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一頭部、陰囊牛皮癬
姓名:張xx性別:男出生年月日:1997年12月27日家長姓名:張xx初診日期:2007年1月10日主訴:頭部、陰囊牛皮癬4年現(xiàn)病史:4年前患兒5歲時其家長發(fā)現(xiàn)其陰囊皮膚潮紅,漸有銀屑覆蓋,頭部左側(cè)足太陽膀胱經(jīng),足少陽膽經(jīng)循行部位,頭發(fā)成束,難以梳理,皮膚增厚,漸長銀屑。2年前患兒因長期鼻塞不愈去市兒童醫(yī)院就診,擬診為鼻竇炎。平素多汗,飲食不慎,食物性稍涼常易出現(xiàn)腹瀉。形體肥胖,樣子憨厚。皮損部位時有瘙癢難忍,但患兒仍能耐受,間斷性外用藥物止癢。舌淡紅,苔薄白,脈沉。
既往史:5歲前極易患感冒,1~2月一次,常用西藥配合中成藥治療。
中醫(yī)診斷:牛皮癬;鼻淵;西醫(yī)診斷:牛皮癬;鼻竇炎;證型:先天元陽不足,寒邪冰伏治療:助太陰保少陰;托法方藥;附理加麻細:熟附子30g、干姜30 g、炙甘草60 g、麻黃10 g、細辛15 g(后下15分)、紅參10 g(另燉兌入)、白術(shù)15 g、生姜15 g、大棗30 g、蔥白1根。7劑。
用法:每日一劑,加水1000ml文火煎至100ml分兩次早、晚服
二診:2007年1月17日藥后出現(xiàn)但欲寐,皮膚癢加重,舌如前,脈轉(zhuǎn)指下滑,效不更方,上方去姜、棗、蔥,加烏蛇10 g、桃仁6 g、紅花3 g.7劑。
三診:2007年1月29日藥后仍嗜睡,多痰,大便日解一次,稍食涼物,亦能耐受,舌淡紅,苔白潤,脈指下滑。
堅冰化為寒水,故多痰,苔潤,脈指下滑,正氣已強,順勢治療,君藥加量,四逆加小半夏湯:熟附子40 g、干姜50 g、炙甘草60 g、生半夏1 g 5、鮮生姜30 g.
四診:2007年2月5日(徒弟三診治)
服第一劑時出現(xiàn)頭暈,可以上學,多痰如前,皮損局部癢加重,納食較前減少,舌淡紅,苔白膩,脈指下滑。
慮患兒瘙癢難忍,治標,桂枝湯合桃紅四物加味,3劑。
桂枝20 g、赤芍20 g、桃仁10 g、紅花6 g、川芎10 g、當歸10 g、生地黃30 g、大棗45 g、生姜30 g、炙甘草30 g、生半夏10 g、蜈蚣2條(研粉沖)、穿山甲5 g(研粉沖)
五診:2007年2月9日皮膚潮紅明顯減輕,癢輕,舌淡紅,苔薄白,左脈沉,右脈指下滑。左脈轉(zhuǎn)沉,顯然精血不足,但有形之血何能驟生,思慮再生三,仍應(yīng)治本,兼以治標:熟附子45 g、干姜45 g、炙甘草70 g、北芪60 g、當歸6 g、川芎6 g、牡丹皮9 g、紫草15 g、麻黃3 g、細辛15 g(后下15分)、白蒺藜6 g、白蘚皮6 g.5劑。
六診:2007年2月14日藥后頭部增厚的皮膚成塊脫落,顯露出正常皮膚,舌稍紅,苔薄白,左脈由沉轉(zhuǎn)為細,右如前。此時正氣可壓倒邪氣,但舌顯現(xiàn)紅色,慮其元陽外浮,去麻、細,加強益精血之力,5劑,方藥如下:熟附子45 g、干姜45 g、炙甘草70 g、北芪75 g、當歸9 g、川芎9 g、牡丹皮9g、紫草15g、白蒺藜10g、白蘚皮10g、首烏10g、生龍牡各20g.分析患兒五運六氣:出生時的氣立由下分析可看出患兒是先天元陽不足之體,這與他所患疾病是相關(guān)的,可見中醫(yī)學不但科學,而且是超前的。這就是我們作為一個炎黃子孫的驕傲,更是中醫(yī)工作者的驕傲,我們應(yīng)該相應(yīng)毛主席的號召,努力挖掘其寶藏。
司天:太陰濕土;主氣:太陽寒水;歲運:木不足;客氣:太陽寒水在泉:太陽寒水;七診:2007年2月24日陰囊皮屑脫落,但皮膚潮紅,范圍擴大,上及陰阜,癢甚,納食減少,舌淡紅,苔白膩,脈指下滑。皮屑的脫落,脈象的增強,說明正氣已復(fù),但伏寒尚未透盡,元陽尚有部分無法歸藏,助太陰保少陰:附理合麻細:熟附子60g、干姜50g、炙甘草70g、麻黃10g、細辛15g(后下15分)、紅參10g(另燉兌入)、白術(shù)45g、桂枝10g、赤白芍各10g.八診:2007年3月2日陰囊部皮膚恢復(fù)正常膚色,但向上擴展的潮紅之勢未控制,延及小腹部,舌淡紅,苔白膩,脈指下滑。
目前已處于元陽恢復(fù),但內(nèi)在氣機尚未復(fù)常,氣血陰陽未達到該患兒應(yīng)有的常態(tài),故用陽和湯加北芪、附、細,氣血陰陽四者并補。
鹿角膠6g(烊)、麻黃5g、桂枝10g、白芥子7g、炮姜炭7g、炙甘草60g、熟地黃10g、細辛15g、熟附子60g、北芪75g、砂仁6g(打)
九診:2007年3月12日藥后所有癥狀明顯好轉(zhuǎn),舌淡紅,苔薄白,脈和緩。守上加小半夏湯開通道路,促使入絡(luò)之余邪一并化為無。
鹿角膠23g(烊)、麻黃5g、桂枝10g、白芥子7g、炮姜炭7g、炙甘草60g、熟地黃10g、細辛15g、熟附子60g、北芪90g、砂仁6g(打)、生半夏10g、鮮生姜10g.5劑。
十診:2007、3、17頭部遺留少許皮損已全部復(fù)常,左腑下皮膚潮紅,范圍5×4cm,陰囊部范圍又反復(fù)擴大,近兩天出現(xiàn)鼻塞,流涕極多,痰多。舌淡紅,苔略黃,脈指下滑。邪氣順勢一路處透,現(xiàn)已在太陽之表,因勢而治,小青龍湯5劑。
麻黃3g、細辛20g、桂枝23g、赤芍23g、干姜15g、五味子10g、炙甘草90g、生半夏10g、鮮生姜10g、熟附子60g.十一診:2007年3日30上方服至第二劑出現(xiàn)全身發(fā)麻,連服5劑發(fā)麻一直持續(xù),第3劑時嘔吐一次,較多痰涎,并難以入睡,頭脹,第4、5劑睡眠亦不安,較第3劑減輕,所有皮損頓然淡化,幾乎接近正常膚色,詳察可見印跡一圈,粉紅色,舌淡紅,苔薄白,脈沉。
總按:元陽之氣不斷歸位壯大,臨床癥狀4年頓然消失,仗已打贏,但殘兵敗將仍需收拾,減量治本:附理麻細小半夏:熟附子45g、干姜45g、炙甘草60g、麻黃3g、細辛10g(后下15分)、紅參10g(另燉兌入)、白術(shù)30g、生半夏10g、鮮生姜10g.囑每3日一劑,之后每5天交替服藥將余邪徹底掃除干凈。病例二漸進性雙足肥大異常、癱瘓9年
患者男26歲廣西玉林人
初診日期:2006年11月3日主訴:漸進性雙足肥大異常、癱瘓9年現(xiàn)病史:患者足月大時其母發(fā)現(xiàn)其雙足較常人大,隨年齡增長漸愈大于常人。17歲時因雙膝疼痛無法行走臥床至今,因家境貧寒,當時找中醫(yī)服藥治療,效不佳未再診治。2004年出現(xiàn)咳嗽,尿少,日尿量700~900ml,當?shù)蒯t(yī)院查腎功能,提示肌酐增高,診斷腎功能衰竭。進一步全身檢查,診斷如下:(詳細資料未帶)1、腎衰,腎積水;2、腹水查因;3、膀胱多發(fā)性憩室;4、淋巴管瘤;5、縱隔增寬、心臟增大。予透析治療,其用藥不詳。之后間斷進行透析。2006年9月17日透析后出現(xiàn)血尿,而且每進行一次透析后,尿量減少一次,血尿經(jīng)輸血后可消失?;颊咂剿匾谆几忻啊ni部,背部自覺發(fā)涼,盛夏時亦無汗出,常伴低熱,T:37.5度,但無鼻寒、無流涕,全身皮膚發(fā)熱,人又極怕冷,大便3~4日一解,質(zhì)干結(jié),狀如羊矢,小便日500~700ml,雙足肥大麻木,下肢浮腫,如象皮腿,非凹陷性,下肢抬高后浮腫可減輕,但知覺正常,納可,舌淡暗,體胖,苔白膩,脈沉微。
中醫(yī)診斷:寒伏少陰,元陽式微治法:托透伏邪,溫益元陽,化氣利水方藥:四逆湯、麻細、防已黃芪湯、五苓散合用北芪250g、防已30g、熟附子300g、干姜120g、炙甘草120g、麻黃30g、細辛45g(后下15分,逐日疊加至60g)、紫油桂6g(小米吞服)澤瀉20g、豬苓15g、茯苓45g、白術(shù)90g、蔥白半根、白芷15g(后下5分)、九節(jié)菖蒲15g.10劑。
服藥3劑后出現(xiàn)胸悶,嘔吐,呼吸不暢,堅持服完藥尿量增加,但一周后又復(fù)常。電話詢問藥后是否有汗出,答案是無汗。
按語:如此大劑量用藥,患者仍無法打開玄府,實屬沉寒痼冷,堅冰難化,足太陽膀胱經(jīng)主一身之表,而肺主皮毛,通調(diào)水道,又主治節(jié),為相傅之官。由此患者使我深深理解了“金生麗水”的內(nèi)在含義和在臨床中遇到伏寒深重之患者,玄府的開合是何等的重要,《金匱》大小續(xù)命湯中麻黃的使用正是此理,明此一理,臨床的疑難雜癥就多了一條治療途徑。此病例的失敗為日后臨床的提高作了鋪墊,仲景圣人的智慧是指導(dǎo)我們攻克頑疾的金鑰匙。病例三小兒過敏性咳嗽
患兒男5歲
初診日期:2006年10月18日主訴:反復(fù)咳嗽半年現(xiàn)病史:半年前因感冒發(fā)熱,吊針3天后熱退,之后出現(xiàn)咳嗽至今,遇風則作,晨起時有打噴嚏,咳嗽日夜發(fā)作不定,無痰。常常清喉嚨,尤其在安靜時,若玩?;蛴惺伦鰰r極少,勞累后不會誘發(fā)。無明顯怕冷,頸以上汗多,大便尖部略干,夜尿無,納食正常。近一年反復(fù)口腔潰瘍,常予健兒清解液或煲服生地黃,麥冬,燈芯草糖水,觸診雙膝不涼,手心微熱,咽部暗紅略腫,舌淡紅,苔薄白,脈沉。
中醫(yī)診斷:咳嗽西醫(yī)診斷:慢咽
證型:肝氣犯肺治法:平肝益肺方藥:四逆散加味柴胡6 g、白芍10 g、枳實6 g、炙甘草3 g、細辛3 g(后下15分)、側(cè)柏葉6 g、白蘚皮6 g、川貝母4 g(打)、百合20 g.xx劑。
二診:2006年10月20日:癥狀如前,無明顯好轉(zhuǎn),余同前,唯脈轉(zhuǎn)指下滑。
證型:少陰伏寒。
方藥:四逆湯加味按語:藥后無效,舌如前,但脈已轉(zhuǎn)指下滑。雖然脈象通過調(diào)木金氣機的逆亂,恢復(fù)至正常,說明此患兒咳嗽機理之本并非簡單的氣機升降失常,而是生命整個圓運動的初始之力不足,每個人生活在宇宙之中,均有天地造化給予的天圓地方之大小和其蘊藏之能勢,氣機的復(fù)常使脈象已起,說明失圓的圓運動復(fù)其最低能勢的天圓地方,但未復(fù)其應(yīng)有的天圓地方,綜合分析乃屬下焦有陰寒之邪,致龍火上越于咽部,由于邪氣尚淺,一則能耐受四逆散之疏散之力,二則疾病發(fā)展不深,不速,咽部暗紅乃屬龍火上越郁結(jié)于咽部,非實火,非新感陽邪,所以表現(xiàn)為暗紅,“郁者散之”,不必苦寒直折其火,反復(fù)口腔潰瘍同理,只是龍火所循經(jīng)脈與咽部不同,病位在上。上部的病變是“火性上炎”之特點,若是機體產(chǎn)生寒、濕之邪,“水性下趨”亦是同理,中醫(yī)之最高境界始終認為“道法自然”和“本立而道生”。予以治本,四逆湯:熟附片15g、干姜15g、炙甘草15g、細辛6g(后下15分)、百合20g(增液行舟之意,助咽部所凝結(jié)之痰的化和滑出)、厚樸5g(降陽明燥金,燥金一降,氣逆所致之咳即停)、貓爪草15g(散咽部腫結(jié))。7劑。
三診:2006年10月30日藥后患兒痰特別多,清咽次數(shù)減輕,口腔潰瘍消失,觸及雙膝微涼,舌脈如前,咽部郁結(jié)之龍火漸散,下焦陰寒之邪漸化為目前可征的有形的痰液,目前邪正交爭,下肢元陽尚未完全恢復(fù),故其膝反覺發(fā)涼,因勢而治,予真武湯原方原量一鼓作戰(zhàn),將痰液化為無形之氣,肺為嬌藏,居人身最高位,稱之華蓋。方藥:茯苓45g、白芍45 g、白術(shù)30 g、熟附子20 g、生姜45 g.10劑,2日一劑,加水400ml一直文火煎至100ml頓服。
四診:2006年11月10日其母代訴,患兒已完全恢復(fù),無不適,此患兒整個治療過程就是道法自然、高山流水之理,“高山流水”之法可運用于所有疑難病的治療中。這是本人感悟中醫(yī)的最大體會。病例四絕經(jīng)期綜合征
花xx女60歲電話:初診日期:2006年8月21日主訴:烘熱,汗出,眠差半個月現(xiàn)病史:半個前突發(fā)烘熱汗出,不定時,難以入睡,或入睡不實,易驚醒,醒后心悸,煩躁,略顯口干但不思飲,自已考慮是更年期,服太太靜心口服液,初服兩天有效,繼服無效,女兒孝順帶其母前來調(diào)治,訴其目前已退休5年,性格一直開朗,自年輕時大便一直日解數(shù)次,稍食不潔之物或生冷之物不到2分鐘必解稀水樣大便,畏寒已多年,盛夏時又因汗多怕熱,但空調(diào)又不可過低,自訴不知是寒是熱,查舌紅,苔白膩,脈搏指。
中醫(yī)診斷;汗證、失眠西醫(yī)診斷:絕經(jīng)期綜合征證屬:水火不濟(卦);根本為少陰虛寒(手足少陰兩經(jīng)),即鍋底火不足。予附子理中加味:制附片30g、干姜30g、炙甘草30g、生龍牡各15g、山萸肉15g、黨參24g、土炒白術(shù)24g、砂仁10g(打)囑服藥時間為辰酉時,助先后天之陽。xx劑。
二診:2006年8月30日服上藥第一劑后,諸癥消失,頓覺全身舒暢,但服第5劑時癥又反復(fù),舌紅已轉(zhuǎn)為淡紅,白膩苔已消,脈已轉(zhuǎn)指下滑。藥證合拍,水火不濟已達水火既濟。
證型:少陰虛寒,方藥:四逆湯加砂仁:熟附片60g、干姜70g、炙甘草80g、砂仁10g(打),10劑。服法如前。
按語:藥后由低層次平衡轉(zhuǎn)為高一層次的不平衡,說明體內(nèi)伏寒未除盡,元陽之氣受損,只須補鍋底下之火并納五臟之陰(老年人屬枯木,陰精所奉其人壽,砂仁的用法乃清。欽安的思想。
三診:2026年9月7日癥狀:服藥后第三天,下肢腫,膝關(guān)節(jié)痛,大便不成形,日解1~2次,無腹痛,無唇舌發(fā)麻,無頭暈,納食減,但神轉(zhuǎn)佳,納睡眠極好,查舌淡紅,苔厚白膩,體胖,左手三部脈沉而無神氣,右手脈中沉取略搏指,關(guān)滑。
證型:下焦火衰,伏寒停留處方;四逆湯合麻附細熟附子70g、干姜80g、炙甘草90g、麻黃5g、細辛30g(后下15分)、蔥白3根(后下10分)。12劑。
用法:加水1000ml文火煎至400ml分早午晚三次服。
按語:通過服藥前后對比,此患者體內(nèi)伏寒停留不淺,大劑量四逆湯后,將部分寒冰化為寒水,寒濕,故以下肢浮腫為主,膝關(guān)節(jié)為井滎俞經(jīng)全的合穴部位,合穴部位疼痛,元氣必定不足,苔由二診的薄白轉(zhuǎn)為厚白膩,亦是陽虛濕停之象。但由于邪氣的減少,病人自覺精神絕對好轉(zhuǎn),亦說明藥后元陽之氣——生命之根,坎中真陽在逐步恢復(fù)。治病要求本?。∥ㄓ羞@樣將病人的生命祝為珍寶,只要來求診患者,耐心為其解釋今日病之由來,將來可能潛在的危機,勸其既然來治就應(yīng)達到“治未病”的效果,吾輩乃炎黃子孫,利用祖先創(chuàng)造的醫(yī)學為我同胞服務(wù),實乃要有三豐祖師二十字決心: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四診:2006年9月21日癥狀:藥后下肢腫消失,膝關(guān)節(jié)痛消失,只是下蹲時覺不適,無明顯疼痛之感,睡眠時有一晚難入睡,睡眠質(zhì)量尚可,大便日解1~2次,不成形,查舌淡胖,水滑,苔薄白,右尺部沉取和緩,左尺沉緩,自測血壓198/127mmHg,但無頭暈,頭脹,頭痛。
證型:少陰虛寒處方:人參四逆合來復(fù)湯合腎四味:熟附子60g、干姜70g、炙甘草80g、生龍牡各15g、龜板15g、紅參15g、山茱萸30g、紫油桂3g、仙靈脾30g、菟絲子30g、補骨脂30g、枸杞子30g.按語:元陽漸復(fù),陰寒漸消,幾近消失,故下肢水腫,膝關(guān)節(jié)疼痛均可得到元陽的敷布,下蹲時的不適,血壓如此增高但患者無西醫(yī)高血壓的一絲癥狀,兩者的機理完全不同,此患者四診后元陽的功能基本恢復(fù),但陽生陰長需要一個過程,所以目前的血壓增高只是元陽恢復(fù),真精未填充經(jīng)脈所致,而西醫(yī)的高血是元陽被寒邪所壓,龍雷之火和或濁陰上偺陽位,臨床指標異常,內(nèi)在機理完全相反。舌淡胖,水滑,苔薄白,元陽尚未完全恢復(fù),但舌苔的消退說明即將達到離照當空,這是用八卦中之離卦到位的理解病情和病勢的緩急程度。所以藥量反而可減少。左脈沉,元精不足,右脈和緩火土已強壯,故加腎四味平補腎中陰陽。
五診:2006年9月28日癥狀:睡眠質(zhì)量好,寅時醒,醒后精神精力極佳,白天不覺疲勞,只覺唇、口腔內(nèi)干燥,有熱感,夜尿增多,1~6次/次,舌淡紅,苔黃白膩。脈如前。
證型:下焦氣化力欠足處方:9月21日方加砂仁。
按語:此階段已是調(diào)治最后階段,患者元陽氣足,但中焦運化布精之力未恢復(fù)正常,寅時是全身氣機發(fā)動之時,患者寅時醒來,是得天助之力,(子午流注寅時循行于肺經(jīng),而肺主一身大氣,朝百脈),夜尿增多是下焦氣化力欠足,唇、口腔內(nèi)士燥是下焦之火無法將真陰蒸騰于上,導(dǎo)致上焦顯現(xiàn)氣有余而陰不足,《內(nèi)經(jīng)》曰:氣有余便是火,故而有發(fā)熱的感覺,但右手脈自四診(9月21日)已恢得至指下滑,故而只須在原方基礎(chǔ)上加砂仁一味將體內(nèi)的真陰納回五臟,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互根,自能達到陰平陽密。所以此階段重在用藥物調(diào)動患者身體的自我調(diào)節(jié)功能,故而不必多服藥,囑隔天服藥,估計每逢3、5、7、9奇數(shù)之日臨床癥狀會自行消失。此患者一直堅持自學中醫(yī)至今。偶來咨詢下一步的學習計劃。
病例五心肌勞累
女59歲
初診日期:2006年10月13日主訴:心前區(qū)悶緊兩天現(xiàn)病史:兩天前突發(fā)心前區(qū)憋悶,未服藥,昨晚9時自覺癥狀有所加重,擔心“心梗”在中山三院急診診治,查心肌酶五項:均在正常范圍,心電圖:少量T波倒置。靜脈給予丹參注射液,果糖,口服銀丹參滴丸,效不佳今日來看中醫(yī)。就診時心前區(qū)由悶緊轉(zhuǎn)為間斷性悶痛,似有貓抓一樣難受,雙下肢輕微浮腫,凹陷性,下午3時后加重,白天小便正常,夜尿兩次,有排尿不暢之感,尿流偏細,日夜均多汗,尤其在天熱時汗出量大,頭發(fā)如洗,難以入睡,納食差,胃脘無不適,既怕冷又怕熱,但性格平和,講述病情時無擔憂語氣,查舌淡紅,苔薄白濁,左手脈寸關(guān)弦,尺沉,右手尺脈沉取指下1/3,寸關(guān)不及。
中醫(yī)診斷:胸痹(心陰陽兩虛)
西醫(yī)診斷:心肌勞累治法:溫陽斂陰處方:桂枝附子湯合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及丹參飲。
桂枝30g、白芍30g、炙甘草65g、生姜30g、大棗90g、熟附子45g、紅參15g(另燉)、砂仁10g(打)、檀降香各10g、生龍牡各15g、茯苓30g、紫油桂3g(小米吞服)。5劑。
二診:2006年10月18日癥狀:藥后心前區(qū)悶、緊、痛明顯緩解,但下肢浮腫加重,大便瀉水,日2~3次,小便已通暢,多汗明顯減少,舌轉(zhuǎn)暗紅,苔黃濁,左尺沉取指下1/2,寸關(guān)指下滑,右尺沉取指下滑1/2.證型:心陽不足。
處方:四逆湯合瓜蔞薤白桂枝白酒湯加味。7劑。
熟附子30g、干姜40g、炙甘草50g、桂枝15g、瓜蔞皮10g、薤白12g、白酒2兩,蔥白3根、茯苓20g、土炒白術(shù)30g.按語:一診后,部分飄游的心陽回位,心陰被斂,故而主癥明顯緩解,脈增強。但病本之象顯現(xiàn),下肢水腫,舌質(zhì)轉(zhuǎn)暗,遂轉(zhuǎn)為治本,四逆湯鼓動元陽之氣,瓜蔞薤白桂枝白酒湯溫通心脈,散開郁結(jié)之氣,氣行則血行,不用活血藥心脈瘀阻之象自能消失。
三診:2006年10月25日癥狀:2劑藥后出現(xiàn)頭暈不能站立,心臟有落空感(期前收縮),持續(xù)三小時,當時未服蜜糖水,電話咨詢方知七年前曾患食道癌癥,能有此反應(yīng)乃陽氣發(fā)動與陰邪相爭,囑不必擔心,5小時內(nèi)會自行消失,頭部多汗,舌淡暗紅,苔白膩,脈雙尺指下滑。
證型:寒飲上沖。
處方:四逆湯合苓桂術(shù)甘湯加味。
熟附子60g、干姜45g、炙甘草60g、丹參15g、茯苓30g、桂枝30g、白術(shù)30g、高麗參10g、紫油桂3g(小為吞服)、砂仁10g(打)、山茱萸15g.按語:藥后頭暈不能站立,并出現(xiàn)期前收縮,乃陽氣發(fā)動與體內(nèi)陰邪相爭,說明病人少陰寒凝嚴重,此時做為醫(yī)者,只要能明白服藥后的反應(yīng)及其機理,心中就可坦然面對臨床的病情變化,故而病人咨詢后決心堅持,最終雨過天晴,通過這短短三小時的不適將少陰經(jīng)之寒邪化為烏無,減少了以后真心痛,腦血管意外等重大疾病的發(fā)生。
四診:2006年10月30日癥狀:患者已無任何不適,要求開一保健要方,征對她本人體質(zhì),一周服一劑,查舌轉(zhuǎn)淡紅,苔中白,脈均指下滑。慮其年過六旬,曾患Ca,固護元陽為第一要義,處方為四逆合腎四味加味:熟附子60g、干姜45g、炙甘草60g、砂仁15g、腎四味各30g、紫油桂3g(小米吞服)、生姜45g、蔥白2根、大棗60g.今年春節(jié)后特來拜年,訴冬季回北方老家亦無恙。
病例六牛皮癬
男37歲已婚未育出生日期:1970年7月30日初診日期:2006年6月7日主訴:全身密集銀屑皮損3年,最大范圍5×7cm現(xiàn)病史:3年前出現(xiàn)全身散在銀屑皮損,漸增多,面積擴大,以頭部最為嚴重,四肢、胸腹、背散在,頭部皮損時癢,余部位不癢,口干苦,不喜飲,喜食生冷食物,大便日一解,成形,納眠正常,舌邊尖紅苔白厚,雙尺脈沉。
既往史:小三陽中醫(yī)診斷:牛皮癬西醫(yī)診斷:同上證型:少太陰寒、濕、毒方藥:四逆湯加蒼白術(shù):附子45 g、干姜45 g、炙甘草45 g、蒼白術(shù)各30 g.7劑。
二診:2006年6月21日癥狀:病史如前,皮損藥后增多,局部皮損有發(fā)熱、癢感,舌淡紅,邊有齒痕,苔白不厚,左手脈沉,右脈緩。
證型:同上處方:1.附子60 g、干姜60 g、炙甘草60 g、蒼白術(shù)各45 g.20劑。2.若皮損無法忍受,服桂枝加葛根湯。桂枝30 g、白芍30 g、生姜20 g、大棗20 g、炙甘草20 g、葛根30 g.三診:2006年7月13日(徒弟二明診治)
癥狀:皮損銀屑部分轉(zhuǎn)薄,藥后出現(xiàn)嗜睡,大便時有干結(jié),2日一解,下午手足麻間作,舌脈同前。
處方:附子60 g、干姜60 g、炙甘草60 g、蒼白術(shù)各45 g,桂枝10 g.四診:2006年7月20日(徒弟二明診治)
癥狀同三診,守方原量7劑。
五診:2006年7月27日(徒弟二明診治)
癥狀:皮損范圍縮小,余無特別,守方另加入砂仁15 g,7劑。
六診:2006年8月3日(學習歸來)
皮損無好轉(zhuǎn),舌淡紅,苔黃膩,脈沉。轉(zhuǎn)為托透。伏寒深重非托透法難以解除。
處方:四逆湯合麻細:熟附子90g、干姜90g、炙甘草60g、麻黃20g、細辛30g,7劑。
七診:2006年8月10日銀屑變薄,范圍漸縮小,舌淡紅,苔薄白,脈沉。加強托透,熟附子70g、干姜60g、炙甘草60g、麻黃20g、細辛45g,蒼耳子30g、桂枝9g.7劑。
八診:2006年8月18日皮損轉(zhuǎn)為鮮紅色,膚癢加重,因搔抓部分有滲液,舌脈如前,改服養(yǎng)血涼血祛濕解毒搜風7劑治標:當歸30g、生地黃30g、赤芍15g、牡丹皮10g、桂枝10g、川芎10g、桃仁10g、紅花10g、白蘚皮30g、首烏30g、白蒺藜30g、烏稍蛇30g、紫草15g、生姜10片、大棗20g、炙甘草10g.
九診:2006年8月24日藥后滲出液吸收,但瘙癢后滲出反復(fù),汗多,舌淡暗,苔白黃厚,脈頂關(guān)。標本同治。烏稍蛇15g、全蟲6g、蜈蚣3條、熟附子120g、干姜60g、炙甘草60g、麻黃5g、細辛45g、蔥白5根后下10分,地骨皮30g.7劑(冰漸化水,濕毒重)。
十診:2006年8月31藥后出現(xiàn)流涕,舌淡暗,苔黃白不厚,脈頂關(guān)。治本后正氣增強,目前已出現(xiàn)正邪相搏階段,必須助正抗邪,大劑量四逆湯合白通湯7劑:熟附子180g、干姜60g、炙甘草60g、蔥白5根后下10分。
十一診:2006年9月15日頭部銀屑細屑樣脫落,并可見新鮮肉芽樣皮膚,但腰以下如前。舌淡紅,苔又轉(zhuǎn)白厚膩,脈指下滑,標本兼治,7劑,(正氣已達到又高一層次水平,防正邪相爭血分之毒郁阻,加用降陽明燥金之牡丹皮、赤白芍)。
熟附子200g、干姜120g、炙甘草120g、麻黃15g、細辛60g、烏稍蛇30g、赤白芍各30g、牡丹皮20g、巴戟天30g.熟附子每日疊加20g至唇舌微麻為度。
十二診:2006年9月22日熟附子用至300g出現(xiàn)排毒反應(yīng),皮損瘀紅,仍癢,舌淡紅,苔黃濁,脈指下滑,(正氣低水平恢復(fù),升降并調(diào),緩解臨床癥狀)。
熟附子250g、干姜120g、炙甘草120g、麻黃10g、細辛60g、首烏30g、白蒺藜15g、紫草15g、赤白芍各30g、牡丹皮15g.
十三診:2006年10月18日頭部皮損范圍縮小1/3,今日始告知已患精神分裂癥數(shù)年,每年秋天必發(fā),10~12月住院治療,今年未發(fā),建議西藥減量,由2粒減為1粒,舌淡紅,苔黃白膩,體胖,脈沉,守方治本的同時加用大量北芪托腐生肌20劑。
北芪250g、熟附子300g、干姜100g、炙甘草120g、細辛45g、麻黃5g、砂仁10g、茯苓45g、大棗145g.
十四診:2006年11月15日服藥期間出現(xiàn)瞑?,F(xiàn)象兩次,兩眼現(xiàn)白光,同時睪丸脹痛,惡心,大便爛,日兩次,喜暖飲,眠正常,左脈指下3/4,右脈關(guān)尺之間,舌紫,苔白厚膩,加強溫化寒冰,上方改干姜150g、細辛60g、砂仁米30g、加生姜75g、紫油桂3g(小米吞服)、蔥白3根,去大棗、茯苓,7劑,1劑藥服2天,緩治。
十五診:2006年11月29日此次藥后無任何排毒反應(yīng),以前皮損范圍小的已痊愈,大部分銀屑轉(zhuǎn)薄,可看到皮膚,背部、下肢范圍約7×5cm皮損如前,腹部時有氣脹。舌暗紅,苔白濁,雙手脈均指下滑,左<右,合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開中焦,氣行則脹消。上方加生半夏30g、厚樸23g、黑木耳30g去砂仁,桂枝。
北芪250g、熟附子300g、干姜100g、炙甘草120g、細辛75g、麻黃10g、云苓45、生半夏30g、厚樸23g、黑木耳30g、黑木耳30、蔥白一根。
十六診:2006年12月14日皮損略癢如前,去蔥白,加當歸50g(溫升厥陰風木以達養(yǎng)血止癢)。15劑。
十七診:2006年12月19日頭部大塊銀屑脫落,十分之八痊愈,雙手脈指下和緩,加強托毒,15劑。麻黃30g、細辛90g、生半夏60g、當歸60g、加核桃6枚、大棗135g、蔥白一根。
十八診:2007年1月26日(吾學習,三明徒弟接手治療)
藥后第一周時有一晚出現(xiàn)腹瀉,稀水樣,10余次,伴疲勞。目前難入睡,易醒,舌邊略紅,苔白厚,脈指下滑。
遂用附理、麻細、小半夏、來復(fù)湯:北芪250g、當歸60g、熟附子300g、干姜150g、炙甘草120g、紅參50g、白術(shù)75g、細辛90g、麻黃20g、生半夏75g、生姜75g、核桃6枚,生龍牡各45g、山茱萸90g、大棗145g.十九診:2007年2月8日精神分裂癥于28/1發(fā)作,表現(xiàn)為難入睡,雙目不轉(zhuǎn)動,似沉思,大量吸煙,但四肢皮損近愈,唯背部如前,腹部好轉(zhuǎn),舌淡紅,苔白厚,脈不斂。分析患者五運六氣結(jié)合目前乃處厥陰風木初之氣,有風火相煽之勢,遂治以斂降陽明躁金為主:桂枝甘草龍骨牡蠣理中加味4劑。
桂枝15g、甘草15g、生龍牡各30g、干姜15g、黨參15g、白術(shù)30g、生姜30g、大棗75g、白蔻仁15g、白芍23g、阿膠15g、黃芩18g、茯苓20g、木香30g、黃連5g.該患者的五運六氣為:司天:太陽寒水;主氣:太陰濕土;歲運:金太過;客氣厥陰風木在泉:太陰濕土;二十診:2007年2月12日藥后精神頓覺好轉(zhuǎn),頭腦轉(zhuǎn)清,因患者自身因病鉆研學習《易經(jīng)》,《傷寒論》,遂詳細為其解釋上方輕藥協(xié)調(diào)氣機升降,尤其是肝左升,肺右降之理,是將壅于上()離卦之“君火以明”之火斂降于()坎中化生元氣,再有序溫升?;颊邩O快明白其中之理,信心大增,遂守上方去木香、黃連、阿膠、白蔻仁,10劑。
桂枝15g、甘草15g、生龍牡各30g、干姜15g、黨參15g、白術(shù)30g、生姜30g、大棗75g、白蔻仁15g、白芍23g、黃芩18g、茯苓20g.二十一診:2007年2月25日此二周精神癥狀間有出現(xiàn),納眠如常,舌稍紅,苔黃白膩,左脈顯大,右脈有根,指下1/2.左脈大,精不足,用后天補先天法:附理小半夏加味。7劑熟附子60g、干姜70g、炙甘草80g、黨參50g、白術(shù)75g、白蔻仁15g,砂仁15g、生苡薏仁30g、菖蒲20g、生龍牡各45g、生半夏45g、生姜45g.二十二診:2007年3月5日上肢頭部皮損已痊愈,唯背無效,思想混亂,易煩躁,舌瘀紅,苔黃濁,脈失沖和,治以協(xié)調(diào)節(jié)機升降為主,7劑,斂降升發(fā)并用,以期達到水火相濟。
熟附子120g、干姜120g、炙甘草120g、烏梅69g、阿膠15g、黃連5g、牡丹皮15g、赤白芍各23g、砂仁30g、菖蒲20g、遠志6g、生龍牡各30g.二十三診:2007年3月12日服上方后,精神復(fù)常,舌淡胖,苔白濁,脈沖和,指下和緩,守上方,黃連用3gg加生半夏45g、生姜45g、祛除無形之痰飲。
按語:此患者治療九個月,目前總的病情控制良好,尤其是牛皮癬目前無特效藥,一路治療過程可以看出,總的病機不離土不伏火,厥陰風木疏瀉太過,太陰濕痰停留深伏,少陰寒伏元氣大傷,氣機升降出入乖亂,治療過程辨證思維及用藥也是我成長的一個過程,后期完全按照患者出生年月日及今年五運六氣自己組方,出乎意料收到了明顯的效果。由此可見,要純中醫(yī)解決大病,離不開六經(jīng)辨證,“古方今能”人是天地的產(chǎn)物,無論環(huán)境如何變化,天地之理不變,那么六經(jīng)辨證就不會改變,這種純中醫(yī)解決大病必須有膽識,但膽識的背后是沉甸甸的東方文化作后盾。病案七產(chǎn)后虛勞女32歲
2006年9月8日初診主訴:順產(chǎn)后1年余,納差,神疲。
現(xiàn)病史:自產(chǎn)后出現(xiàn)極易乏力,伴怕冷,二便調(diào),眠可,汗出不多,納食無味,食量少,咽有痰。舌淡紅,苔薄白,脈沉弱。
2004年初在省人民醫(yī)院擬診甲狀腺癌,(早期,行切除術(shù))
中醫(yī)診斷為:太少陰寒癥(虛勞)
西醫(yī)診斷;亞健康治法:托透寒邪處方:四逆湯合麻附細熟附子50g、干姜60g、炙甘草70g,砂仁10g(打)、麻黃3g、細辛20g(后下15分)。10劑。
用法:每日一劑,加水1500ml文火煎至400ml分2次早晚服。
按語:患者神疲,納差,舌淡脈沉弱,為太陰,少陰陽氣不振,陰寒用事的反映,故用四逆湯以溫元,亦“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之義,合用麻附細托透伏寒以求表閉開,寒邪出。
二診:2006年10月20日
服藥后無特別不適,疲勞減輕,納增,舌淡紅,苔薄白,脈沉,左側(cè)尤甚,經(jīng)前有乳房脹痛,西醫(yī)B超示:自述乳腺小葉增生。
證型:三陰伏寒。
處方:當歸四逆湯吳萸生姜黃酒湯。
當歸45g、赤芍45g、桂枝45g、細辛45g、通草30g、炙甘草60g大棗145g、吳茱萸30g、生姜75g、熟附子90g、黃酒250ml.8劑。
用法:2日1劑,加水2000ml文火煎至300ml分2次服(早晚)。
按語:經(jīng)前乳脹,緣于陽明燥金斂降不力,太陽寒水陰寒用事,厥陰風木上升失序,陰寒之氣血壅滯于陽明胃經(jīng)所過之乳房,當歸四逆吳萸生姜湯治厥陰經(jīng)久寒,溫經(jīng)通脈,活血散寒,厥陰為三陰經(jīng)開合樞之“合”,厥陰一合,寒邪或轉(zhuǎn)至太陽經(jīng),或斂入少陰經(jīng),為下一步治療打基礎(chǔ)。
三診:2006年11月17日癥狀:服上藥后經(jīng)來較以往通暢,現(xiàn)惡心,疲勞,乏力,二便正常,納眠可,舌淡紅,苔薄白膩,雙尺脈細滑,但顯無力。
證型:少陰伏寒(虛勞)。
處方:熟附子120 g、干姜120 g、炙甘草120 g、砂仁米30 g(姜汁炒)。7劑。
囑患者如服藥出現(xiàn)反應(yīng)無法忍受時服蜜糖水1杯按語:二診采用收斂厥陰,三診時達到了邪氣轉(zhuǎn)入少陰之效,疲勞,乏力,惡心,是典型的少陰火不足,陰寒盛,故四逆加量并加砂仁姜汁炒,化濕醒脾,以達陽生陰長之效。
四診:2006年12月6日癥狀:服上藥出現(xiàn)瞑眩,心悸,氣短,難以呼吸,神志清晰,祈福醫(yī)院急診室觀察三小時后自行緩解,靜滴鹽水一瓶,未用其他藥物,第二天安睡一日。精神轉(zhuǎn)佳,精力,體力均有明顯好轉(zhuǎn)。舌淡紅,苔薄微黃,脈已起,雙尺指下滑。
證型:(飲停下焦)虛勞。
處方:真武湯加附子甘草湯。茯苓45 g、白芍45 g、白術(shù)30 g、熟附子40 g、生姜45 g、炙甘草120 g.7劑。
用法:每日一劑,加水1500ml文火煎至200ml分早晚2次服。
按語:四診時患者由于出現(xiàn)瞑眩現(xiàn)象,是體內(nèi)陽氣鼓動蓄積之力,可以與陰寒之邪相爭,經(jīng)過休息,臨床癥狀已近常人,雙手脈中顯示能量充足,此時已不必服藥,患者自身的抵抗力足以將所剩無幾的一點飲寒之邪化為烏有,只是病家一時難以理解,遂予真武湯合附子甘草湯再助已復(fù)元陽之氣化善后。病例八咽部梗塞
女63歲
初診日期:2006年9月4日主訴:咽部有梗塞感,易疲乏1年。
現(xiàn)病史:1年前出現(xiàn)咽部有梗塞感,極易疲乏,痰不多,口不干,不喜飲水,雙膝涼,盛夏亦汗少,怕冷,無頭暈,大便偏爛,日1解,夜尿無,納食如常,睡眠尚可。舌淡暗,苔白膩,切脈所觸之處皮膚冰涼,沉微。
西醫(yī)診斷:(中山醫(yī)學院):1.上段氣管囊腫,大小為2.1×2.3cm;2.食道靜脈瘤;3.肝臟血管瘤;4.肝腎功能正常。(這項不屬診斷)
中醫(yī)診斷:三陰伏寒。
治法:托法。
處方:麻附細湯合小半夏湯。
麻黃6g、熟附子90g、細辛30g(后下15)、生半夏30g、鮮生姜30g.7劑。加水1500ml文火煎至150ml分早晚兩次服二診:2006年9月11日癥狀:藥后第三天出現(xiàn)夜晚頭痛,持續(xù)兩個晚上,雙坐骨神經(jīng)痛持續(xù)至今。偶有惡心,納可,大便正常,舌淡暗,體胖,邊有齒痕,少苔,脈沉。
證型:同上。
處方:上方加四逆湯、核桃4枚,大棗145g.7劑。
按語:藥后夜晚頭痛,屬陰寒之邪“同氣相求”,夜屬陰,日為陽。坐骨神經(jīng)痛為足太陽膀胱經(jīng)所過之處,頭為諸陽之會,正邪交爭之部位發(fā)生在頭部,反應(yīng)邪有由陰轉(zhuǎn)陽之勢,舌質(zhì)轉(zhuǎn)暗,本象顯露,是體內(nèi)凝結(jié)的血脈漸化。體胖,邊有齒痕是冰漸化為寒水,少苔陰精虧乏,脈沉陽微,故加強溫化之力并配合大棗,核桃養(yǎng)陰益腎。
三診:2006年9月22日。
癥狀:頭痛未再出現(xiàn),坐骨神經(jīng)痛漸減輕,但難入睡,夜尿4~5次,口不干,精神尚可,納好,大便正常,舌淡暗紅,苔薄白,雙手脈均指下滑。
證型:三陰伏寒,氣血陰陽不足。
處方:陽和湯:熟地黃30g、鹿角膠15g(烊)、麻黃10g、桂枝20g、白芥子12g、炮姜炭20g、炙甘草100g、細辛45g(后下15)熟附子90g、砂仁10g(去殼后姜汁炒)、紅參10g(另燉兌入)、五靈脂10g.按語:元陽已復(fù)大半,陰寒之邪漸化,雙手脈顯示元氣大復(fù),難入睡夜尿多為尚有少許浮游之陽離位,盡管坎中真陽漸復(fù),但裹帶真陰之力不足;陰寒之邪漸化,但并未完全化為烏有,只是現(xiàn)階段水平的平衡,說明治病尚有一段路程,只有把病邪的巢穴挖掉,病人才能徹底治愈。
四診:2006年11月2日。
癥狀:2006年10月2日下午5時出現(xiàn)雙足底發(fā)熱,一直持續(xù)到凌晨4時發(fā)熱自止,晚9點出現(xiàn)頭難以忍受,但堅持未服藥,持續(xù)到10月3日下午5時自止,余無特別。舌如前,脈左尺沉,右指下滑。
證型:如前——少陰伏寒。
處方:真武湯:茯苓45g、白芍45g、白術(shù)30g、生姜45g、熟附子90g炙甘草90g.5劑。
按語:下午5時為酉戍交替時辰,凌晨4時為寅時,酉時子午流注于腎經(jīng),戍時流注于心包經(jīng),寅時流注于肺經(jīng),從酉到寅,即從腎至肺,所過手厥陰心包經(jīng),手少陽三焦經(jīng),足少陽膽經(jīng),足厥陰肝經(jīng)四經(jīng),足底為腎經(jīng)所過之處,故酉至寅足底發(fā)熱說明體內(nèi)相火失藏,這里又涉及了內(nèi)經(jīng)標本中氣的內(nèi)容,因為厥陰之上,風氣主之,中見少陽,但厥陰經(jīng)的轉(zhuǎn)化是從中氣,即從少陽轉(zhuǎn)化,而少陽在五運六氣中屬少陽相火,故其相火外瀉,此階段邪伏少陰,故足心發(fā)熱,而非其他部位?;靖拍罹?,相火、陰火若分辨不清,臨床則無法把握精確的辨證而用藥。頭痛起于亥時止于申時。由三焦——膀胱,三焦主氣,膀胱主氣化,頭為諸陽之會,故而寒氣的過盛上沖無法攜帶溫血榮養(yǎng)頭部,出現(xiàn)一則不通則痛,二則不榮則痛,下午5時入于足少陰腎經(jīng),腎中相火可制約寒邪,頭痛消失,此反應(yīng)說明患者腎中元陽之氣,部分恢復(fù),尚有陰寒之邪潛伏于里,治療故用真武溫益元陽化寒陰之邪,防其上沖。
五診:2006年11月15.癥狀:咽、氣管病灶部位堵塞感明顯減輕,時有心悸,上肢胃脘部冰涼,時有疲勞,但身汗略多,余正常,舌暗紅,苔白膩。
證型:同四診。
處方:上方附子、炙甘草由90g增加至120g、加紫油桂3g(小米吞服)、桂枝30g、生龍牡各15g.按語:心悸、汗多、胃脘涼仍是六經(jīng)中少陰虛寒之象,少陰包括手少陰心經(jīng),足少陰腎經(jīng),胃脘涼看似中焦之陽虛,實源于釜底火不足,即下焦坎中之陽不足,故守方加重附子用量,佐用紫油桂,合用桂枝甘草龍牡湯潛斂飄浮之陽,陽降回位,心悸,汗多自然消失,此乃中醫(yī)左升右降之理,即內(nèi)經(jīng)曰: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
六診:2006年11月30日。
咽部異物感偶有感覺,間有脫肛和痔瘡脫出,但均可自行回縮,未在本科治療時,若發(fā)生脫出均不能自行回縮,患者已覺精力較同齡人佳,舌暗,邊可見瘀點,苔薄白,雙手尺脈沉。
證型:如前。
處方:四逆合麻細合桂甘龍牡加北芪、菟絲子。17劑,每2日1劑。
熟附子120g、干姜100g、炙甘草120g、桂枝20g、生龍牡各20g、麻黃20g、細辛20g(后下15)、菟絲子30g、北芪90g.按語:在前基礎(chǔ)上配合運大氣,復(fù)軸轉(zhuǎn)輪,此方既復(fù)氣機升降出入,又加復(fù)軸轉(zhuǎn)輪,提升中氣,綜合兩大法,旨在將邪氣趨出,正氣恢復(fù),促使疾病早日康復(fù),復(fù)軸轉(zhuǎn)輪乃河圖之論。詳參河圖之參悟。
七診:2007年1月5日。
服上藥期間,曾出現(xiàn)足踝關(guān)節(jié),脅肋痛一周,咳嗽,并咯出白色塊狀物和頑痰,余無特別,神極佳,舌暗見瘀點,脈指下滑。
按語:邪祛正復(fù),以附理加腎四味善后調(diào)理:熟附子60g、干姜75g、白術(shù)75g、紅參30g、炙甘草80g、腎四味各30g.直至總結(jié)材料,患者尚未行相關(guān)檢查,但自覺已無不適。病例九小兒過敏性咳嗽之二
女4歲半出生日期:2002年7月5日
初診:2006年12月7日主訴:反復(fù)咳嗽3個月現(xiàn)病史:3個月因受涼出現(xiàn)咳嗽,曾中西藥多次診治,咳嗽難以斷根,目前以白天咳為主,夜間亦咳,但不多,痰少難咯,偶大力咳可咯出極少許黃白色痰。平素極怕熱,夜睡時經(jīng)常伸出四肢,踢開被子,背部汗極多,睡眠及劇烈運動后尤為嚴重,大便二日一解,先干后成形,納可,無鼻塞,無流涕,手膝獨涼,面色萎黃,不思飲。舌淡紅潤,苔薄白,脈沉(指紋仍顯露,青粗大達命關(guān))既往患者就診西醫(yī)多,而且每次生病的第一個癥狀就是咳嗽。
中醫(yī)診斷;少陰伏寒——咳嗽西醫(yī)診斷:過敏性咳嗽。
處方;四逆湯合麻附細加味。
熟附子24g、干姜10g、炙甘草48g、麻黃3g、細辛10g(后下15)、百合30g、厚樸10g、北杏6g、五味子5g.7劑。
用法:每日一劑,加水1000ml文火煎至100ml分早晚兩次服。
二診:2006年12月14日。
癥狀:藥后3劑咳消,咽時有痰,全部服完汗亦明顯減少,大便正常,舌淡紅,苔薄白,脈沉。
證型:太陰不足——痰飲病。
處方:小建中湯加味:桂枝10g、白芍20g、生姜10g、大棗15g、炙甘草6g、飴糖60g、砂仁7g(打)、茯苓10g、僵蠶6g、桑白皮6g、款冬花15g、生牡蠣10g.15劑。隔天服藥善后,徹底改善元陽不足之體質(zhì)。
按語:此患兒之情況臨床非常多見,小兒科為啞科,故心中必須明了小兒特有的生理、病理,肺脾腎三臟之不足與心肝二臟之有余兒科醫(yī)生均知道,但內(nèi)在蘊含著五運六氣的知識目前學習中醫(yī)的人知道不多,一談到咳嗽、感冒、發(fā)熱,極易用貫有的西醫(yī)之肺炎,支氣管炎等呼吸系統(tǒng)的病理指導(dǎo)中醫(yī)臨床用藥,許多中醫(yī)臨床醫(yī)生由于沒有將四部經(jīng)典用心鉆研,往往見咳止咳,中醫(yī)的天人一體觀,整體觀無法結(jié)合于臨床。此患兒初起為感寒,現(xiàn)在已無鼻塞,流涕等太陽之表證,而是以下寒上熱為主要臨床癥狀,下寒為坎中真陽不足,故手膝獨涼,不思飲,大便干末成形(由下焦累及中焦),年已4歲半,仍有青、粗大達命關(guān)之指紋顯現(xiàn),脈沉,上熱為少陰君火不能斂降,故多汗,痰少,難咳,色黃。治療既需用四逆湯導(dǎo)龍歸海,又需用麻附細將寒托透而出。同時潛降陽明燥金,針對其咳嗽、大便、出汗情況,加用百合、厚樸、北杏、五味子。經(jīng)方治病若辨證正確,用藥到位,效若桴鼓,此乃一典型病例的實踐證明。二診盡管臨床癥狀消失,但小兒之脈仍沉,此時采用三陰統(tǒng)于太陰,亦《內(nèi)經(jīng)》曰:“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惫识眯〗ㄖ袦?,小建中氣,調(diào)和營衛(wèi),固實腠理,佐以少許益肺之品,雙補手足太陰,中氣健旺,生命自圓,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自然能形成,個體小宇宙順應(yīng)了自然大宇宙,真氣從之,病安何來。病例十鼻腺樣體肥大
男5歲出生日期:2001年5月17日初診日期:2006年12月6日。
主訴:夜打呼嚕,并咳嗽3個月。
現(xiàn)病史:三個月前因鼻塞,咳嗽,夜打呼嚕就診于兒童醫(yī)院,擬診鼻腺樣體肥大,建議手術(shù)治療,家屬未同意。今慕名前來看中醫(yī)。鼻涕質(zhì)稠,色綠,出汗不多,大便正常,納食正常,舌稍紅,中間少許剝脫苔,余呈薄黃膩苔,脈沉。
中醫(yī)診斷:少陰伏寒——鼻淵。
西醫(yī)診斷:腺樣體肥大。
處方:托法。用四逆合麻細白芷。熟附子20 g、干姜10 g、炙甘草40 g、麻黃5 g、細辛10 g(后下15分)白芷5 g(后下5分)。5劑。
用法:每日一劑,加水700ml文火煎至80ml分早晚兩次服。
二診:2006年12月11日癥狀:藥后偶咳,打呼嚕減少,舌淡紅,水滑,苔白膩,左尺沉右尺指下。
證型:同上處方:上方加砂仁(打)。10劑。
按語:根據(jù)患兒出生年月日分析其五運六氣為:歲運:水不足,司天為厥陰風木,在泉為少陽相火,主氣為二之氣,少陰君火,客氣為太陽寒水,就診為2006年12月,丙戍年,六之氣,天地以太陽寒水為主,水克火,即目前的運氣與患兒之運氣處于五行相克狀態(tài)。藥后癥狀大減,守方加砂仁促使陽生陰長,加強藏元固根功能。病例十一植物神經(jīng)功能紊亂引致失眠
男29歲初診日期:2006年11月10日。
主訴:難入睡2年。
現(xiàn)病史:2年前因思慮過度,出現(xiàn)失眠,一夜不睡或1~2小時,以難入睡為主要表現(xiàn),一但入睡,質(zhì)量較高,夢不多,漸漸伴有手震,頭暈沉不清醒,汗不多,無明顯畏寒,怕熱,口干思飲,涼熱均可,大便日一解,質(zhì)爛,小便正常,納食一般,舌淡紅,苔白濁。脈:中醫(yī)診斷:水火不濟(失眠)。
西醫(yī)診斷:植物神經(jīng)功能紊亂。
處方:人參四逆湯合張錫純的來復(fù)湯。5劑。
熟附子50 g、干姜60 g、炙甘草90 g、紅參15 g(另燉兌入)、山茱萸肉30 g、生龍牡各30 g、活磁石30 g、砂仁30 g(姜汁炒)。
二診:2006年11月16日。
癥狀:藥后癥狀無改善,出現(xiàn)口淡,大便轉(zhuǎn)為正常,舌如前,右手尺沉取指下滑,左手尺沉。
癥型:同前。
處方:熟附子100 g、干姜90 g、炙甘草120 g、黨參60 g、山萸肉60 g、生龍牡各30 g、白術(shù)110 g、砂仁30 g(姜汁炒)、龜板30 g、紫油桂1.5 g(沖)。
按語:患者雖然主癥未改善,但脈象較前明顯好轉(zhuǎn),尤其是右手火土脈,說明元陽漸復(fù),并且由口干思飲轉(zhuǎn)為口淡,大便由爛轉(zhuǎn)為成形,說明鍋底下焦火增強鍋內(nèi)中焦寒冰化為寒水,是趨向好的進步,故而此時用藥必須加強鍋底、鍋內(nèi)二火,并增加龜板之潛降,促水火之互濟。
三診:2006年11月24日。
癥狀:藥后二劑出現(xiàn)冥眩一次,持續(xù)四小時,之后5天可入睡3小時,舌淡紅,苔白厚膩,脈雙手均指下滑,但左小于右。
證型:同上。
處方:上方附子加至150 g.7劑。
四診:癥狀:藥后睡眠保持入睡3小時,每日于下午5時舌苔漸增多,晨起厚白膩,中有裂紋一條,0.1cm深,雙手尺脈指下滑。
證型:同前。
處方:半夏秫米湯合引火湯。7劑。
生半夏75 g、秫米75 g、鮮生姜75 g、紫油桂1.5 g、鹽巴戟30 g、天麥冬各30 g、茯苓45 g、五味子30 g、熟地黃60 g.按語:如此大量溫益、潛降仍不能達到水火炎互濟,慮上下阻隔乃中焦為關(guān)鍵,故暫以打開中焦為主,配以引火湯以期達到滋陰抱陽,使道路通暢,水火互濟,陽能入陰則寐,后患者未來求診,但根據(jù)臨床經(jīng)驗,應(yīng)當有效,而且患者出現(xiàn)瞑眩之象后,主癥已改善,雙手尺脈已和緩有力,為何不能達到藥物治療的目的呢四診時患者由其母陪同,隱約透露有難言之情,由此想到,生命的定義到目前無論在哪一學科均無統(tǒng)一的定義,而人作為萬物之靈,得神者則昌,失神者則死,生對于人而言,本人感悟元神為主,元氣為輔,元神與元氣是體用關(guān)系,在情志方面,元神的消耗,大量的臨床使我感到針藥的蒼白無力,由此想到王鳳儀說病,不用針藥,往往達到起死回生之效,中醫(yī)學的深奧令人驚嘆,唯有不斷潛心鉆研,心懷濟世救人之志,方可邁入大醫(yī)之門檻。
病例十二心慌頭暈乏力12年
女59歲初診日期:2006年10月11日主訴:心慌頭暈乏力12年。
現(xiàn)病史:12年前因過度勞累出現(xiàn)心慌,頭暈,極易疲勞,幾乎不能勞作,10余年來痛苦異常,納食減少,難入睡,易驚醒,大便中伴不消化食物,小便正常,怕冷,口不干,喜溫飲,雙膝獨涼,全身汗多,胃脘進食后堵塞感。舌淡暗,苔薄白,脈沉遲。
P:46~54次/分。檢查:省人民醫(yī)院24小時動態(tài)心電圖:①顯著竇性心動過緩(夜間睡眠時);②短暫竇性停搏;③并行性偶發(fā)房性期前收縮,部分呈速發(fā)及短降房速;④偶發(fā)單源室性期前收縮。
中醫(yī)診斷:太少陰虛寒(心悸)。
西醫(yī)診斷:
治法;溫養(yǎng)中土。
處方:桂附理中加生龍牡;熟附子30 g、干姜40 g、炙甘草50 g、紅參10 g(另燉兌入)、生龍牡各30 g、白術(shù)45 g、紫油桂3 g(沖)。
二診:2006年10月18日癥狀:藥后心慌略減輕,頭暈間作,口干,咽干明顯,喜溫飲,怕冷,汗多減少,大便略干,需多食水果,無力排,尖干末爛,食欲大增,食量不多,乏力神疲,膝關(guān)節(jié)上樓梯輕痛,舌脈如前。
證型:同前。
處方:人參四逆合來復(fù)湯。7劑。
熟附子50g、干姜60g、炙甘草70g、紅參10g(另燉兌入)、山萸肉15g、砂仁10g(姜汁炒)、紫油桂6g(小米吞服)、桂枝30 g、白芷5 g(后下5分)、生姜75g、大棗120g、蔥白3段。
按語:初診從三陰統(tǒng)于太陰入手,藥后胃納增強,胃氣恢復(fù),精微物質(zhì)的轉(zhuǎn)化增強,汗亦減少,說明營衛(wèi)調(diào)和力增強,但主癥緩解不明顯,口干喜溫飲,大便尖干末爛,無力排,神疲,乏力,膝上樓梯痛,說明坎中真陽仍被寒邪壓抑,此時以少陰陽微顯著,故以四逆湯為主,并加桂枝、姜棗、蔥白、芷、溫通心陽開心竅。
三診:2006年11月8日。
癥狀:上藥三劑后出現(xiàn)全身散在皮診,患者自行將一劑藥分作3日服,頭暈未再出現(xiàn),心慌、怕冷好轉(zhuǎn),大便日1解,成形,順暢。舌暗紅,苔薄白。脈象:證型:同前。
處方:四逆合麻附細。
熟附子50g、干姜60g、炙甘草70g、麻黃10g、細辛30g(后下15分)、蔥白10根。
按語:經(jīng)前二診治療,元精元陽較前明顯增強,遲脈已消失,皮疹顯現(xiàn)說明元氣此階段有能力托透深伏之寒邪,故用四逆溫益元陽,麻附細加強托透寒邪。
四診:2006年11月27日。
癥狀:藥后2劑全身皮疹已消,心率穩(wěn)定在52~62次/分,稍食油膩食物則覺難以消化,胃脘部悶脹,大便正常,膝關(guān)節(jié)不痛,舌如前,左手脈已在指下,右手脈體窄,滑如豆。
證型:同前。
處方;熟附子50g、干姜60g、炙甘草70g、砂仁10g、每2日1劑。
按語:病情已進一步趨愈,守方。
五診:2006年12月22日。
癥狀:不適癥狀基本消失,過勞后需長時間休息,舌淡紅,苔白,左尺脈沉,關(guān)縱向滑,右關(guān)尺略有搏指之象。
證型:同前。
處方:上方加北芪、茯苓、生龍牡善后,每3日一劑。
按語:患者年近六旬,過勞后心氣不足之象明顯,四診后經(jīng)脈已經(jīng)疏通,宜緩治,四逆守方加北芪,運大氣,云苓利水助心陽,生龍牡斂降助方中氣機升降有序,同時可達到藏神納魄之功,使元氣含舍元神,更好地生精,精氣神一體以求達到精神內(nèi)守,真氣從之。當然這其中需患者心性的修養(yǎng)。
病例十三類風濕合并肺纖維化
女44歲初診日期:2006年9月13日主訴:癱瘓并腕關(guān)節(jié)攣縮變形,僵硬,鶴狀膝,劇烈疼痛10年。
現(xiàn)病史:12年前患類風濕,漸發(fā)展為腕關(guān)節(jié)攣縮,耆形畸形,僵硬,膝關(guān)節(jié)腫脹畸形,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翻身、起床、穿衣、梳頭、刷牙、拿碗拿筷、吃飯、洗衣、彎腰、行走困難,雙手握力極差。2004年出現(xiàn)咳嗽,胸痛,南方醫(yī)院診為,右側(cè)肺嚴重纖維化,功能幾近喪失,左側(cè)纖維化程度尚輕?,F(xiàn)無咳嗽,汗出不多。
初期患病后服雷公藤多苷片,2年后閉經(jīng)。目前服左旋味唑半年,四肢冰涼,輕度浮腫,納眠尚可,二便調(diào)。
西醫(yī)檢查:RF(+),CRF(+),抗“O”時高時正常。雙肺纖維化,右側(cè)嚴重。
中醫(yī)診斷:三陰伏寒。
西醫(yī)診斷:1.類風濕;2.肺纖維化。
治療:扶益元陽,托透伏寒。
處方:四逆湯、小半夏湯、麻細加味。7劑。
熟附子90g、干姜90g、炙甘草90g、麻黃30g、細辛30g(后下15分)、生半夏20g、鮮生姜20g、大棗145g、仙靈脾20g、巴戟天30g.二診:2006年11月15日。
癥狀:第1~2天關(guān)節(jié)痛上半夜發(fā)作,第3~4天出現(xiàn)夜咳,痰增多,易咯出,舌淡紅,苔薄白,脈沉弱。
證型:同上。
處方:上方加蔥白,四逆湯改為各120g.7劑。
按語:首診即予大劑四逆湯,由痰的增多可知沉寒痼冷被化掉一層,故守方加量加強溫化之力。
三診:2006年10月9日。
癥狀:服上藥出現(xiàn)下肢水腫明顯,膝關(guān)節(jié)痛明顯,舌淡紅,苔黃白,脈沉。
證型:同上。
處方:真武湯合防已黃芪湯。
熟附子120g、茯苓45g、白芍45g、白術(shù)30g、生姜45g、黃芪120g、防已15g、當歸30g、炙甘草60g、生半夏20g、核桃4枚、黑木耳30g.按語:下肢水腫為藥后冰化水的過程,是病趨好轉(zhuǎn)的表現(xiàn),也說明部分經(jīng)脈已疏通,故加用防已黃芪湯益大氣利水消腫治標,同時根據(jù)“血行水自利”之理,加用當歸、黑木耳溫養(yǎng)血脈,小半夏湯符合“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之意。
四診:2006年10月30日。
癥狀:藥后第三劑后出現(xiàn)全身發(fā)麻,頭暈,胸悶,心悸,持續(xù)5小時后自行消失,舌淡紅,苔薄白,脈略增強,指下1/4.證型:同上。
處方:上方當歸加至60g.按語:略。
五診:2006年11月15日。
癥狀:藥后未再出現(xiàn)身麻,但痰多,胸悶,咳嗽,矢氣頻,手已轉(zhuǎn)暖,膝仍諒,舌淡紅,脈指下1/2.證型:太少伏寒。
處方:小青龍湯加附子理中。15劑。
熟附子120 g、干姜90 g、生半夏45 g、鮮生姜45 g、細辛45 g、五味子30 g、白術(shù)135 g、紅參30 g、麻黃10 g、大棗145 g、核桃4枚、蔥白3根、炙甘草120 g.六診:2006年11月30日。
癥狀:藥后再次出現(xiàn)全身麻,自覺有氣從風池、風府穴沖出,人即感輕松許多,無咳,有汗出,舌淡紅,苔黃白膩,脈指下1/2.證型:少陰伏寒。
處方:四逆湯合麻附細:熟附子120 g、干姜120 g、炙甘草、麻黃各10 g、細辛75 g、全蟲10 g、蜈蚣4條、砂仁30 g、山茱萸60 g 2006年12~2007年3月19日,在此期間,患者未間斷治療,面色紅潤,雙手握力明顯增強,雙下肢在別人幫助伸直后可前后左右擺動,3月初最近一次就診出現(xiàn)咯出粉紅色血痰,說明被損害的肺組織重建再生修復(fù)功能,方藥大同小異,在此不作一一闡述。
病例十四左腹部腫瘤
女29歲未婚這是病人發(fā)給我的治病資料:接手李可老中醫(yī)的患者。
長期以來主要癥狀有:
1.長期便秘。服用李老的藥后多數(shù)時候每天有大便,量尚可。但停藥后回復(fù)秘結(jié)、量極少。
2.白帶偏多,長期有點粘稠,色略黃。2006年7月初十分勞累,那時開始,明顯增多,色黃、粘稠,氣味酸。一天有時可流滿兩整張護墊。
3. 01年內(nèi)科門診發(fā)現(xiàn)左下腹有一硬塊,后多次B超檢查均正常。但該部位時有隱痛,偶爾刺痛??觳阶邥r常常感覺有硬物在該處作痛。05年2月,CT照出在“膀胱、子宮左上方位置見一橢圓形實性密度腫塊影,大小約為5.1cm×4.3cm,CT值約為50Hu,腫塊邊緣清,與子宮分界不清,內(nèi)部密度均勻,未見低密度壞死灶及鈣化灶,膀胱稍受壓移位,直腸形態(tài)正常,未見占位?!焙笤俳?jīng)多次B超檢查均正常。
4.長期畏寒怕風,尤其腰、膝、腳。極易感冒,常常有痰。月經(jīng)前膝、髖關(guān)節(jié)及小腿易酸痛。
5.時有腰痛,左腎部位摸之較冷,有時冷痛。
6.中后部舌苔長期剝苔。
7.眼常干澀,偶有目痛。有砂眼。常有色黃、粘稠的眼睛分泌物,早起后尤多。
8.休息不好時,膻中處易痛。
9.昏沉、易疲勞,睡時不易醒,但夢較多。
10.出汗少,尤其是下半身。
11.易口干,特別是早晨起床時。
12.有時尿頻。尿頻發(fā)生時常常是在未時,或疲勞時。
13.月經(jīng)一般都是26天一個周期,每次都要7天才完全干凈。
病史:上小學前曾患慢性腎炎。上學后的尿常規(guī)檢查均正常。
生活史:初中時常冬泳。學生時代經(jīng)常熬夜,運動較多。
現(xiàn)在情況:休息較晚(子時)、不運動、不吃生冷和刺激性食品、怕酸。
2006-7-21李老診:寒凝三陰,氣血阻滯,少腹左側(cè)徵塊八個月。舌中剝、脈細數(shù),按之散。
制附片45g(每日加10g,至服后半小時內(nèi)全身發(fā)熱、唇舌微麻為度)、干姜、紅參須、白術(shù)各90g,灸甘草120g、赤石脂30g、紫油桂12g研服、車前子10g(包)、麻黃10g、遼細辛45g、吳茱萸30g、生姜45g、蔥白4寸、大棗30枚。
加水6斤,文火煮成1斤,3次分服。每日一劑,服至處暑止。
服藥后情況:8月5日開始服藥。服藥2日后,大便極好,多、軟硬適中。出汗比以前多,怕熱,不太怕風。但上午會有清涕、痰。
服至第5日(附子85g)后,上半身開始發(fā)癢。至第8日(附子115g)后,手臂、脖子等處出蕁麻疹,極癢,又在大汗后受風感冒。因聯(lián)系不到李老,改服另一醫(yī)生所開之清熱袪風之藥,一周后蕁麻疹基本退盡。
8月23日,向李老說明情況后,李老認為:出疹是好事,若能忍耐則對病極有好處。囑在原方中加蟬退30g,熟附子按115g服十日。
服藥時基本上每天早晨均有大便,量中等,偏硬。有濃黃痰。四劑后上半身、手臂處起一些小紅疙瘩,有點癢但不嚴重。左下腹腫塊似較大、硬、拒按。怕風怕冷,頭暈易累。每到子時就感冒,平時無事。
9月2日,李老囑原方再服十劑。十劑后無太多變化,后來一個多月聯(lián)系不上。10月中旬囑到呂英醫(yī)生處改方。
2006-10-19呂英醫(yī)生:LMP29/9癥狀:大便1~3/日,質(zhì)干、結(jié);白帶量多、色黃,月經(jīng)前,1天外院,怕冷怕風,腰膝酸軟,舌淡紅,苔薄白,脈沉。
證型:厥陰沉寒。
處方:當歸四逆加生姜黃酒湯。
當歸45g、赤芍45 g、桂枝45 g、細辛45 g、(后下15‘)通草30 g、灸甘草30 g、大棗145 g、吳萸30 g、生姜75 g、黃酒250 g、熟附子120 g、麻黃10.7劑。
用法:3000ml水文火煮至500ml分三次服,一日一劑。
按語:患者元陽未復(fù),沉寒痼冷未化,故用久寒之方當歸四逆吳萸生姜黃酒湯。
2006年10月30日服藥后情況癥狀:
1.服頭兩付藥后仍無大便,第三付后開始有。每日一次,均為三、四顆較硬顆粒。第八付、第十付后有較多大便,有點不成形。
2.服藥期間感覺很虛弱,易頭暈、無力。自行嚼服人參十克后稍有好轉(zhuǎn)。(呂按:元氣藏)
3.服藥后手、腳發(fā)麻、舌麻。
4.舌苔中后部明顯比其它地方少、薄。第五付后,舌苔右前部長一小血泡,刺破后未再長。第九付后,兩側(cè)舌苔減少。
5.口很干。
6.胃口不好,第四付后胃脘堵脹、痛,服最后三付藥時尤甚。
7.白帶比前段時間略少,但仍多、黃、濃。
8.第五付后開始起夜,一般為每晚一次,均在子時以后。
9.整天都有痰,不多,色白,有時黃,味略咸。
10.眼干癢。
11.怕風怕冷、腰痛12. LMP28/10,通暢,D1.2量如常,D3較前增多,色深紅,血塊少;根及根部雙側(cè)剝脫,脈左沉細右關(guān)寸稍疾。
證型:同上。
處方:熟附子150 g、干姜90 g、灸甘草120 g、麻黃6 g、細辛45 g、生牡蠣30 g、紫油桂3 g(小米吞服)、補骨脂30 g、菟絲子30 g、山茱萸20 g.7劑。
用法:每日1劑,加水2000ml一直文火煮取300ml分2次服。
按語:大便由干轉(zhuǎn)稀日解一次及月經(jīng)復(fù)常可知血中之冰已化為涼水,但元氣藏而升發(fā)力不足,臨床顯現(xiàn)一派虛象,頭暈,無力,腰痛,怕風怕冷,而且藥后寒邪已由厥陰趕出,停留太、少二陰,故胃脘堵脹痛,起夜,白帶減少。故用四逆麻細為主,繼續(xù)扶正托邪。
2006.11.6呂英醫(yī)生:服藥后情況癥狀:
1.大便:除服后第一天無大便外,每天一次,不干結(jié),但量少。
2.小便:比平時稍多,服藥后第三天開始起夜,除一次在一點多,其余都在寅時(3:30~3:50)
3.胃口:服藥后立即胃口大開、易餓。
4.左下腹硬塊痛得較頻繁。
5.經(jīng)血前三天均多,至第五天漸少,七天干凈。(呂按:七日一陽來復(fù)。)但第九天開始有一點濃黃白帶。
6.每天都有痰,色白,味略咸。
7.精神比以前好,體力也較好。
8.頭仍有些暈、緊,可能受過風。
9.氣溫較低時膝、髖關(guān)節(jié)處冷痛。(呂按:陽氣下)
10.右腳四、五趾間癢、痛,長泡,刺破擠出水后仍痛。(呂按:膽經(jīng)寒邪)
11.眼仍干澀,視物不清。(呂按:藏元氣的表現(xiàn))
12.夜夢仍較多,易困。
13.服后幾付藥時矢氣頻、臭。(呂按:排毒、寒二邪)
14.口干。
舌苔漸滿,胃氣恢復(fù),舌淡紅,苔左側(cè)白,雙手三部脈稍疾。根氣、神氣、胃氣均佳。
前方去山萸肉、腎二味,加紅參15g,五靈脂15g,桂枝30g,澤瀉15g,云苓15g.處方:紅參15g,五靈脂15 g,桂枝30g,澤瀉15g,茯苓15g,熟附子150g,干姜90g,炙甘草120g,麻黃6g,g,細辛45(后下15‘)生牡礪30g,紫油桂3g(小米吞服)。15劑。
用法:每日一劑,加水2000ml文火煎至300ml,分二次服(早、晚)。
按語:總的來說,此階段患者元陽之氣大復(fù),邪去大半,此期關(guān)鍵要預(yù)防邪正相爭時已成形的積的破裂,故須佐用化氣利濕活血之品,非五苓散失笑散莫屬。
30/11服藥后情況:(21天,共服17劑,后幾天每兩天一劑)
1.服藥后白帶馬上變清,但每天早上仍會有一點稀粥狀的。七付藥后白帶極少。
2.大便變多。服第七付后腹脹,服第八付藥后,凌晨三點多開始腸鳴、拉稀,甚臭。食物酸腐味亦從口中逆出。至七點多時,共拉近二十次,水狀帶渣,有時有不臭的氣沖出。白天至晚上又拉近十次,舌苔中部大片剝落。困乏無力,胃口差。第二天上午再拉稀一次,但已非水狀。左下腹時痛。
3.第四付藥后開始,偶爾打嗝。拉稀結(jié)束后不再打嗝。
4.拉稀后第三天,舌苔全滿。無大便。
5.除拉稀時外,舌苔均滿。
6.檀中部位時常隱痛。
7.易腰痛,左腎部位略冷。
8.眼易干癢。
9. 11月22日子時來月經(jīng),與上一次間隔25天。第一天中午腰痛,熱敷后好轉(zhuǎn)。前三天量多,色深紅。
10.來月經(jīng)后大便變濕軟、臭,每次量少,但每天有幾次。胃口一般。
11.每天都有痰,但不算多。色白,偏濃。
舌淡紅,苔略出,根部見一0.5cm×1cm剝脫,脈和緩證型:凝結(jié)體內(nèi)的寒毒,穢濁之邪在第八付藥后盡從大便排出,白帶復(fù)常,余癥為留之邪,待正氣漸旺,自然消除,宜緩治,囑早晚服附子理
每周服湯藥一劑,四逆湯各120 g、合麻黃20 g、細辛60g. 2007年3月16日電話問及情況,全身已無不適,只是因工作太忙,未復(fù)CT,囑煩將CT復(fù)查結(jié)果告知。
病例十五小兒腹部抽動
男:3歲半出生年月初診日期:2006年9月11日主訴:腹部不自主抽動12天現(xiàn)病史:12天前家長發(fā)現(xiàn)患兒吃飯時腹部不自由抽動,急去兒童醫(yī)院診治,行腦電圖未見異常,患兒也無其他神經(jīng)系統(tǒng)癥狀,予鈣劑,維生素藥后癥狀如前,納食正常,一直睡眠時多汗,以背、頭、為主,入睡不沉,便前出現(xiàn)腹痛,便后則消失,大便日1解,成形,雙膝獨涼。舌淡紅,苔薄白,脈沉。
中醫(yī)診斷:
西醫(yī)診斷:
處方:真武湯:熟附子20g、、炙甘草30g、、茯苓45g、、白芍45g、白術(shù)45g.7劑。
用法:每日一劑,加水500ml,文火煎至70ml分4次二診:2006年9月15日。
癥狀:抽動減少,納食如前,汗減,眠仍不安,膝仍涼,舌如前,脈已轉(zhuǎn)指下滑。
證型:木風暫熄,坤土尚薄。依據(jù)火土相生之理,予附理加味。
處方:附理加生牡蠣:熟附子20 g、干姜10 g、炙甘草200 g、白術(shù)24 g、黨參15 g、生牡蠣10 g.6劑。
用法:每日一劑,加水500ml,文火煎至100ml分3次,分別8Am、3Pm、9Pm服。
三診:2006年9月21日。
癥狀:藥后減輕,但今日又反復(fù)并加重,夜尿2次,雙膝轉(zhuǎn)暖,汗少,舌尖紅,苔薄白,脈指下緩。詳問昨晚喝了木瓜湯。
處方:定坤。大理中湯加味:黨參24 g、白術(shù)24 g、干姜24 g、炙甘草24 g、全蟲3 g、生龍牡各15 g、白芍24 g.4劑。
按語:食寒涼之物病情加重,中土之氣薄弱可知,故用大理中意同“坤”卦。厚德載物,周易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道法自然。
此患兒自始至終不離補益中氣,土厚載木,木風何來。不熄風,風自熄。而腹部抽動意同經(jīng)惕肉瞤,或振振欲辟地之輕者,故用真武湯主之。小兒用量臨床體會不必顧忌年齡,應(yīng)視病情輕重緩急。
四診:2006年9月25日。
癥狀:藥后一日中偶出現(xiàn)腹部抽動,余無特別,舌淡紅,苔薄白,脈緩。
處方:上方加砂仁,隔天服藥。
按語:土氣生于相火之下降,降于陰金之內(nèi)收,收入腎水之內(nèi),水能藏火,乃生元氣,元氣上奉乃生中氣,疾病有二因,一為外因,一為內(nèi)因,如外因雖具而內(nèi)因缺如者,不至發(fā)病,外因雖微而內(nèi)因顯著者,則易罹病,天地——大宇宙,人身——小宇宙,皆一圓運動,造化使然,天氣上浮,地氣下沉,火氣上浮,水氣下沉,其本也。上者竟上而不能下,下者竟下而不能上,本性發(fā)現(xiàn),上下脫離,成了直的,失圓運動也,無有中氣,不能生育萬物,天地否也?;鹚礉?。上者復(fù)下,下者復(fù)上,上下循環(huán),成了圓運動,有了中氣,生育萬物,故曰泰,水火既濟,言升降有力,則浮沉之本性,然必中氣有力,升降乃能有力,故曰中氣如軸,四維如輪。
病例十六多囊卵巢綜合癥
女16歲
初診日期:2006年8月18日主訴:月經(jīng)延后2年
現(xiàn)病史:2年前出現(xiàn)月經(jīng)延后,由7天漸10天漸65天,廣醫(yī)二院于今年5月擬診多囊卵巢綜合征,予人工周期治療2月,停藥后末次月經(jīng)為7月9日,納眠均可,體型稍胖,無多毛,無痤瘡,大便日一行,怕風汗多。舌淡紅,苔白厚,左尺頂關(guān),右尺沉。
檢查:廣醫(yī)二院B超提示:多囊卵巢中醫(yī)診斷:月經(jīng)后期——寒凝三陰,氣血陰滯西醫(yī)診斷:多囊卵巢綜合征。
處方:白通湯。15劑。
熟附子45g、干姜45g、蔥白2根(后下10分)。
二診:2006年9月1日(周五)。
藥后無不適,雙手脈沉,舌淡紅色,苔薄白膩。
處方:四逆湯各60g(這樣寫不規(guī)范)合麻黃10g,細辛30g,(后下15分)。10劑。
三診:2006年9月15日。
月經(jīng)未潮,舌淡紅,苔薄白,左沉,右指下滑。
處方:當歸四逆吳萸生姜黃酒湯原方原量,5劑,3天1劑,復(fù)渣第二天服。
四診:2006年10月16日。
月經(jīng)于28/9來潮,量如常,排出較多細小血塊,舌淡暗,苔薄,脈沉。
處方:四逆湯(熟附子50g、干姜30g、炙甘草50g)合腎四味各20g,細辛20g.10劑,每2日1劑。
五診:2006年11月6日。
上月始測BBT,單相,本月末次月經(jīng)3/11~8/11.舌如前,左脈指下,右脈指下1/2.處方:熟附子80g、干姜90g、炙甘草100g、細辛45g、麻黃15g、蔥白2根、桂枝30g、茯苓30g、腎四味各20g.5劑。
六診:2006年11月23日。
BBT上升0.3~0.4度,舌淡紅,苔薄白,雙脈指下,左大于右。
處方:附理加麻細(這樣寫不規(guī)范):熟附子90g、干姜90g、炙甘草120g、細辛60g、麻黃6g、白術(shù)115g、黨參60g.七診:2007年1月5日。
近兩月月經(jīng)已復(fù)常,LMP4/12,目前BBT雙相,右腋下曾在六診服藥期間出現(xiàn)小膿瘡,自行破裂痊愈。舌暗紅,苔薄白,脈指下和緩。
處方:陽和湯加細、附子、砂仁:鹿角膠12g(烊)、麻黃15g、桂枝30g、白芥子15g、熟地黃30g、炙甘草60g、炮姜炭30g、細辛45g、熟附子90g、砂仁10(打)。
2007年3月16日問及情況,近二月經(jīng)水來潮為7/1、9/2,月經(jīng)已復(fù)常四個月,精神佳,余無特別。
按語:外邪侵犯人體,隨其個體體質(zhì)轉(zhuǎn)化,此患者能發(fā)展為PCOS,可知其自身體質(zhì)虛寒,邪入后則虛化,寒化。邪之入路即是邪之出路,托法為第一大法,首診尺脈頂關(guān),升降失常,白通湯后升降復(fù)常,二診四逆麻細以期復(fù)其升降出入,扶正益元托邪,三診元陽漸復(fù),元精不足,轉(zhuǎn)從溫化血中寒冰,順其經(jīng)水,一并將邪排出,達到了預(yù)期效果,四診進入第二階段準備戰(zhàn),溫益元陽的同時并補腎肝,四逆合腎四味,兼用細辛通達十二經(jīng)。五診時月經(jīng)周期復(fù)常,BBT仍單相,右脈及1/2,此階段元精足但元陽尚未全復(fù),故加強溫益之力,促進冰化水及水濕的流動排出,故用藥綜合前四診用藥加桂枝,茯苓。六診時適值排卵期BBT上升理想,雙手脈基本復(fù)常,轉(zhuǎn)從太陰增強水谷精微的布散吸收,但仍不離繼續(xù)托透余邪。七診月經(jīng)已正常3個月,視BBT情況,第四次月經(jīng)必按時來潮,遂以陽和湯合附子、細辛加強全身氣血陰陽的生成轉(zhuǎn)化,將余邪托盡,正氣完全復(fù)原。
病例十七癲癇
女3歲出生日期:2003年10月26日。
初診日期:2006年12月13日。
主訴:一出生全身不自主無規(guī)律抽搐至今。
現(xiàn)病史:患兒于2003年10月26順產(chǎn)出生,出生后即發(fā)現(xiàn)全身無規(guī)律抽搐,間斷性發(fā)作,持續(xù)時間不等,短則數(shù)秒,長則1分鐘,可自行停止,隨年齡增大,抽搐發(fā)作一般為3~5次/月大發(fā)作,發(fā)作時全身冰涼,四肢抽搐,呈苦笑面容,無口吐白沫,小發(fā)作未統(tǒng)計,一直用中藥治療,目前不會講話,行走自如,性格急躁,易哭鬧,痰不多,汗多,家人喂飯,納食量可,身高體重正常,二便調(diào)。全身散在白斑。舌淡水滑,苔薄,脈細。
中醫(yī)診斷:癲癇,先天元陽不足。
西醫(yī)檢查:2004年7月1日市兒童醫(yī)院CT(號34616)意見,右側(cè)頂葉兩個鈣化灶大小分別為0.3cm×0.3cm、1.2 cm×0.5cm. 2005年9月21日(videa—EEG)廣醫(yī)二院腦電圖:(號05282)意見:1.背景腦電不正常(左額,中央,頂,F(xiàn)e—Ce,右額—中央,較多見單個尖波,尖慢波,同步或不同出現(xiàn),以左側(cè)明顯,)有——部分性發(fā)作臨床表現(xiàn)及腦電表現(xiàn)。2.睡眠周期不明顯。
2004年7月22日兒童醫(yī)院腦電圖C號049508:枕、顳一余腦22~3H2光慢綜合波癇性放電,血常規(guī)生化肝腎功能均正常。
西醫(yī)診斷:1.先天缺鐵性硬化;2.癲癇。
處方:四逆合小半夏加味:附子20g、干姜15g、炙甘草40g、生半夏10 g、生姜10 g、生龍牡各15 g、山萸肉15 g.10劑。
二診:2006.12.17癥狀:藥后流涎多,納減,癲癇煩躁如前,舌脈如前。
處方:上方加麻黃細辛,全蟲3 g、、蜈蚣2條。10劑。
附子40 g、干姜40 g、炙甘草80 g、生半夏15 g、生姜15 g、生龍牡各20g、山萸肉20g、、麻黃5g、、細辛15g、,全蟲3g、、蜈蚣2條、蔥白2寸。
三診:2007年1月11日。
癥狀:癲癇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易在夜間發(fā)作,思維較前清晰,口涎減少,舌淡胖潤,苔薄白,脈沉。
處方:守上方吳茱萸15g、大棗30g、菖蒲10g、附子60g、干姜45g、炙甘草90g、生龍牡各30g、麻黃3g、細辛15g、全蟲6g、蜈蚣2條、蔥白2寸。
四診:2007年2月25日。
2007年2月20日出現(xiàn)高熱,服四逆湯合麻細熱不退,改服麻杏石甘加羚羊骨1劑熱退,大便瀉出較多粘液,癲癇僅發(fā)作一次,持續(xù)不足一分鐘,自行緩解,目前咳多,日夜均作,痰不多,鼻塞,涕少,大便昨解5次,今暫未解(9:15Am),納好,神志較發(fā)熱前明顯清晰,思維較前靈活,講話發(fā)音較前清楚,喜歡打頭,口臭,皮膚白斑色轉(zhuǎn)淡,范圍縮小,舌淡紅,苔略膩,脈仍沉。
證型:太少陰經(jīng)合并癥。
處方:小青龍湯加附子:附子30g、干姜30g、、甘草45g,桂枝10g、赤芍10g、麻黃3g、細辛10g、生半夏10g、鮮生姜15g、五味子3g、蔥白2寸,大棗30g.5劑。
五診:2007年3月9日。
睡醒則癲癇發(fā)作,痰多,神安,汗多,咳消,舌淡潤,苔薄,脈指下滑,神氣不足。
處方:熟附子75g、干姜75g、炙甘草100g、生半夏10g、生姜10g、生龍牡各20g、山萸肉60g、麻黃2g、細辛10g,全蟲7g、蜈蚣4條、菖蒲10g、云苓15g.5劑。
用法:3天1劑,1劑分2天服,第3天停服。
六診:2007年3月16日。
癥狀:發(fā)熱1天,昨夜38.1度,自服退熱藥現(xiàn)T:38.7度,查咽無充血,哭鬧后有汗出,但昨發(fā)熱時無汗,舌暗紅,苔薄白,脈沉。
處方:四逆湯合麻細:熟附子24g、干姜24g、炙甘草48g、麻黃3g、細辛10g. 18/3電話:17/3上午熱未退,繼服藥,中午嘔吐一次后,熱漸降至正常。
按語:此患兒屬先天元陽不足,西醫(yī)已告知無特效療法,故而一直求治于中醫(yī),從六診的情況分析,元陽漸漸能緩慢增強,但已明白告知家屬此例確系一疑難之疾,治療過程長,藥量只能漸加,目前仍在打基礎(chǔ),下一步治療考慮用小續(xù)命湯,目前接診另一患兒,視網(wǎng)膜母細胞瘤,一歲十個月大,附子用量已達355g,無任何排毒反應(yīng),但臨床癥狀漸消,若半年后復(fù)查CT瘤體吸收,對以后的臨床會是一極大幫助,膽識是鍛煉出來的,但醫(yī)者必須做到膽大心細。
病例十八高血壓合并糖尿病
女58歲
初診日期:2006年8月29日主訴:面易潮紅并煩躁7年。
現(xiàn)病史:7年前發(fā)現(xiàn)顏面每于下午潮紅,易發(fā)脾氣,當時自認是為更年期綜合征,服用太太中藥口服液、更年靈等藥,癥狀有所緩解,5年前單位體檢發(fā)現(xiàn)血壓偏高,血糖高,未服用藥物,飲食控制調(diào)節(jié),4年前出現(xiàn)血壓明顯增高,遂來廣州空軍醫(yī)院詳查,當時BP153/95mmHg,血糖9.7mmol/L,予拜糖平,美迪康,洛活喜,服用至今,刻診問及病史,病人談笑風生,性格開朗,自覺患病與工作過勞、應(yīng)酬多有關(guān)。并訴服藥后血壓血糖一直控制在正常范圍,但睡眠近二年易驚醒,時有難以入睡,二便正常,汗少,盛夏亦出汗極少,畏寒,口不干,出于保健主動多飲熱水,間有頭暈,腰骶勞累后酸軟,無腰痛,大便正常,夜尿1次,納食正常,怕血糖增高服降糖藥后未再食過甜類食品,月經(jīng)于47歲已閉,查舌淡體胖,苔中略白膩,脈浮取關(guān)部略有,中沉取均覺頂關(guān)之象,證屬勞傷太陰,累及少陰,治以扶益元陽,溫化寒邪,斂降相火。
分析:此患者癥狀并不復(fù)雜,而且是體檢發(fā)現(xiàn)患西醫(yī)的高血壓,糖尿病。工作中應(yīng)酬極多,難以按時休息,過勞是其誘因,但以上熱下寒表現(xiàn)為主,《內(nèi)經(jīng)》曰:“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比说臍鈾C活動表現(xiàn)為左升右降,左為厥陰風木,右為陽明燥金,對應(yīng)臟腑為肝左升肺右降,對應(yīng)四季為春升秋降,此患者顏面潮紅、煩躁、眠差,一則為左升失序,厥陰風木直升,導(dǎo)致“氣有余便是火”,二則右不斂降,導(dǎo)致陽明燥金主降的膽甲木逆上,肝膽內(nèi)寄的相火便漂浮在上,三則下焦坎中之陽不足,被寒邪所困,龍火必然上越。但此人體質(zhì)為下焦虛寒,故無汗、畏寒、口也不干,不思飲。腰骶酸軟為腎精不足,陽氣一虛,無法生長真陰,腰為腎之府,故出現(xiàn)精血不養(yǎng)其府。頂關(guān)脈屬陽明燥金,不能有序旋螺式斂降,舌體中略白膩為陽虛水停,四診合參,證屬少陰虛寒,治以溫益元陽,斂降膽木逆氣,方以白通湯14劑,熟附子60g、干姜60g、蔥白1根(最后10分下)。
二診:2006年9月13日電話訴藥后畏寒減輕,每晨測血壓如前,面紅略減輕,無名煩躁明顯減少,余無特別,囑服四逆湯15劑,熟附子90g、干姜90g、炙甘草90 g.三診:2006年10月28日。
自訴服上藥后無任何排寒反應(yīng),自行將兩包藥合為一包,又服15劑,亦無明顯不適,遂覺奇怪,如此大熱之藥服后竟無一點上火之象,親自前來診脈咨詢下一步治療,見其面色已轉(zhuǎn)正常膚色,神色平和,依然笑聲朗朗,查舌仍淡,白膩苔明白,脈左尺指下1/2,右尺沉。分析:如此大辛大熱之藥服后不但沒有“熱氣”,反使顏面多年之潮紅消失,說明體內(nèi)寒邪已減少,元陽之氣漸足,但從脈象分析,右手火土二脈仍沉,左手精血之脈已起,說明坎中之陽尚未恢復(fù),元精已漸長,遂囑停服所有西藥,單用中藥治療,一鼓作氣,加強鍋底及鍋內(nèi)之火,方用桂附理中湯加味:熟附子200g、干姜120g、炙甘草120g、白術(shù)90g、紅參20g(另燉兌入)、砂仁30 g(去殼后姜汁炒)、淮山60 g、服30劑。
四診:2006年12月14日。
患者停用西藥后,血糖一直正常,血壓波動在130~145/80~95mmHg,因工作忙碌,至今30劑未服完,由于患者擔心的血壓血糖指標正常,多年的顧慮頓然消失,但于2006年1月6日,夜寅時出現(xiàn)口吐鮮血一口,當時極其驚嚇,但自查口腔除舌面見一絲血跡,未見任何傷口,胡思亂想至天剛亮立即打電話咨詢朋友,(未敢與我聯(lián)系),聽說有人也曾出現(xiàn)過類似的“排寒”反應(yīng),乃放下心直至服完最后一包藥方來就診。詢問之后再無相同反應(yīng)。遂為其解釋,寅時之后按子午流注一天之陽氣入肺經(jīng),肺主氣,為相傅之官,子時一陽生,至寅時陽氣生長之力最大,得天之助遂將體內(nèi)蓄積的“寒毒之邪”化為有形可征的鮮血從九竅之一排出,調(diào)治到此,元陽之氣應(yīng)基本恢復(fù),并且可避免因既往高血壓導(dǎo)致的腦梗塞、腦出血,患者似乎明了,查舌已轉(zhuǎn)淡紅,苔薄白,雙手脈指下滑。此時服藥的目的已實現(xiàn),以后的身體保養(yǎng)應(yīng)著重在修心養(yǎng)性,囑閱讀《人體使用手冊》。以四逆湯善后,三天一劑,直至大寒節(jié)。整個治療過程結(jié)束。沒想到就在大寒那天,病人出現(xiàn)高熱,服用麻附細上劑后仍未退,堅持不服藥,直至第九天熱自降。目前病人健康如常人。
病例十九胃脘脹合并慢性腹瀉
男,34歲,初診日期:2006年8月30日。
主訴:胃脘脹、腹瀉一年余。
現(xiàn)病史:納差,無饑餓感,不欲飲食,眠一般,夢多,易疲勞,小便正常。舌淡胖,苔薄白,略水滑,脈弦細,雙尺沉。瘦高體形,近幾年體質(zhì)變?nèi)?,冬天較怕冷,手腳偏涼。辨證屬脾腎陽虛,方用附子理中湯:熟附子45 g、干姜45g、炙甘草45g、紅參30 g(另燉)、白術(shù)50 g、生姜100克。五劑。
用法:加1500ml水,文火煮取300ml,分早晚二次服,每日一劑。并屬其忌生冷寒涼。
十余天后,患者電話告知,服藥五劑后,諸癥均除,追訪至今未犯。
按:患者胃脘脹、腹瀉責之釜底無火(脾胃如鍋,腎中所藏之元氣為火),飲食入胃而不能腐熟,且胃腸蠕動緩慢,胃主降之功能減弱則脹而不欲食,脾主運化升清之功能減弱,飲食不能消化吸收則腹瀉而易疲勞,水濕運化不足而停留在體內(nèi)則舌體胖而水滑。陽不足則怕冷而手腳涼。方中熟附子補釜底之火,白術(shù)燥中土之濕,干姜溫中土之火,參草補中氣,生姜助白術(shù)以散水濕,助干姜溫中。諸藥合用溫脾腎之陽,復(fù)脾之升清,胃之降濁,使中土健運而病愈。
病例二十糖尿病合并高血壓之二
女,67歲初診日期:2006年9月21日。
主訴:小便減少半月。
現(xiàn)病史:糖尿病、高血壓病史20余年,服降壓藥20余年,現(xiàn)用胰島素控制血糖,血壓血糖控制尚可。本月初因尿毒癥住院十余天,現(xiàn)剛出院?,F(xiàn)在一周須透析3次,基本無小便,視物模糊,心慌心跳,易受驚,每晚睡覺時必做惡夢,無寒熱,汗少,動則氣喘,納可,大便尚可,稍偏干,兩腿酸軟無力。舌淡胖苔白邊有齒痕,左脈弦硬,搏指有力,右脈沉細,寸略浮。
辨證為少陰寒凝,心腎不交。
處方為人參四逆合張錫純的來復(fù)湯:熟附子120g、干姜100 g、炙甘草100g、高麗參30 g(另燉)、山茱萸80 g、生龍牡各30g、生姜100 g.一劑。
煎服法:加2000ml水,文火煮取500ml,每隔2小時服100ml.按:患者下焦寒凝,龍火不藏,腎水不能上濟心火,心火偏亢,壯火食氣,心氣虛,心神不斂,心慌心跳。心主喜,虛則恐,恐則易受驚,惡夢多。心火不能下溫腎水,則腎不主水,膀胱氣化失職,無力蒸騰水液無尿或少尿。動則氣喘,是腎陽衰憊,腎不納氣。元精不足,故視物模糊,下肢酸軟無力,難經(jīng)曰:左人迎右寸口。左脈弦硬,搏指有力,是先天之根基動搖,陽氣欲脫的表現(xiàn)。右脈沉細則是后天之生命機能衰弱,寸略浮是陽氣欲上脫的表現(xiàn)。舌淡胖苔白邊有齒痕亦為陽虛的表現(xiàn)。唯患者納食和大便尚可,說明其胃氣尚存,是為佳照。
二診:9月22日。
病人家屬電話告知,服藥后稍覺胸悶,其他無明顯變化。藥已中病,然藥不勝病,故上方熟附子加到200 g,另加茯苓30 g,白術(shù)50 g,利而固護脾腎元氣。兩劑。
三診:9月24日。
24小時尿量700ml,淡黃色。已無心慌心跳,眠好轉(zhuǎn),惡夢消失,但仍做夢多。心腎已可交通,心神尚未安定,說明少陰寒邪未除,在22日方的基礎(chǔ)上加麻黃15g,細辛45g(后下15分鐘)透少陰之伏寒外出,另干姜加到150g,炙甘草加到120g,生姜加到150g,并加蔥白一根以交通上下,兩劑。
四診:9月27日。
患者穩(wěn)定好轉(zhuǎn)中。25日透析一次,26日24小時尿量800ml,然始終汗少。效不更方,24日方再進兩劑。
五診:9月29日。
患者28日晚上廁所時摔倒,損傷腰椎,現(xiàn)腰部稍動則疼痛難忍。納差,眠可,今上午小便500ml,色淡黃,舌苔白稍膩,左脈沉弱,右脈細數(shù)有力。元陽浮越之勢已斂,但虛弱的元氣未復(fù)。少陰伏寒已有部分被溫化透發(fā)到太陰,故納差,苔白稍膩,處方以附桂理中合苓桂術(shù)甘湯助太少之陽溫化寒飲加田七赤芍化瘀止痛:熟附子90g、干姜70g、炙甘草60g、白術(shù)50g、紅參15g(另燉)、砂仁20g(打)、桂枝45g、赤芍45g、田七末15 g(沖服)、肉桂30g、生姜100g、茯苓30g.六劑。
六診:10月14日。
自覺小腹有水,大便無力,一天5~6次,偏干,24小時小便1000ml,神疲,納一般,舌淡胖苔白稍膩,左脈沉,但緩和有力,右脈細弱。元氣在穩(wěn)定恢復(fù)當中,少陰之伏寒近盡,處方以真武湯和附子理中湯加減交替服:方一:茯苓30g、白術(shù)50g、熟附子45g、生姜50g、桂枝45g、炙甘草45g.八劑。
煎服法:加900ml水,文火煮取300ml,分早晚二次服。
方二:熟附子45g、干姜70g、炙甘草50g、紅參30 g(另燉)、白術(shù)50g、澤瀉30g、細辛45 g(后下15分鐘)。十劑。
煎服法:加1200ml水,文火煮取300ml,分早晚二次服。
方一與方二交替服。
總按:本例患者此后一直以附子理中湯為主加減調(diào)理至今,病情較穩(wěn)定,未發(fā)生較大反復(fù)。惜患者不敢漸停止透析,不敢漸停服降壓藥和停用胰島素,故身體恢復(fù)到一定程度后,始終停滯不前,現(xiàn)維持中。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