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中“慎獨自修”的智慧
人們在自我修養(yǎng)的過程中,尤其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更應(yīng)該謹慎地進行自我反省、自我約束、自我教育、自我監(jiān)督。在別人聽不到自己講話的地方也十分謹慎,不說違背道德的話;在別人看不見自己行為的地方,也時刻屬守中庸之道,把自己培養(yǎng)成為具有理想人格。
《中庸》中: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大意是:天所賦予人的東西就是性,遵循天性就是道,遵循道來修養(yǎng)自身就是教。
言簡意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這一主題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天命之謂性'是指人的自然稟賦是天性。'率性之謂道'是說人們順著自然本性行事是道,'修道之謂教'是說自我教育就是按照人道原則去進行修治。
《中庸》中: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大意是:喜怒哀樂是人人都有的情感,但當喜怒哀樂的情感還沒有發(fā)動的時候,心是寂然不動的,所以沒有(太過與不及)的弊病,這就叫做(中)。當七情六欲感應(yīng)外境而發(fā)了出來,都能做到?jīng)]有太過與不及,沒有不合理而都能恰好中節(jié),這就叫做(和)。中是生天生地生人的大根源;和是天下萬物所共同通行的大路。
《中庸》中: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大意是:有修養(yǎng)的君子如果能做到順道體合道用的中與和兩種境界,那么天地都會安居正位,萬物也都可以順遂生長。
'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揭示了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自我監(jiān)督的目標。'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指出了自我教育目標的重大意義。'致中心,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是歌頌達到自我教育的理想目標后的無量功德,中和是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致中和是社會價值的體現(xiàn)。
《中庸》中: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大意是:道是片刻不能離開的,可離開的就不是道。因此,君子在無人看見的地方也要小心謹慎,在無人聽得到的地方也要恐懼敬畏。隱蔽時也會被人發(fā)現(xiàn),細微處也會昭著,因此君子在獨處時要慎重。
《中庸》中:詩曰:“衣錦尚絅”,惡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fēng)之自,知微之顯??膳c入德矣。
大意是:《詩經(jīng)》上說:“內(nèi)穿錦緞,外罩麻衣?!边@是討厭錦緞衣服的花紋太艷麗了。因此,君子的道,暗淡無光,但日見彰顯,小人的道,鮮艷顯著但日趨滅亡。君子的道,平淡但不令人厭惡,簡約但文彩熠熠,溫和但有條理。知道遠是從近開始,知道教化是來自哪里,知道微弱的會變得顯著,這樣就可進入到圣人的德行行列中去了。
《中庸》中:詩云:“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
大意是:《詩經(jīng)》說:“看你獨自在室內(nèi)的時候,也能無愧于神明?!彼?,君子就是在沒做什么事的時候,也能表現(xiàn)出他的恭敬,就是在沒有對人說什么的時候也是信實的。
《中庸》中:詩云:“潛雖伏矣,亦孔之昭?!惫示觾?nèi)省不疚,無惡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
大意是:《詩經(jīng)》說:“潛藏雖然很深,但依然清晰可見?!彼跃幼晕曳词]有愧疚,沒有惡念頭存于心志之中。君子的德行之所以高于一般人,大概是君子在人看不到的地方也能嚴格要求自己。
《中庸》中:詩曰:“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
大意是:《詩經(jīng)》說,“大大地弘揚美好德行,諸侯百官們都來效法?!彼?,君子篤實恭敬就能使天下太平。
《中庸》中:詩云:“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子曰:“聲色之于以化民,末也?!?/strong>
大意是:《詩經(jīng)》說:“我懷有光明的品德,不用厲聲厲色?!笨鬃诱f:“用厲聲厲色去教育老百姓,是最拙劣的行為?!?/span>
《中庸》中:詩曰:“德輶如毛?!泵q有倫?!吧咸熘d,無聲無臭?!敝烈?。
大意是:《詩經(jīng)》說:“德行輕如毫毛?!陛p如毫毛還是有物可比擬?!吧咸焖休d的,既沒有聲音也沒有氣味。”這才是最高的境界啊
《中庸》中: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大意是:君子遵循中庸之道為人處世,小人對人對事往往違背中庸的準則。君子的言行符合中庸,是因為君子能隨時根據(jù)不同的情況,恰到好處地把握中正的原則,行事處世有度;小人之所以背離中庸,是因為他們不能約束自己的言行,主觀武斷,沒有準則,無所顧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