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曰:“不學禮,無以立?!?/span>
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
祭祀之事為吉禮,
冠婚之事為嘉禮,
賓客之事為賓禮,
軍旅之事為軍禮,
喪葬之事為兇禮。
背后體現的是中國傳統的
六德(智、信、仁、圣、義、忠)、
六行(孝、友、睦、姻、任、恤)。
禮儀與我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中國自古以來就以禮儀著稱。所以,承襲禮儀文化不僅是對自身的提高,更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fā)揚。
長期以來,由于大量禮儀文化的精華和糟粕處于滲融并存的狀態(tài),逐漸地我們忽視了傳統禮儀文明這一寶貴的精神財富。
清華大學彭林教授說,學習古代禮儀不是做古代人和回到過去,而是重拾被時間埋沒的文化,古為今用,向全世界展示中華文明,還可以去掉不合適之處制定出一套符合現代人的新禮儀。
中國古代禮儀,是不能被拋棄的,更要繼以弘揚傳承。
在日本和韓國,常見他們的人穿和服、韓服,很優(yōu)雅的走著,旁人無不羨慕,覺得好看。而當中國人穿著自己國家的漢服,卻被錯認為是韓服。
也許,各國有很多人不知道中國有幾千年的漢服文化,甚至有的國人也不知道;卻識和服、韓服。
別國借鑒著我國的禮儀服飾文化,一直保留至今。而國人卻不知何為漢服!
這是禮儀逐漸被淡化了的一種現象,但還是有很多人正在努力的保護,切身實踐中國禮儀,將古代禮儀古為今用,對之報以希望和堅持。
吾老人幼皆親愛
掃徑迎客蓬門開
看我華夏禮儀之邦
仁義滿懷愛無疆
山川疊嶂
萬千氣象
孕一脈子孫炎黃
看我泱泱禮儀大國
君子有為德遠播
江山錯落
人間星火
吐納著千年壯闊
中國自古來被稱為“衣冠上國,禮義之邦”。整個東亞及東南亞的文化的精華均是傳承華夏文明就是確證。
典籍依據:《詩》序:“變風發(fā)乎情,止乎禮義。發(fā)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span>
《禮記》:“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人之所以為人,區(qū)別于動物,就在禮儀。這就強調了禮儀的重要性和不可被忽視。
禮儀體現在各個方面,在儀表的要求上,不免過于繁瑣。這里提到最重要的三個方面:衣著容貌、行為舉止、言語辭令。
衣著容貌
《弟子規(guī)》要求:“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衣著打扮,必須適合自己的職業(yè)、年齡、生理特征、相處的環(huán)境和交往對象的生活習俗,進行得體大方的選擇。從古到今,這一項禮儀適用了幾千年,可見一個人的外在形象是如此重要。
行為舉止
孔子說:“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注:《論語·學而》)。
具體說來,要求做到“站如松,坐如鐘,行如風,臥如弓”。在公眾場合舉止不可輕浮,不可褻瀆,“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這兩句耳熟能詳的孔夫子真言,又有多少人聽進去了,并行之有效呢。在管束他人時,首先自視是否言行一致。
言語辭令
語言是人們思想、情操和文化修養(yǎng)的一面鏡子。古人所謂“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yè)也”(注:《易·乾文》)。
“說話是一門藝術”,不言而喻同類的書籍在市場上賣得多么暢銷。由此可見,很多人認為說話是需要學習的,也試圖修正和更新自己的言語。
禮儀無處不在,將每一件關乎禮儀的事情,盡全力做到最好,那也大有裨益。
如果覺得我們推送的文章不錯,歡迎點贊留言轉發(fā)。
我們將繼續(xù)努力為大家奉獻有溫度、有高度、有態(tài)度的好文章。
玩翫居
(微信號:WANWANJU150)
鋦瓷藝術培訓;修復瓷器、玉器、古董、紫砂;殘瓷二次加工;定制禮品銷售;傳統文化傳承;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