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繼續(xù)聊聊老子的《道德經(jīng)》,第十八篇:道廢。
這是《道德經(jīng)》的名篇之一,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大概意思是說,大道廢棄以后,才有仁義;隨著智巧的出現(xiàn),才產(chǎn)生詐偽;家庭不睦以后,才顯出孝慈;國家昏亂以后,就會出現(xiàn)忠臣。
這里老子再次闡述了他對相對性的深刻理解,在前面第二篇里面,老子說美丑、善惡、長短、高下這些都是相對的概念,這里,老子再次列舉了四個關(guān)于倫理方面的四種對立。
大道和仁義、智慧和大偽、不和與孝慈、混亂和忠臣。
01
為什么老子的思想提倡“無”?
為什么老子的思想提倡“無”?
前面我們分享了關(guān)于“無”的本質(zhì),以及“無”的一些意義和價值,這里,老子看到了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一些矛盾。
比如對美丑、善惡、智慧和虛偽等等,而老子覺得最好的狀態(tài)應該是“沒有矛盾”,沒有沖突,大家相安無事,和諧共處,就像大自然一樣,悄無聲息,萬物生長,這樣的狀態(tài)才是最完美的。
最近一段時間在講黑格爾的哲學,在講黑格爾“絕對精神”以及“辯證法”,很多人覺得黑格爾的思想和老子的思想差不多,當然,是有類似的地方。
比如“絕對精神”和“道”,它們都可以說是萬物的初始也是萬物的歸宿。比如他們都認為世界永遠在運動變化之中等等。
但是黑格爾和老子在具體的世界觀上有很大的差異,甚至可以說,這種差異是東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它們主要有兩個不同。
02
東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
首先,他們對矛盾、沖突的看法是不同的。他們都看到的世界的矛盾性,萬事萬物都是相對的,永遠在對立和矛盾中。
但是,老子道家思想,更傾向于認為,矛盾是不好的,那種不偏不倚,順其自然的狀態(tài)才是好的。
比如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所謂的仁義道德的出現(xiàn),是因為大自然的自然規(guī)律,和諧美好被打破了。
比如老子還說“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老子認為,聰明和智巧傷害自然,所以棄絕它,人民反而得到百倍的益處;仁和義束縛天性,所以棄絕它人民反而能恢復孝慈的天性;機巧和貨利能使人產(chǎn)生盜心,所以棄絕了它盜賊自然就絕跡。
而莊子也說過:“吾生也有崖,而知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這些思想在今天看起來有點點奇怪,因為貌似老子和莊子在宣揚“無知、無欲”,每個人都不要學習上進了,“絕圣棄知”,而實際上,這正是道家思想的“無”,就像沒有過度的欲望,就不會有痛苦一樣。
所以,道家思想認為,我們應該回歸到“無”的狀態(tài),一種祥和沒有沖突,沒有矛盾,和諧自然的美好狀態(tài),比如老子提倡的“小國寡民”的世界,彼此間雞犬相聞,但大家并不相互來往,相安無事,很美好。
而黑格爾的思想恰恰相反,矛盾是存在的,而且是必須的,矛盾和沖突正是推送事物變化發(fā)展的原動力。黑格爾的辯證法核心是“正反合”,也就是說,正命題、反命題、合命題,正反是矛盾對立的,反命題是對正命題的否定,但是這種否定,最終會走向更高的“合”。
就像黑格爾說,花朵是對花蕾的否定,而它們最終走向了“合”的果實,沒有花朵對花蕾的否定,就不會有果實,當然這個過程是會一直螺旋上升的,這是黑格爾辯證法思想中,對矛盾和沖突的肯定。
03
老子和黑格爾對世界觀不同的看法
第二個不同是,他們的世界觀是不同的。
簡單來說,道家思想中,世界的變化規(guī)律就像大自然一樣,就像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一樣,會循環(huán)往復,周而復始的變化。老子說“反者道之動”,世界運行變化之道,就像鐘擺一樣,永遠都有相反運動變化的趨勢,到了一個極端就會向另外一個極端發(fā)展變化,就像冬去春來一樣。
而黑格爾的世界觀中,世界是螺旋上升,循序漸進的,不是周而復始和左右搖擺的。歷史總是相似,但絕不會重復。
前面介紹了黑格爾的辯證法,辯證法有三大規(guī)律: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量變質(zhì)變規(guī)律;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其核心是對立統(tǒng)一,但是量變質(zhì)變和否定之否定,就揭示了事物內(nèi)部和事物之間的發(fā)展和變化過程。
在黑格爾眼中,世界歷史的演進,就像一個小孩從小到大,逐漸成長的過程。都說小孩不犯錯就不會長大,不摔跤就不會好好走路,我們總是在挫折和困難中,不斷成長,逐漸走向成熟。
所以,簡單來說,一種是循環(huán)往復,一種螺旋式變化發(fā)展的世界觀,個人覺得,兩種世界觀其實并沒有優(yōu)劣對錯之分,只是我們看到世界的不同角度而言,其實也代表了東西方人的不同思維方式。
一 End 一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