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鈍尾兩頭蛇
鈍尾兩頭蛇是游蛇科的一種蛇類,也被大家叫雙頭蛇,越王蛇,是一種我國分布比較好的無毒蛇品種,也是國家林業(yè)局重點保護的珍稀野生動物。
鈍尾兩頭蛇身體不長,只有35厘米左右,無鼻間鱗、頰鱗和顳鱗。上唇鱗4片,下唇鱗5片,眼前鱗1片,眼后鱗1片。背鱗平滑。通體13行。肛鱗完整。尾下鱗兩列。尾部粗鈍,有黃色斑紋;尾部形狀、粗細、花紋與頭部相似,且有相似的黃色斑,初看很像兩端都是頭的樣子。
鈍尾兩頭蛇主要分布在南方各省,如浙江、 江蘇, 安徽, 福建, 江西, 湖南(宜章), 廣西, 貴州等個別縣市,并不是整個的省份都有,因此比較少見。
鈍尾兩頭蛇主要生活在高山和平原都有棲息,多發(fā)現(xiàn)于海拔300米左右的山丘。棲居在平原、丘陵及山區(qū)陰濕的土穴中。鈍尾兩頭蛇適宜生活在溫暖濕潤氣候的地區(qū),溫帶、亞熱帶地區(qū)常見生活于丘陵,山林地帶,屬于穴居類蛇。它在泥土下,行動十分隱秘。以蚯蚓為食。
兩頭蛇屬蛇類,看似兩個頭,其實一端是尾巴。
兩頭蛇
2、白環(huán)蛇
白環(huán)蛇(學名:Lycodonaulicus)是游蛇科白環(huán)蛇屬的爬行動物,主要生活于平原及丘陵地區(qū),在中國大陸的福建、廣東、云南等地有分布,是瀕危物種。
白環(huán)蛇是一個屬的蛇的總稱,現(xiàn)存51種左右,全部是無毒蛇。雖然叫白環(huán)蛇,但不一定都具有白環(huán),也有紅環(huán)的,黃環(huán)的,黃點的,沒環(huán)的等等。常見的赤鏈蛇為代表的鏈蛇屬也已并入白環(huán)蛇屬內?,F(xiàn)為了更好的區(qū)分定義白環(huán)蛇屬,將白環(huán)蛇屬的中文屬名改為鏈蛇屬。
其中,黑背白環(huán)蛇(學名:Lycodon ruhstrati)為游蛇科白環(huán)蛇屬的爬行動物。頰鱗和鼻間鱗不鄰接;眶前鱗不與額鱗鄰接;全身有黑白相間環(huán)紋,在軀干部有20-46條,在尾部有11-22條,僅在尾部的環(huán)紋圍繞周身。其與銀環(huán)蛇相似。
黑背白環(huán)蛇
雙全白環(huán)蛇是游蛇科白環(huán)蛇屬的一種爬行動物。頭扁平,吻鈍,頭頸區(qū)別明顯,最大全長雄性(740+217)mm,雌性(480+122)mm。生活于海拔1100-1700米山間林區(qū)的灌草叢中或丘陵地帶。常常棲于灌木樹上。夜晚活動。主食蜥蜴、蛇。分布于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緬甸、泰國、老撾以及中國大陸的浙江、福建、湖北、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等地,一般生活于高山和丘陵地區(qū)以及常棲于灌木樹上。該物種的模式產(chǎn)地在云南西部彭西。
雙全白環(huán)蛇
福清白環(huán)蛇區(qū)別于黑背白環(huán)蛇最主要的特征是背鱗光滑,有較少的腹鱗和尾下鱗。福清白環(huán)蛇主要分布于福建、湖南、廣東、香港、越南北部。
福清白環(huán)蛇
3、銀環(huán)蛇
銀環(huán)蛇是中國毒性最強的毒蛇,是我國十大毒蛇之一。危險性極高,銀環(huán)蛇咬人時從不發(fā)出警告。它的毒液專門破壞神經(jīng)系統(tǒng),被咬后傷口不紅不腫不痛,僅有微癢感覺,很容易讓人誤以為沒什么大礙。但1~4小時后便會全身中毒,死亡率高達80%!
Bungarus multicinctus 銀環(huán)蛇是眼鏡蛇科,環(huán)蛇屬下的成員,廣泛分布于我國長江以南各省份以及東南亞各國。其毒液強度能躋身亞洲陸生毒蛇前三甲,也可以稱其為“中國毒性最強的陸棲毒蛇”。
銀環(huán)蛇還有個親戚Bungarus bungaroides 環(huán)蛇,按照LD50半致死量計算的話毒液略強于銀環(huán)蛇,但是LD50實驗受實驗材料影響較大,且在我國僅在藏東南地區(qū)有分布,所以“中國第一毒”的稱號還是給銀環(huán)蛇吧。
銀環(huán)蛇
科普:白環(huán)蛇與銀環(huán)蛇長得如此相似,那你知道怎么區(qū)分嗎?
(1)銀環(huán)蛇的背脊突出,剖面像屋脊一般,而白環(huán)蛇則很圓滑,剖面呈圓形。
(2)銀環(huán)蛇相比白環(huán)蛇來說花紋相對密集,規(guī)整,環(huán)紋數(shù)量較多。
(3)銀環(huán)蛇脊鱗呈擴大的正六角形,而白環(huán)蛇的脊鱗與其他背鱗形態(tài)一致,雖然有些種類也呈六角形,但不是正六角形,且不擴大。
注:生活中如果遇見了這類蛇,就不要區(qū)分是否是有劇毒的銀環(huán)蛇,直接跑就行。因為好奇害死貓。
區(qū)別
4、金環(huán)蛇
金環(huán)蛇(學名:Bungarus fasciatus),是我國十大毒蛇之一。俗稱金甲帶、金包鐵、金腳帶、花扇柄(客家話)、雨傘柄(潮州話)或佛蛇等,是環(huán)蛇屬的一種,是毒性很強的蛇。
金環(huán)蛇的毒性較其近親銀環(huán)蛇弱,但仍然屬劇毒蛇。被咬后也不能大意,其癥狀潛伏期較長,出現(xiàn)呼吸困難,嚴重者最后可因呼吸麻痹及循環(huán)衰竭而致死。金環(huán)蛇是一種具前溝牙的劇毒蛇,與眼鏡蛇、灰鼠蛇合稱“三蛇”,是著名的食用蛇種。金環(huán)蛇分布于北緯25度左右及其以南地區(qū)。
金環(huán)蛇和其他環(huán)蛇屬的蛇一樣,動作緩慢,不愛攻擊人類,主要以小型脊椎動物為食。金環(huán)蛇的毒性較其近親銀環(huán)蛇弱,但仍然屬劇毒蛇,而數(shù)量也較銀環(huán)蛇多。頭橢圓形,全身體背有黃環(huán)和黑環(huán)相間排列,兩環(huán)寬窄大致相等,尾短圓鈍?;顒佑谄皆?、丘陵、山地叢林、塘邊、溪溝邊和住宅附近。
金環(huán)蛇 劇毒 神經(jīng)毒 中國十大毒蛇之一
金環(huán)蛇
5、五步蛇
尖吻蝮是我國十大毒蛇之一,又稱百步蛇、五步蛇、七步蛇、蘄蛇、山谷虌、百花蛇、中華蝮等,是亞洲地區(qū)內相當著名的蛇種,尤其在臺灣及華南一帶更是自古已備受重視的蛇類。目前未有任何亞種被確認。
尖吻蝮就是傳說中的五步蛇。分布地區(qū)有安徽、重慶、江西、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廣西、貴州、廣東及中國臺灣。它有一個為人熟知的名字是“百步蛇”,意指人類只要曾被尖吻蝮所咬,腳下踏出一百步內必然會毒發(fā)身亡,以顯示尖吻蝮的咬擊實在奇毒無比。該蛇種個體較大,性格兇猛,毒牙較長,咬傷的情形較為嚴重,其排毒量非常大,那死亡率也就不言而喻了,非常的高。
五步蛇
尖吻蝮
6、原矛頭蝮
原矛頭蝮俗名烙鐵頭,是我國十大毒蛇之一。在中國主要分布于浙江、安徽、福建、中國臺灣、江西、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重慶、貴州、云南、陜西、甘肅。蛇毒為混合毒,血循環(huán)毒為主。咬一口最大放毒量108毫克,對人致死量為48毫克。也就是說被這貨咬一口足以致人死地。
烙鐵頭
7、白眉蝮蛇
白眉蝮蛇是我國十大毒蛇之一,在中國多分布于東北長白山、福建、廣東、廣西,陜西,湖南等地。白眉蝮蛇毒為混合毒,主要成分為凝血酶。 成年個體一次分泌毒液200毫克左右。時常蜷伏于溝壑,小草叢中,稍不留意碰觸到它,就會中招。中招后需馬上就要,會有生命危險,據(jù)說致死率據(jù)說有30%。
全長約1米,重達1.5公斤。頭比較大,與頸區(qū)分明顯,吻短寬圓。頭背的小鱗起棱,鼻孔大,位于吻部上端。體背呈棕灰色,具有3縱行大圓斑,每一圓斑的中央為紫色或深棕色,外周為黑色。最外側有不規(guī)則的黑褐色斑紋。腹部為灰白色,散有大的深棕色斑。
白眉蝮蛇
8、竹葉青蛇
別稱竹葉青、青竹蛇、青竹彪、刁竹青、焦尾巴、赤尾青。竹葉青蛇分布于柬埔寨,中國(安徽、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湖北、江蘇、江西、四川、云南、浙江、湖南湘西、臺灣),印度(阿薩姆邦、大吉嶺、錫金),老撾,緬甸,越南。
竹葉青蛇(學名:Trimeresurus stejnegeri)是蝰科、竹葉青蛇屬的管牙類毒蛇。雄性最大全長77厘米,雌性98.1厘米。頭較大、三角形,頸細,頭頸區(qū)分明顯。頭頂具細鱗;左右鼻間鱗不相切,由細鱗分開;背鱗除最外一行外均起鱗。雄蛇體側有一紅白相間的縱線紋路,雌性體側縱線紋路為白色或淡黃色。有2亞種。
竹葉青蛇毒一般的化學成分含有出血毒,多種酶類及少量神經(jīng)毒素捕食蛙類的竹葉青蛇。從臨床效果觀察,竹葉青蛇屬于血循毒類,被咬傷后,傷口局部會出現(xiàn)劇烈的灼痛,腫脹發(fā)展迅速,其典型特征為血性水泡較多見,且出現(xiàn)較早,一般較少出現(xiàn)全身癥狀。
竹葉青
其中,白唇竹葉青是我國十大毒蛇之一,分布于福建、江西、湖南、廣東、廣西、海南、貴州、云南、香港和澳門等地方。白唇竹葉青體長60—75厘米,尾長14—18厘米,體重約60克,頭呈三角形,其頂部為青綠色。蛇毒以血循毒為主,毒性一般,極少會發(fā)生致命事件,其每次的排毒量為28mg左右。但是,如果在被咬傷后傷口處理不當,則會發(fā)生危險,能引起傷口劇痛,水腫,漸至皮下出現(xiàn)紫斑,最后導致心臟衰竭死亡。
9、黑眉錦蛇
黑眉錦蛇(拉丁名:Elaphe taeniura)是大型無毒蛇,全長可達2米左右。黑眉錦蛇別名家蛇﹑秤星蛇﹑菜花蛇(雖王錦蛇也稱菜花蛇,但四川、貴州一帶稱黑眉錦蛇為菜花蛇)﹑黃頜蛇﹑枸皮蛇﹑黃喉蛇﹑慈鰻﹑黃長蟲﹑廣蛇等。
頭和體背黃綠色或棕灰色;眼后有一條明顯的黑紋,體背的前、中段有黑色梯形或蝶狀斑紋,略似秤星,故又名秤星蛇;由體背中段往后斑紋漸趨隱失,但有4條清晰的黑色縱帶直達尾端,中央數(shù)行背鱗具弱棱。由于該蛇具有較大藥用價值,常被人類捕殺,數(shù)量不斷銳減。另外黑眉錦蛇現(xiàn)發(fā)現(xiàn)共有9個亞種分化。
黑眉錦蛇
10、赤鏈蛇
赤鏈蛇為微毒蛇,游蛇科被認為其毒腺為達氏腺(Duvernoy)。被咬后通常無激烈中毒反應。通常以傷口紅腫,皮疹,蕁麻疹為主的中毒過敏表現(xiàn)。但過敏體質患者可能會有生命危險,切勿輕視及早就醫(yī)。一般認為赤鏈蛇為無毒蛇。全長約1米,最大可達1.5米以上。體背黑褐色。因具有60條以上的紅色窄橫紋而得名,以魚、蛙、蟾蜍、蜥蜴、蛇、鳥等為食。
赤鏈蛇
11、三索錦蛇
別稱:白花錦蛇,白花蛇、三索線、廣蛇(泥廣)、三索線。三索錦蛇是錦蛇屬的一種蛇,也稱三索頜腔蛇,是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爬行綱,雙孔亞綱,有鱗目,蛇亞目,游蛇科,其背面灰色或黃褐色,無毒,生活于450~1400m的山地、平原、丘陵地帶。性情暴躁,處于攻擊狀態(tài)時前半身保持的形狀呈'S'形,主要捕食鼠類,也捕食蜥蜴、蛙類及鳥類,甚至取食蚯蚓。
三索錦蛇
12、灰鼠蛇
灰鼠蛇,學名Ptyas korro,是游蛇科鼠蛇屬的一種無毒蛇,行動敏捷,性情溫順,一般不主動襲擊人?;沂笊撸↖ndo-Chinese rat snake),物種命名人為Schlegel,命名年代為1837年,別名:黃梢蛇、索蛇、過樹蛇、過樹龍、上竹龍(廣西東部)、過樹榕、跳樹標、黃肚龍、高山標蛇(廉江)、山蛇(泉州、晉江)、土蛇(福建德化)烏歪(德宏)、上竹龍等。據(jù)介紹,灰鼠蛇在被捉住時,具有斷尾逃逸的習性。 香港俗稱過樹榕,廣泛分布于印度、泰國和印尼等國。在中國見于華南諸?。òㄏ愀酆团_灣)。
灰鼠蛇
13、滑鼠蛇
滑鼠蛇(學名:Ptyas mucosus),俗名:烏肉蛇、草錦蛇、長標蛇、水律蛇、山蛇,是一種無毒蛇。背面黃褐色,體后部有不規(guī)則的黑色橫紋。在中國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區(qū),生活于海拔800米以下的山區(qū)、丘陵、平原地帶。蛇性情較兇猛,攻擊速度快,捕食鼠類、蟾蜍、蛙、蜥蜴和其它蛇等。11月至次年3月冬眠,5~7月產(chǎn)卵,卵數(shù)7~15枚,每條成年母蛇每年產(chǎn)卵12枚。
滑鼠蛇
14、白條錦蛇
白條錦蛇(學名:Elaphe dione),別名枕紋錦蛇、麻蛇。中國北方分布廣泛的無毒蛇。生活力強,耐饑渴。性情比較溫順,行動較遲緩。捕殺小鳥、蜥蜴及小型鼠類為食。它的耐餓能力很強,曾有耐餓18個月的記錄。被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jīng)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單中。
白條錦蛇
15、草腹鏈蛇
草腹鏈蛇(學名:Amphiesma stolata)為蛇亞目游蛇科腹鏈蛇屬下的一種無毒蛇,俗名黃頭蛇、花浪蛇、土地公蛇、草尾仔蛇。
草腹鏈蛇是無毒的小型蛇類,體長最大約90公分,體色為灰褐色和黃褐色花紋交錯,身體前半部有明顯的黑色橫紋,橫紋兩端各有一白色斑點。全身由鏈狀花紋交織,體背側有兩條黃色的線縱貫到尾端。幼體頭和頸部是紅色,隨著年齡增長,逐漸變成黃色,最后和身體其他部分一樣變成灰色。
日行性,性情溫和,體冷。特別喜食蛙類、樹蛙,偶爾也吃昆蟲。卵生。主要生活于水域附近,棲息于平原、高原、盆地、低海拔山區(qū)以及河邊、溪流、山坡、路邊、水田邊、農(nóng)墾地、草生地。其生存的海拔范圍為215至1880米。
草腹鏈蛇
16、環(huán)紋華游蛇
環(huán)紋華游蛇,游蛇科華游蛇屬物種,環(huán)紋華游蛇是游蛇科、華游蛇屬的一種無毒蛇品種。體型較粗,周身有粗大環(huán)紋,在體側形成“X”形斑,鼻間鱗前端極窄。分布于云南、貴州(江口、松桃、興義、望漠、榕江、荔波等地)、浙江(遂昌、慶元)、江西、湖南、福建、廣東、香港、海南(五指山)、廣西。
環(huán)紋華游蛇
17、王錦蛇
別稱:菜花蛇。屬游蛇科蛇類,體大兇猛,且無毒,食譜廣泛,野外捕食鼠、鳥、鳥蛋及其他小型動物。中國主要分布于河南、山東南部(以前分布較多,隨著近年來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惡化和人為因素等,現(xiàn)在較為少見)陜西、四川、云南、貴州、湖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南、福建、臺灣、廣東、廣西等地。國外分布于越南、日本(均有記錄)。生活于平原、丘陵和山地。垂直分布范圍:300~2300m。
王錦蛇
18、水蛇
又叫紅點錦蛇,俗稱水長蟲、白線蛇。是指游蛇科(Colubridae)游蛇屬(Natrix)動物及類似的蛇類。全球共分布有65~80種。除南美洲外,見于各大洲。近來新大陸的種類被畫成若干屬,其中最大的屬為Nerodia屬。水蛇是一個種類繁多的“大家族”,主要包括中華水蛇、鉛色水蛇二個主要品種;但人們習慣上也將有半水生習性的紅點錦蛇、白條錦蛇、雙斑錦蛇(旱水蛇),水赤鏈游蛇等也列入水蛇“家族”。
水蛇是一種無毒蛇,雖然很多地方叫法不同,把其他游蛇科的體型小的蛇也叫水蛇,但大多都是無毒蛇。水蛇是無毒的蛇類,一般是靠是青蛙,魚,蝌蚪等小型水生生物為食。如果是在海水中被咬傷,要注意是不是被海水咬傷了,海水都是有毒的毒蛇,而且是神經(jīng)毒,被咬傷不疼不癢,只是有稍微的麻木感,很容易忽視。
水蛇
19、烏梢蛇
烏梢蛇又名烏蛇、青蛇、烏風蛇、烏梢鞭、烏藥蛇、黑烏蛇、黑花蛇、水律蛇、劍脊蛇、一溜黑等,為游蛇科動物。其體形較大,無毒,蛇體全長2.5m以上,一般雌蛇較短,眼睛較大,鼻孔大而橢圓,位于兩鼻鱗之間。該蛇的耐饑力很強,可以幾個月甚至1年不吃也不會死亡。
烏梢蛇
20、圓斑蝰
圓斑蝰(學名:Daboia russelii siamensis),又稱百步金錢豹、盧氏蝰蛇(魯塞爾氏蝰蛇)、鎖蛇,是蛇亞目蝰蛇科蝰亞科山蝰屬下的一種有毒蝰蛇。圓斑蝰蛇是我國十大毒蛇之一,是劇毒的毒蛇,這種蛇是一種典型的血循毒,是會導致身體器官出血而死亡。特別是對腎臟的毒害比較大,被稱為腎虧蛇。
體粗壯,全長1m左右。頭較大,三角形,前端較窄,后端較寬;鼻孔大,背位,無頰窩,頭背為小鱗,起棱。
圓斑蝰
21、灰藍扁尾海蛇
灰藍扁尾海蛇是我國十大毒蛇之一,擁有強烈的神經(jīng)毒素,嚴重咬傷可能危及生命,在中國主要分布于南方的一些海域。世界上最毒的蛇就是一種海蛇:貝爾徹海蛇。
灰藍扁尾海蛇
22、眼鏡蛇
中華眼鏡蛇(Naja atra),又名舟山眼鏡蛇,是我國十大毒蛇之一。在廣東、廣西、香港俗稱飯鏟頭,臺灣則稱之為飯匙倩、飯匙銃、膨頸蛇。屬于眼鏡蛇科,分布于中國南部、臺灣和中南半島的中低海拔地區(qū)。
中華眼鏡蛇為大型前溝牙毒蛇。受驚擾時,常豎立前半身,頸部平扁擴大,作攻擊姿態(tài),同時頸背露出呈雙圈的“眼鏡”狀斑紋。中華眼鏡蛇體色一般為黑褐或暗褐,背面有或無白色細橫紋。成蛇體全長為1.5~2米。
眼鏡蛇
眼鏡王蛇是我國十大毒蛇之一,分布在中國浙江、福建、江西、海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西藏、廣東及東南亞和南亞。眼鏡王蛇蛇毒為混合毒,以神經(jīng)毒為主。眼鏡王蛇,性情兇猛,反應極其敏捷,是世界上最危險的蛇類之一。眼鏡王蛇的排毒量非常大,咬一口平均能注入200—500毫克的毒液。眼鏡王蛇蛇咬能迅速致人于死地,傷者可在30分鐘內死亡,致死率大約為60%。
眼鏡王蛇和眼鏡蛇都是眼鏡蛇科的蛇類,雖然它們都與眼鏡蛇這三個字,其實,眼鏡王蛇并不是眼鏡蛇,眼鏡王蛇要大的多,是世界上最大的毒蛇,最喜歡吃同類,有眼鏡王蛇的方圓幾里路都沒有其他蛇類的生存,都被它們吃光了。
眼鏡王蛇
23、莽山烙鐵頭蛇
莽山烙鐵頭蛇(拉丁學名:Protobothrops mangshanensis)是中國的特有的巨型毒蛇種,俗稱“小青龍”。
莽山烙鐵頭蛇全長可達2m,是具有管牙的毒蛇,通身黑褐色,其中間雜著極小黃綠色或鐵銹色點,構成細的網(wǎng)紋印象;背鱗的一部分為黃綠色,成團聚集,形成地衣狀斑,與黑褐色等距相間,縱貫體尾;左右地衣狀斑在背中線相接,形成完整橫紋或前后略交錯。頭部為三角形,略大,有頰窩,看上去像是一塊烙鐵,故得此名。是已知的毒蛇類里的最大型蛇種,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莽山烙鐵頭蛇的活體,最重的為8.5kg。
莽山烙鐵頭蛇主要分布在中國湖南省的莽山一帶。
莽山烙鐵頭蛇已經(jīng)被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列入紅色名錄中的“瀕?!奔壩锓N。
莽山烙鐵頭蛇
24、黑曼巴蛇
劇毒,“非洲死神”,神經(jīng)毒,世界上爬行最快的蛇。黑曼巴蛇(學名:Dendroaspis polylepis):體形細長,體長一般都在2米以上,最長記錄可達4.5米。頭部呈長方形,體色為灰褐色,由背脊至腹部逐漸變淺。黑曼巴蛇的口腔內部為黑色,當張大口時可以清楚地見到。上顎前端在攻擊時能向上翹起,使其毒牙能刺穿接近平面的物體。它屬于前溝牙毒蛇,毒液為神經(jīng)性毒,毒性極強。
棲息于開闊的灌木叢及草原等較為干旱的地帶,是攻擊速度最快的蛇。棲息在樹上外,還會在地面獵食,主要以小型哺乳動物像老鼠等為食,也會捕食蜥蜴、小型鳥類等。分布于安哥拉、喀麥隆、中非共和國、剛果民主共和國、埃塞俄比亞、肯尼亞、莫桑比克、索馬里、南非、坦桑尼亞和贊比亞等非洲國家。
黑曼巴蛇
25、響尾蛇
響尾蛇,美洲臭名昭著的毒蛇,(xiangweishe)(crotalusadamanteus)脊椎動物,爬行綱,蝮蛇科(響尾蛇科)。一種管牙類毒蛇,蛇毒是血循毒。一般體長約1.5~2米。體呈黃綠色,背部具有菱形黑褐斑。尾部末端具有一串角質環(huán),為多次蛻皮后的殘存物,當遇到敵人或急劇活動時,迅速擺動尾部的尾環(huán),每秒鐘可擺動40~60次,能長時間發(fā)出很大的聲音,致使敵人不敢近前,或被嚇跑,故稱為響尾蛇。
響尾蛇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