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開始介紹第三篇《不茍》,什么是不茍?不茍且,不隨便,不馬虎的意思,這一篇荀子主要對比了君子和小人行事邏輯,處世態(tài)度,以及君子之道的核心品質(zhì)。接下來,我們就從這三個方面來講。
01
什么是“禮義”?
首先,關(guān)于君子的行事邏輯和做事風(fēng)格上,核心是符合“禮義”。這里的“禮”是一種自然之道,而“義”是道義和正義,做正當(dāng)?shù)那曳献匀灰?guī)律的事情。君子不嘩眾取寵,不做不符合禮義的事情。
荀子說,懷抱石頭而投河自盡,這是很難以做到的,而且殷朝的申徒狄可以做到,但君子并不認為這很珍貴,因為它不符合禮義。有名的盜賊的名聲很大,傳播也很廣,就像日月一樣無人不知,但是君子并不認為其可貴,因為它是不符合禮義。
所以,荀子說:“君子行不貴茍難,說不貴茍察,名不貴茍傳,唯其當(dāng)之為貴。”,君子的行為,不在于難不難。君子的學(xué)說,不在于是否高深。君子的名聲,不在于是否傳播廣,而要看它們是否符合禮義。
《詩經(jīng)》中說:“物有其矣,唯有時矣。”,豐盛的美味佳肴,都是當(dāng)季的時鮮。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情,就像我們在當(dāng)時的季節(jié)吃時鮮蔬菜一樣。很精妙的比喻,時令時蔬是最新鮮和自然的,也對身體是最有益的;而很多反季節(jié)蔬菜,轉(zhuǎn)基因食品,雖然能滿足我們的食欲,但并不符合自然,甚至還會引發(fā)很多意想不到的疾病。
還有很多人為了嘩眾取寵,做一些違背自然規(guī)律的事情,有的人為了博取眼球,一陽指,鐵砂掌,做出很多夸張驚悚的行為,這些在荀子看來并不是君子所為,所謂“君子行不貴茍難”就是這個意思。做當(dāng)下你最應(yīng)該做的事情,最合宜的事情,而并不在于有多困難和高深。
02
君子VS小人
但另外一方面,君子并不貪生怕死,也并不畏懼困難。
荀子說:“君子易知而難狎,易懼而難脅,畏患而不避義死,欲利而不為所非,交親而不比,言辯而不辭?!?nbsp;意思是說,君子容易親近,但卻很難與之狎[xiá]戲;君子容易恐懼,卻很難被脅迫;君子害怕遭到禍患,卻可以為正義而獻身;君子希望得到利益,卻不做不應(yīng)該做的事;君子與人親近,卻不與人攀比;君子善于辭令,卻不追逐華麗的辭藻。
荀子從一個人的言行舉止,以及內(nèi)在的精神品質(zhì),描述了一個正義凜然,平易近人,剛正不阿的君子形象。
君子有才能,別人就會把向他學(xué)習(xí)視為一件光榮的事情;君子沒有才能,別人也會高興告訴他一些知識和道理。而相反,如果小人有才能,別人就會把向他學(xué)習(xí)視為一件卑賤的事情;如果小人沒有才能,別人就會把告訴他知識視為一件羞恥的事情。
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差別,這和孟子說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類似的意思。
03
君子兩進,小人兩廢
其次,關(guān)于為人處世的態(tài)度上,“君子兩進,小人兩退”。君子面對各種人生境遇,都能從容應(yīng)對,獲得進步,而小人則正好相反。
荀子說,君子的對立面是小人,如果君子志向宏大高遠,懂得遵從自然規(guī)律;如果志向不遠大,就會敬畏禮義而對自己有所限制;如果聰明,就會精明通達而觸類旁通;如果愚笨,就會忠厚誠篤而遵從法度;如果被重用,就會恭敬而守禮;如果不被重用,就會端莊而嚴(yán)肅;如果高興了,就會平和地去處理事情;如果憂愁了,就會冷靜地處理事情;如果明達了,就會變得文雅而高明;如果窘迫了,就會進行自我約束而明察事理。
而小人在面臨各種境遇的時候,則完全不同,荀子說,如果小人志向宏大高遠了,就會變得高傲而粗魯;如果胸?zé)o大志的話,就會變得奸惡而誣陷別人;如果聰明的話,就會為了巧取豪奪而費盡心機;如果愚蠢的話,就會變得兇狠殘忍而胡作非為;如果被重用,就會變得高興以至于狂妄;如果不被重用,就會心生怨恨而變得陰險毒辣;如果高興了,就會變得輕浮而急躁;如果憂愁了,就會垂頭喪氣而心生畏懼;如果顯達了,就會變得驕橫而偏邪;如果身處窘境,就會自暴自棄從而變得畏縮卑劣。
古書上說:君子在各種境遇下,都能進步,而小人在各種情況下,都會墮落。
這一段荀子描述太精彩了,詳細闡述了在各種境遇情況下,君子和小人完全不同的應(yīng)對方式,君子不是一定要志向遠大,功成名就,而是應(yīng)該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情況下做出正確的反應(yīng)。
如果你志向遠大,也要遵從自然發(fā)展,如果沒什么志向,那么也要敬畏法度;如果憂愁了,更要冷靜,而不是垂頭喪氣;如果面臨窘境,更要自我反省,不要自暴自棄,這是君子和小人的區(qū)別:“君子兩進,小人兩廢”。
04
君子和小人有什么區(qū)別?
最后,君子和小人的根本區(qū)別在于,是否擁有“至誠”的品質(zhì)。
荀子說:“君子養(yǎng)心莫善于誠,致誠則無它事矣,唯仁之為守,唯義之為行。” 君子善于修養(yǎng)身心,沒有比真誠更好的了,做到了真誠不自欺,就沒有其他事情了,只要維持這種德性,只要奉行道義就可以了。所謂“誠者勿自欺”,就是真誠地面對自己的內(nèi)心,這是君子個人品質(zhì)的基石。
《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至誠無息,不息則久”。“誠”是中庸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能做到至誠的人,往往能夠成就自我,因為至誠就是最接近于天道自然的人,所以,中庸說“至誠無息,不息則久”,自然萬物能夠生生不息,萬物遵循了自然之道。
所以,一個真正的君主就是懂得和遵循自然之道的人,而要遵道而行,要做的就只是“誠”,所以荀子說:“君子養(yǎng)心莫善于誠,致誠則無它事”。
上天不說話而人們都崇尚它高遠,大地不說話而人們都崇尚它深厚,四季不說話而百姓都懂得春、夏、秋、冬變換的時期。這些都是有了常規(guī)因而實現(xiàn)真誠的。
君子有了極高的德行,雖沉默寡言,人們也都明白;沒有布施,人們卻親近他;不用發(fā)火,就很威嚴(yán)。這是遵從了天道,因而能在獨自一人時也慎重不茍的人。
如果不誠,就不能慎獨;不能慎獨,道義就不能在日常行動中體現(xiàn)出來;道義不能在日常行動中體現(xiàn)出來,那么盡管發(fā)自內(nèi)心,體現(xiàn)在臉色上,發(fā)表在言論中,人們還是不會真的順從他;盡管表面上順從他,內(nèi)心也一定遲疑不決。
荀子說:天地再大,不誠就不能孕育萬物;圣人再明智,不誠就不能感動萬民。
好了,今天我們從三個方面:行事邏輯,處世態(tài)度和內(nèi)在精神品質(zhì)上,闡述了君子所具有的個人品質(zhì),希望對你有啟發(fā)。
一 End 一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