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村的女人們 | 有多少“重男輕女”,都是生活重壓下的“不得已”
這是書語人間為你解讀的第169本書
《后村的女人們:農(nóng)村性別權力關系》
今天,靈遙給大家?guī)硪槐拘聲?,名字叫做《后村的女人們:農(nóng)村性別權力關系》。 這本書的來頭可不小,它的作者是王小波的妻子李銀河,也是北京大學的社會學博士后,曾在1999年被《亞洲周刊》評選為「中國50位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在這本書里,她將為我們講述在一個發(fā)生北方傳統(tǒng)的農(nóng)村里的故事,為我們揭秘「重男輕女」背后的真相,以及,這些女人們最真實的一生,為人子女、為人妻、為人母。希望在讀完這篇文章后,你能夠?qū)@個社會多一分包容,多一份理解,對生活多一分感恩。因為,你歲月靜好的背后,是有人在為你負重前行。在大城市里,有句話,叫做「窮養(yǎng)兒子,富養(yǎng)女兒」,可以見得女兒在父母心里的位置。 然而,在農(nóng)村,當被問到「從小是否得到父母喜愛」的問題上時,大多數(shù)女人的答案都是「沒有」。
比如,48歲的農(nóng)婦義,就告訴調(diào)查員,不喜歡,一點都不喜歡,五六歲就得會洗碗、涮鍋、端尿盆,做得不好就會挨巴掌,說俺是「賠錢貨」。 仿佛對一個農(nóng)村女人來說,唯有生出一個兒子,才能夠向丈夫和公婆證明自己的價值,改善自己的家庭地位。甚至,在部分地區(qū),如果生不出兒子,是會被罵「絕戶」的。這是因為,不同于城市,農(nóng)村的男孩子,不僅是香火的象征,也是家里的勞動力,是父母養(yǎng)老的保障。 一方面,對于「務農(nóng)為生」的農(nóng)村人來說,一塊地,就是一家人一年生活的保障,只有兒子,才能承擔起繁重的農(nóng)活,成為家里的「頂梁柱」。家里的女兒,則會在婚后離開父母,與丈夫和公公婆婆在一起生活,操持一家老小的同時,也幫著照看好夫家里的那塊地。畢竟,在農(nóng)村,「同村不成婚」與「婚后與夫家共同生活」是多年的習俗,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夠改變的。你讓一個姑娘在農(nóng)忙時丟下自己的家,回去照顧自己家里的地,或是在父母年邁時,回家侍奉生病的父母,這都不現(xiàn)實。于是,兒子便成為了一家人的生活保障,也有了「重男輕女」這個「陋習」。 02.
營養(yǎng)、教育、家務、醫(yī)療:
無處不見的「重男輕女」
你可千萬別小看「重男輕女」這個字,它不僅與農(nóng)村一個家庭的維系與運轉(zhuǎn)息息相關,還滲透到了農(nóng)村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果你有在農(nóng)村生活過,你會發(fā)現(xiàn),家里有什么好東西,一般都會先考慮成年男人、孩子與老人。這是因為,對一個農(nóng)村家庭來說,吃一頓「好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必須得優(yōu)先保證主要勞動力,也就是男性成年人的營養(yǎng),而老人與孩子,出于對其的保護,也是需要額外照顧的。至于女人,自然就只能往后排了。 除了營養(yǎng)外,家里的教育資源,也都大多留給了兒子。
畢竟,作為家里的頂梁柱,也是家里的門面,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兒子以后可以考進一個好學校,跳出農(nóng)門,為家里爭光。至于女兒,反正以后都是別人家的,做做家務活,年紀到了嫁出去就行了。 那么,在成年男子與女子下地、兒子去學校讀書時,未出嫁的女兒們都在家里做什么呢?
相信,你已經(jīng)猜到了吧?下地、幫助做家務,照顧年幼的弟妹,等等,為未來成為別人家的媳婦做準備。 當被問道「家里誰做家務活」時,后村的女人們的經(jīng)歷空前一致:全都是女孩做家務,男孩不做。這個現(xiàn)象的背后,既有對「男人們下地干活的辛苦,回家后沒什么力氣操持家務」的體諒,也有「男孩做家務,會有損他的成長,讓他們變得沒有出息」這樣的固有觀念。 加上兒子都被送進學堂讀書了,家務活也只有留給女兒做了。農(nóng)村一向是缺醫(yī)少藥的地方,有限的醫(yī)療資源和家里有限的財力,并不能平等地使用在兒子與女兒的身上。 盡管在每個村子里,都有一間小的診所,但是,一旦遇到大病,家里有限的資源往往都會向男孩們身上傾斜。 所以,「女孩有病跟男孩是不同的,俺有病是有災的,一般得自己熬著,但是,弟弟生病,家里人就會嚇得個不行」「俺小時候身體不好,好幾次家里都不想給俺看了,全靠俺大姐堅持才有了俺的今天」等言語,一遍遍地出現(xiàn)在了書里。 沒辦法呀,在有限的財力面前,讓一家老小先活下來,然后再把血脈傳遞下去,才是要緊事。 03.
戀愛與婚姻:
農(nóng)村人都是怎么看待「處對象」這事?
聊到了血脈傳遞,就要提到「戀愛」與「結婚」這兩件事。 有別于城市的自由「戀愛」,大多數(shù)農(nóng)村人的婚姻是父母與本人共同商定的,而無論是完全由父母決定的,還是完全由自己決定的,都是極少數(shù)。 也就是,與一個農(nóng)村人處對象,就是在與他一家子人處對象,稍有一個看你不順眼,你的日子都不好過。 在后村,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最常見的婚姻模式是媒人介紹,相親,最后由本人與父母商量決定。 「相親,就訂婚了。訂下來以后,逢年過節(jié)他都會帶著禮物去看我,一回見個面,說上幾句話。一年后,他家里人托媒來定日子,父母再出面選個好日子,就這么定下來了?!?/span> 你看,就是這么的實在,人老實,能賺到錢,日子能夠過到一起去就行,至于對方是什么人、自己跟他能不能有感情,并不重要。 另外,對那些家里經(jīng)濟不是太好,或是個人條件不太好的適婚男性來說,家里一般會做主給他們買一個媳婦。 如果再不行,父母就會用家里的女兒,去給家里的兒子,換一個媳婦回來。至于,愛不愛,愿不愿意,這就不是家里小輩能決定了。 縱使「戀愛」再不被農(nóng)村人當回事,「婚姻」可是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對一個農(nóng)村男人來說,能夠娶到媳婦,那可是自身實力與家庭財力的證明。所以,家里有男孩的父母,都很樂意自己省吃儉用,甚至四處借錢來為兒子蓋房娶媳婦,把婚禮辦得體面、隆重和浪費。
農(nóng)村家庭對媳婦的重視,也讓女孩從「賠錢貨」變成了「賺錢貨」,或多或少改善了人們「重男輕女」的觀念。 除此以外,在農(nóng)村,年齡不到,先辦婚禮,構成了事實上的夫妻關系,等雙方年齡到了法定結婚年齡,再補領結婚證的現(xiàn)象也不少,可見對婚姻這件事情的重視。 敲鑼打鼓地舉辦了婚禮后,女人回到家里,與丈夫和公公婆婆在一起生活,如果生下了兒子,自然是皆大歡喜,但是,如果一再地生女兒,或是沒有子女,該怎么辦呢? 在農(nóng)村,對一個沒有兒子對「絕戶」家庭來說,會有兩種做法: 第一種,是由女方的父母在村子里蓋一所房子,給自己的女兒找一個本村的小伙子,來解決女兒的終身大事,與自己的養(yǎng)老問題。 第二種,是抱養(yǎng)一個別人家的兒子。盡管這是一件讓人嘲笑、看不起的事情,但是,真的也是迫不得已。 在傳統(tǒng)的大家庭里,婆媳關系是壓迫關系,媳婦受到丈夫、公公與婆婆的壓迫與剝削。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現(xiàn)代農(nóng)村人想到了一個法子,通過分家,來淡化「兒媳婦」在大家庭里的角色,強化「妻子」在核心家庭中的角色。 當然了,這個分家,你可以把它理解為「自立門戶」,也就是,分開居住、各自起灶、收入不再放在一起。 但是,即使是分家,大多數(shù)人與父母住得也并不遠,甚至會同住一套房子,共用一個院子,并且,雖然雙方會在經(jīng)濟上各自獨立,但是也會有密切的人情往來,甚至會根據(jù)自己的情況,給予長輩數(shù)量不等的資助。 正是因為「分家」的存在,婆媳關系,從一個家庭中的兩輩人的關系,慢慢演變成了兩家人的親屬關系,也讓媳婦的地位,得到了提高。對從小生活在大城市的靈遙來說,這本書對我的影響是顛覆性的。 作為家里唯一的女兒,盡管在與表兄弟相處的時候,偶爾也會因為老人們的「重男輕女」而略感不平,但卻始終沒能夠去思考背后的深層次原因。 直到翻開了這本書,看到了社會學博士李銀河女士對農(nóng)村女人們的調(diào)查,我才發(fā)現(xiàn),所謂的「重男輕女」背后,也有老一輩物質(zhì)條件匱乏下的不得已。 一方面,對于一個「務農(nóng)為生」的家庭來說,家里唯一的收入來源,就是那「一畝三分地」,所以,保障主要勞動力,也就是成年男子的營養(yǎng),義不容辭。 另一方面,養(yǎng)老,也是一個難題。對許多農(nóng)村人來說,他們既沒有什么文化,也沒有出過村子,一輩子全靠著力氣活,來維持一家的生計。那干不動了,自然得仰仗兒子的照顧,那「養(yǎng)兒來防老」也是不得已為之。 所以,當我們在抱怨,或是指責與我們觀念不一致的事情前,也請思考對方會選擇這么做的原因。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