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詩[footnoteRef:0]的感性美是特別感染人的。什么是感性美,為什么感性美會感染人,以及怎樣才能產(chǎn)生感性美。對這些問題本文試圖從范式[footnoteRef:1]的角度進行一些討論。
一、格律詩感性美的本質(zhì)
“美在我們身上激起的快感卻與我們個人的目的或說我們的意志沒有任何形式的聯(lián)系”[footnoteRef:2]。格律詩是通過節(jié)奏、聲韻和詩句所表現(xiàn)的意境,營造一個水壩,將讀者的情感情緒注入,當水面達到一定高度后,打開泄洪道,使情感情緒無害的宣泄而下,從而產(chǎn)生美的快感和享受的過程。格律詩的藝術(shù)魅力在于產(chǎn)生美,而美的產(chǎn)生與創(chuàng)造是在情感情緒的流動中形成的。所以,格律詩在押韻、平仄和對仗要求的約束下,為表現(xiàn)主題和立意,勁舞的魅力主要可歸結(jié)為感性美。
二、感性美的主要邏輯
(一)學理分析——認知兩個層次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認為,“作為意志的世界是第一層次的世界,作為觀念的世界是第二層次的世界。前者是欲望的世界因而是痛苦和成千上萬種痛苦的世界。而后者,其本身在根本上看是無痛苦的;而且,它還包含著一種甚為壯麗的奇觀,不唯意味無窮,而且娛人心腑。這種奇觀中獲得的愉快,遂構(gòu)成審美快感?!盵footnoteRef:3]
這里所謂意志的世界,指的是目的的、意圖的欲望世界。當所有欲望從意識中消失時,快感的條件依然存在,個體就由一個意志的主體轉(zhuǎn)變?yōu)橐粋€純粹認知的主體,即觀念的世界。意志的世界產(chǎn)生的是概念、是理性。觀念的世界產(chǎn)生的是個體、是感性。在格律詩創(chuàng)作中體現(xiàn)著這種審美的快感和自由。如:
如夢令[footnoteRef:4]
[清]納蘭性德
萬帳穹廬人醉,星影搖搖欲墜。歸夢隔狼河,又被河聲攪碎。還睡,還睡。解到醒來無味。
萬里帳篷立在蒼穹之下,浩浩一片,晚上飲酒放歌人已醉;躺在草原上覺得星星離自己非常近,仿佛觸手可及。無論這種意境本身,還是形成這種意境時創(chuàng)作者的狀態(tài),都應(yīng)是無功利的,是心性心情的飛揚。
(二)原初思維——審美相似律
人類生活的早期,見到流星覺得不吉利,出門被石頭絆了一下覺得是上天的懲罰。隨著人類認識能力的提升,在生產(chǎn)生活中已經(jīng)擯棄了這種思維方式。但是這種將外物與人的內(nèi)心世界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甚至合二為一的思維方式,恰恰是美產(chǎn)生的源泉。這一規(guī)律被稱為審美相似律。如:
相見歡[footnoteRef:5]
[五代]李煜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李后主的詞,情與景水乳交融,“一切景語皆情語”[footnoteRef:6]?!傲只ㄖx了春紅”這個景是由情來支撐的,而情又是作者心境的反應(yīng)。
(三)終極追求——空色圣俗的修煉
由于人們對終極問題的思考與修煉,在世界觀、方法論和主體等方面,為格律詩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審美空間。在世界觀方面,莊子認為萬物是同樣的,但要熱愛生活;佛家認為世界是空的,但不能放縱生活;王陽明認為心是一切,但要與世界積極互動。由此產(chǎn)生大、空、靜、虛與生、死、情、思、貪、嗔、癡的映襯與撞擊,構(gòu)成了審美的圖景。在方法論方面,是非形式的邏輯,是跳躍的是自由解放的,道家以自然為摹本,王陽明以心與外物的互動為軌跡,佛家是末那識是阿賴耶識,是天馬行空是輪回。在倫理與吾心之間、在生死及愛恨情仇之間、在入世與出世的進退之間,形成了格律詩美學創(chuàng)作的天地。在主體方面,由無我、有我、有沒有我構(gòu)成了蕩氣回腸與細膩婉轉(zhuǎn),形成了大氣與柔情的美學長河。正如佛家的“空、不空、空不空”,莊子的周莊夢蝶對主體的淡化,王陽明的吾心光明等。如:
終南別業(yè)[footnoteRef:7]
[唐]王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美獨往,勝事空自如。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其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等應(yīng)該是這種審美思維方式的表現(xiàn)。
(四)心理映射——潛意識的釋放
美是人的潛意識通過合理的渠道、以“藝術(shù)化”的形式所進行的釋放。通過釋放而產(chǎn)生的美,是自由的、朦朧的,是跳躍的、無序的[footnoteRef:8],本質(zhì)上不受自然等客觀條件及道德、倫理等社會因素束縛[footnoteRef:9]。如:
菩薩蠻[footnoteRef:10]
[唐]牛嶠
玉爐冰鴛鴦錦,粉融香汗流山枕。簾外轆轤聲,斂眉含笑驚。
柳陰煙漠漠,低鬢蟬釵落。須作一生拼,盡君今日歡。
三、感性美的表現(xiàn)方式
(一)選擇具象
為什么我們在豆蔻年華時代接受的印象是如此的富有意味,為什么在黎明時節(jié)萬事萬物在我們眼里是那樣的令人神往和充滿光芒。
原因有三。其一,認識事物有兩個層次。一個是理性的,一個是感性感覺的。而美主要是產(chǎn)生在感性感覺層次。其二,個體的感性的事物,通過內(nèi)心的想象或環(huán)境的烘托,擺脫了時空的限制,變得自由了。其三,單一的個性化的事物既有自己的特性特點,又有了反映事物“類”的內(nèi)容,通過感性的方式對事物進行了認識和把握。
所以,在格律詩的創(chuàng)作中,意象的選擇應(yīng)是個體的鮮活的,而不是概念的。并且意象的選擇應(yīng)該是典型的,是一葉知秋的。同時要將意象從變化的時空中擺脫出來,進而超越時空。
毛澤東寫了許多記載或感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事件的詩和詞,在表現(xiàn)的時候,他都不用或盡量少用概念,而是用具體的鮮活的意象進行表現(xiàn)。如:
送瘟神(其二)[footnoteRef:11]
毛澤東
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
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
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壁搖。
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
(二)運用賦比興
“賦、比、興”是《詩經(jīng)》和中國古代詩歌借物象與事象傳達感動并引起讀者感動的三種表達方式。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footnoteRef:12]。比者,比方于物也[footnoteRef:13]。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footnoteRef:14]。葉嘉瑩[footnoteRef:15]認為“賦、比、興”是心物之間互動關(guān)系的反映。興是由物及心,比是由心及物,賦是即物即心。如:
雎鳩[footnoteRef:16]
[詩經(jīng)]無名氏
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zhuǎn)反側(cè)。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是為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而進行的表達,是興的手法。
(三)在句間注入感性張力
“起承轉(zhuǎn)合”等可以理解為句間邏輯,但更多是指謀篇布局,這是其一。其二,在謀篇布局的同時,通過聯(lián)想,在句間要著力注入感性的力量。如:
浪淘沙[footnoteRef:17]
[五代]李煜
往事只堪哀,對景難排。秋風庭院蘚侵階。一桁珠簾用卷,終日誰來。
金劍已沉埋,壯氣蒿萊。晚涼天凈月華開,想得玉樓瑤影,空照秦淮。
在下闕,“金劍已沉埋,壯氣蒿萊”展現(xiàn)的是悲涼。作者用“晚涼天凈月華開”接下句,把格局宕開,營造出豁然開朗的氣象。接著是“想得玉樓瑤影,空照秦淮”,又驟然跌入極度沉痛的深淵中。前兩句與第三句在情緒上是一個正三角的張力,第三句與最后兩句是一個倒三角的張力。充滿了感性的力量。
(四)煉意作領(lǐng)袖
格律詩因句數(shù)字數(shù)都較少,又有平仄、韻轍、對仗的約束。在有限的篇章里表現(xiàn)表達完整的內(nèi)容,煉字、煉句、煉意是必然的。煉字、煉句是煉意的基礎(chǔ)和支撐,但煉意是煉字、煉句的領(lǐng)袖。
(五)聲韻理整合
格律詩最早是用來歌誦的,后來因科舉等因素一定程度上成為看的、讀的了。但是格律詩的真正魅力在于它的音韻優(yōu)美。用韻、平仄和對仗,體現(xiàn)在能否朗朗上口、節(jié)奏抑揚頓挫上。所以,聲韻是格律詩在形式上是否具有感性美的標志,可以用其檢驗和判斷,進而整理整合格律詩的字、句、篇和節(jié)奏,以達到聲調(diào)鏗鏘、合轍押韻、意義單位與聲律單位諧和。
參考資料:
1、《Aphorismen zur Lebensweisheit人生的智慧》 [德]叔本華 著 李曉兵 譯 北京出版集團公司北京出版社出版 2017年5月第一版
2、《詩詞格律》 王力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2019年3月第一版
3、《人間詞話》 王國維 著 圖書出版社出版 2017年1月第一版
4、《與詩書在一起》葉嘉瑩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出版 2018年9月北京第二版
5、《中國哲學之精神》 馮友蘭 著 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出版 2019年9月第一版
6、《納蘭詞》 [清]納蘭性德 著 何灝 等注析 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2014年9月第一版
7、《季羨林談佛》 季羨林 著 季羨林研究所 編 當代中國出版社 2007年1月第一版
8、《美的歷程》
9、《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百篇》購物元參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館編 袁行霈 王仲偉 陳進玉 主編 中華書局出版 2016年10月北京第一版
10、《唐宋詞鑒賞詞典》傅德岷 主編 巴蜀書社出版
作者:秦之硯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