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 師 山
孫永興
記得,文革大串聯(lián),我住某地學生接待站,同房間杭州,南京,無錫三個學生,天雨無事,神聊海吹。
杭州人說:“我們杭州是有名的天堂,南高峰相對北高峰,岳王廟相對于謙墓,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你要是心情煩惱,到西湖邊走走,一會兒工夫,一切郁悶都飛爪洼國去了?!?/p>
南京人不服:“你們西湖哪有我們玄武湖大?南京,六朝故都,十里秦淮,槳聲燈影,醉了古今多少文人名士,中山陵前,誰不頂禮膜拜?”
無錫同學不肯落后,說:“西湖,玄武湖,不過是玩賞小湖,就像陽臺上放的一簇盆景。我們黿頭渚的太湖,名列全國五大湖,煙波浩淼不見邊,那才叫真山真水。我們的顧愷之是國畫的祖師爺,我們的李綱是抗金的統(tǒng)帥,'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guān)心’,東林書院,誰人不知,哪人不曉?”
我是常熟人,小地方出來的,笨嘴拙舌,只能這樣說:“商代末年,中原有兩位王子,三次推讓國王權(quán)位,千里奔波,來到我們常熟,開創(chuàng)了吳國文明。那是三千多年前,是有史記載的第一波開發(fā)江南潮流。那時你們杭州西湖還是個蘆葦蕩,土著們,大概還處在'挖洞穴居’的蠻荒階段。如果你到我們常熟的祖師山上,那么一站,身后翠峰似屏,腳下壁立百仞,眼前尚湖萬頃碧波。河川如帶,田疇坦蕩,水天一色。這時,就會知道什么叫'錦繡江南魚米鄉(xiāng)’。”
的確,祖師山前這個鏡頭,是常熟的臉面,是常熟美的集中凝聚,是走遍天下難覓其匹的特寫鏡頭。
祖師山上,最高的土墩,俗稱望海墩,知道典故的,叫它“齊女墓”。那是有來歷的:春秋末期,列國紛爭,出了好些德高望重的賢達名流,最為著名的賢達有五位:鄭國子產(chǎn),晉國叔向,齊國晏子,魯國孔子,吳國季扎。其時,齊國的實權(quán)已被田氏壟斷,姜姓國王齊景公和丞相晏子苦苦支撐局面。
齊景公的小女兒佩服晏子的才能,想嫁給晏子。齊景公說,這事好辦,我就去晏子家說親。晏子的妻子迎出來招待景公,景公對晏子說,你的妻子又老又丑,還是把我的女兒嫁給你吧,我的女兒年輕貌美,水蔥似的。
晏子說了一段很著名的話:我妻子嫁我的時候,也是年輕貌美,水蔥似的。大凡女子嫁人,把自己的年輕貌美和將來的老丑一攬子托付給丈夫。我接受了她的托付,年輕貌美時,是我妻子,老丑了,還是我的妻子。齊景公碰了一鼻子灰,婚事就這樣吹了。事見《晏子春秋》。
這時的吳王闔閭,在流亡楚將伍子胥的輔佐下,成了暴發(fā)戶,如日中天。他想稱霸中原,便拉攏齊國,跟齊景公成了兒女親家。齊女嫁到了吳國。但這個姑娘暗戀著晏子,跟吳公子一起,知識水平落差太大,郁郁寡歡。吳王在姑蘇北城造了九層城樓,讓齊女登高望鄉(xiāng),消解愁思。后人把蘇州北門稱為齊門。齊女在門樓上望見常熟虞山,說,死后要葬在虞山,以便更近地眺望家鄉(xiāng)。不久,她去世,按照遺愿,殯葬在這里。
還有一說,齊女墓是辛峰亭所在的那個高阜。望海墩在山巔,一般陵墓很少造在山的峰巔。此說也有一定的道理。齊女是姜尚的嫡傳后代,傳說姜尚在尚湖垂釣,故名尚湖,這不太可信。尚湖名字的來源是否和齊女殯葬于虞山有關(guān)?這倒是值得考慮的。還有一說,齊女峰是三峰中間一峰,即三峰寺所在的山坡。
祖師山,山名來源于山頂?shù)哪亲鎺煆R。外鄉(xiāng)人到這里,會感到疑惑:那祖師廟明明是藏海寺,是一家佛教寺院,這和道教的神靈“祖師”有什么關(guān)系呢?古人把天上的星星,分成東南西北四大塊,東方星系,稱青龍,南方星系稱朱雀,西為白虎,北為玄武。玄武龜形。唐代的“玄武門之變”,其實就是北門之變,南京的玄武湖,其實就是北湖。玄武之神也叫玄武大帝,也叫真武大帝,就是“祖師”。
道教中,派系繁多,其中有“玄武派”,也就是祖師一脈。祖師山上的祖師廟,是明代正德年間,常熟舉人褚應(yīng)韶建造的,初名真武廟。到嘉靖年間,嘉靖皇帝的宰相,常熟人嚴訥,得到皇帝賜給他的真武像和泥金彩繪斗姥,他把它們供奉在真武廟里,皇帝還給真武廟題名“報國院”,但是,鄉(xiāng)人還稱這廟為“祖師廟”。
這里有皇帝的東西。祖師廟的名聲響徹大江南北,善男信女紛紛云集于此,香火鼎盛。與嚴訥同時代的李詡在《戒庵老人漫筆》中記其盛況:“四方進香者以萬計,殆所謂一國之人皆若狂者乎!”。祖師廟所在的山隨之更名為“祖師山”。
祖師廟東邊,有一佛教小廟,也建造于明代,叫“拂水東庵”,據(jù)說,過去叫“覺海庵”,和相鄰的“祖師廟”相比,這小廟的香火分外冷落。但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六十年風水輪流轉(zhuǎn)”。到了清代,皇上篤信佛教,排斥道教,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清初,被皇上尊為“國師”的玉林和尚來此主持,并賜金葬母,建大慈塔于大悲殿后,小庵迅速擴張開來,成了頗具規(guī)模的“藏海寺”。而道教的“祖師廟”日益萎縮,乾隆年間,被“藏海寺”吞并。但是,老百姓仍把這兩廟并一廟的藏海寺稱作“祖師廟”。
我小時候見到的祖師廟,山門形如三個城門洞,里面沒有四大天王,有一個泥塑黑臉神像舞著劍,坐在半墻上,比真人略小。這神像和山門大概是原來“祖師廟”的遺物。里面大殿供奉的都是佛像,沒有道教神仙。這座廟宇在文革中,夷為平地,文革后重建藏海寺,就看不出道教的影子了。但是老百姓還是稱它“祖師廟”。
這座廟宇,真所謂,道教播下的種子,佛教收了香火。值得一看的,“祖師廟”東邊有一水潭。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前,潭邊有半畝水稻田,和尚年年耕種,它不受旱澇影響,年年豐收。據(jù)說,這是“常熟”名稱的來歷。
“祖師山”名稱來自“祖師廟”,這名稱不應(yīng)該早于明代嘉靖年。那么,之前,這座山叫什么名字?叫錦峰,山前居民稱它“美女峰”。
常熟山各山巒各有名稱:仲雍墓那個山巒,叫虞山;維摩寺所在山巒稱箬帽峰,祖師山為錦峰,后面的鵓鴿峰又名后山,尾部還有獨立的小山。
傳統(tǒng)的說法:常熟山古名烏目,因商末周太公次子虞仲讓國南來建勾吳,去世后葬此山,遂改名為“虞山”。
這個說法是有漏洞的。漏洞有二,其一,泰伯、仲雍讓國南來江南,遠在信史之前,文字記載極少,何以知道之前的山名叫烏目?其二,仲雍不是虞仲,他們是兩個人,虞仲是仲雍的第四代孫,根本不葬在這里。
宋代的范成大,為補救這個漏洞,作了如下的解釋:
虞仲,《史記》:“武王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夏墟,是為虞仲”?!妒酚浾x》引《周本紀》云:“古公有長子曰太伯,次曰虞仲”?!蹲髠鳌吩疲骸疤?、虞仲,文王之昭”。按,周章弟亦稱虞,當時周章弟名仲,初封于虞,號曰虞仲。然太伯弟仲雍,又稱虞仲者,當時周章弟封于虞,仲雍是其始祖,后代人以國配仲,故又號始祖為虞仲。
范成大的這一番話如果還不夠明白的話,我就用大白話解釋一下。商朝末年,泰伯,仲雍讓國流亡到江南,泰伯建立了勾吳國,是第一代君主。泰伯死后,沒有兒子,仲雍接任第二代君主,仲雍的子孫很興旺,以后的君主都是仲雍的后代。這樣一來,泰伯不就絕了香火了嗎?仲雍根據(jù)民間“過繼立嗣”的傳統(tǒng)習慣,把當上吳王的子女過繼給泰伯,作為泰伯的后裔。吳王的次弟繼承仲雍的香火。到了周武王滅商建立西周,分封列國,勾吳王已經(jīng)傳到仲雍的第四代子孫周章手里,當然,他繼承的是泰伯的香火,周武王正式封他為吳王,勾吳改名為吳。那還有仲雍的香火怎么辦?武王封周章的次弟仲為虞國的國君,叫虞仲,封地在黃河北岸的山西平陸縣。這個國家直到春秋初期,晉獻公用“假途滅虢”之計,而被滅掉。倒霉的國君,就是“輔車相依,唇亡齒寒”的虞公。其謀士百里奚,后被秦穆公所用。仲雍的嫡嗣封為虞國的國君,追封上去,仲雍也就成了虞國的鼻祖,他喪葬之山,便稱虞山。
另一種說法:虞,即為“隅”,指江海的角落。海虞,也就是海隅。
發(fā)表于2010第一期《常熟田》
作者簡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