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海泛舟,人間清歡
大家好呀~
今天,我們繼續(xù)「儒家經(jīng)典」,四書之首的《大學》的共讀。
上一篇文章里,我們讀了曾子口述,其弟子記錄的傳,了解了君子的「財富觀」。
一言以概之,便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做生意的時候以誠信為本,憑良心做事,不該賺的錢,心中萬萬不可起貪念。這樣,財富才能夠一直留在你的口袋里。
更多內(nèi)容,請戳:君子的金錢觀:不做虧心事,不賺昧心錢
接下來,我們繼續(xù)「平天下」共讀,一起看看君子是如何選人與用人的。
01.
天命無常,唯有德者居之
《康誥》曰:唯命不于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 《大學》
前面說,君子要先修煉自己的德行,才有人、有土、有財用。接下來,則引經(jīng)據(jù)典,反復叮嚀。
先引用周公寫給康叔的《康誥》里的話,「天命或留或去,是不會始終常在的」。
也就是說,哪怕你命好,一出生便在羅馬,若沒有儒家的戒慎恐懼,保持誠意正心、警醒努力,那很容易被別人所替代,被時代所拋棄。
這樣的例子,在《史記》里比比皆是。比如,亡了商朝的殷紂王,便是一個典型的繼承了天下,又失去了天下的國君。
《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 《大學》
因此,《楚書》里說,楚國沒有什么寶貝,只是把善當作寶貝。
春秋時期,晉楚兩國最強,相互攀比炫耀。
一日,楚國王孫圉(yu,4聲)出使晉國,晉大夫趙簡子問他說:「你楚國有什么寶貝?」王孫圉回答說:「我楚國也沒有什么寶貝,凡金玉珠石之類,皆不以為貴,只是有德的善人,能利生民,能安社稷,便以他為寶也。」
按照史料記載,當時楚國有臣名觀射父,他能作命辭,使得其他諸侯國都敬重楚國。又有臣名左史倚相,多讀古書,練達典故,使得楚國國君都夠保住先人打下的基業(yè)。因此,楚人皆以他們?yōu)閷氊悺?/span>
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 《大學》
這個故事最初見于《公子重耳對秦客》,發(fā)生在晉國國君獻公的喪期。
秦穆公派人前來慰問公子重耳,并傳達自己的話說,「寡人聽說,失去國家主權(quán)常在這個時候,得到國家主權(quán)常在這個時候。你雖然恭敬嚴肅,但居喪不可太久,(奪位)時機不可失去呀!」
而后,重耳便把這件事告訴了自己的母舅子犯,子犯勸說道,「年輕人還是推辭吧,居喪之人沒有什么值得寶貴的東西,珍貴的只有仁愛與親情。父親去世是何等重大的事情?我們?nèi)羰菦]有哀傷思慕之心,卻發(fā)兵征討,即使得到了國家,也不足以為寶」。
所以,晉國的寶貝,或者看重之物,不在于得到國家,在于仁愛親人,這也是「外本內(nèi)末」的意思。
正所謂,人在做,天在看,經(jīng)不住誘惑的人,哪怕有朝一日僥幸得到了天下,也會因為德不配位,最終失去天下,望諸位引以為戒。
02.
嫉賢妒能,是最大的惡
《秦誓》曰:若有一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為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瑁嫉以惡之,人之彥圣,而違之俾不通。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
《大學》
《秦誓》是秦穆公告誡群臣的語錄。
斷斷,是「誠懇的樣子」。技,是「才能」。休休,是「平易寬宏的樣子」。彥,是「俊美」。圣,是「通明」。瑁嫉,是「妒忌」。違,是「忤逆」。殆,是「危殆,有害」。
若是有一位臣子,別人有才能,他真心喜愛,就如同他自己一樣;別人德才兼?zhèn)?,他心悅誠服,不僅在口頭上表示,還打從心眼里贊賞,必能夠保我百姓,使之永享太平。
相反,若是有個不良之臣,總是要逞自己的本事。別人有本領(lǐng),他就妒忌、厭惡;別人有能力,他便想方設(shè)法地打壓、排擠,無論如何都容忍不得,生怕別人強過他。國君任用這樣的人,不僅不能夠保我百姓,亂亡之禍,可能會因他而起。
曾子認為,平天下之道,要緊之處,在上位者能夠不以好惡喜樂為偏移,能夠公正地選用人才。而要賢能的人得以任用,上位者便一定要親近賢能的人,遠離那些嫉賢妒能的人。
因此,上位者在選擇人才時,首先便要看重對方的品行,親賢臣,遠小人(《前出師表》諸葛亮)。
其中,善妒是人性最大的弱點,妒火一旦燒起來,狠勁比真正的深仇大恨還狠。一個人若是嫉賢妒能,容不下別人,便是德有失。
更糟糕的是,上位者若是把這樣的人提拔成了骨干,他們不僅逞自己的能,還會阻止別人的發(fā)展,只愿意把蛋糕分給自己的親信,使得整個國家都烏煙瘴氣的。
所以,孟子說,「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君子的德,最高境界就是善與人同,不追求自己的東西,不追求自己的東西,看到別人身上有哪些優(yōu)點,便立馬舍己從人,跟著別人做。
漢高祖劉邦便是一個善與人為善的人。
楚漢相爭時,他向張良學習運籌帷幄,向蕭何學習安撫百姓,不斷糧草供給,向韓信學習帶兵打仗。結(jié)果,這三位人才便都唯他所用,奪得了天下。
反觀項羽,手下雖然有一個范增,但卻不能用,自矜功伐,欲以一人之力征戰(zhàn)天下,結(jié)果失去了天下。
可見,人常犯的毛病,便是以聰明自居,心中有「好勝心」,什么都要贏,結(jié)果反倒不如那些謙虛謹慎,主動向周圍人學習的人。
03.
立場堅定,表里如一,
才是真的君子。
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中國同。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 《大學》
碰到這種嫉賢妒能的人,對國家危害最大,有仁德的人必深惡痛絕,把他們流放到四夷之地,不讓他們居住在國中。因為你一旦把這樣的人給留在國中,他便會結(jié)黨營私,殘害忠良,所以一定要把他們給趕走,趕得越遠越好。
這就是孔子說的仁者的「好惡之道」。
《論語》里的原話是,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意思是,仁者都是愛憎分明的人,既能夠真心地喜歡一個人,又能夠真心地厭惡一個人。
一個人若是在對品行有缺失的人,因為對其有所圖,或是有顧忌,不敢得罪,亦或是對德行高尚的君子,或是因為擔心支持對方被其他人所排擠,都不是仁者。因為,有了私心后,便無法誠意正心了。
更進一步,一個人若是看見壞人壞事,因為存有私心,連指出來的勇氣都沒有,甚至假裝附和,做「好好先生」,便是「德之賊」。
畢竟,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一個人如果對誰都附和,對誰都取悅,跟誰都一致,肯定是有所圖。那他圖的又是什么?無非是欺世盜名謀取利益。
所以,仁者都是立場堅定,表里如一,始終不變的人。與我志同道合的,我一如既往地支持;與我意見不一的,我則敬而遠之,這才叫做個「人」。
04.
用人黜人,動作都要快
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速,過也。 《大學》
命,這里當作「慢」來解釋。
賢人能利于國家。在上位的人,如果明知道一個人是賢人,卻不能夠提拔;或是雖然提拔,但又遲疑延緩,不能早先用他,這就是以怠慢之心待人了。豈不是害?
不賢之人,在上位的人,如果明知一個人不是賢人,卻不能夠及時黜,或是雖然廢黜,卻優(yōu)柔寡斷,婆婆媽媽,那就是以姑息之心對待惡人了。豈不是過?
因此,任用賢能的人一定要快,不要害怕出錯,不要認為他還不夠成熟。人的成熟,都不是等來的,是在挑戰(zhàn)中歷練出來的。只要他德行到位了,你提拔他,任用他,不僅能夠從他身上獲益,還能夠吸引到一大批賢能的人。
反過來,對害群之馬的罷黜一定要快,因為這不是他一個人的問題,你如果姑息他,其他的人也會被他帶壞,賢能的人還會因此遠離你。
所以,對待人才,賞罰不僅要分明,速度還要快。
以上,便是今天的內(nèi)容。
明天,我們將繼續(xù)《大學》傳的第十章,平天下的共讀。
敬請期待吧~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