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家葉聰
2017年5月27日晚19:30,《洛神》民族管弦樂音樂會在天津大劇院音樂廳上演。音樂會演出了姜瑩的《印象國樂·大曲》、姚盛昌的《洛神》、郝維亞的《陌上花開》、趙季平的《古槐尋根》、劉星的《云南回憶第三樂章》、徐昌俊的《新龍舞》。由著名指揮家葉聰先生攜手天津音樂學院青年民族管弦樂團共同演出,為我們帶來了一場盛大的民族管弦音樂會。
上半場音樂會
音樂會上半場以作曲家姜瑩的民族管弦樂《印象國樂·大曲》作為開場曲目,震撼全場。這是作曲家對中國文化創(chuàng)新的一次大但嘗試,也是對我國民族音樂的一次全新解釋,真正發(fā)揮民族音樂旋律優(yōu)美、意境深遠、耳熟能詳的傳統(tǒng),以現代人的審美情趣來彰顯中國音樂的文化厚重歷史和藝術表現力。作品以笙的獨特音色吹奏出悠揚的主旋律,主旋律從開始到結束,通過不同的樂器演奏,讓聽眾更直觀的感受到民族樂器本身的音色,和不同樂器帶給人的感受。旋律既不曲高和寡,也不土的掉渣,以民族音樂的傳承為宗旨,將深沉略帶悲情的旋律瞬間爆發(fā)了無限的能量,體現了中國民族音樂歷史的厚重感,在座觀眾被整場音樂的氣場所折服,掌聲不斷。
《洛神》是作曲家姚盛昌讀《洛神賦》感其深意,遺懷想象而作的一部古箏協(xié)奏曲,由青年古箏演奏家范冉主奏。作品刻畫了洛神“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青松”的形象,描繪眾靈“活戲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語”的情景。樂曲開始由古箏清麗淡雅的旋律引出,描繪出一幅秀麗的畫面,以流麗、典雅的旋律線條和豐富的色彩變化、力度變化,烘托出洛神的主題韻味。樂曲風格與開場曲《印象國樂》迥然相異,旋律音響一反磅礴大氣的氣勢,呈現出國樂獨有的清澈、淡雅,而復雜節(jié)奏交替組合,使古箏演奏技巧得到進一步發(fā)展,給音樂增添了許多新的神韻和活力,樂曲層次分明的發(fā)展與高潮迭起的布局,在傳統(tǒng)中呈現新穎的格調。竹笛與古箏的巧妙結合,樂隊的完美襯托,將整部作品惟妙惟肖的音樂風格表現的淋漓盡致。
《陌上花開》是作曲家郝維亞的一部單樂章笛子協(xié)奏曲,由青年竹笛演奏家李樂主奏。作品將傳統(tǒng)旋律與現代創(chuàng)作手法巧妙結合,慢板旋律綿延悠長,快板旋律趣味動感,始終以五聲性旋律貫穿其中,具有很強的可聽性。樂曲是由慢板和快板兩個部分構成的單一主題變奏思維下的三部性曲式,分為慢板和快板兩大部分。慢板部分的旋律以悠長的氣息及歌唱性的旋律為主,輔以獨奏樂器笛子和樂隊在空間音響上的對比、變化。慢板部分的旋律采用音域較低的低音G調笛子演奏。G調笛子的特點音色飽滿渾厚,尤其是中、低音區(qū)的音色,營造一種寂靜平和的氛圍。而樂曲的最后是有慢板主題結合快板律動,在慢板速度下對慢板主題的一個再現。從聽覺而言,作品既突破了傳統(tǒng)作品略顯死板的風格特征又很好的抓住傳統(tǒng)音樂靈魂;既尊重民間音樂的韻味又充分的利用了西方的多聲思維,拓寬了笛子的表現力,給人煥然一新的視聽。
下半場音樂會
音樂會的下半場,作曲家趙季平的民族管弦樂《古槐尋根》,創(chuàng)作于2004年,是以山西五千年的文明發(fā)展史為背景,用音樂反映山西歷史的一部史詩性作品。樂曲的慢板完全由拉弦樂器進行敘事性的陳述,寧靜、徐緩又漫長。開頭以胡琴一句一頓的長音飽滿深沉,直入人心,奠定了全曲的基調??彀逍」呐c小镲在笙的尾音中緩緩滲入,由遠及近拉開了快板的序幕,由笛子、嗩吶的演奏下,呈現出了晉中秧歌旋律。作品一反上半場的音樂風格,充分發(fā)揮了打擊樂的色彩,小鼓、小镲、銅鑼,以及嗩吶等樂器的音色將全曲引向高潮,旋律性極強。全曲音樂表現技法簡潔,旋律質樸,地域風格較為突出,依靠主旋律在不同樂器組的不斷重復作為發(fā)展動力,描繪民族韻味,內涵深邃,引人深思。
《云南回憶》是作曲家劉星的一部中阮協(xié)奏曲,共三個樂章,音樂會演出了作品的第三樂章,由青年阮演奏家申婷主奏。第三樂章的快速技巧可以說是全曲中最有挑戰(zhàn)性的部分,運用大量的掃弦及左手橫按技巧,音響狀態(tài)豐滿、氣氛熱烈、音樂富有張力。音樂似一個個跳動的珍珠,晶瑩剔透,充滿靈性。演奏家富有激情和灑脫的演繹,更是為樂曲的呈現效果增添光彩。音樂在中庸的小快板速度上逐漸被組織起來,似乎已經出現了旋律線條,然而卻總是以節(jié)奏型為主的形態(tài)滾動著,而不是以鮮明的、高高在上的旋律形式出現。呈現出的云南的印象,是阮的音色表現出了中國傳統(tǒng)曲調風格,讓我們感受到了云南獨有的秀麗風光,民俗風情。
《新龍舞》是作曲家徐昌俊的一部民族管弦樂作品,作為本場音樂會的壓軸曲目,將氣氛推向了高潮?!缎慢埼琛肥窃谧髑?999年創(chuàng)作的《龍舞》基礎上的擴張,從音響效果而言,更具震撼力。在中華文化里面,“龍”是力量的象征,龍鳳圖騰象征著吉祥。這部作品無論從創(chuàng)作技法到音響效果,都呈現出氣勢恢宏的風格,著名指揮家彭家鵬曾這樣評價過:“這是一首讓中國人揚眉吐氣的作品”。的確,作品開場以打擊樂奠定全曲的基調,將“舞龍”的熱鬧場面刻畫的生動形象。樂曲的亮點在于,整整6分鐘的時間讓沒有旋律的打擊樂來唱獨角戲,這也是作品創(chuàng)新所在,將觀眾帶入了充滿張力的節(jié)日喜慶氣氛。
作為返場曲目《長白山歌》,是由青年笛子演奏家李樂、嗩吶演奏家王展展在樂隊的配合下為觀眾呈現出了“斗曲”的一幕,笛子與嗩吶刻畫了“百鳥朝鳳”的畫面,民族風味十足,將國樂之韻、美表現的淋漓盡致。
這場音樂會帶給筆者最大的感觸就是,民族管弦樂與西方管弦樂相比而言,雖不盡完美,但卻是中國民族音樂精髓的有力呈現。作為樂隊的主體樂器二胡,它沒有小提琴音色的動人心弦,而低聲部也需要借助大提琴與低音提琴來填補,但民族管弦樂所呈現出的音樂特點就在于它的活靈活現。通過演奏一流作曲家創(chuàng)作的作品,真正發(fā)揮民族管弦樂的優(yōu)勢。而民族管弦樂的精華就是其民族性,音樂會上演的每一部曲目,從各個角度、層面體現著民族音樂的博大精深,如開場曲《印象國樂·大曲》,完美的烘托出整場音樂會的氛圍,即國樂精華,民族樂器以它們圓潤、低沉、高亢、悠揚的音色音質,再次激發(fā)沉淀在我們血液中的民族文化。結束曲《新龍舞》更是將音樂會推向了高潮,讓我們真正感到作為華夏子孫以“龍的傳人”感到自豪,華彩樂段部分表現出的鼓點或急或慢、或強或弱,令人充滿力量的打擊樂,這是西洋管弦樂中無法感受到的。
音樂會的演出成功,離不開指揮家葉聰的努力,他的指揮熱情而富有銳氣,喜歡用眼神和織體來指揮。也離不開演奏家們的精彩演繹,即便存在些許瑕疵,如節(jié)奏不統(tǒng)一,細節(jié)處理不細致等,但瑕不掩瑜,它還是表現出了民族管弦樂的靈魂所在,它不僅用音樂構成骨骼,更是用演奏者的情感豐富了血肉,當曲盡人散,觀眾走出劇院,在腦海里還是呈現著演奏家們熱情洋溢的演奏。而讀懂一個群體的人生,有什么比這更令人興奮、更令人著迷呢?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