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斯塔科維奇 (1906-1975)
為什么一個人會唱歡樂的歌?因為他的內(nèi)心充滿哀傷。
—肖斯塔科維奇
英國作家朱利安·巴恩斯曾以蘇聯(lián)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為主角,寫過一篇小說《時間的噪音》。書中寫道:1937年5月的一天午夜,蘇聯(lián)列寧格勒某處公寓樓里,一位三十多歲、戴著一副圓眼鏡的男子,正提著一個小行李箱在電梯門前等待著。
他們總是在午夜來抓你,與其穿著睡衣被從公寓里拽出來,他寧愿收拾妥當,一夜又一夜守在電梯門前,等著被捕。
他就是前蘇聯(lián)大名鼎鼎的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一個終其一生都在等待槍決的人。一個把怯懦留給權力,把勇氣留給音樂的人。
1946年,三位前蘇聯(lián)作曲家(左至右):普羅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維奇、哈恰圖良
在那個集權專制政權下,有類似這樣境遇的藝術家不只肖斯塔科維奇,小提琴家大衛(wèi)·奧伊斯特拉赫也曾向肖斯塔科維奇描述過他的經(jīng)歷。他們一夜一夜跑來他的公寓大樓帶走某個人。
從來不是群捕,只抓走一個犧牲品,然后下一晚再帶走一個——這種做法讓那些留下的人,那些暫時幸存的人,感到越來越恐懼。最后,所有房客都被帶走了,只剩下他家和對門那家。
第二天晚上,警車又來了,他們聽到樓下房門砰地關上,腳步聲沿著走廊過來了……進了另一間公寓。
奧伊斯特拉赫說,從那一刻起,他一直在害怕,而且,他知道,這種恐懼將延續(xù)余生。
即使身為作曲家、小提琴家,也只能這樣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活著,人人如驚弓之鳥,惶惶不可終日。
那是1929年的蘇聯(lián),當時的蘇維埃獨裁者斯大林,使用恐怖手段、公眾批斗審判、勞工集中營以及大屠殺等方式治理國家。
在斯大林的統(tǒng)治下,所有蘇聯(lián)作曲家都必須創(chuàng)作本質上積極向上的音樂,旨在激發(fā)對俄羅斯母親的愛國情懷。這成為那一時期俄羅斯音樂的主調。
但不幸的是,肖斯塔科維奇總是能看到事物的“陰暗面”,這讓他的創(chuàng)作陷入困境。面對那樣的政治環(huán)境,肖斯塔科維奇只好通過音樂來表達他的心聲,那些高低起伏,時快時慢的音樂成了他的心靈密碼。
一副厚厚的眼鏡,遮擋住他銳利但從“不透露思緒”的目光。外表斯文安靜,像失去魔杖的哈利波特的一個懦夫姿態(tài),但實際上,肖斯塔科維奇將他的勇敢、他的憤怒智慧地變成更深刻、隱晦的音樂作品,長久地給失意的、彷徨的、畏懼的、無所適從的人們以溫暖。
也讓后人通過他的音樂,看到了蘇聯(lián)那個特殊時期的原貌。往事被音符記錄下來,并不如煙。
肖斯塔科維奇手中雖然沒有魔法杖,但他自己卻像一位音樂魔法師,可以點石成金,點音符成曲。
他一生創(chuàng)作了數(shù)量驚人的極度個人化的作品,而且風格多樣,十五首交響曲、十五首弦樂四重奏、帶有鋼琴的室內(nèi)樂曲、協(xié)奏曲、鋼琴曲、歌劇、歌曲及電影配樂。
在肖斯塔科維奇變色龍般的音樂創(chuàng)作里,你常常聽到了反諷,突然又轉為抒情;一段進行曲般的段落,突然又轉為古靈精怪的幽默。
我們很難用一首曲子定義肖斯塔科維奇的音樂風格,他是第二鋼琴協(xié)奏曲美妙的慢板樂章嗎?還是第十交響曲尖刻的憤世嫉俗?還是《牛虻》電影音樂的優(yōu)美輕柔?還是第十五弦樂四重奏的凄涼絕望?
我們似乎很難通過一首音樂捕捉到他內(nèi)心的確切模樣。
但當你深入老肖一生的音樂創(chuàng)作,不難發(fā)現(xiàn),在那些宏大深邃、陰郁沉重的另一面,隱藏著古靈精怪、諧謔反諷的暗語,掩藏著老肖內(nèi)心深處的焦慮與不安。
正如著名音樂評論家雅庫波夫所言:“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兩個極端——感人的抒情和尖銳奇異的諧謔,正是作曲家所有創(chuàng)作的特點?!?/span>
1913年的圣彼得堡音樂學院
(攝影:Karl Bulla)
肖斯塔科維奇1906年出生于俄國的圣彼得堡。盡管他九歲才正式開始學習鋼琴,但他的音樂學習以驚人的速度取得進步。
十三歲,他進入圣彼得堡音樂學院學習,鋼琴和作曲的天賦立即受到了認定。三年后,父親過世,肖斯塔科維奇就靠為電影配樂,來幫媽媽貼補家用。
從圣彼得堡音樂學院畢業(yè)時,他創(chuàng)作了《第一交響曲》,在俄國的首演受到了很高的評價,從此走上了音樂創(chuàng)作的道路。
在我們臟時,愛我們,而不是干凈時。
干凈的時候,人人都愛我們。
—《見證:肖斯塔科維奇回憶錄》
肖斯塔科維奇一生立足在俄羅斯廣袤而苦難深重的大地,歷經(jīng)斯大林的嚴酷時代。在生命的至暗時刻,他一直在用音符為自己的心靈解碼。
在音樂中掩藏自己的抗爭與不滿,用音符為自己和他人制造光亮。音樂就是他尋求心靈平靜的地方,心靈的救贖之地。
D小調第五交響曲——復雜而隱諱的內(nèi)心密碼
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對于肖斯塔科維奇也是如此。1937年,斯大林正在他的國家進行大清洗,肖斯塔科維奇懷著內(nèi)心的惶恐創(chuàng)作了第五交響曲。
盡管它有著平易的音樂風格,不時出現(xiàn)的優(yōu)美旋律,但音樂里那種不和諧音、暴力、悲觀也十分露骨,音樂在喧囂中充斥著抗爭和不屈,老肖把極端的諷刺隱藏在他的音樂密碼下。在沒有自由、命運未卜的歷史背景下寫下來的東西,必須偽裝,而且越深越好。
第五交響曲是一個成功的矛盾體。一方面,肖斯塔科維奇如履薄冰地把自己音樂中的現(xiàn)代主義傾向隱藏在舊俄時代浪漫音樂悠長的旋律線下,一方面又小心翼翼地堅持著個人風格最精髓、最寶貴的嘗試。沉重的打擊樂、適度的不和諧音,在復雜的結構中,總會透出優(yōu)美的旋律;在戲謔的筆觸中,深藏意義;在庸俗之中,存在閃閃發(fā)亮的東西。老肖既會在俄羅斯悠長的旋律線條中深情地抒情,也會加入現(xiàn)代爵士樂、打擊樂。肖斯塔科維奇用俄羅斯優(yōu)美的旋律線,裹挾著現(xiàn)代音樂的無調性、無厘頭,表現(xiàn)著自己對祖國深情熱愛之外,內(nèi)心中的那些反諷、幽默、抗爭與不屈,最終,在歡快的末樂章,象征著人類精神的最終勝利,回到貝多芬交響曲的古典范疇。
第一大提琴協(xié)奏曲——刻上名字的內(nèi)心獨白
這首曲子是肖斯塔科維奇1959年為大提琴家羅斯特羅波維奇寫的一首作品。在這首大提琴協(xié)奏曲中,DSCH的斗爭動機反復出現(xiàn),而DSCH則恰好是肖斯塔科維奇名字(Dmitri Schostakowitsch)的德文縮寫。第一樂章,大提琴開門見山,以恐怖的腳步聲為開端,在悠揚敘述的音樂里滲透進了驚恐的節(jié)拍,時而輕快,時而沖動,時而黑暗,時而彷徨。強勁而怪誕的節(jié)奏在斯拉夫風格的旋律中一往無前,直抵終止。第二樂章的大提琴和鋼片琴的對話,恍若天國之音,純凈悲涼,催人淚下。第三樂章,無拘無束的即興音樂,好似肖斯塔科維奇的內(nèi)心寫照。第四樂章,由古魯吉亞的民間舞曲變異來的怪誕、銳利的音樂性格,具有嘲諷的意味。整首樂曲是肖斯塔科維奇的內(nèi)心獨白。
第二圓舞曲——含著眼淚歌唱
肖斯塔科維奇《第二圓舞曲》是他的《為混編樂隊而作的組曲》(Suite for Variety Orchestra)其中一首。這是一首帶著淡淡憂傷、旋律優(yōu)美的圓舞曲,深具俄羅斯民族風格。華爾茲的旋律優(yōu)雅而富有歌唱性,有一種濃烈的伏特加味道,令人沉醉。
《第二圓舞曲》是肖斯塔科維奇1955年創(chuàng)作的,這首作品誕生在嚴酷時代,很多人的生存理想都被碾碎了,人們的激情之火也被撲滅了,剩下的只有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對和平生活的向往。肖斯塔科維奇就是以這樣一份心情,創(chuàng)作了這首有著淡淡憂傷的圓舞曲,讓人們在一絲惆悵中,仍可以優(yōu)雅起舞,仍不失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即使生活在至暗時刻,也不忘抬頭看到天上閃爍的星星,生命中永恒的美麗。
《牛虻》浪漫曲——心底最柔軟的美麗
這是1955年肖斯塔科維奇為前蘇聯(lián)電影《牛虻》創(chuàng)作的組曲其中的一首“浪漫曲”。旋律異常優(yōu)美。
音樂開頭的第一個樂句,就出人意料地向上攀高音,獨奏小提琴在弦樂的撥奏下,在豎琴的琶音顫動中緩緩傾訴,讓我們沉浸在一種美好的氛圍中。作為現(xiàn)代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的音樂大部分都很激烈、沉重。
但他的這首“浪漫曲”卻不是一首悲歌,旋律悠揚美麗,這首浪漫曲觸及深邃的思想和永恒的美好,洋溢著一種不自覺的浪漫主義,傳達了人類留在心底最柔軟處的最深沉的感情,它激勵、慰藉我們的心靈,給我們希望。
一枚發(fā)行于1976年,紀念肖斯塔科維奇誕辰70周年的郵票。
世上只有一種浪漫主義,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
—羅曼·羅蘭(法國作家)
肖斯塔科維奇的音樂復雜而多樣,但總能在怪誕中透出美麗,沉重中透出明亮,在戲謔中聽出深藏的隱義,在庸俗之中尋找到閃光發(fā)亮的東西,那是至暗時刻的一束美麗的光。近百年前,這些光潛藏在音樂里,照亮了暗夜中仍努力前行的人。今天,我們的生活算不上至暗,但仍然混沌不清,前行的路,我們需要肖斯塔科維奇這道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