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城108坊 千百家似圍棋局
在今日的西安,有很多地方以“坊”命名,如東郊的安仁坊,東關的長樂坊,北大街的通濟坊……這種命名很大程度上來源于昔日唐長安城內的坊名。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非常形象地描繪唐都長安城的布局為“千百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唐都長安城曾是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城市,也是迄今為止最為齊整的城市。唐長安城采用“里坊制”,整個城市劃分為整齊的一百多坊。
中國古代都城的典范
今人在探討唐長安城的布局時,總要詢問一個問題,為什么它要實行“里坊制”?對此,陜西師范大學研究歷史城市地理的肖愛玲博士告訴記者,唐長安城的面積達84平方公里,由外郭城、宮城和皇城組成。外郭城內街道縱橫交錯,劃分出一百多座里坊。此外還有東市、西市及芙蓉園等人工園林。城市總體規(guī)劃整齊,布局嚴整,堪稱中國古代都城的典范。而“里坊制”是唐繼承了隋代都城的結果。“隋朝一開始的都城是原來的漢長安城,隨著國家政治經(jīng)濟的繁榮,隋文帝放棄了這座漢長安城,重新選擇了位于其東南的龍首原南坡另建新城,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大興城’。由于大興城是新建的,所以在設計過程中就突出了一個秩序問題,統(tǒng)治者在建城的過程中就強調皇權,實行嚴格的中軸對稱,以‘坊’為單位,方便安置居民,布設官僚機構。而唐長安城,是在隋大興城的基礎上擴建修繕而成,城區(qū)分宮城、皇城和外郭城三個部分,其中宮城為君,為皇帝所在;皇城為中央衙門所在;而外郭城則是臣民的居住生活區(qū),它實行‘里坊制’,街坊以道路劃分,仍采取類似閭里的形式,曾有學者將每個坊形容為今天的居民小區(qū)。”
長安城到底有多少“坊”
長安城內的“里坊”是由外郭城中的東西向十四條大街、南北向十一條大街交叉分割而成,隋文帝初建大興城時將此棋盤式網(wǎng)格區(qū)域定名為“坊”,煬帝時改稱“里”,唐時又稱“坊”。因此,在唐人詩文中常可見到“里”、“坊”并用的情形。
唐長安城到底有多少個“坊”,歷來說法不一。西北大學歷史系張永祿教授研究認為,隨著都城建設的發(fā)展,長安城里坊之數(shù)前后是有變化的:“以東西十四條大街和南北十一條大街來分割,本可以區(qū)劃為110坊另東西兩市,并且在分布上以朱雀大街為中界,街東與街西數(shù)目相等,各有55坊另一市。但事實上是隋初營建大興城時,都城東南隅曲江一帶,雖占兩坊之地卻并沒有設坊,所以東城減去兩坊,53坊與西城55坊,應該是108坊并兩市。這是隋初至唐初長安城中的里坊之數(shù)。”但隨后,里坊數(shù)又發(fā)生了兩次變化,分別是唐高宗龍朔二年和唐玄宗開元二年。高宗年間修建大明宮,為開辟一條宮前的南北大街,將郭城東北部的翊善坊、永昌坊一分為二,形成光宅、翊善、永昌、來庭四坊。這樣,東城比初唐的53坊又增加了兩坊,變成55坊,與西城的55坊合為110坊并兩市,這是唐高宗至玄宗開元年間長安城的里坊之數(shù);而玄宗年間,為了營建興慶宮,去了街東隆慶坊一坊之地。這樣,街東里坊又減少一處,由原來的55坊變?yōu)椋担捶?,與西城55坊合并,長安城全城109坊并兩市,這是開元二年以后長安城中的里坊之數(shù)。所以,張永祿教授認為,長安城的里坊總數(shù)共有108、110、109三次變化,而這些變化都是由東城區(qū)里坊之數(shù)的增減而引起的。
長安城的坊數(shù)經(jīng)歷了三次變化,大約由于最初的坊數(shù)是108坊,因此人們說到長安城的坊數(shù)時,最常用的是108坊。
不可思議的嚴整布局
長安城的每個坊都是規(guī)整而標準的長方形,這在今人看來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而在里坊的排列上,以朱雀大街為中軸,左右也是非常對稱,街東與街西,里坊位置及其形制,面積的大小,都是彼此對等,左右均稱。而108坊也有象征寓意:108坊恰好對應寓意108位神靈的108顆星曜(如《水滸》中的108將);南北排列十三坊,象征著“一年有閏”;皇城以南東西各四坊,象征著“一年四季”;皇城以南,南北九坊,象征著《周禮》一書中所記載的所謂“王城九逵”。
從各坊的大小來看,皇城和宮城東西側各坊面積較大,皇城以南各坊面積較小。各坊的興衰也隨著唐王朝政治的變化而有興衰。如唐初以太極宮為皇宮時,皇城東西兩側各坊比較繁榮;而高宗至睿宗時,以大明宮為中樞,其南各坊又成為繁華區(qū);到玄宗執(zhí)政時移居興慶宮,興慶宮附近各坊隨之興盛起來。長安城各坊盡管大小不一,繁榮程度有別,但其結構卻基本一致。
上文所說,108坊各坊之間的面積也有所不同,考古發(fā)現(xiàn)里坊規(guī)模從小到大依次可以分為:皇城以南朱雀街兩側內二縱列十八坊;皇城以南朱雀街兩側東西外二縱列十八坊;皇城以南東西兩側六列四十八坊;宮城東西兩側十二坊和皇城東西兩側十二坊?!堕L安志》中曾清晰記載了這五類里坊的范圍,考古專家也進行了實測,發(fā)現(xiàn)與文獻記載的里坊范圍大小分為五類的趨勢是一致的,面積分別從30萬平方米到90萬平方米不等。肖愛玲告訴記者,皇城與宮城東西諸坊距離政治中心較近,人口增多自是意料中的事,坊的面積大也是必須的。而且,皇城與宮城東西諸坊面積增大,顯得寬敞大方,就更加烘托出宮城皇城的雄偉。而皇城正南的四列坊范圍之所以較小,是因為設計者們要把向南距郭城之間劃分九坊,以象征“王城九逵”,從而其南北長度受到了限制。其中,又由于皇城南面三門的間距較短,而朱雀大街又極寬敞,所以朱雀大街兩側內二列十六坊較外二列十八坊范圍更小。
大城之中套了很多小城
里坊布局非常嚴整,每個坊都是封閉式的建筑。據(jù)介紹,每個里坊的四周,都環(huán)筑有坊墻,從而使長安城在外觀上宛如大城之中又套了很多小城。據(jù)對群賢坊、懷德坊、勝業(yè)坊、居德坊及長興坊的考古探測得知,坊墻墻基厚度一般為2.5米到3米,均為夯土板筑。各坊的圍墻接近各街的溝邊,大都距離溝邊1.5米到2米,懷德坊距離街側溝邊1.5米。由于坊墻都是土墻,常常因雨水沖刷而破壞倒塌,所以文獻中多有修補坊墻的記錄,如《唐會要·街巷》就曾記載:“(貞元四年二月)敕京城內莊宅使界諸街坊墻,有破壞,宜令取兩稅錢和雇工匠修筑。”
既然有坊墻,就必然開有坊門,才能讓坊內居民出入。大多數(shù)坊都開有東西南北四門,并貫通以形成東西南北十字街。但皇城以南的三十六坊,因近靠宮闕,僅有東西街道,故只開東西門,不開南北門,史言“不欲開北街泄氣,以沖城闕”。事實上,長安城南36坊面積本身就相對較小,居民人口也少,只開東西街已能滿足需要,無須再開南北街。凡有十字街的坊,十字街的寬度均為15米。被十字街隔開的四區(qū),又各有十字巷,把全坊分為16個小區(qū)。這些巷的寬度一般有2米多。這些小的街道,被稱為“曲”或“巷”,因其路面較窄,唐人也稱之為“狹斜”,如盧照鄰的《長安古意》詩中云“長安大道連狹斜,青牛白馬七香車”。曲巷各有其名稱,有按方位稱呼的“南曲”“中曲”等,有按長度稱呼的“短曲”“深巷”;有按街樹稱呼的“柳巷”;有按當?shù)卮髴糇逍彰?#8220;薛曲”;有按不同民族聚居命名的“高麗曲”;還有按坊人職業(yè)命名的“氈曲”等。
至于坊門,張永祿教授研究指出,坊門上都裝有門扉,由專職門吏掌管,負責按時開關。至于坊門的建筑,都不甚高大。其門楣之上,書有本坊坊名。坊門之內,有門吏值宿的房舍,坊門兩側的墻壁或門扉之上,可以張貼政府發(fā)布的各種文告,甚或私人也可因事而貼榜。白居易的《失婢》一詩中就有類似的記載:“宅院小墻庳,坊門貼榜遲。”唐代里坊統(tǒng)一以鼓聲為準,由門吏負責坊門的啟閉。早上五更二點自宮內“曉鼓”聲起,諸街鼓順序敲動,坊門開啟,鼓要敲到天亮為止;每晚鼓聲敲響關閉,不許出入。夜晚實行全城街道嚴格宵禁,如果有“犯夜者,笞二十”,即便是官員也不例外。《李娃傳》中曾記載鄭生與李娃同住平康坊,鄭生財盡,李娃將他騙至宣陽坊李姨處,退房搬走,鄭生回到平康坊見房鎖人去,急忙欲返宣陽坊,但天色已晚,坊門將閉,不得不住店暫息一宿。只有婚、喪、病等能例外,但必須獲得批準,婚事依風俗要早出晚歸,可事先按規(guī)定持有縣牒,而喪病為緊急情況,只需本坊牒文。唐玄宗時,才下詔每年正月十七、十八、十九三天可以夜開坊市,以慶祝上元節(jié)。
坊數(shù)揭示長安百萬人口
史載,唐長安城人口一百余萬,是當時世界上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張永祿教授研究表明,這個數(shù)字所言非虛,他給出了三點理由。其一,這在很多唐人詩文中得到了驗證,如岑參《秋夜聞笛》中說:“長安城中百萬家,不知何人吹夜笛。”韓愈《出門》詩云:“長安百萬家,出門無所之。”而詩中所謂的“百萬家”,就是指長安有百萬人口。另據(jù)貞元十九年,韓愈在《論今年權停選舉狀》中也提到“京師之人,不啻百萬”。
其二,根據(jù)長安城內人口的統(tǒng)計,也可推測出長安人口約在百萬左右。因長安城內由長安、萬年兩縣分治,朱雀街西歸長安縣治,朱雀街東歸萬年縣治。據(jù)《長安志·西市》記載:“長安縣所領四萬余戶,比萬年為多,浮寄流寓不可勝計。”即兩縣合計,大約共領八萬余戶,以唐律禁止子孫與祖父母、父母別籍異財?shù)囊?guī)定來看,平均每戶人口在十口左右,故長安、萬年兩縣所領八萬余戶,口數(shù)約在八十萬人左右。除此之外,再加上住在京師的皇族、宦官、宮女、禁軍、僧尼、國子生、少數(shù)民族、入京應選科舉、各地駐京朝集市邸辦公人員、各民族朝覲師團及各國使者、商人等,“浮寄流寓,不可勝計”之人也在二三十萬之多。
其三,“根據(jù)里坊居住人戶推算,也基本上可以確定長安人口有百萬”。因為史料記載,“開元八年六月二十一日,長安城因雨京城興道坊一夜陷為池,一坊五百余家俱失”,可知興道坊最少也有五百余戶人家。而興道坊位于皇城以南朱雀街東第一縱列第一排坊,面積屬于都城中最小的里坊,參照北魏洛陽城里坊戶數(shù)“大者或千戶、五百戶”,長安城每坊平均八百戶是有根據(jù)的,如此全城110坊,共約八萬八千戶。這與《長安志》所記是一致的,再加上二三十萬皇族、禁軍、使者等,長安城共有百萬人口是可信的。
東貴西富的人口分布
那這百萬人口在長安城里如何分布的呢?專家學者用了八個字“南虛北實,東貴西富”。肖愛玲告訴記者,因為北邊是宮城和皇城所在,所以人口密集,官宅居多。而南部地區(qū),尤其是南三列坊,由于地處偏遠,俗稱“圍外”,居民比較稀少。隋文帝初建大興城時,為了不使城南過于空曠,令其諸子在南三列坊建宅,用以控制和充實城南一帶。但終因地處偏遠,直到唐代時,“雖時有居者,煙火不接,耕墾種植,阡陌相連”。有記載說東南地區(qū)的升道坊,“盡是墟墓,絕無人住”。而西南地區(qū)的長壽坊,甚至有猛虎出沒其中。
從東西方向看,肖愛玲說,隋代時達官貴人多居住在城西,但后來發(fā)生了偏移,城東反而成了達官貴人的宅邸所在。尤其是城東北地區(qū),因靠近皇宮大內,所以官僚第宅密集。張永祿介紹,城東北的入苑坊和勝業(yè)坊更是王府云集,入苑坊有玄宗的十六位王子居住,號稱十六王宅;而勝業(yè)坊有薛王業(yè)宅,寧王憲山池院等。公主第宅集中在崇仁坊,如太宗女東陽公主宅,中宗女長寧公主宅等。而安仁坊則多云集的是親王外家,如薛王業(yè)舅父王昕宅,寧王憲外祖父劉延景宅等。翊善坊和來庭坊“多為閹人居之”,如高力士等。而位于皇城與東市間的平康坊,入北門向東的三曲,為妓女所居之地,當時的名妓楊妙兒、王團兒、王蘇蘇等就住在此南曲之中,京都俠少,也都萃集于此,這個坊也被戲稱為“風流藪澤”。
而城西則因有西市,加之西市的貿易又極為繁盛,所以來自中亞、南亞、東南亞以及高麗、百濟、新羅、日本等各國各地區(qū)的商人都在西市附近的里坊居住,所以有人戲稱是“富人云集之地”,由此形成了“東貴西富”的局面。
身份不同住房各異
因為里坊為居民住宅之所,所以士庶第宅房舍的建造,是長安城內的一道風景。而唐代依其身份、地位的不同,在門向的設置、房屋的間數(shù)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和制度。
首先,在住宅門向的設置上,唐朝政府規(guī)定,凡三品以上官,或為“坊內三絕”(門第、才德、文學)者可以向坊外臨街開門,其他官吏與一般百姓的住宅,都必須向坊內開門。這樣,在長安城內的通衢大街兩旁,盡是王公貴族的朱門大樓;其次,在住宅門、廳的大小與間數(shù)、架數(shù)上,也有嚴格的等級規(guī)定,如文宗頒發(fā)的“營繕令”中規(guī)定:“舍屋不得施重拱藻井。三品以上,堂舍不得過五間九架(梁與梁之間叫“間”,檁與檁之間叫“架”),廳廈兩頭門屋,不得過五間五架;五品以下,堂舍不得過五間七架,廳廈兩頭門屋,不得過三間兩架;六品七品以下,堂舍不得過三間五架,門屋不得過一間兩架。非常參官,不得造軸心舍,及施懸魚對鳳瓦獸通袱乳梁裝飾。其祖父舍宅,門蔭子孫,雖蔭盡,聽依仍舊居住;士庶公私第宅,皆不得造樓閣,臨視人家。”
至于當時住宅建造的形式,特別是貴族官僚的第宅,多采取具有明顯的中軸線和左右對稱的平面布局。如從敦煌壁畫中可以看出隋唐時期貴族的宅院,有在兩座主要房屋之間用具有直欞窗的回廊連接為四合院,也有房屋與門置不完全對稱,用回廊組成庭院。房屋的朝向多采用南向,以便冬季陽光入室內而抵御嚴寒,夏天又可以利用東南風取涼。建筑多用較厚的外墻和屋頂,建筑外觀厚重莊嚴而且適宜于北方氣候的特點。
鑒于隋亡的教訓,唐建國之初的建筑比較簡樸,但貞觀以后,逐漸奢靡,至唐玄宗時,興作繁多?!顿Y治通鑒》有關安樂公主記載:“競起第舍,以侈麗相高,擬于宮掖,而精巧過之。……作定昆池,延袤數(shù)里,累石象華山,引水象天津。”而天寶時期,京師權貴宅第,已極奢靡,楊國忠與韓國夫人、虢國夫人等外戚憑借貴妃得寵,在長安“競開第宅,爭奇斗妍,一堂之費,動則千萬。”即使安史之亂后,長安營建制度大壞,但貴族的第宅卻豪華不減,早已突破了有關規(guī)定?!杜f唐書》上有記載,代宗宰相元載“開南北二甲第,室宇宏麗,冠絕當時”。而中書令郭子儀宅占親仁坊四分之一,“堂高憑上望,宅廣乘車行。”
長安城影響波及鄰國
有人曾這樣說過:長安城以里坊為特色的中國建筑文化在隋唐時期達到鼎盛,里坊的人性化居住尺度、精神意義與物質功能的統(tǒng)一,人與自然的完美結合,被現(xiàn)代住宅區(qū)設計所借鑒,成為最為原汁原味的住宅特色。而這種觀點也得到了一些專家的首肯,肖愛玲也說,唐長安城的形制是中國古代城市、尤其是都城建設的典范,歷代有許多文人學士進行過考證和研究。盛唐時期韋述的《兩京新記》、宋代宋敏求的《長安志》、程大昌的《雍錄》、趙彥衛(wèi)的《云麓漫鈔》、元代李好文的《長安圖志》、清代徐松的《唐兩京城坊考》等著述,都對唐長安城進行過系統(tǒng)的研究和闡述。北宋的呂大防還曾將唐長安城的布局作圖刻石,以期永垂后世。
唐長安城在當時也影響了鄰近國家的都城建設。渤海國上京龍泉府就是效仿了長安的規(guī)劃。日本國的平城京、平安京、騰原京、難波京以及長崗京,不僅形制和布局模仿長安,就連一些宮殿、城門、街道的名字也是襲用了長安城的相應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