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約5200字,閱讀約需要10分鐘
(本號逢雙日更新,敬請關(guān)注)
漢字探微
(283)
秉筆直書——釋“筆”
(聿、筆)
朱英貴
一、“筆”字小引
成語“秉筆直書”的意思就是用手握持著筆直截了當(dāng)?shù)貢鴮?,意謂書寫史實不隱諱,而這里所說的“筆”指的是后世需蘸墨書寫的毛筆。今天寫的“筆”字是一個從“竹”從“毛”會意的簡化字,其正體寫法當(dāng)為從“聿”從“竹”的會意字的“筆”字,而“筆”字則最早見于《說文》小篆,此前甲骨文和金文的“聿”字就是這種毛筆的早期字形。
如果說“聿”就是筆的話,那么早在先秦時代就有作為書寫工具的筆了,西周以上雖然迄今尚未見有毛筆的實物,但從史前的彩陶花紋、商代的甲骨文等上面仍可覓到些許用筆的跡象。東周的竹木簡、縑帛上已廣泛使用毛筆來書寫,但“筆”字卻出現(xiàn)得較晚些,大約是秦代的事。這一篇就來討論“筆”(筆)字(含“聿”字)的形義聯(lián)系及其演變。
二、“筆”(聿、筆)字的字形解讀及造字本義
“筆”(聿、筆)字的字形演變與字源演變
從上圖可以看出,“聿”就是“筆”。甲骨文為加體象形字,象一只手持一支筆之形,左下側(cè)的構(gòu)件象筆之形,右上側(cè)的構(gòu)件為“又”(象側(cè)面手形)。本來要表示“筆”,只須畫出筆的形狀就可以了,但是光畫出筆的形狀還不足以確認(rèn)它就是筆,唯恐會被誤解為其他什么東西,于是在獨體象形的基礎(chǔ)上就又加了一個“又”,成為以手持筆的加體象形字。金文字形與甲骨文一脈相承,小篆字形又在下面增加一橫畫,段玉裁認(rèn)為“象所書之牘”。后來在“聿”字的上部又增加了“竹”字頭作為形符,讓“聿”作聲符,便構(gòu)成了新的形聲字“筆”,現(xiàn)代簡化字則又將“聿”簡化為“毛”,使之又成為了“從竹從毛”的會意字。
“聿”字的本義就是“筆”?!墩f文解字》卷三聿部:“聿,所以書也。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從??一聲。凡聿之屬皆從聿?!痹S慎這段解釋的意思是:“聿”,就是用來寫字的工具。楚國稱之為“聿”,吳國稱之為“不律”,燕國稱之為“弗”。它是一個從“??”、“一”聲的形聲字。大凡跟“聿”的意思相關(guān)的字,都可以用“聿”作為表意偏旁?!墩f文》對“聿”字的解義是正確的,“所以書也”的意思就是“用來書寫的東西”,當(dāng)然就是“筆”了。接下來許慎介紹了“筆”字在楚、吳、燕等國的不同稱謂,從而可知“聿”只是楚國的稱謂。戰(zhàn)國時代的筆,楚國稱之為“聿”,吳國稱之為“不律”,燕國稱之為“弗”。并且我們可以想見,在上古時代“弗”與“不”同音,“聿”與“律”相諧,“弗”與“聿”合稱“弗聿”亦即等同于“不律”,而“不律”快讀切合即為“筆”的讀音,所以,解讀《說文解字》的朱駿聲指出:“秦以后皆作筆字?!弊詈笾赋觥绊病笔且粋€形聲字,認(rèn)為小篆字形所增添的一橫是聲符,這卻有違“聿”字的構(gòu)字理據(jù),羅振玉《增訂殷墟書契考釋》稱:“此像手持筆形,乃象形,非形聲也?!币驗閺摹绊病弊值墓盼淖肿中斡^察,是一個以手持筆的會意字。羅振玉否定許慎的形聲之說,言之有理,而認(rèn)為其為象形,似又不及判為會意更為切當(dāng)。
《說文解字》卷三聿部:“筆,秦謂之筆。從聿從竹?!痹S慎對“筆”字的解釋是正確的,從中我們可以得知,“筆”是秦國的稱謂,是一個“從聿從竹”的會意字。朱駿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指出:“秦以后皆作筆字”,其實“筆”字雖然增加了一個新構(gòu)件“竹”,卻還是一個會意字。朱駿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釋為:“秦以竹為之,加竹?!钡肮P”字在《說文解字》中卻不歸屬于“竹”部,而歸屬于“聿”部,可見其意義主要體現(xiàn)在“聿”這個構(gòu)件中,許慎說它是“從聿,從竹”的會意關(guān)系,也是將“聿”這個構(gòu)件列于首位的,而并未說它是“從竹,從聿”。至于“從竹”是否一定是指筆是由竹制作的,愚以為那倒不一定,其實若理解為“從聿”(以手持筆)“從竹”(在竹簡上書寫),也并非沒有道理。
可見,“筆”字是由本義為筆的“聿”作基本構(gòu)件,再加上“竹”作為配合構(gòu)件而會合成意的(其中“聿”又兼表聲音)。王筠在《說文釋例》中解釋道:“聿部收'筆’字,與'其’字在箕部正同,蓋皆一字也……不以筆為聿之重文者,以音辨之也?!薯蚕略疲?#39;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P下云:'秦謂之筆。’其詞相連而及,以見其為一物,而以'謂之’別其為不同音也。”通過這段話的解釋,我們可知,正像“其”字是本為撮箕的“箕”字而造一樣,“聿”字是本為書寫工具之名而造的最初文字,先有初文,后來繁化,這是漢字發(fā)展演變的一般規(guī)律。
綜上可知,“聿”是“筆”的初文,它最初的意思就是筆(筆),古籍中大多使用“筆”字,偶爾也有使用“聿”字的,例如:“咸執(zhí)牘聿,至于祠下?!保ㄌ啤ち谠断嬖炊鷱R碑》)至于“筆”這個簡化字盡管也講得通是一個從“竹”從“毛”的會意字,似有竹筆桿毛筆頭之意,然而“意”畢竟不等同于“義”,竹桿毛頭的工具未必就都是筆,也可能是刷子。而原有的“筆”(聿)字,無論是初文“聿”還是后起字“筆”,都含有以手持筆書寫的形象要素,這才是“筆”(聿)字構(gòu)字理據(jù)的靈魂所在。有鑒于此,僅僅為了簡省兩畫,而用“毛”來替換“聿”,實在不是明智之舉。
三、“筆”(聿、筆)字的字義演變源流
“筆”(筆)的造字本義就是書寫或繪畫的工具。例如:“宋元君將畫圖,眾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筆和墨,在外者半?!保ā肚f子·田子方》)再如:“會須露布文,喚袁倚馬前令作,手不輟筆,俄得七紙,殊可觀。”(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xué)》)又如:“必有奇能博辯之士,為時而生,持簡操筆,從而寫之?!保ㄌ啤ろn愈《進撰平淮西碑文表》)中國傳統(tǒng)的筆指的是以毛制筆頭的“毛筆”,今天的“筆”就不僅僅是指“毛筆”了,還可以包括鋼筆、鉛筆、圓珠筆、簽字筆、水彩筆、蠟筆、粉筆、石筆、排筆等各種各樣的寫字畫圖工具。
“筆”(筆)字由此書寫繪畫工具的造字本義可以產(chǎn)生如下一些直接或間接引申義:
其一,泛指文具。例如:“史載筆,士載言?!保ā抖Y記·曲禮上》)鄭玄注:“筆謂書具之屬?!痹偃纾骸拔嶙鞔藭?,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清·林覺民《與妻書》)
由此又可引申指形狀像筆的東西。例如:電筆;眉筆;錄音筆;激光筆……
其二,表示書寫,記載。例如:“至于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保ā妒酚洝た鬃邮兰摇罚┰偃纾骸俺悸氉笫罚菹乱谎允?,非止損百姓,且筆之書,千載累德?!保ā缎绿茣ざ耪齻悅鳌罚┯秩纾骸爸劣谟猩矸莸纳系热?,例如'士大夫’之類,則決不出之于口,更何況筆之于書?!保斞浮秹灐ふ摗杆麐尩?!」》)又如:代筆(代為書寫),筆資(筆頭上的功夫),筆吏(專門抄寫文字的小吏)等。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幾種意思:
一是指書畫作品。例如:“所以過絕人者,唯在才長思遠,口給筆高,德全行潔,強訓(xùn)博聞之事耳。”(晉·葛洪《抱樸子·辨問》)再如:“一日在仁智殿呈畫,文進以得意之筆上進,第一幅是《秋江獨釣圖》。”(明·陸深《春雨堂隨筆》)又如:“但是無論從詩人的早期的即興之作或者后期的著意之筆當(dāng)中,我們都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一些強烈的、力透紙背的特征。”(馮牧《〈郭小川詩選〉代序》)
二是指散文作品(相對于韻文而言)。例如:“今之常言,有文有筆,以為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南朝·劉勰《文心雕龍·總術(shù)》)再如:“至如近世,謝朓、沈約之詩,任昉、陸倕之筆,斯實文章之冠冕,述作之楷模?!保铣ち骸ず單牡邸杜c湘東王論文書》)又如:“韓文公與孟東野友善,韓公文至高,孟長于五言,時號'孟詩韓筆’?!保ㄋ巍ね踝暋短普Z林·文學(xué)》)
三是指無須講究情采的敘記應(yīng)用文(與講究情采的散文相對待而言)。例如:“至如不便為詩如閻纂,善為章奏如伯松,若是之流,泛謂之筆;吟詠風(fēng)謠,流連哀思者,謂之文?!保铣ち涸邸督饦亲印ち⒀浴罚┰偃纾骸吧w其時(指六朝)文章界域,極可弛張,縱之則包舉萬匯之形聲,嚴(yán)之則排擯簡質(zhì)之?dāng)⒂?。必有藻韻,善移人情,始得稱文;其不然者,概謂之筆?!保斞浮稘h文學(xué)史綱要》第一篇)
其三,用作量詞。主要有如下幾種意思用法:
一是用于書畫的筆畫。例如:“他邀小弟到家,臨別時,將此圖相贈,他說是幾筆丑畫,弟回到營中閑坐,偶取來展看,才知道是三晉之圖。”(《水滸傳》第九一回)再如:他寫得一筆好字。
二是用于書面的文辭。例如:“一揮揮就一筆詩,筆翰與羲之無二?!保ń稹ざ庠段鲙浿T宮調(diào)》卷四)再如:“前日初許約時,以金聲朝奉設(shè)誓,尤恐怕不足為信,復(fù)要金聲寫了一筆婚約。”(《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又如:“順便補一筆,自從他參軍以后,不久便在保定以北立下戰(zhàn)功,因而提拔成班長?!保钏贰栋倩ㄉ健罚?/p>
三是用于錢款、帳目、交易。例如:“一個賞過一百兩,一個賞過六十兩,這兩筆底下皆有原故?!保ā都t樓夢》第五五回)再如:“到了節(jié)……家家必須用粽子、桑葚、櫻桃供佛,他們就有一筆生意好作?!保ɡ仙帷端氖劳谩啡耍┯秩纾骸昂?,就這么說定了,在銀行那筆款子,我就替你調(diào)派了?!保ú茇度粘觥返诙唬?/p>
其四,指漢字的筆畫。例如:“姜白石先生《禊帖偏傍考》云……'欣’字'欠’右一筆,作章草發(fā)筆之狀,不是捺。”(明·陶宗儀《輟耕錄·禊帖考》)再如:“昔先圣本名兵,已乃去其下二筆?!保ㄇ濉び衢小恫柘闶覅测n·先圣本名兵》)又如:筆順;起筆;收筆;筆形(筆畫的形狀);筆跡(筆畫的形跡)等。
由此又可引申指筆觸,筆姿。例如:“口辯者其言深,筆敏者其文沈?!保h·王充《論衡·自紀(jì)》)再如:“有楠木版揭梁間甚大,書杜詩,筆亦雄勁,體雜顏柳,不知何人書?!保ㄋ巍り懹巍独蠈W(xué)庵筆記》卷六)又如:“獨斯碑者,云蒸霞蔚,筆既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正?!保ㄇ濉ず罘接颉缎逻w顏魯公碑記》)又如:工筆;敗筆。
根據(jù)上面對“筆”字的字義演變過程的梳理,現(xiàn)將“筆”字字義的發(fā)展脈絡(luò)簡示如下(示意圖中的橫直線表示字義之間的先后演變關(guān)系):
四、含有“筆”字的相關(guān)成語
“筆”是最重要的文化用具,保留在成語中的“筆”字頗多,大致有如下四種情形:
一是成語中的“筆”字就是寫字畫圖的工具。諸如:【搖筆即來】意謂不用多思索,一動筆就寫出來了,形容文章寫得快。/【奮筆疾書】奮筆指提起筆來,意謂精神昂揚地?fù)]筆快速書寫。/【下筆成文】是指下筆就很快寫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才華橫溢。源自三國·魏·曹植《王仲宣誄》:“文若春華,思若涌泉;發(fā)言可詠,下筆成篇。”/【下筆有神】意思是寫起文章來,文思泉涌,如有神力,形容才思敏捷,文章寫得又快又好。源自唐·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投筆從戎】意謂扔掉筆去參軍。指文人從軍。源自《后漢書·班超傳》:“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yǎng)。久勞苦,嘗輟業(yè)投筆嘆曰:'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dāng)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后立功西域,封定遠侯?!?【秉筆直書】秉是握持的意思,“直書”直截了當(dāng)?shù)貢鴮?。意謂書寫史實不隱諱。語見清·曾樸《孽海花》第三十五回:“我是秉筆直書,懸之國門,不能增損一字。”/【涉筆成趣】涉筆即動筆,“成趣”指有風(fēng)趣、有意味。形容一動筆就畫出或?qū)懗龊苡幸馊さ臇|西。語見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一百回:“讀了些四庫奇書,享了些半生清福。心有余閑,涉筆成趣,每于長夏余冬,燈前月夕,以文為戲,年復(fù)一年,編出《鏡花緣》一百回?!?【口誅筆伐】意思是口頭揭露,書面聲討。/【心織筆耕】在心中構(gòu)思,用文筆表達,比喻靠賣文生活。/【如椽大筆】是說像椽子一般粗大的筆。喻指記錄大事的手筆,也喻指筆力雄健的文詞。語見宋·邵雍《大字吟》:“詩成半醉正陶然,更用如椽大筆抄?!?【浮白載筆】浮指罰人飲酒,“白”是專用來罰酒的大杯,“浮白”指喝酒和干杯;“載筆”即拿著筆。一面喝酒,一面寫作。比喻文人的雅量和才氣。
二是成語中的“筆”字表示書寫、記載的意思。例如:【筆削褒貶】筆用作動詞,是記載的意思;“削”是刪改的意思,古時在竹簡或木簡上寫字,寫錯要修改時就用刀刮削。原指孔子作《春秋》,用文字來評文論物的好壞。也指用文字褒揚、貶斥人或事。/【信筆涂鴉】“信”是聽?wèi){的意思,“信筆”即隨意書寫;“涂鴉”比喻字寫得很拙劣,隨便亂涂亂畫。意謂字寫得很潦草,文章寫得很難看,常用作自謙之詞。/【意在筆先】指寫字畫畫,先構(gòu)思成熟,然后下筆。源自晉·王羲之《題衛(wèi)夫人筆陣圖后》:“意在筆前,然后作序?!?/p>
三是成語中的“筆”字指代文筆、書法、繪畫等。例如:【點睛之筆】筆即文筆。本指畫龍最后點睛的藝術(shù)手法,借以通指文章傳神絕妙之處。/【妙筆生花】生花是長出花朵的意思。比喻杰出的寫作才能。/【春秋筆法】指寓褒貶于曲折的文筆之中。源自宋·俞文豹《吹劍錄》:“蓋純用《春秋》筆法也?!?【神來之筆】意謂由神靈幫助而寫出的作品,形容作品文句精彩。/【筆走龍蛇】形容書法生動而有氣勢。源自唐·李白《草書歌行》:“恍恍如聞神鬼驚,時時只見龍蛇走?!?/p>
四是成語中的“筆”字用作量詞。例如:【一筆不茍】意謂連一筆都不馬虎。/【一筆抹煞】意謂畫一筆就全部抹掉,比喻輕率地把成績、優(yōu)點全部否定。/【一筆勾銷】意思是把賬一筆抹掉,比喻把一切全部取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