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文章有錄音哦~
男生愛粉色.mp3 From 大J小D 00:00 09:59
這是上周一篇推文下面有位媽媽的留言。
后來又有很多朋友給我留言,紛紛表示都有類似的情況,而且特別有意思的是,都是男寶父母來留言,說自己兒子喜歡粉色、裙子這些。
那天晚上邊看這些留言,我還邊和團隊開玩笑說,現(xiàn)在這個世界對男性太苛刻了,女孩喜歡短打、藍色,似乎我們這些女寶媽媽都不會擔憂的,哈哈。
玩笑過后,認真臉來聊聊,我是怎么看這個問題的。
這個問題里其實有幾個層面的概念,但大家往往揉在一起了,于是就經(jīng)常有一些“總覺得哪里不對但又說不上來”這樣的隱隱擔憂。
我來幫大家拆解一下。
也就是這個時期開始,不少父母,相信尤其是母親,開始不能忍受孩子迷之審美了,比如很長一段時間小D穿衣顏色的搭配就真的一言難盡。
也有了男孩開始喜歡粉色、喜歡一切閃閃發(fā)光的東西,或者會認為裙子好看,想要穿等等。
這就是大家擔憂的開始,會擔心這樣的男孩長大后很娘,于是就想著要引導,制止。
這是我們大部分人約定俗成的判斷,但我們忘記了,我們大人的審美是被“社會化”過的。
粉色是好看的,粉色是女孩的顏色,后半句就是“被社會化”。
對于這個年紀的孩子,顏色就是顏色,不分男女,他們喜歡這個顏色,就是因為這個顏色本身。
就像開頭所說,審美是伴隨著自我意識覺醒才會有的,伴隨“自我意識”到來的就是“叛逆”。過于簡單粗暴地去干預孩子的審美,不但沒用,反而會引發(fā)孩子的權(quán)力斗爭。回想一下,我們的孩子是不是都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某個時間段,特別喜歡玩小車,一直玩一直玩,其他的都不碰;過了一段時間,又開始喜歡玩偶了,又是一直玩一直玩,其他的都不碰。這整個世界對孩子來說都是嶄新的,而學齡前的孩子好奇心異常旺盛,他們會自發(fā)地對很多事物感興趣。
同時他們都是非常自我的,一旦感興趣了,就會沉浸其中,不斷琢磨,直到遇到下一個感興趣的東西。男孩對飾品、裙子這些感興趣,其實也是好奇的一種表現(xiàn)。對我們成人來說,這是“女性的東西”,在他們眼里,這就是很多他們未曾見過的其他東西的一種。只不過也許這些東西因為他們喜歡的人(比如媽媽)一直在用,所以他們更加感興趣。當我們在問要不要干預時,不妨想想如何保護好這份好奇心呢?
對于孩子的這些表現(xiàn),最好的做法就是不過度反應(yīng),不評價,不干預。帶著孩子去體驗,也和孩子去分享你的這些飾品。經(jīng)歷過,體驗過,好奇滿足了,才是真正打開這個“潘多拉寶盒”的方式。
其實當我們擔憂孩子這個問題時,更多的時候是我們自己的擔憂。畢竟,這個社會還是有長久以來形成的準則。就像有位媽媽和我說的,她兒子有一次戴了一條粉色項鏈出門,她本來覺得就是小孩好玩,也沒介意。遇到鄰居就會說,哎喲,這個妹妹是誰啊,不認識了。然后停頓一下,繼續(xù)說,哦,是弟弟啊,怎么弟弟戴女孩東西啊。那位媽媽說,本來她不覺得有啥問題,但當鄰居這么評價后,她就很在意了。之后就一直不允許兒子繼續(xù)了。
是的,“不在乎他人想法”這句話,說起來永遠比做起來容易。但換個角度來看,這些評價也是反應(yīng)了一部分社會準則。
人越小的時候越不在意外界的評價,小D到現(xiàn)在,經(jīng)常說的就是,“我就是喜歡這樣”。而我們成人大部分時候脫口而出的是,“別人會不喜歡這樣,別人會覺得你怎樣”,這是我們被“社會化”的印記。有些人更在意他人評價;有些人更遵循內(nèi)心所愛。這其實也體現(xiàn)在了我們對待別人評價自己孩子時的反應(yīng)。就像今天這個問題,有些父母看了會覺得根本不是事;但也有一些父母就會因為別人一兩句評價而耿耿于懷好幾天。也因為此,有的人選擇完全被“社會化”;有的人還會固執(zhí)地保留一點自己內(nèi)心的小倔強;還會有極個別的人會選擇完全不融入。唯一肯定正確的就是,“被社會化”的選擇應(yīng)該是我們每個人自己作出的。那么孩子審美建立的“社會化”進程,也應(yīng)該讓孩子自己去體驗,讓他們自己去感受。
Facebook有一個故事我一直很感動。一個德國爸爸,有個5歲的兒子特別喜歡穿裙子,但為此總被鄰居嘲笑。
于是,爸爸作出一個決定,每個周末都是“裙子日”,父子兩個人一起穿著裙子面對眾人的注目禮。那位爸爸說,你不能要求一個學齡前的孩子有能力和成年人一樣來維護自己。他沒有榜樣。那我就成為他的榜樣。我教授也曾和我分享,她兒子5歲的時候堅持要穿一雙粉紅蕾絲邊的女式鞋子上幼兒園。教授就同意了,但會提醒他,“嗯,你可以穿這雙鞋去幼兒園,但大部分男孩都不穿這樣粉紅色的鞋子,如果你的同學們笑你,你會怎么辦呢?” 教授說,她沒有干預和制止,而是提醒他一下可能的結(jié)果。兒子一開始幾天完全不在意,就一直穿著。但兩個月后,他主動和教授說,自己想穿跑鞋了,因為這樣更加酷。教授說,不管他選擇什么,我都沒去干預,而是讓孩子自己去體驗社會準則。看到這里,我相信一定會有一部分朋友反問,為什么一定要屈從于這些社會準則呢?是的,我個人是從來不認為男女打扮喜好有什么“必須”這樣的約定俗成的。對我來說,穿衣打扮,更多的是自我表達,而不是限制。國外還曾經(jīng)發(fā)起過一個活動叫做“Real men wear pink”,來倡導穿衣自由,不要過多被刻板印象束縛。但我形成這樣的認識是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的:不在意、認同、選擇自由。每一個人一開始融入社會時,都會先遵循大部分的規(guī)則,這是最快融入的方式。穿衣打扮也是如此。我當年也會有,男生穿粉色是娘娘腔;染黃色的頭發(fā)和紋身的都是壞孩子,等等這些刻板印象。但后來我看到了很多穿著花衣裳卻異常有擔當?shù)哪猩?,我遇到了紋了一個花臂卻非常善良的女生。
之后,我才慢慢理解,一個人穿戴什么,不等同于這個人是怎樣。我開始明白,個人偏好和個人性格是兩碼事。
對于孩子來說也是一樣的,不要過度干預,讓他們滿足內(nèi)心好奇,親自體驗社會準則,然后再等待他們慢慢發(fā)現(xiàn)自己的“選擇自由”。如果真的要干預,請記得告訴孩子,這是“你的”擔心,而不是孩子的“選擇錯誤”。故事的最后,教授的兒子既穿藍色鞋,也穿粉色鞋。再次面對教授的提問,“別人笑你怎么辦”。這個男孩說的是,“沒事啊,我會告訴他們,這只是一雙鞋子而已,又不代表我的性格”。其實,最終他選擇粉色還是藍色已經(jīng)沒那么重要了。
讓孩子從小就能去體驗自己更“在意”什么,這才是面對這個問題,我們最該引導孩子的。那我的邏輯很簡單的,每一次第一時間無條件支持我的就是你們,那么我肯定希望最支持我的你們,可以得到最大的優(yōu)惠。這是我能力范圍內(nèi)會做的最大努力,也是我一直的承諾。同時,估計這段時間來了不少新朋友,都在問我,另外四本書是什么???當當網(wǎng)很貼心的,在這第五本新書預售的頁面選購的地方,把我其他的書都放上了。大家可以點進去看看詳情,都是針對0-6歲孩子養(yǎng)育、性格培養(yǎng)、認知啟蒙的方法。也謝謝你們,五年的陪伴了,對這一輩子來說很短,但這些回憶和我們共同的努力,對這一輩子來說足夠長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