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們用12期內(nèi)容來分享了《列子》八篇內(nèi)容:天瑞篇、皇帝篇、周穆王篇、仲尼篇、湯問篇、說符篇、力命篇、楊朱篇。據(jù)說《列子》一書遠不止八篇,現(xiàn)在只留下殘存的這八篇,但僅僅是這八篇內(nèi)容,也足以讓列子成為古代圣賢。
《列子》每篇文字,不論長短都自成體系,各有各的主題,語言簡潔,內(nèi)容淺顯易懂,趣味性也非常高,細細體會,也有深刻的哲理。有人將他和古希臘著名的《伊索寓言》相提并論,甚至在意境上遠遠超過了《伊索寓言》。
《列子》這八篇內(nèi)容包括134則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題材非常廣泛,很多寓言故事至今耳熟能詳,比如“兩小兒辯日”,“愚公移山”,“夸父追日”等等都寫進了教科書,列子的思想對后世我國的哲學(xué)、美學(xué)、文學(xué)、科技、養(yǎng)生、樂曲、宗教都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列子生活在戰(zhàn)國戰(zhàn)前,之前我們介紹過,他早于莊子,但是晚于老子,是道家思想承前啟后的人物,而實際上,莊子的思想也比較接近于列子,《列子》里面的很多故事,在《莊子》中也出現(xiàn)過。列子的思想在先秦哲學(xué)中屬于:貴虛學(xué)派。
今天我們就從“虛”和“實”兩個方面來總結(jié)列子的思想。
為什么是列子被稱為是“貴虛”學(xué)派呢,在《列子·天瑞篇》里面,有人問列子:“子奚貴虛”,你為什么以“虛“為貴呢?列子回答說:既然是虛,那就無所謂貴賤了,這就是 “虛者無貴也?!保凶佑终f,要去除人為的名稱,不如保持寧靜,不如保持虛默。保持寧靜虛默,就了解了道的所在。虛者無貴,可見列子并不是真的以虛為貴,或者從我們傳統(tǒng)意義上的道德高低貴賤的角度去理解“虛”的。
而列子認為,虛是一種更接近于道的存在。列子的“虛”就類似老子道家思想里面的“無”,老子在《道德經(jīng)》里面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在道家思想里面“無”是萬物的起源和本質(zhì),而在列子的思想里面也是一樣的,“虛”是指一種是有若無的狀態(tài),是一種混沌虛無的狀態(tài),萬物都是從這種虛空到實在的過程。
在《天瑞篇》里面,列子說“有形者生于無形”,他描述了天地萬物從無到有的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太易、太初、太始、太素。
其中“易”就是一種混沌變換的狀態(tài);太初就是出現(xiàn)了元氣;太始就是元氣有了初步的形態(tài);太素就是有形的氣出現(xiàn)了本質(zhì)??梢钥闯鲞@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也是一個從虛無到實在的過程。這跟老子在《道德經(jīng)》里面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個萬物誕生的過程是類似的。都是從無到有,從虛到實的過程。
所以,在列子和老子的道家思想里面,虛是一種萬物原初的狀態(tài),同時“虛”也代表著事物的本質(zhì),就像列子說“保持寧靜虛默,就了解了道的所在,如果你脫離了虛默,你就失去了事物的本性”,虛是一種永遠在變化,永遠具有不確定性的存在,這種事物的本質(zhì)我們可以用“易”來理解,易的本質(zhì)就是變化,事物的本質(zhì)是永恒變化的,而明白這一點,我們就不至于要去控制和主導(dǎo)這樣的變化。
所以,列子和老子都主張我們要“致虛極,守靜篤”的境界,這是一種讓我們心靈保持極度的虛和靜的狀態(tài),這樣我們才能靜靜地體會和感知萬物的變化。這種狀態(tài),就像我們在夜深人靜時候,在靜靜地冥想的時候,全身心安靜下來,關(guān)注自己的呼吸,傾聽內(nèi)心聲音的一種狀態(tài),萬物都是生生不息地變化的,而我們唯一保持虛靜的態(tài)度,才能領(lǐng)悟和感知這種本質(zhì)。
反之,在一個人心煩意亂的時候,沒辦法進行有效思考一樣。莊子把這種狀態(tài)稱為“形全精復(fù),與天為一”,精神和形體合二為一,老子把這種狀態(tài)稱之為 “致虛極,守靜篤”,這就是列子“貴虛”的根本原因。
介紹了列子道家思想中“貴虛”的本質(zhì),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列子在為人處世,以及列子人生觀上面的“實”,這里的實,是真實,本真的意思。在看待人生和生命等問題上,列子一點都不虛,在《列子·說符篇》里面,講了一個列子自己的故事,說列子在鄭國生活非常貧困,面黃肌瘦,有門客就告訴鄭國宰相子陽說,列子是一個有道之人,現(xiàn)在在你的國家過得卻如此窘迫,這有點說不過去呀。
鄭國宰相子陽聽了之后,馬上派人送去了糧食。列子接見了前來送禮的人之后,表示了感謝,但并沒有接受糧食。等來的人走了之后,列子的妻子對他埋怨說,我們生活已經(jīng)這么苦了,為什么不接受子陽的糧食呢?列子笑著說,國相自己本來不欣賞我,僅僅是聽了別人的話,就贈給我糧食。那以后,也有可能聽別人的話,給我施加罪行,這就是我不接受的原因。不久,子陽真的被鄭國的百姓取了性命。
這并不是列子不為五斗米折腰,不是列子故作清高,而是列子知道,有的東西比錢財更重要,那就是一個人的本性。列子說,如果學(xué)道的人,以富有為目的,拿到金錢就算富有了,那學(xué)道還有什么作用。夏桀,商湯之所以亡國,就是把外在的錢財看得太重,而把道拋在一邊,所以被滅亡了。
在《列子·楊朱篇》中說,一個人生活中經(jīng)常充滿困擾,主要有四個原因:一是想活得更久,二是想獲得一個好名聲,三是想獲得尊貴的地位,四是為了求得更多的財富。為了達成這四個愿望,他們就害怕鬼的造訪、害怕他人的迫害、害怕權(quán)勢的逼迫、害怕刑罰的處罰。列子說,這樣活著的人,其實是違背了自然的本性,他們的生命沒有被自己主宰,而是完全受到外物的限制,換句話說,這樣的人沒有或者真正的自我。
而真正尊重生命的人,懂得順應(yīng)天命,不追求長壽,不眷戀權(quán)勢,地位和財富,這種人才是真正順應(yīng)天命的人,這才是真正活出本真的人,因為,這樣的人的生活完全是由自己支配的,他們才是生命的最強者,因為占據(jù)了生命的主動。
一個贏得生命主動的人是幸福和快樂的,列子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有一天孔子在衛(wèi)國,看到看到一個叫林類的老人,在田壟里靠撿麥穗為生,他將近100歲了,妻兒都去世了,但是這位老人非常樂觀,一邊撿麥穗一邊唱歌??鬃泳妥屪迂暼ジ@個老人聊聊。子貢問他,你這么大年紀了,還靠撿麥穗為生,妻兒都去世了,為什么還這么開心,不應(yīng)該感覺很苦惱嗎?
老人抬起頭告訴子貢說:我為什么要煩惱呢?
首先,我年少的時候,不與時運相爭,所以,才能這么長壽。其次,因為我老了,也沒有妻兒,眼看就要去世了,所以才如此開心。子貢很好奇:每個人都希望長壽,厭惡死亡,你為什么會覺得死亡是快樂的呢?老人說:“死和生相對,一來一往,生死其實就是一回事,我為什么要執(zhí)著追求活著,而討厭死亡呢,而且我們并不知道,現(xiàn)在活著,就比去世了更好”。
列子的“實”是對生活、人生,生命一種更本真的態(tài)度,并沒有附加任何外在的條件和約束,這樣反而能活得更加從容坦然,這是一種很好的人生態(tài)度,就像我們常說的: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爭其必然,順其自然。
一 End 一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