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wǎng)友說,今年的高考作文成了《覺醒年代》的觀后感。
就拿新高考Ⅰ卷來說,有看過《覺醒年代》的應該對毛澤東的這篇《體育之研究》不陌生。
劇中,對于陳獨秀警告青年一文,“二十八畫生”毛澤東認為,應該在六條后另加一條:健壯的而非體弱的。如此,才能擺脫“東亞病夫”的稱號。
已經(jīng)有19萬人打分的《覺醒年代》,豆瓣評分穩(wěn)居9.3。
可以說,這屆年輕人看完《覺醒年代》,很難不流淚。
01 覺醒年代好看在哪兒?
要問《覺醒年代》這部劇好看在哪兒?作為看過這部劇的觀眾之一,可以很篤定的告訴你:這部劇哪哪都好看。
我們都知道,陳獨秀創(chuàng)辦的《新青年》是新文化運動的開端,而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開端。
書上對于這段歷史的介紹只有寥寥幾段話,而這幾段話囊括的卻是,好多革命先輩如煙花般璀璨的一生。
說實話,在看《覺醒年代》之前,對于陳獨秀的印象只停留于創(chuàng)辦了《新青年》雜志,提起蔡元培只想起一個北大校長頭銜,唯獨對于魯迅先生筆下“人血饅頭”“孔乙己”的了解會更多。
《覺醒年代》像是這段歷史的清明上河圖一般,把這些文人、探索中國革命方向的先驅(qū),在畫卷上一一鋪開描繪。
原本只想致力于國民啟蒙的陳獨秀,立下了“20年不談政治”的flag,專心籌辦《新青年》雜志。
為了讓陳獨秀到北大來當文科學長,蔡元培于雪天三顧陳獨秀的住處。
李大釗擔任北大圖書館主任的工資不低,但是架不住他樂善好施的性子,成了“月光族”,所以蔡元培每個月都要從他的工資里扣三十塊大洋交給李大釗的妻子。
留學的歸國博士胡適,因為妻管嚴,每天的門禁是晚上十點。
劇中穿插著大量日?;膭∏椋總€人物都是飽滿而立體的,各有各的秉性和風骨。
但,革命革命,革的是敵人的命,豈會一帆風順?
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最大的阻力就是當時的守舊派。
既有辜鴻銘這樣名揚四海的學者,也有林紓這種通過《妖夢》等作品來諷刺新文化運動的大家,還有北大教授黃侃、劉師培等人。
提倡新文化運動的眾人和守舊派的論戰(zhàn),諸大家在北大禮堂的唇槍舌戰(zhàn),好不熱鬧。
雖然《覺醒年代》多文戲,但是這些文學大家演講起來旁征博引,玄機暗藏,一點也不會覺得無趣。
02 “我們的考點,是他們的一生”
創(chuàng)辦《新青年》雜志幾年后,發(fā)現(xiàn)政治是無法避開的陳獨秀,推翻了自己的flag,這也成了他和胡適分道揚鑣的起點(因為胡適只想專心搞學術(shù))。
在當時,有人信奉中國的出路是“無政府主義”,也有覺得應該借鑒杜威的“實驗主義”的,還有一些妄圖復辟帝制的頑固派。
當時的有識之士都在致力于尋找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李大釗因為一直活躍在工人的一線,他相信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拯救中國。
陳獨秀還有李大釗、毛澤東這些人尋找中國的道路是坎坷的、充滿了暴力和鎮(zhèn)壓的。
李大釗最后死于革命,時年38歲;還有陳獨秀的長子陳延年,次子陳喬年,犧牲的時候都正值大好年華。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聽聞巴黎和會外交失敗,一夜白頭的北大學子郭心剛。
該角色的人物原型是參與五四運動的學生代表之一郭欽光——他是五四運動中犧牲的第一位學生。
看到這些人為了追尋心中的真理而前仆后繼,不禁反思,當下的社會浮躁、充滿物欲,是不是源于我們少了前人對于探索真理的執(zhí)著,我們的精力和視線都放在了外物而非內(nèi)索上。
就像蔡元培在述職演講里所說的那番話,“光陰虛度,學問毫無,這是自誤啊”。
同樣的話高曉松其實也說過,《奇葩說》里清華學霸梁植問在座的評委“我該找一個什么樣的工作”,被高曉松怒斥:一個名校生走到這里來,一沒有胸懷天下,二沒有改造國家的欲望,而是問我們你該找什么工作? 你覺得你愧不愧對清華十多年來對你的教育?
所以,《覺醒年代》其實拍出了我心中的文人風采。
即使在學術(shù)觀點上有爭執(zhí),見面時還是端端正正的鞠躬;心懷溝壑,切實的感受這個國家的苦、人民的苦,化手中的筆為利刃;青年人在為這個國家的前途、未來而努力奔走。
豆瓣有個網(wǎng)友的評論觸動了很多人:
今天的大多數(shù)青年根本無法想象,他們在政治課上死記硬背的、那些他們自己未必深有體會的東西,曾經(jīng)真的被一群人當作畢生的理想信念,去奮斗和犧牲。
看完《覺醒年代》,你會對魯迅先生在《熱風》里的那番話感觸更深。
也希望《覺醒年代》完結(jié)后的余溫,能給青年人在忙碌、迷惘之余,帶來一點清醒的思考。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