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每年農(nóng)歷二月十五日前后(公歷大約為3月20-21日期間),春分這一天太陽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季節(jié)相反,北半球是春分,在南半球來說就是秋分。春分是伊朗、土耳其、阿富汗、烏茲別克斯坦等國的新年,有著3000年的歷史。
"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春分 · 古詩詞賞析
圖片:?網(wǎng)絡
本期作者:顏如
春分 · 古詩詞賞析
《慈母倚門望,游子行路難》
賞析:顏如
春分又至,萬物復蘇;大地如母,母如大地。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詩是家喻戶曉的《游子吟》。這首詩是孟郊晚年所作,孟郊少年喪父,中年喪妻,晚年喪子,人生三大苦無一幸免。46歲才終于中舉,短暫的春風得意扭轉不了窮困一生的命運。
孟郊出生在動蕩不安的時代,他四歲那年,安史之亂爆發(fā)了。十歲那年,孟郊父親也去世了。母親裴氏含辛茹苦地將他和兩個弟弟拉扯長大,還不忘時時教導他讀書。
慈母溫暖的愛護終其一生都讓孟郊感懷,厚積薄發(fā)的情感終有一日奔涌而出,成為后世傳誦不衰的名篇---游子吟。
貞元八年,在母親的支持鼓勵下,孟郊赴京趕考,無奈考試名落孫山。孟郊寫詩抒發(fā)愁緒,你們看到的是好景春花,我卻像被霜打的葉子一樣垂下了頭:
曉月難為光,愁人難為腸。
誰言春物榮,獨見葉上霜。
胡震亨說:“以名場事入詩,自孟東野始”。這些詩應該能引起古往今來所有有相似遭遇的人的共鳴:令人悲傷的不止是落第,還包括世間一切的失敗、恥辱和求而不得。
貞元九年,孟郊應進士試,再下第。此時淚眼看花,徹夜難以入夢。他再次提筆寫下了心中的辛酸:
一夕九起嗟,夢短不到家。
兩度長安陌,空將淚見花。
兩首詩都提到了花,這是因為唐代進士考試在秋季舉行,次年春天發(fā)榜。此時長安城中正是百花盛開時節(jié),新科進士們例有簪花游街、走馬賞花之舉。
象征著進士及第的絢爛春花在連續(xù)落第的孟郊眼中,可望而不可及。王夫之曾經(jīng)說過:“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中試的歡樂場景愈加襯托出落第舉子的難過悲傷。
年華老大,功不成名不就,如何報答家中殷切期盼的母親呢?他一邊思念母親一邊寫下《遠游》:
慈烏不遠飛,孝子念先歸。
而我獨何事,四時心有違。
再次落第,孟郊沒了心緒,又牽掛母親,便辭別同伴回家。母親裴氏看到他失魂落魄的樣子,并未過多斥責,而是接過孟郊的舊衣服替他縫補。
孟郊灰心喪氣,說兩考皆敗,自己不想再去應試了。裴氏也并不生氣數(shù)落兒子,只是停下手中的針線,緩緩說道:“我兒今成大人,母誡不當教乎?”
莫道還家便容易,人間多少事堪愁。要么寒窗苦讀再來一次,要么困頓愁苦布衣終生,男兒豈能因為困難就退縮不前?
母親音量不高,然而和緩的言語一下子打入孟郊心中,如同春雷乍響,振聾發(fā)聵,醍醐灌頂。
孟郊再次寒窗發(fā)奮,日夜苦讀。貞元十二年(796年),四十六歲的孟郊奉母命第三次應試,好友韓愈記錄下了這一幕,說孟郊“年幾五十,以尊夫人之命來集京師,從進士試”,這次天不負苦心人,終于進士及第。
他以為從此苦盡甘來,功成名就,終于可以報答老母親了。
然而,在唐代,進士及第之后,不是馬上可以授官的,只是具備做官的資格而已。需要等待官職空缺,然后通過吏部舉行的詮選才能得到授缺。
“本望文字達,今因文字窮。影孤別離月,衣破道路風。”躊躇滿志地看盡了“長安花”,孟郊依然在凄清中苦苦等待。
直到孟郊五十一歲那年,才得以選為溧陽(在今江蘇?。┛h尉。也是在這一年,孟郊在迎接母親到身邊奉養(yǎng)之時,寫下了感人至深的《游子吟》。孟郊想到母親對他的諄諄教導和養(yǎng)育之恩,想到母親對他一次次考試失敗的溫柔鼓勵。
想到每當自己要出門遠游,母親都在燈下不辭辛勞地為自己縫補衣服,準備行李,倚門遠望,殷殷期盼的情景,禁不住潸然淚下: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千百年來,無數(shù)人讀過這首詩并為之感動不已,樸素的語言,熟悉的場景,深沉的母愛如同星月般熠熠生輝,穿越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永遠定格于每個人的記憶中。
這首詩是一場姍姍來遲的回應和酬答,是中年游子和老年母親心靈的相遇,是世間母子最深情的表白。
從此,孟郊的老母親再也不用總是倚門遠望,目送兒子漸行漸遠,日夜牽腸掛肚了,而是孝順的兒子回家陪伴著母親安度晚年,直到有一天,母親從自己的世界離去,一去不返,不復相見。
?攝影:網(wǎng)絡
攝詩文藝店今日好書推薦
《中國十二時辰》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