東平十里堡,新舊埝長148里。以上山東境內(nèi)1300里民埝均在丁寶楨任職山東巡撫時完竣。
丁寶楨在山東工作生活了足有13個念頭,和熱情好客、重情重義的山東人結(jié)下了深厚的情誼。山東人很珍惜這位出類拔萃、處處為百姓著想的父母官,他們將丁寶楨看為山東的恩人、清官、看為是山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對于丁寶楨的去世,山東百姓痛心疾首,哀哭惋惜。山東父老感恩丁寶楨在山東立下的功勞,聯(lián)名上書朝廷,懇請將丁寶楨遺體歸葬山東。
《四川總督丁寶楨》載:“(丁寶楨病故后)數(shù)千里之外的山東省,百姓也悲慟惋惜,請求朝廷將丁寶楨的靈柩運回山東歷城(今濟南)九華山麓,與其先逝的妻子合葬。一個離開已十年的外鄉(xiāng)官員,被山東百姓視為'賢良,懇請歸葬山東,丁寶楨看來確實不愧為'好官'清官了!’
對此,貴州、四川也有文獻記載。貴州《畢節(jié)地區(qū)志·人物志》載:
“光緒十二年(1886),寶楨卒于成都,終年六十七歲。噩耗傳出,山東父老莫不悲慟,請求將其靈柩遷葬山東歷城華山,清廷下詔追贈為'太子太保,謚'文誠公,自此,人皆以'丁宮?!?、'丁文誠公’稱之”。
四、丁寶楨認為山東是他的第二故鄉(xiāng),葬在山東是他留下的遺愿
丁寶楨在山東任職期間,為官清廉,身無余財,與山東結(jié)下了特殊的情誼。丁寶楨生前一直將山東視為第二故鄉(xiāng),卒后葬在山東(濟南)是他自己的遺愿。
這和西漢循吏朱邑相似。
朱邑是廬江郡舒縣(今安徽省廬江縣)人,曾在桐鄉(xiāng)(安徽省桐城縣)做官,兩地相距100多里。朱邑在桐鄉(xiāng)掌管訴訟和賦稅等事務(wù),他為官清廉公正,品性敦厚,造福一方百姓,深得當(dāng)?shù)匕傩諓鄞鳌?/p>
朱邑病重彌留之際,給他的兒子留遺言說:“我原來做桐鄉(xiāng)的官吏,那里的百姓愛戴我。我死后一定要葬在桐鄉(xiāng)。后代子孫供奉我,怎能比得上桐鄉(xiāng)的百姓”。朱邑死后,他兒子按他的遺言將他安葬在桐鄉(xiāng)。百姓果然一起為他立墓修祠堂,年年在祠堂祭拜他。
丁寶楨為官一生,在山東留下的口碑是最好的,他本人自然愿意安葬在山東,正如朱邑。
關(guān)于這點,他的墓志銘上有載:
“朝廷亦知公于山東朱邑之桐鄉(xiāng)也者。初,公夫人卒,黔亂不獲歸,請于朝,葬山東歷城縣華山之陽。至是有詔,仍葬公于東。喪之歸,郊野祭吊相屬奔者、望者、悲者、嘆者”。
另外,丁寶楨的夫人和其他親人死后被葬在了山東。
丁寶楨私下和幕僚說過,山東是他的第二故鄉(xiāng),他的夫人葬在山東,他的愿望也希望百年后葬在山東和夫人及自己的親人葬在一起。
丁寶楨來山東時,舉家搬到濟南,當(dāng)他在山東工作了九年時,他的夫人諶氏和二哥在濟南相繼去世了。
1871年,丁寶楨曾上奏朝廷:
“吾官九載,所有隨任之親屬丁口,歲有喪亡”,當(dāng)年二月,夫人諶氏又復(fù)病故,均尚未有喪地,擬令長子扶柩回里,“而原籍貴州大定府平遠州久遭兵燹,田廬蕩毀,親族百無一存”,“目前情形,回葬未易舉辦”。
在上書中,丁寶楨請求朝廷允許他在山東置買田地作為林地:
“臣擬于濟南府東門外華山之麓置地十畝,將臣妻及已故之親屬丁口,暫行淺厝”。
按照清朝慣例外地官員在任職地不得置買地產(chǎn),但是丁寶楨的情況特殊,不久得到清廷特批,丁寶楨遂得在濟南華山之南購置十畝土地作為家族墓地,就是如今的“丁公墓”、“丁家林地”、“丁家林子”。
丁寶楨在山東為官第九年時,就安排好了自己的身后的歸屬地,他在四川臨終前也交代了子孫要他們把自己葬在濟南和夫人歸葬。朝廷了解丁寶楨的遺愿,在丁寶楨病逝于四川后,同意了山東父老聯(lián)名請求,將丁寶楨的靈柩運回山東濟南安葬,因而朝廷下旨,準(zhǔn)許丁寶楨靈柩歸葬濟南,在華山之南與發(fā)妻合葬,并在山東、四川、貴州建祠堂。
丁寶楨五世孫丁健先生家中收藏有丁寶楨長子丁體常手繪彩色《丁文誠公墓地略圖》, “這個圖必是文誠下葬前所繪。
丁寶楨一生光明磊落,在仕途上有一種破釜沉舟的干勁,初為官時面對家鄉(xiāng)暴亂,他變賣祖產(chǎn)拼死響應(yīng)朝廷號召,這在眾多官員中是罕見的,他對清廷的忠心真實地呈現(xiàn)出來,令清廷為之感動。他在以后的為官道路上更是把握大方向,做事雷厲風(fēng)行,無論是平叛,還是搞建設(shè),他都清正廉潔,造福救濟百姓,以至于他臨死時,債臺高筑,無錢辦理喪事,是他的下屬們湊錢,才辦理了喪事。丁寶楨的人格魅力和所作的貢獻,得到山東百姓的肯定,他的忠心得到清廷的青睞,因而歸葬山東是山東百姓的愿望,是丁寶楨本人的愿望,也是清廷對他成績的肯定和恩準(zhǔn)。當(dāng)其靈柩運至濟南,當(dāng)時士紳百姓爭相“郊野祭吊”。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