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名:北芪
性味歸經(jīng):味甘,性微溫;歸脾、肺經(jīng)。
補脾氣之良藥 治瘡家之圣藥
黃芪從清代開始即被推崇為“補氣諸藥之最”,又有“瘡家圣藥”之美稱。有關(guān)黃芪的醫(yī)療功效,歷代醫(yī)書都有明確論述。《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黃芪被列為上品,主治:癰疽久敗瘡,可排膿止痛,適用于大風(fēng)癩疾、五痔、鼠瘺及小兒百病,還能補虛;《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藥物》云:“黃者,能補氣,兼能升氣,善溫胸中大氣下陷”。
黃芪小檔案
黃芪屬豆科草本植物,主產(chǎn)于內(nèi)蒙古、吉林、山西、甘肅、黑龍江等地其中以“中國黃芪之鄉(xiāng)”隴西所產(chǎn)黃芪最為地道。藥用部位為蒙古黃芪或英膜黃芪的根,一般春秋二季采挖后,切去根頭和須根,曬干,切片,或黃芪片中加入煉熟的蜂蜜炒至黃色不黏手,放涼備用。補氣升陽宜用蜜炙黃芪用于其他功效:宜用未加工的黃芪。
功效主治:
功效:補氣升陽,益衛(wèi)固表,斂瘡生肌,利水消腫
主治:1.用于脾氣虛引起的氣短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稀薄等。2.用于肺氣虛引起的氣短咳嗽、脾肺氣虛痰多稀白等。3.用于體虛多汗、表虛自汗等。4.用于氣血不足瘡瘍成膿日久不潰或潰后久不收口等。5.用于氣虛水腫、小便不利尿少等。
真?zhèn)舞b別:
正品黃芪的橫斷面皮部為黃白色,木部淡黃色,有菊花心,呈放射狀紋理及裂隙,嚼之微有豆腥味。偽品一般為圓葉錦葵或藥蜀葵根:圓葉錦葵橫斷面皮部淡黃棕色,木部黃色,嚼之無豆腥味而略帶黏性;藥蜀葵根皮部白色,木部淡黃色,嚼之無豆腥味。
注意事項:
瘡瘍初起或潰后熱毒盛、胸悶、消化不良等內(nèi)有積滯,表實邪盛或陰虛陽亢者不宜用。
藥膳養(yǎng)生
1.益氣血,健脾胃
黃芪牛肉粥:新鮮牛肉100克,粳米100克,黃芪10克,蔥花、鹽、雞精、胡椒粉、水各適量,煮粥,每日2次,溫服。適用于貧血、體弱怕冷者2.補脾益氣,滋陰養(yǎng)血。
黃芪烏雞湯:黃芪30~50克,烏骨雞1只,將烏骨雞塊與黃芪放入鍋中,加適量水,燉熟,喝湯食肉。具有補中、益氣、補血之功效:。適用于婦女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老年體虛、經(jīng)常感冒、脾胃虛弱、消化不良、消瘦等3.益氣健脾,利水消腫。
黃芪鯉魚湯:黃芪30克,鯉魚500克,水適量,鹽少許,隔水燉熟,喝湯食魚。此湯具有開胃健脾、消水腫、利小便、益氣活血的功效,適用于乏力、消瘦、產(chǎn)后體虛、營養(yǎng)不良性水腫、腎炎浮腫等。
4.益氣補血,健脾潤腸
黃芪軟炸里脊:豬里脊肉400克切條,水淀粉20克,蛋黃1個,拌勻后,油炸撈出,再將黃芪50克加水煎濃汁,加入蔥、姜、鹽、雞精、料酒適量,調(diào)成汁,淋至里脊肉上食用。此品可補腎益氣,益氣固表,適用于自汗盜汗、浮腫、脫肛、再生障礙性貧血。
古今驗方
1.補肺氣
生黃芪12克,白術(shù)6克,生牡蠣12克,山藥12克,陳皮6克,防風(fēng)3克,研細(xì)末,口服,每日2次,每次3克。適用于小兒呼吸道感染、小兒陽虛自汗等。
2.疏肝健脾,化痰祛淤
黃芪,丹參各30克,郁金、何首烏、浙貝母、佛手柑各20克,白術(shù)桃仁、陳皮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劑。適用于脂肪肝。
3.補氣,活血,通絡(luò)
生黃芪12克,當(dāng)歸尾3克,赤芍5克,地龍3克,川芎3克,桃仁3克,紅花3克,同用。適用于中風(fēng)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口角流涎等。
補氣藥是以補益臟腑之氣、增強人體活動能力為主要作用的藥物,包括人參、黃芪、白術(shù)、山藥、白扁豆、甘草等。補氣藥多以治療脾氣虛和肺氣虛療效最顯著。脾氣虛證主要表現(xiàn)為食欲不振、精神疲憊、四肢無力、腹脹大便稀薄或身體虛弱或周身浮腫或脫肛或胃下垂等。肺氣虛證則主要表現(xiàn)為語聲低微、少氣懶言、易出虛汗、動則喘促等。補氣藥可以與相宜的藥物配伍同用。如兼有血虛者配伍補血藥,即可氣血雙補;兼有陰虛者配伍養(yǎng)陰藥即可益氣養(yǎng)陰。另外,中醫(yī)理論認(rèn)為氣血同源,補氣即可生血,所以在臨床上治療某些氣虛不攝引起的失血和血虛證時,也常使用補氣藥,或與止血補血藥同用。需要注意,補氣藥藥性壅滯,易引起腹脹胸悶等,故須適當(dāng)與理氣藥同用。
老祖宗們留下的偏方,很多簡單且實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