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古典音樂隨談六則

古典音樂隨談六則

? 周炳揆

 為德彪西鳴不平 

古典音樂界有一個慣例,每逢著名作曲家誕辰、逝世等重大周年紀念日,都會舉行該人的作品音樂會以表示紀念。2012年8月22日是德彪西誕辰150周年,然而,這一日期似乎并未引起音樂界的關(guān)注——卡內(nèi)基大廳、林肯中心、“紐約愛樂”等均未有紀念他的舉措。

人們可能會說德彪西的作品并不十分吸引觀眾,但情況可能更復雜一點。音樂愛好者對他并不陌生,他開創(chuàng)了“印象派”,被稱為是音樂界的莫奈(法國印象派畫家),他的交響詩《大海》是那樣的恢宏,他的《牧神午后》配器是何等的華麗······然而,恰恰是這些認識,造成了人們認識德彪西的障礙。德彪西精致透明的音樂,掩蓋了他在音樂創(chuàng)作上的敢作敢為。

Debussy: La MerBartok Music - Enchanted Wonder
德彪西:交響詩《大海》

阿希爾·克勞德·德彪西

(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 - 1918)

西方音樂史上,德彪西被認為是最為激進的作曲家之一。他喜歡用不協(xié)和和弦作曲,聽來有點類似今天的爵士樂,但又有文藝復興時代音樂的韻味。他的名作,印象派音樂代表作《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開始時是一段中世紀的神圣音樂,但音樂并不朝前推進,過度句像碎片似地停滯在原地,宛如縈繞在耳邊的無伴奏合唱。德彪西是一個激情的創(chuàng)造者,他完全漠視主題、韻律、節(jié)奏等等作曲的基本要素,而是通過對瞬間的記錄,對存在的幻覺來進行創(chuàng)作的,他的音樂帶給我們的是朦朧、模糊和虛無縹緲的感情,是一種印象的藝術(shù)。

1905年,名作《大?!穯柺?,德彪西同意在節(jié)目單上把《大?!范x為“音樂印象主義”。在古典音樂領(lǐng)域,“音樂印象主義”是德彪西享有“專利”的標簽。但問題是德彪西本人對這個標簽的態(tài)度卻前后不一,1908年,在寫交響詩《意象》的“伊比利亞”和“春之迴旋曲”兩樂章時,他給出版商寫信:“我在嘗試寫一些別的東西——就是那些蠢人稱之為'印象主義’的。”或許正因為此,法國音樂學家Francois Lesure在2001年版的《新格羅夫音樂和音樂家詞典》中,堅稱德彪西不是印象主義者,而把他歸入始于1885年的法國文學藝術(shù)的象征主義運動。

所以,有評論家認為,德彪西的紀念日被忽視和他對自己定位的飄忽不定有關(guān),作曲家本人也要負一點責任。今年8月,DG出版一套2張CD的合集,是法國著名鋼琴家皮埃爾·洛朗演奏德彪西鋼琴序曲的錄音。德彪西曾用小寫字母在每一曲的曲尾配了小標題。其中有一首為《枯萎的樹葉》,這可以是一幅印象派畫作的絕佳的命題,也可以說是我們?yōu)樗Q不平時的心情。

原文刊載于《新民晚報》2012年9月9日

 《春之祭》背后的故事 

古典音樂愛好者大都知道,斯特拉文斯基的芭蕾舞劇《春之祭》(以下簡稱“春”)在巴黎首演時曾發(fā)生騷亂,這場發(fā)生在1913年5月的爆炸性事件為這部名作增添了傳奇色彩。當時,香舍麗榭劇院內(nèi)噪音四起,觀眾斗毆,警察入場,致使斯氏不得不逃出劇院。但問題是騷亂的起因並不是“春”的音樂,而是它的舞蹈,當時享有盛名的舞蹈演員尼金斯基設(shè)計的舞蹈,是一種類似今天的頓足爵士舞,演員身披粗麻袋,步履蹣跚地登場,對于習慣于欣賞《天鵝湖》,迷戀于舞蹈演員的短裙緩緩地一起一伏的巴黎觀眾來說,實在是無法接受。

The Rite Of Spring: Second Part: The Exalted Sacrifice (Seconde Partie: Le Sacrifice) | Introduction | Mystic Circle of the Young Girls (Cercles Mystérieux des Adolescentes) | The Naming and HonoringMilan Horvat - Stravinsky: The Rite Of Spring

斯特拉文斯基:芭蕾舞劇音樂《春之祭》選段

中葡聯(lián)合制作《春之祭》(葡萄牙庫倫舞蹈團)

對于斯氏本人,這無疑是“城門失火,殃及魚池,”眼看自己的職業(yè)生涯幾近終結(jié)。1914年4月,斯氏終于時來運轉(zhuǎn),法國指揮家皮埃爾·蒙特在一場音樂會上首演了“春”,結(jié)果大獲成功,蒙特稱那晚是“斯特拉文斯基之夜”?!按骸弊鳛橐魳窌髌罚瑪[脫了芭蕾舞劇的負面影響,斯氏當然高興異常,他稱這部作品是抽象的,純真的,有結(jié)構(gòu)但不是敘事性的。

1929年,斯氏的提攜者——俄羅斯舞蹈團主持人佳吉列夫稱《倫敦時報》有一篇匿名的評論文章寫道:“《春之祭》在20世紀音樂界的地位等同于貝多芬第9交響曲在19世紀的地位?!币魳穼W專家研究后發(fā)現(xiàn),《倫敦時報》的匿名評論文章發(fā)表于“蒙特音樂會”的次日,原意是:“春”絕對是一部芭蕾舞劇,我們確信它在20世紀將發(fā)揮重大的影響,就象貝多芬的《合唱交響樂》在19世紀的影響一樣。顯然,佳吉列夫?qū)υ挼睦斫庥姓`。也有評論家認為佳吉列夫是故意將錯就錯,以一種道聽途說的表達方式來推崇“春”。其時,離佳吉列夫逝世只有一個月的時間了。

于是乎,一場“春”和“貝9”的比較鬧得沸沸揚揚。首先,兩部杰作都有被人詬病之處,“春”在1913年曾引發(fā)了音樂史上少見的騷亂,而“貝9”呢,它太成功了,后世作曲家高山仰止,感慨不可逾越,心理陰影揮之不去。斯氏晚年有一位叫羅伯特·克拉夫特的助手挺“春”最力,說該曲堪比“一頭辛勤耕作,播種現(xiàn)代音樂的牛”。兩部作品都是劃時代的不朽之作,但“春”似應略勝一籌,因為它的長度僅為“貝9”的一半,而“春”的音量夠大,足以彌補長度的不足。

當然,也有人認為兩部作品無法相提并論,“春”根本不具備“歡樂頌”中體現(xiàn)的普世相愛、人類皆兄弟的精神,你能想象伯恩斯坦1989年在“柏林墻”倒塌之際演“春”嗎?挺“春”的人馬上會反唇相譏:“納粋”黨徒1942年慶祝希特勒的生日,富特文格勒也不至于演“春”吧?。╕ouTube上至今還有富特文格勒指揮“柏林愛樂”的“貝9”錄音——作者注)顯然,這兩部輝煌的作品歷史上都有過磨難。

伊戈爾 · 斯特拉文斯基

(Игорь Стравинский,1882 - 1971)

今天的觀眾對兩部作品的喜愛程度,是對這場爭論最好的總結(jié)。2006年秋天在意大利的都靈,斯卡拉歌劇院樂隊和合唱團在冬季奧運會的冰球場演出“貝九”,10000多位男士、女士、孩童端坐紋絲不動,直至樂曲結(jié)束,并長時間地向樂隊和歌唱家歡呼,直至深夜。2010年5月8日,迪圖瓦指揮費城交響樂團演“春”,慶祝上海世博會開幕,全場觀眾忘情地歡呼,沉浸在欣賞音樂的快樂中。紀念“春”問世100周年的活動于2012年9月拉開了序幕,“紐約愛樂”“洛杉磯愛樂”都舉行了紀念演出,2013年5月,“春”在巴黎香舍麗榭劇院演出,紀念音樂史上這次重大事件的100周年。

原文刊載于《新民晚報》2012年10月14日

 他是建筑師、也是考古學家: 

巴倫博伊姆談布魯克納 

古典音樂愛好者中喜歡安東布魯克納交響樂的人不少,但也有人認為他的音樂篇幅過長,再現(xiàn)部反復次數(shù)過多,主題含糊,晦澀難懂等等。音樂評論家一方面肯定他是世界一流的交響樂大師,同時也說他羞怯、自我懷疑,以及在社交場合自卑,甚至笨拙。一位學者稱:聽布魯克納的音樂會,不是去聽音樂表述了什么,而是要“帶著自己的問題去聽,從他的音樂中尋求答案”。

今年1月,巴倫博伊姆(以下稱“巴氏”)指揮“柏林管弦樂隊”在紐約的卡耐基音樂廳演出全套9部布魯克納的交響樂,被認為是古典樂界的哄動事件。因為在美國演全套布魯克納,以往並無可與此相比的先例。巴氏在1970年代、1980年代曾兩度和“芝加哥交響樂團”合作,錄制布魯克納的交響樂,1990年代他指揮“柏林愛樂”錄制過唱片,最近,他又和“柏林管弦樂團”合作在柏林、維也納和東京出演全套布魯克納。巴氏對布魯克納的“不依不饒”可見一斑。

丹尼爾 · 巴倫博伊姆(Daniel Barenboim)

這次演出對巴氏本人更是具有歷史意義——他首次登場“卡耐基”,恰恰是整整60年前的1957年,當時,他才14歲,是初出茅廬的鋼琴家。15歲時,巴氏和拉斐爾庫貝利克合作在澳大利亞各地演出,庫貝利克邀請巴氏觀摩他排練“布九”,說:“這部音樂是一個獨一無二的世界,你一定要來”。他就此喜歡上了布魯克納,終于在1969年巴氏首次指揮了他的交響樂。當時,布魯克納的音樂被認為只適合奧地利人的口味,甚至在德國也不十分流行。

巴氏認為布魯克納的交響樂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他用的音樂語言是19世紀的,但音樂的結(jié)構(gòu)卻是“巴洛克”式的,有些音樂篇章聽上去甚至象是中世紀的音樂。巴氏理解指揮全套作曲家的音樂是一種很大的挑戰(zhàn),因為購買套票從頭到尾聽完的觀眾大約不到10%,絕大多數(shù)的人只是參加其中的部分場次,對這些人來說,就難以做到整體的、連貫地理解布魯克納的交響樂。

但是巴氏認為按年代、按順序來演奏作曲家的作品是有好處的——可以喚起公眾對作曲家的關(guān)注,觀眾可以了解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思路是如何發(fā)展的。他說:“人們常說布魯克納重復自己寫過的東西,這是完全錯誤的”。貝多芬也有9部交響樂,但他的每一部都有一種獨特的風格,這種情況在布魯克納的作品中是見不到的,他9部交響樂的風格沒有太多的變化,而是循序而進的。一般認為“布5”是一個轉(zhuǎn)折點,“布5”以前是他的早期作品,這些早期交響樂大都有一個大膽的賦格終曲??v觀“布1-9”,作曲風格越來越大膽,和聲配樂日趨復雜。而在其神圣的7,8,9中,布魯克納幾乎是在凝視萬丈深淵。

“在開始寫交響樂時,布魯克納是一個'建筑師’”,巴氏稱:“在第五交響樂之后,他的職業(yè)變了,成了一名'考古學家’”。他認為,從“布6-布9”,“一曲比一曲更為深沉,似乎是在不停地發(fā)崛地下更深的東西,這些音樂的高潮極為有力量、極為震憾,它們是考古學家的發(fā)現(xiàn),而不是僅僅在建筑上增加新的層面”。

眾所周知,布魯克納的音樂創(chuàng)作深受瓦格納的影響。巴氏指揮過大量的瓦格納的歌劇,指揮歌劇和指揮交響樂畢竟是兩回事,因為兩者的結(jié)構(gòu)完全不同,但是,“柏林管弦樂隊”是演奏歌劇的管弦樂隊,巴氏認為演奏員熟稔瓦格納的歌劇是一明顯的優(yōu)勢。

不過,巴氏並沒有選瓦格納的作品為卡耐基的音樂會配套,他選定莫扎特的6部鋼琴協(xié)奏曲、兩部交響樂來配套出演。莫扎特和布魯克納配套出演現(xiàn)在幾乎成為常規(guī),有兩個原因:首先是因為兩人的音樂生涯都起源于天主教堂的音樂,同根同種;再則,布魯克納深入研究過莫扎特的音樂,特別是他的《安魂曲》和《“朱庇特”交響樂》。

巴倫博伊姆認為在規(guī)模宏大的布魯克納交響樂前演出一部較小樂隊的作品更為合適?!叭绻阏嬲爻两诓剪斂思{的音樂中”,他說:“你面前的世界將會展現(xiàn)出3,4百年的人類歷史”。

原文刊載于《新民晚報》2017年7月8日

 為托斯卡尼尼辯護 

在上世紀60年代,我認識一些喜歡古典音樂的前輩,他們經(jīng)常提到的一位大師就是托斯卡尼尼(1867-1957)。記得我聽過他們收藏的不少托斯卡尼尼指揮“NBC 交響樂團”的黑膠唱片,其中還有78轉(zhuǎn)的粗紋唱片,5-6分鐘就要換一面。印象較深的有舒曼的《“萊茵”交響曲》、柴柯夫斯基的《羅米歐與朱麗葉幻想曲序曲》等。

阿圖羅 · 托斯卡尼尼

(Arturo Toscanini,1867 - 1957)

這幾位愛樂者在文革中大都身陷囹圄,唱片也蕩然無存。但是,我對托斯卡尼尼的崇敬卻一直沒有變。今年8月,我在“富豪環(huán)球東亞酒店”舉辦的“第九屆上海國際音響影音視聽展暨黑膠文化節(jié)”看到一張托斯卡尼尼指揮“NBC交響樂團”的黑膠唱片,節(jié)目是海頓的第94,101交響曲(別名“驚愕”和“鐘聲”),是RCA出版的,成色很新僅售40元。我欣喜異常,立即買了下來。

海頓的“驚愕”是一支極有特色的交響曲,第二樂章行版中那響亮的擊鼓聲,據(jù)說是海頓的一個小“惡作劇”,為了讓觀眾席中昏昏欲睡的英國人驚醒過來——“驚愕”即由此而來,這段精彩的音樂總是激起樂迷們極大的熱情。細細品味托斯卡尼尼的演繹,它雖然沒有索爾蒂指揮“倫敦愛樂”版本的那種排山倒海之勢,卻具有一種最簡單的風格,幾乎象首童謠,其慢樂章更是充滿著欲言又止的韻味。

今年是托斯卡尼尼逝世60周年的整數(shù)年,報刊上出現(xiàn)一些紀念這位音樂大師的文章,其中也有不少評論家對這位大師頗有微詞,認為他對當代音樂,特別是前衛(wèi)派的12音階作曲法(以勛伯格、貝爾格、韋勃恩等第二維也納學派為代表)不予重視。

這種批評多出自于德國的一些音樂學家,我認為對托斯卡尼尼是不公平的。托斯卡尼尼首次指揮樂隊是在1886年,時年僅19歲,在隨意大利歌劇院在巴西巡演時,他臨時頂替指揮威爾第的《阿依達》,而且是背譜指揮的。那時候,勃拉姆斯、威爾第、德彪西等還活著,理查特勞斯和托斯卡尼尼年齡相仿,瓦格納也去世沒幾年。托斯卡尼尼一生共演出了約600部作品,其中“重頭戲”正是瓦格納的作品?!侗娚竦狞S昏》首次在意大利演出,就是托斯卡尼尼指揮的,1930年,他成為第一位“非德國學派”的指揮被邀請在“拜羅伊特音樂節(jié)”指揮節(jié)目。

1949年托斯卡尼尼指揮歌劇《阿依達》片段

他在意大利首演了《佩里亞斯與梅麗桑德》和《莎樂美》,被認為是一個勇敢的創(chuàng)舉,因為這兩部作品在當時都屬于非常前衛(wèi)、頗有爭議的,作曲家德彪西、理查施特勞斯也是正當盛年,所以,說托斯卡尼尼對“當代音樂”關(guān)注不夠,是站不住腳的。

1937年,托斯卡尼尼70歲那年,美國商業(yè)無線電和電視的企業(yè)家、RCA(美國廣播唱片公司)的老板戴維沙諾夫?qū)⒆约浩煜碌摹癗BC交響樂團”交由托斯卡尼尼組建、指揮,托斯卡尼尼有了自己的樂隊,灌制了大量的唱片,從而使托斯卡尼尼指揮的音樂被一代又一代的愛樂者所欣賞,換言之,今天我們對托斯卡尼尼的了解、評論,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他指揮“NBC交響音團”的錄音。

詭異的是,這件事卻使這位指揮大師飽受非議。有人認為,接手“NBC交響樂團”后,托斯卡尼尼的指揮不如以前舒緩、廣闊了;特別是在1954年,托斯卡尼尼在卡內(nèi)基大廳指揮威爾第《假面舞會》(他生前指揮的最后一部完整的歌劇),他的記憶力大為減退,致使這場實況轉(zhuǎn)播的音樂會出現(xiàn)了不少問題。

有許多的理由可以為大師辯護——托斯卡尼尼領(lǐng)銜“NBC交響樂團”時,年逾七十,已經(jīng)過了他演出生涯的巔峰期,而他在當打之年時,錄音技術(shù)還遠未完善;在廣播電臺指揮樂團和在現(xiàn)場指揮有很大的不同,那就是必須要匹配電臺所給的時間,所以大師的指揮有時會給人以一種匆促感,至于卡內(nèi)基的1954年的音樂會,大師已經(jīng)87歲了,記憶力不能和年輕時相比。簡而言之,我們今天聽到的托斯卡尼尼,都不是他的巔峰之作。

1929年,一位21歲的年輕人在維也納聽了托斯卡尼尼指揮“斯卡拉歌劇院”的演出后寫道:“生平第一次,我知道了'指揮’的含意是什么······音樂和舞臺上的表演是如此的天衣無縫,每一個動作都有特定的含意,每一樣東西都有它存在的目的?!彼强ɡ瓝P。

原文刊載于《新民晚報》2019年10月7日

馬勒寫過幾部交響樂?

古斯塔夫馬勒的交響樂,是古典音樂愛好者的“必修課”。那麼,馬勒究竟寫過幾部交響樂呢?如果我們接受音樂西方音樂史的編號,那就是9部。但是,在第八交響樂和第九交響樂之間,馬勒寫了《大地之歌》,在樂譜的標題一頁,馬勒特地注釋了副標題:“為男高音、男中音而作的交響樂”。

古斯塔夫 · 馬勒 

(Gustav Mahler,1860 - 1911)

馬勒為什么不把《大地之歌》標為“第九”呢?原來,他是個“宿命論”者,似乎“第九”就意味著是最后一部,因為在他之前的幾位作曲家,如舒伯特、貝多芬、布魯克納等,都是寫完第九交響樂不久就去世了。而馬勒在寫完“第九”之后,還留下了“第十”全曲的手稿。自1924年始,這部手稿的副本已有流傳,在1970年代,“第十”的正式版本,以及經(jīng)音樂家編輯的可作為演出用的樂譜在倫敦出版。所以,我們可以認為馬勒一共寫了11部交響樂作品。

按照創(chuàng)作年代來看,可以把這11部作品劃分為三個階段,或者說是三個三部曲,在三部曲和三部曲之間,各有一部交響樂承上啟下。“第一”至“第三”是早期三部曲,其中有人聲演唱,也有引用馬勒所作歌曲的旋律,這三部交響樂,展現(xiàn)了青年馬勒的強烈的愿望和志向。在早年三部曲之后的“第四”,是馬勒所有交響樂中篇幅最短的,音樂具有天真純樸的氣氛,如田園詩般的引人入勝。

接踵而來的中期三部曲——“第五”至“第七”是純樂隊作品,展現(xiàn)了人同社會,人同現(xiàn)實的關(guān)系,面對死亡憧憬精神升華和凈化。規(guī)模浩大的、全聲樂的“第八”又把我們帶回到了早期,馬勒以規(guī)模浩大的樂隊、合唱、獨唱、童聲合唱來歌頌歡樂和榮耀。

馬勒的晚期三部曲就是《大地之歌》、“第九”和未完成的“第十”。這三部作品是馬勒在紐約期間寫的,當時,他擔任了大都會歌劇院和紐約愛樂樂隊的指揮。馬勒在完成“第八”后被醫(yī)生告知身患重病且已來日無多,他發(fā)現(xiàn)自己來之不易的宗教信仰并不足以驅(qū)除兇兆,這使他陷于極度的失望,所以,馬勒晚年的三部曲被業(yè)內(nèi)認為是“靈魂深處的黑暗”,“對死亡與升華的平靜的接受”等等也就不足為奇了。

Das Lied von der Erde: III. Von der JugendOrchestra of the Swan;Emma Curtis - Mahler: Lieder eines fahrenden Gesellen, Das Lied von der Erde
馬勒:交響曲《大地之歌》第三樂章“青春”

如果要問古典音樂愛好者,你最喜歡馬勒的哪一部交響樂?肯定會有許多不同的答案,而且,人在不同的生活階段,馬勒的交響樂的“最愛”也會不同。馬勒音樂的感情容量、表現(xiàn)幅度都大大地超過了他的任何一位前任——時而欣喜若狂,時而郁郁沉思,有時會帶有自嘲的諧謔,有時甚至恐怖怪誕,許多篇章穿插以對人生奮斗的崇敬和對大自然的贊美。

我有一次和一位學音樂的女士聊起這個話題,她說她最喜歡的是馬勒的“第六”和“第九”,我吃了一驚,因為這是馬勒最具悲劇性的兩部作品,可能也是他所寫的交響樂中份量最重的兩部。2009年2月,芝加哥交響樂團首次訪問上海,海廷克指揮的第二場演出就是“馬六”;2011年11月,西蒙特爾在上海大劇院指揮“柏林愛樂”演出“馬九”。這兩場音樂盛宴一直被樂迷們嘖嘖稱贊。欣賞過名樂團、名指揮對馬勒交響樂的詮釋,也肯定是人們喜歡這兩部作品的原因之一吧。

原文刊載于《新民晚報》2019年7月22日

 六、席夫談勃拉姆斯 

匈牙利鋼琴家安德列 · 席夫最近的一大杰作是和“啟蒙時代管弦樂隊”合作,以還原古樂器時代的音響效果為目的,錄制了勃拉姆斯的兩部鋼琴協(xié)奏曲,作品15和作品83。席夫自任鋼琴獨奏兼樂隊指揮。勃拉姆斯的這兩部作品篇幅長、含意深、演奏難度高,歷來被鋼琴演奏家視為畏途。

安德列 · 席夫(András Schiff )

席夫今年67歲,在他音樂生涯的前期,對古樂器嗤之以鼻,在1983年對《紐約時報》采訪他的記者稱那些用古鋼琴彈“舒伯特”的人,只是會彈琴而已,“他們認為自己是正宗而自鳴得意,我聽來覺得可怕?!?/p>

那么,他什么時候開始改弦易轍了呢?上世紀1980年代下半葉,席夫在薩爾斯堡參觀莫扎特的故居,在莫扎特出生的房間內(nèi)有一架保存得很好的古鋼琴,席夫生平第一次試了一下古鋼琴,覺得音色好極了。他就此一發(fā)不可收拾,鐘情于古鋼琴音色的無與倫比的優(yōu)雅,現(xiàn)在,他稱自己坐在現(xiàn)代鋼琴前反而覺得別扭了。

幾年前,席夫買得一臺1820年的古鋼琴,用它演奏“貝多芬”和“舒伯特”。在演奏勃拉姆斯的兩部協(xié)奏曲時,他堅持要用Julius Bluthner 1859年在萊比錫制作的古鋼琴,為什么呢?因為勃拉姆斯的這兩部作品是在1859年間完成和首演的,這樣就可以盡量還原作曲家作品初演時的音色。

席夫認為鋼琴協(xié)奏曲的難點是鋼琴和樂隊的平衡的問題?,F(xiàn)代音樂廳大多有一千多個座位,肯定有一些區(qū)域鋼琴演奏被樂隊覆蓋。他認為勃拉姆斯的《降B大調(diào)第二鋼琴協(xié)奏曲》鋼琴和樂隊平衡的難度極高,給演奏家?guī)眢w力上、心理上的壓力,而用Bluthner的古鋼琴彈奏,這些問題就不存在了,古鋼琴的琴鍵稍顯狹窄,觸鍵用力相對也小,這就減輕了鋼琴家的“體力活”。

席夫坦言既彈琴又當指揮很不容易,因為很多時候需要指揮樂隊時雙手卻離不開鍵盤,而樂隊并不是單純?yōu)殇撉侔樽啵仨毎凑罩笓]的意圖行事,所以,鋼琴家必須做到和樂隊水乳交融、親密無間,好比是演奏室內(nèi)樂一樣。

他的演出還原了勃拉姆斯作品的清澈、透明,觀眾能夠聽到非常細微的音色變化。席夫一直傾向于認為自上世紀1930年代起,勃拉姆斯的這兩部作品的演奏變得越來越“厚”,主要是弦樂部份過于渾厚所致。他認為勃拉姆斯樂譜上的許多加長音的音符,雖然沒有標明“漸弱”,但是作曲家實際上是期待音樂家演奏時自動地減弱的,但是現(xiàn)時的演奏員并不理解,而僅是機械地照搬樂譜演奏。

席夫認為不注明“減弱”并不是勃拉姆斯的發(fā)明,莫扎特、貝多芬也是這樣做的,所以“我指揮樂隊時,總是一再告誡演奏員們每'擊’一個音,一定要'漸漸地變?nèi)酢?,因為加長音符本身已經(jīng)傳達了所要表達的信息?!?/p>

Brahms: Piano Concerto No.2 In B Flat, Op.83 - 1. Allegro non troppoKrystian Zimerman;Vienna Philharmonic;Leonard Bernstein;Johannes Brahms - Brahms: Piano Concerto No. 2 in B flat, Op. 83

勃拉姆斯《降B大調(diào)第二鋼琴協(xié)奏曲》第一樂章

試以《第二鋼琴協(xié)奏曲》第一樂章為例,其發(fā)展部在現(xiàn)代演奏中顯得很混濁,不透明,因為許多旋律配合在一起,而“啟蒙時代管弦樂隊”的演奏則還原了清澈透明。第三樂章開始也是這樣,大提琴獨奏部分可以辨別出很多細節(jié):比如低音弦樂部份的中提琴,隨即而來的雙簧管、巴松管等不同層次的音色。

席夫認為勃拉姆斯的鋼琴曲不太適合年輕學生演奏,因為它們對體力的要求很高,當然他也知道現(xiàn)在的年輕人都在彈,“我不是警察,我只不過是提個建議而已?!毕蛉缡钦f。

原文刊載于《新民晚報》2021年7月11日

周炳揆

比較法碩士。曾任外企高管。1983年起在報紙、雜志發(fā)表文章,現(xiàn)定期為《新民晚報》“夜光杯”,《中智上?!返茸濉V小读鲃拥膱D畫—記憶與思考》《書房和愛》。

文中圖片源自網(wǎng)絡(luò),如遇侵權(quán)可刪除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在音樂里旅行 | 夏日的布魯克納
紐約愛樂: 紐約城歷史榮光的見證
【紀錄片】古典音樂大師(11)布魯克納第八交響樂
“史上最偉大的20部交響曲”排行榜
史上最“難聽”的十部交響音樂(上)
肖斯塔科維奇丨活著的寓意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