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起源于古希臘,這一點毫無爭議。比較有爭議的是,中國是否有哲學。多數(shù)人說沒有,以西方哲學標準為天然視角;少數(shù)人不服,說憑什么以西方哲學標準為標準?我個人無所謂有或沒有,如果非得表態(tài),我的疑問是:中國古代思想為什么非得叫哲學?叫別的行不行?比如中學、華學或漢學。但如果非要用人家的概念,就必須得按照人家的標準來。
1、愛智慧。即愛智慧本身,此外無任何目的,諸如修身齊家之類——純粹。因為愛智慧,所以思考;2、不造神。即不樹立權威,不論一個人的學術地位多高,只要覺得他的觀點有問題,就一定會反駁,哪怕他是自己的老師;3、不局限。即不設置條條框框,比如四書五經之類,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4、不統(tǒng)一。觀點林立,不設立正確標準,讓大家可勁兒吵吵。就這四個標準而言,中國古代的大多數(shù)學問最多占第一條。
我們自己完全可以關起門來把吃飯的碗叫做杯子,把夾菜的筷子叫做叉子,這當然沒問題。我們完全可以搞兩套標準,一套是標準,一套是中國標準。國情特殊,這么做無可厚非,而且在這方面,我們經驗豐富。
在哲學出現(xiàn)之前,數(shù)學和天文學已發(fā)展許久。
相較于古埃及和古巴比倫而言,古希臘是一個年輕的文明。這個年輕的文明從兩位前輩那里獲得的最重要的東西是數(shù)學。公認的第一位哲學家泰勒斯曾游歷古埃及和古巴比倫,在那里,數(shù)學自身所呈現(xiàn)的秩序性和抽象性深刻地影響了泰勒斯,促使他完成從神明主義到自然理性的過渡,說出第一句哲學——萬物源于水。
泰勒斯為何被公認為第一位哲學家?萬物源于水這個觀點有何特別之處?這是非常重要的問題。
泰勒斯之前,人類對于世界萬物的認識主要依賴于神。人類各個文明早期的文化主要是由神話構成的,神話即是關于神的故事——神如何創(chuàng)造了世界,創(chuàng)造了秩序,創(chuàng)造了萬物,神如何影響事件的發(fā)生或終結。泰勒斯是第一位自然主義者,他不再僅僅依賴神而解釋萬物,他在萬事萬物中注意到了水——水形式多變,本質不變,且具有創(chuàng)生事物的特質。因此他認為,萬物應該是由水構成的。而至于水是如何清晰具體地構成了萬物,他并沒有很詳細的描述。最初的哲學是粗糙的。
從神到人,從神明到自然,這是古希臘哲學的第一條脈絡。
但我們務必要清楚,古希臘的哲學并沒有和神話一刀兩斷,而是對神話的一種理性繼承。古希臘的神話經歷了漫長的演進,從混亂到秩序,從多神主導到一個主神主導。泰勒斯所創(chuàng)立的米利都學派是自然主義的,以感官從自然中尋獲本質,自然本身就寄居于神性之中,因此泰勒斯認為——萬事萬物都充滿了神性。
類似的飛躍在人類早期的歷史上還有多次,例如學會制造工具,演化出語言,創(chuàng)造出了文字,乃至創(chuàng)造了崇拜儀式。每一次都是飛躍,都意義重大。對神的崇拜逐漸形成宗教,成為社群認同感和歸屬感的一個錨點,集體的崇拜儀式和文化共識,最終成為觀念。因此,不要輕浮地認為人類對神的崇拜是一種淺薄,恰恰相反,人類是因理性而發(fā)起了對神的崇拜,這象征著人類認知的一個巨大飛躍,就其意義的重大性而言,遠遠超出從神明到自然理性的過渡。
哲學始終是帶著質疑的,但古希臘哲學所質疑的并非是神,而是一部分神明。
中國古代也有創(chuàng)世神話,并且也產生了崇拜儀式。在周王朝時期,對于上天的崇拜儀式成為周王的重要正置行為——以此講述一個名正言順受命于天的故事。此后這個故事一直講到清朝滅亡。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祭天儀式乃是歷代皇家獨享,普通人祭天乃是欺君罔上。中國古代的帝王集神權和君權于一身,這是西方文明中所不曾有過的現(xiàn)象。因此,質疑的精神得以在西方延續(xù),而在中國古代則幾乎滅絕。9/
在神話時代,人們缺乏對具體事物分解認知的意識,不關心具體事物背后的本質。如果需要,他們會認為是神直接創(chuàng)造了某個具體之物,他們不具有“由精細的基質構成具體事物”的認識。從泰勒斯開始,一直到德墨克里特,哲學家們開始追尋萬事萬物背后的那個基質,此謂本體論。人的認知首先是從神明那兒不斷地剝離,這是第一階段的提純;其次是本體論從粗糙持續(xù)趨于精細化,這是第二階段的提純。
泰勒斯的水本源說、阿那克西美尼的氣本源說、赫拉克利特的火本源說,都屬于一元本體論——樸素的基質;
阿那克西曼德的不定本源、畢達哥拉斯的數(shù)本源、巴門尼德的存在(一)本源,屬于抽象本體論——抽象的基質;恩培多克勒的四元素本體、阿那克薩戈拉的多元素本體,屬于多元本體論——一種調和;留基伯和德墨克里特的本體論屬于原子本體論——最終的提純。
從泰勒斯開始,哲學家們總是能發(fā)現(xiàn)前人的“缺陷”,并給出自己的“優(yōu)化方案”。所圍繞的內容主要是三點:從“萬物生于水”(泰勒斯)到“世界由原子和虛空構成”(德墨克里特)再到“萬物自有其潛力和目的”(亞里士多德),人對這個世界的解釋基本形成一個超穩(wěn)定超合理的結構,這個結構所生成的世界觀一直要到十六世紀才發(fā)生再一次迭代。
12
從具體(感性)到抽象(理性),這是古希臘哲學的第三條脈絡。從樸素的基質到形而上的基質到最終提純后的基質,乃至柏拉圖直接將世界一分為二——理念世界(抽象)和可感世界(具象),這是認知的提純過程,是在哲學家們不斷的觀察、懷疑、假想、解釋下自然發(fā)生的過程。
從泰勒斯開始,自然主義哲學家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始終是以感覺為依據(jù)的。不論他們認為構成萬物的基質是什么,它總歸是一個可感的事物——水、火、氣——萬物自它而始,分解后又復歸于它。
13
巴門尼德最先洞見到這件事的bug:人們對事物的認識來自于經驗,無論始基是什么,都是經驗的“產物”,是局限和變動的。
巴門尼德進一步認為:始基是內容,讓始基得以存在的形式才是真正的存在,這就是所謂的“存在者存在”。于是很自然的產生兩條理路,一條是意見之路,來自經驗,面對的是現(xiàn)象界,是變動的,是被決定的;另一條是真理之路,來自思想,面向的是本質界,是永恒的,決定性的。西方文化暗含這樣一條主線,他們對“實在”的認識與中國文化恰好相反——他們認為現(xiàn)象背后那個看不見的東西才是實在,而在中國文化中,則認為那是一種虛無,是不實用的。14
我和世界這一組關系,是人類認識當中最為本質的一組關系。在蘇格拉底之前,古希臘哲學是向外的,大家所關注的是世界萬物之來源,世界之本質;從蘇格拉底開始,古希臘哲學發(fā)生第一次轉向,由外轉向內——開始關注人自身。道德哲學(倫理學)從蘇格拉底才算正式開始發(fā)展,亞里士多德之后,古希臘的四大學派——伊壁鳩魯學派、斯多葛學派、懷疑學派和犬儒學派,他們對這個世界的一切認識都是圍繞人——人應該如何活著。
15
有關認識論,不得不提到的兩位哲學家是高爾吉亞和柏拉圖,他們極具開創(chuàng)性。高爾吉亞以三大命題奠定了其懷疑論鼻祖之地位:① 無物存在;② 倘若有,人無法認識;③ 倘若可以,無法告知他人。柏拉圖以理念世界和可感世界之區(qū)分,奠定了其在二元認識論之宗師地位。認識論中的懷疑論和二元論,對人類認知的影響將會一直持續(xù),不會停歇。
16
亞里士多德之后,古希臘哲學就沒那么有趣了,因為該發(fā)生的已經發(fā)生,該創(chuàng)建的已經創(chuàng)建,只剩下些細枝末節(jié)可以填充。
而更盛大的飛躍還遠遠不是時候,缺乏各種條件,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JD教哲學才得以統(tǒng)御西方思想界長達十個世紀。JD教哲學分為教父哲學和經院哲學兩個階段,早期的教父哲學忙著構建JD教的合理性,后來的經院哲學則為證明上帝如何存在而吵來吵去。但總體無太大波瀾,一片死氣沉沉,一直到啟蒙運動出現(xiàn)。
17
1、從神明到自然;2、從粗糙到提純;3、從具體(感性)到抽象(理性);4、從世界到自我。其總體特點是樸素和純粹的,具有超常的想象力和洞見性。回望那個時代的思想者們,他們思考并非為了立論,僅僅只是好奇。以現(xiàn)在的眼光去看那個時代,或許會覺得有諸多缺陷和滑稽之處,然而在那個時代,他們每個人都是偉大的。他們勇敢且理性,不會被那么多既定的規(guī)則和概念束縛,他們沒有證明自己的包袱。毫無例外,他們個個都沒有文憑,卻讓一切學歷證書在他們的思想光輝下黯然失色。
他們是純粹的思想者,古希臘之后,這樣的純粹在哲學上成為稀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