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青春期的叛逆,家長首先要做的不是糾正他的錯誤,而是從自己改變。'
——李哲導(dǎo)師
前不久看到朋友在小區(qū)花園獨自行走,上去問了才知道,她是被孩子氣的跑出了家門。
她說,這一年來,舍棄一切照顧孩子,卻得不到一絲理解和回應(yīng)。
自從孩子上了小學六年級,性格就變得暴躁、不愛說話。
一次吃飯時,她不過是提醒孩子不要邊吃飯邊看電視。
誰知,孩子立刻變臉,大聲喊叫:“不要煩我??!”
然后把碗筷猛的甩在地上,跑走了。
她愣了好久都沒回過神。
她有點想哭,原本還向媽媽撒嬌的孩子,為什么過幾年就變了,更不知道為什么,每次有意的接近孩子,都會讓隔閡更嚴重。
這位朋友的故事里,藏著很多父母的影子。
說到孩子青春期叛逆,很多父母都感到非常不安無助,甚至談之色變。
但是,各位父母們知道嗎?
青春期是家長們修復(fù)親子關(guān)系,推動孩子成長的黃金期。
如果父母們能夠積極應(yīng)對,抓住最后的機會做出這3個改變,很可能就改變孩子的一生。
改變對孩子的態(tài)度
幾年前,有個網(wǎng)上流傳的視頻是小女孩高能回懟父母,語言流暢,邏輯清晰,堪稱講道理的教科書。
女孩先指出父母的錯誤,然后表達了自己的感受,舉例動畫片中父母教育孩子的案例,來糾正爸爸的教育方式。
最后怒懟了一句:我都可以用古詩來說服別人,你呢?能用文明的語言來說我嗎?
聽過一句話:跟叛逆的孩子講大道理,只會讓他更叛逆。
你看孩子是不是都這樣做?
你不讓孩子玩手機,他偏偏玩的更厲害;
你催促讓孩子早點回家,他反而常常晚歸;
你有時候罵一句,他就懟一句,關(guān)系鬧得更僵硬了......
通常,當家長向孩子講道理時,往往都是抱著:我的經(jīng)驗比你足,吃的鹽比你走過的路都多,我說的你都得聽進去。
強烈的居高臨下感,拿家長作風,孩子當然不會接受。
所以,我們盡量少用道理去和孩子溝通,放低姿態(tài)與孩子交流,尊重、平等才是基礎(chǔ)。
改變對孩子的標準
童年時期,母親對她的要求一直特別苛刻,大到考試沒考好,小到今天眼鏡帶歪,褲子有個褶皺。
這導(dǎo)致了她做任何事情都小心翼翼,沒有安全感,對任何細小的失敗都會感覺到羞恥感。
后來,她考上了大學,從此和母親斷絕了聯(lián)系。
她說:“我明白母親對我苛刻是希望我能夠在社會上生存,但這樣過分的要求,讓我無法再愛她了?!?/p>
中國家長都希望能夠培養(yǎng)出一個理想孩子,于是,就會在不同方面上要求孩子,不準染發(fā)、不準晚歸、不準跟其他孩子玩....
但回顧我們的過去,誰沒有個“小叛逆”呢?
總是被要求的孩子,不再視壓力為動力,而是阻礙自己成長的焦慮。
只有改變對孩子的標準,關(guān)注孩子真正的需求,最大限度的給予支持、鼓勵和引導(dǎo)。
讓孩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并為之努力,這是孩子成長必經(jīng)之路。
改變和孩子說話的內(nèi)容
電影《萬箭穿心》中有一句臺詞,刺痛千萬父母的心。
兒子在桌前質(zhì)問母親:“你除了問我作業(yè)做完了沒,還會不會說點別的?。俊?/span>
這一問,讓母親頓時啞口無言。
很多中國家長在無形中,都活成了教導(dǎo)主任。
無論跟孩子聊什么,都會扯到關(guān)于學習的問題,家庭的氛圍好壞、家長的情緒,都取決于孩子的成績。
有個朋友的童年也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每天回家的第一句就是在學習學的如何?作業(yè)寫完了嗎?考試考了多少分?
父母每次都先把飯菜都給她做好了,房間也收拾了,輔導(dǎo)課本都買完了,只需要他安安靜靜的學習就好。
但這一切都讓他感到無比失望和難受,不再愿意跟父母聊天,也不想給父母好臉色。
談及原因,他跟我說:“我覺得我在家里沒有存在感,只是一個學習工具?!?/strong>
有一位教育學家說:判斷一個家庭教育好壞的首先條件,就是這個家庭是否會聊非學習相關(guān)的話題。
不要再談?wù)撎鄬W習的事,多找找其他共同話題聊,這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被關(guān)注,被接納,而不是只能考出好成績的他。
慢慢的,孩子也就愿意敞開心扉、笑臉相迎。
縱觀電影《大河戀》中有一句話:
“那些最親近我們的人,通常是我們最琢磨不透的,但是我們?nèi)匀豢梢詯鬯?,我們可以全心全意去愛我們不了解的人?!?/span>
面對孩子的青春期,我們想要去理解孩子可能并不容易,但如果我們真的有理解的意愿,也可以在生活中創(chuàng)造更多交流的機會。
希望每位家長都能做到這些:
多一點關(guān)愛,少一點要求;
多一點理解,少一點指責;
多一點柔軟,少一點強硬。
青春期是孩子留給家長的最好機會,希望你能從自我改變中,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