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海泛舟,人間清歡
大家好呀~
今天,我們繼續(xù)「儒家經(jīng)典」,四書之首《大學》的共讀。
上一篇文章里,我們讀了曾子口述,其弟子記錄的傳,了解了君子都是如何識人與用人的。
一言以概之,便是上位者無論是任用賢人與罷黜德行有缺失的人,動作都要迅速,切忌優(yōu)柔寡斷,婆婆媽媽。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若把一匹害群之馬留在團隊里,只會吸引到更多品德不端的人,把整個團隊弄得個烏煙瘴氣的。
更多內(nèi)容,請戳:君子的用人觀:親賢臣,遠小人,與人為善
接下來,我們繼續(xù)「平天下」共讀,一起看看君子的好惡之道,以及對利與義這對關系的判斷。
01.
君子的好惡之道
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災必逮夫身。
《大學》
前面說了,仁者能夠愛人,能夠惡人,是盡到絜矩之道的;反之,見到賢能的人,不能提拔他,見到不善的人,不能夠退而遠之,是沒有盡到絜矩之道的。
這里接著說,奸邪亂政之人,是人人都厭惡的,上位者卻因為Ta能夠投自己所好,滿足自己的私欲,反而去任用Ta,這便是好人之所惡;為國盡忠的善人,是大家都喜歡的,上位者卻因為他常常忤逆自己的意愿,反而疏遠他,這便是惡人之所好。
好惡本是人的天性,你厭惡大家都喜愛的君子,卻偏愛大家都厭惡的小人,這就是違背了人性。違背人心,就會丟了天命,就會禍害自己。
大奸臣趙高在擔任郎中令期間,獨攬大權(quán),結(jié)黨營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刻,而后又仗著秦二世對自己的寵信,逼丞相李斯自殺,自己做了丞相,把秦朝的暴虐推向了頂峰。
他的倒行逆施則激起了老百姓們的強烈反抗,各路英雄紛紛起義,趙高自己丟了腦袋不說,強秦歷經(jīng)二世而亡。
從趙高亂秦的故事中,我們不難看出,好惡對人君的重要性。
正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人君如果好惡不公,舉措失當,不僅民心不服,愛民的好官還會紛紛出走,留下害民的奸臣禍害朝野,整個國家爛掉了不說,老百姓還會把怨恨都歸結(jié)到上位者一人身上。
同樣,在記錄了管仲言語的《管子》里寫道,「凡民從上也,不從口之所言,從情之所好也;故上之所好也,民必甚焉?!?/span>
翻譯過來,便是下屬都喜歡效仿領導者,不看領導嘴上說什么,而是觀察琢磨領導喜歡什么。但凡領導喜歡的,下屬也必然加倍喜歡。
因此,這里又回到了君子的「絜矩之道」,即通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來修身,來管理自己的好惡,修養(yǎng)自己的好惡,知道哪些話該聽,哪些話不該聽,對下屬做好示范作用。
做到不會為了一時的利益得失,連自個的初心都忘了。
02.
忠心,
就是發(fā)自內(nèi)心地盡心盡力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大學》
君子,就是在上位的人。君子要有大道,就是指位居上位的人要修練「絜矩之道」。
忠信和驕泰,按照朱熹的解釋,發(fā)自內(nèi)心,毫無保留地對待別人,是忠信;只管自己舒服,舒服到放肆,不管別人的感受,便是驕泰。
所謂的「好惡」之道,就是要走出自己的舒適區(qū),走進家人、朋友、領導、同事、客戶的舒適區(qū),在讓自己的舒服的同時,竭盡全力地去讓周圍的人舒服。
因此,修「絜矩之道」是一件頗具挑戰(zhàn)的事情。
因為,你只有先嚴格要求你自己,戒慎恐懼,時刻警醒,才能夠真正地放下自己的私心,像愛你自己一樣去愛你周圍的人。
你什么時候養(yǎng)成了,便是生之安行,從心所欲不逾矩,居行仁義,止于至善了。
03.
好鋼用在刀刃上
接下來,我們講君子的「財富觀」。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 《大學》
我們先來看「生之者眾」。
財富是創(chuàng)造出來的,如果能夠走上工作崗位的人越多,整個國家能夠創(chuàng)造的財富就越多。因此,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要把勞動技能教給那些有勞動能力的人,然后讓他們都去工作,去創(chuàng)造財富。
其次,是「食之者寡」。
舉一國之力,能夠創(chuàng)造的財富也是有限的,花錢的人如果越少,留在國庫里的錢就越多。因此,要在創(chuàng)造財富的同時,嚴格控制消費,減少浪費,只在緊要、不可省的地方花錢。
然后,是「為之者疾」。
即,在該花錢的時候花錢,在不該花錢的時候不花錢。國家有事,需要向民間征兵時,一定要放在老百姓都閑著的時候。在農(nóng)忙的時候,盡量就不要安排老百姓去做工程,去打仗。
最后,是「用之者舒」。
財用出入,一定要提前做好預算,并做好儲蓄,每三年里便要省出一年的用度,每九年里便要省出三年的用度,讓國庫現(xiàn)金流保持在一個寬松的狀態(tài)。
這樣,在開源與節(jié)流的配合之下,不僅國庫有充足的資金,老百姓們也因為口袋里有錢,有了生活的底氣,可以踏踏實實過日子了。
正所謂,家無三年之積難成其家,國無九年之積難成其國,由此可見,「量入為出,追求性價比」這件事并不是這些年來興起的概念,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的生活經(jīng)驗。
大家要學起來呀~
04.
發(fā)財與發(fā)身
最后,我們講君子對待財富的態(tài)度,「以財發(fā)身」。
仁者以財發(fā)身,不仁者以身發(fā)財。 《大學》
這句話是「恭喜發(fā)財」里「發(fā)財」一詞的出處,但遺憾的是,老祖宗們雖然反復告誡我們要「發(fā)身」,不要「發(fā)財」,絕大多數(shù)人都只記住了「發(fā)財」。
這里的「發(fā)」,是「興旺生發(fā)」的意思。
翻譯過來,便是仁德的君子,都知道生財?shù)拇蟮?,那就是「藏富于民」,讓老百姓們口袋里有錢,糧倉里有糧,心中不慌。
而不仁的君主,向來都不管老百姓的死活,滿腦子想著都是如何從老百姓的口袋里,去搜刮更多的民脂民膏,結(jié)果,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地位和財富都失去了。
西漢初期,國家羸弱,老百姓的手里也沒幾個錢,迫切地需要休養(yǎng)生息。
于是,信奉「黃老之術(shù)」文景二帝,便采取了與秦帝國完全不同的治世方針,哪怕自己節(jié)衣縮食,也要減輕徭役和稅賦,先讓老百姓們富起來。
結(jié)果,很快便迎來了帝制時期的第一個治世「文景之治」,老百姓們紛紛擁戴漢朝的統(tǒng)治,再也不想著要鬧革命,要回到了諸侯分封時期了。
對于企業(yè),便是要把企業(yè)的利潤降下來。
什么意思呢?一個企業(yè)利潤一旦太高,就會存在三個問題:
一個是吸引競爭對手進入到你的領域,爭奪你的客戶資源;二一個是對員工分配不足,導致骨干員工紛紛跳槽單干,成立各種小公司來與你競爭;三一個是對未來的投資的不足,一旦被后來者趕上,便會失去優(yōu)勢,退回到普通利潤。
因此,判斷一個企業(yè)好與不好,你得看它能否持續(xù)經(jīng)營,基業(yè)長青,如曇花一樣,很快便凋零的,哪怕曾經(jīng)紅極一時,都不是靠譜的企業(yè)。
你若是希望你能夠在市場上一直活下去,便要存有「以財發(fā)身」的心態(tài),該歸零的時候,果斷選擇歸零,把財富投入到未來的發(fā)展中去。
05.
重義不重利
最后,我們講君子是如何看待義和利的。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 《大學》
終,是「有始有終」的終,是成就。君之愛民,是仁;百姓忠于君主,是義。
上位者不仁,下位者不義,這種事是有的,但是,如果上位的人能夠愛民如子,輕搖薄役,使老百姓都各得其所,老百姓都能夠感恩君上,把上位者的命令當做是自己的事去對待,便沒有有始無終的事情了。
同理,上位者若是愿意把錢與老百姓們分享,讓老百姓們口袋里有錢,那么,老百姓便能夠把國家的財富當作是自己的財富一樣去愛惜,去保護,那就不會有偷盜、搶劫了。
因此,上行下效,你是什么樣的人,你的下屬就是什么樣的人,你對你的下屬好,你的下屬就會對你好,為你創(chuàng)造更大的財富。
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于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勾酥^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
《大學》
孟獻子,是魯國的大夫。
畜,是蓄養(yǎng),馬乘,是馬拉的車。做了大夫,有房有車有俸祿的的人,便不會去過問家里養(yǎng)雞養(yǎng)豬的事情,不會與家里人計較了。
卿大夫以上,祭祀可以用冰了,待遇更優(yōu)渥了,牛羊也能夠去外邊買了(不會去惦記別人)。
有了十里采邑的諸侯,可以出兵車拔涼,不僅有國家給的俸祿,還有自己管轄區(qū)域內(nèi)的收入,這樣的人家就不會去養(yǎng)聚斂之臣,不用去搜刮民脂民膏了。
因此,上位者的利,不在于物質(zhì)的利益,在于上上下下的義,或者說格局。把給下面的人好處都給到了,下面的人也會心甘情愿地為你賣命,人、財富、土地就都有了。
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災害并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家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大學》
長國家,就是「一國之君,一家之主」的意思,如果一天天都想著從老百姓那里搜刮民脂民膏,就會去任用斂財之臣,給老百姓帶來災難,即便有君子,也挽救不了。
因此,這也是為何《大學》里會反復地強調(diào)國家不能夠以利為利,當以義為利。
以上,是傳文的最后一章,解釋治國平天下。
這一章的要義,是上位者要與同好惡,不要與民爭利,修行「絜矩之道」,帶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讓老百姓們都各得其所。
到這里,整部《大學》便為你解讀完畢了。
希望能夠給你帶來啟發(fā)~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