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衛(wèi)國,熟悉春秋戰(zhàn)國歷史的人可能會說,這個國家在春秋時期就是個“跑龍?zhí)住钡穆?!東周惠王十七年(公元前660年),因為昏庸的衛(wèi)懿公給寵物仙鶴們加官進祿,使得衛(wèi)國上下無不憤慨“人不如鳥”,結果導致衛(wèi)國被野蠻的狄人所滅。后來是靠著宋國和春秋第一霸主齊桓公相助,衛(wèi)國才得以復國。受此重創(chuàng),此后的衛(wèi)國一直只能在列國中充當二三流角色,到了戰(zhàn)國時期更是默默無聞,淪為強國的附庸。唯一值得稱道的是,因為衛(wèi)國實在太窩囊,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的時候都沒興趣滅它;直到秦始皇死后,二世胡亥廢衛(wèi)國末代君主衛(wèi)君角為庶民,衛(wèi)國才正式宣告滅亡。它也算因“弱”得福,成為西周時期1200多個諸侯國中最后亡國的諸侯國。
不過,大家千萬不要因為衛(wèi)國在春秋戰(zhàn)國時很弱,就以為它一開始就那么弱。相反,在幾乎整個西周時期,它都是當時最重要的封國之一,而且差不多是面積最大、軍事實力最強的封國,有“諸侯之長”的頭銜。那衛(wèi)國最初為什么會這么牛逼呢?這還要從他的第一代國君說起。
衛(wèi)國公認的第一代國君,是武王的同母九弟康叔封??凳宸獗拘占?,名封,西周康侯鼎銘文寫作“豐”。他曾參與武王伐紂的牧野之戰(zhàn),并于戰(zhàn)后武王在殷人社廟舉行的“革命”大典中負責鋪公明草編的席子。周公旦東征時,《史記·三王世家》曾特地提到“康叔后捍祿父之難”,顯然康叔封又在二次克商的戰(zhàn)事中立下了不小的功勞。東征勝利后,周公旦迫切需要尋找一個既有能力、又絕對靠得住的人,來接替之前叛亂的管、蔡的原本任務——坐鎮(zhèn)商王畿核心區(qū)域以鎮(zhèn)撫那人數眾多、心懷怨恨的殷人。而康叔封既有戰(zhàn)功,最關鍵的是他乃周公旦最信任的弟弟。
朕(此指周公旦)心朕德惟乃(此指康叔封)知?!渡袝た嫡a》
太姒之子,唯周公、康叔為相睦也。——《左傳·定公六年》
因為“又紅又?!?,于是康叔封被周公旦選中,分封在了殷商王畿內,擔負起鎮(zhèn)撫殷人核心地帶的重任。同時《逸周書》說,周公旦還分封了一個叫中旄父的貴族,到原商王畿東部的“東”這個地方(在今天河南濮陽一帶)去坐鎮(zhèn)。這個“中旄父”,一些史學家認為就是康叔封之子“伯懋父”,也就是后來第二代衛(wèi)君康伯髦。這個時間,大約是公元前1040年前后。
康叔封正式受封的時候,儀式是非常隆重的。
首先,由康叔封的十弟、文王最小的嫡子、當時擔任周王朝司空的聃季載,向康叔封授予土地,具體做法是把王都大社中的一塊五色土象征性地交到他手中。據《左傳·定公四年》記載,衛(wèi)國的疆域,北到武父(今河北大名縣),南到圃田(今河南鄭州),西近東都雒邑,東至商王相土的東都(今河南濮陽一帶),方圓達四五百周里,遠超《禮記·王制》中所說的公爵國、侯爵國方圓100里的常規(guī),是一等一的大國(當然《左傳》中記載的這種衛(wèi)國疆域四至,應該不是周初的情形,而是衛(wèi)國最盛時候的情形)。
授土同時,又由擔任周王朝司徒的陶叔向康叔封授予人民。至于康叔封得到的民眾有商民七族,即陶氏(燒陶家族)、施氏(做旌旗家族)、繁氏(制馬纓家族)、錡氏(銼刀工、釜工家族)、樊氏(編籬笆家族)、饑氏(不詳)、終葵氏(椎工家族)。
冊命時授予康叔封的物品,還有代表權力、身份地位的寶器,如大輅(天子之車)、少帛(代表軍權的小白旗)、綪茷(qiànpèi,代表軍權的大紅旗)、旃旌(zhānjīng,絲帛制的無裝飾的曲柄旗子)、大呂(代表禮樂的周廟大鐘)等。
宣讀冊命,授土,授民,分物(賜寶),就是西周分封的標準程序。
雖然周公旦對康叔封的忠誠是無比信任的,但康叔封鎮(zhèn)撫心懷怨恨的殷人核心區(qū)域的任務實在很艱巨。故而周公旦作為當時的執(zhí)政大臣、作為康叔封的親四哥,不得不對康叔封一再地叮嚀囑咐,指導他治國之道?!渡袝防锏摹犊嫡a》、《酒誥》、《梓材》等篇,就都是當時周公旦專門寫給康叔封的。在這些篇章里,周公旦苦口焦心地提醒康叔封要因地制宜,“啟以商政,疆以周索”,對殷人以懷柔為上。具體說,周公旦要求九弟學習殷商古代賢王的治國之道,以殷人之刑來治理殷人;同時要注意“明德慎刑”,以周法為補充,寬嚴相濟,公正嚴明,勤政愛民,以消弭殷人的反抗情緒。針對商人好酒亡國的慘痛教訓,周公旦還特地讓康叔封宣布戒酒令。
在原商王畿坐鎮(zhèn)的康叔封,于是遵從四哥周公旦教導,學習殷人的政治制度、典章刑法,以殷法治殷民,其間濟以周法,并啟用了很多殷人貴族作為衛(wèi)國的臣子。比如英國不列顛博物館保存了一件據說是在20世紀30年代出土于河南北部的青銅簋——沬司徒簋,里面提到成王分封康叔封的事情,而這個器物的主人沫司徒,看他器物上的族徽,可知他其實就是殷人。在康叔的治理下,殷商王畿的殷人貴族、平民、奴隸,依然過著基本和以前一樣的生活,最大的區(qū)別只不過是換了一個最高統(tǒng)治者,不能再像商末那樣酗酒罷了。
沬司徒簋銘文:
由于采取了這種種得當的措施,康叔封最終果然不負周公旦的期望,很好地籠絡了殷人民心,殷人再也沒有爆發(fā)大的叛亂。而因為康叔封精心研究商朝刑法,結果他慢慢地變成了當時的“法律專家”。文化相對落后的周人王朝,那會兒正缺乏這種專門人才,據一些文獻記載,后來周成王特地把康叔封調回朝廷擔任了“司寇”一職,讓他掌管周朝的司法和刑獄??凳宸饣貧w朝廷后,他的位子就由兒子康伯髦(又稱伯懋父、王孫牟)接替,這就是衛(wèi)國的第二代君主。
不過大家可能有一點會比較奇怪,康叔封、康伯髦,不是衛(wèi)國的第一代、第二代君主嗎,怎么文獻上很少叫“衛(wèi)叔封”,更從來也沒有“衛(wèi)伯髦”的說法,反而總以“康”字打頭呢?
按過去傳統(tǒng)的說法,是說康叔封在武王伐紂后,首先被分封在了周王畿內的“康”這個地方,宋朝人認為在今河南禹州西北。后來周公勝利后,又把康叔封從周王畿內的康地轉封到商人別都朝歌,所以史書上仍習慣按最初的封地叫他“康叔封”。不過現(xiàn)在這種說法受到了挑戰(zhàn)。
周成王、周公既遷殷民于洛邑,乃追念夏商之亡由,方(旁)執(zhí)(設)出宗子,以作周厚屏,乃先建衛(wèi)叔封于康丘,以侯殷之余民。衛(wèi)人自康丘遷于淇衛(wèi)。——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系年》第四章
按照2008年清華大學收藏的戰(zhàn)國楚簡、歷史書《系年》的記載,康叔封是周公東征后,直接被封在原商王畿內的“康丘”這地方統(tǒng)治殷商遺民的,所以才叫“康叔封”。也就是說《系年》認為,康叔封最初所封的“王畿”,不是“周王畿”,而是原“商王畿”;康叔封被封在原商王畿,不是改封,而是初封。因為封國的首都是“康丘”,所以康叔封之國的國號就是“康國”,一直到他兒子伯懋父繼位的時候,國名都還是“康”,所以伯懋父才依舊被稱作“康伯髦”??脊乓沧C實了這一點:西周早中期的青銅器銘文里,只有“康侯”、“康伯”的說法,而不見“衛(wèi)侯”、“衛(wèi)伯”的字眼;青銅器上出現(xiàn)“衛(wèi)”的國名,則要到西周后期了。顯然,從金文來看,衛(wèi)國在西周前中期應該一直是叫“康國”的,直到西周后期才改名叫“衛(wèi)國”。至于“康丘”在哪里,有學者認為“康”通“唐”,“康丘”即“唐丘”,即成湯(唐)所居,也就是殷墟附近。
那后來“康國”為何又改名為“衛(wèi)國”了呢?原來據甲骨文卜辭顯示,商朝別都朝歌以東不遠,有個地方叫“衛(wèi)”。西周初年的沬司徒簋銘文記載,衛(wèi)地在康叔封最初被封為康侯時,就是“康國”的邊境城邑?!扒迦A簡”《系年》又說,后來“康國”的國都從“康丘”這個地方遷移到了朝歌附近的這個衛(wèi)地(但沒說具體時間,應在西周中后期)。上古時人們有用都城名來做國名的習慣,比如后世戰(zhàn)國時的魏國從安邑(今山西夏縣)遷都到大梁(河南開封)后,就常被時人叫做“梁國”。所以康國自從遷都到“衛(wèi)”以后,就改名為“衛(wèi)國”了。
西周時期的衛(wèi)國(康國),還有一件事讓古人很疑惑,那就是衛(wèi)國(康國)君主的爵位為何。
一些人按《史記·衛(wèi)康叔世家》的說法,說衛(wèi)國前期的國君,稱號都是“伯”(二代康伯髦、三代考伯、四代嗣伯等);直到第八代君主頃侯,才賄賂當時的周夷王,從而升級為“侯”。但是這種說法顯然是錯誤的,因為《尚書》里就明確稱呼康叔封為“孟侯”(“孟”有人解釋為“排行第一”,有人解釋為“明”),出土周初金文中更直接有“康侯”的字樣。顯然在衛(wèi)國還叫“康國”的時代,他們國君就是“侯”而不是“伯”了。那為何文獻里的康國(衛(wèi)國)第二代國君叫“康伯髦”,金文里稱之為“伯懋父”呢?
其實小編以前介紹周代爵位時已經說過,西周時期、至少在西周前中期,“侯”和“伯”還并不是指爵位:“侯”是強調職務的職責,指畿外具有軍事捍御職能的封君;“伯”是從宗法角度產生的稱呼,指宗族中的大宗、宗長,多用來稱呼畿內封君(采邑主)。兩者本沒有明確的高低大小之分。所以衛(wèi)國(康國)的君主稱侯也罷,稱伯也罷,并不是爵位的升級或降級。衛(wèi)國(康國)的第一代國君康叔封最初被封為“侯”,應該是因為當時“二次克商”后,天下局勢依然緊張,所以成王和周公旦需要衛(wèi)國(康國)擔負起軍事鎮(zhèn)壓和御邊功能;但到了康叔封死后,天下已經比較安定,可能不需要強調衛(wèi)國(康國)的軍事職責了,因此成王就沒有再封康叔封的兒子為“侯”(盡管康伯髦繼承了父親的土地、民眾和軍隊);再加上據《尚書·顧命》和《左傳·昭公十二年》記載,康伯髦后來入朝擔任了朝官,可能之后的衛(wèi)君也都兼任朝官,被認作是畿內封君,于是就用“伯”來稱呼。周夷王時,也許衛(wèi)國國君衛(wèi)頃侯不再在朝廷里兼任朝官了,而且周朝自周懿王(周夷王之父)執(zhí)政開始逐漸衰落、天下重新動蕩起來,所以周夷王又再次想發(fā)揮衛(wèi)國的軍事捍御功能了,就重新給衛(wèi)國國君封了“侯”的稱號,衛(wèi)國國君于是就又有了“侯”的正式頭銜而不稱“伯”了。
最后我們要說的是,這衛(wèi)國(康國)第二代國君康伯髦(又稱伯懋父、王孫牟),那可是西周前期的風云人物,當時很多重大的歷史事件都有他參與。
據康王時期的小臣(言速)簋、魯侯尊(又名明公簋)、慧鼎等青銅器銘文記載,自周公東征后蟄伏許久的東夷人在康王后期突然發(fā)難,掀起一次反周叛亂,聲勢十分浩大。康王于是命令康叔封的兒子、第二代衛(wèi)侯(康侯)伯懋父(康伯髦),統(tǒng)帥王朝東部的由殷人遺民組成的殷八師作為主力征伐東夷。
當年周公東征時的少年將領伯懋父,此時已經須發(fā)花白,成為久經戰(zhàn)陣的老臣宿將。他指揮若定,長驅直入,一口氣打到今天山東省的海邊上。
這次東征平叛,除了伯懋父的主力外,還有多支偏師參與:周公旦之子祭公(金文作“溓公”)祭季率領將領慧、史旗和一班諸侯國攻打東夷的某國;周公旦另一個不見于傳世文獻記載、只見于金文的兒子明公,遵奉王命率領自己的三族族軍配合周軍主力東進,戰(zhàn)斗中魯侯(應為伯禽之子魯考公)立下了卓越戰(zhàn)功。另據疐(zhì)鼎銘文,將領遣、疐等人也參加了此次平叛作戰(zhàn)。
從這次周朝征伐東夷動員的軍隊之多,將領之廣,可見康王時期周人對東夷作戰(zhàn)的規(guī)模十分巨大。平叛勝利后,伯懋父帶著殷八師回到朝歌,隨后他秉承王命,用從東夷之地征收來的錢財犒賞大軍。小臣(言速)因戰(zhàn)功不但受到伯懋父勉勵,還得了很多賞賜,感到十分榮耀,因此做了一件青銅簋銘刻此事以作為傳家寶,數千年后的我們才得以知道史籍失載的此次東夷大叛亂和伯懋父東征之事。
小臣(言速)鼎銘文
此外,西周還有呂壺、師旂鼎等青銅器銘文,記載了康王時期伯懋父(康伯髦)帥師北征的事跡。師旂鼎銘文說,伯懋父此次北征的對象是“方雷”,也即傳說中黃帝之妃嫘祖的娘家。這方雷國具體在哪里呢?據古文字大家唐蘭考證,“方雷”古音近于“薄落”,方雷國可能就在上古時期的薄落津附近,也即在今天河北邢臺市北部的寧晉縣、新河縣一帶。
可這次軍事行動卻并不順利,中間出了個小插曲:殷八師中某師“師長”師旂的一些部屬,不知何故居然膽敢違抗王命,拒絕出征。這幾個部屬身后的勢力可能比較硬,殷人出身的師旂自己處置不了,于是他派一位名叫“引”的副手到艿地,向正駐扎在那里的殷八師統(tǒng)帥伯懋父告狀。
伯懋父聞報后對一師之長師旂的統(tǒng)御無方十分不滿,本想先罰他三百鋝金,但可能考慮到那幾個部屬確實不是師旂能對付得了的,就決定免了對他的懲罰。他正式下達命令道:“應該將這些抗命者處斬,因為他們居然敢不跟從他們的長官出征!但是現(xiàn)在先不殺他們,讓他們把罰金交給師旂!”
要知道戰(zhàn)時違抗軍令,無論古今中外都是重罪,看樣子師旂的那幾個抗命的部屬背景還真深,伯懋父也殺不了他們。
不過盡管出了這樣的事,此次征伐方雷周人應該仍取得了最后的勝利。因為呂壺銘文說,伯懋父的一位部下呂行在北征回還時有所俘獲,為此還鑄造了壺作紀念。
師旂鼎銘文
由上可知,西周前期之所以能成就成康之治,離不開康國(衛(wèi)國)伯懋父等人的四方征戰(zhàn)。史家普遍認為,成康時期是西周王朝最強盛的時期,并且奠定了周朝的基本疆域。
成康時期,周人多次東征北伐,東土和北土得到很大開拓,所以昭王時期,周人將開拓的重點轉移到了南方。昭王十五年九月,周昭王開始第一次南征,征伐的對象是廣義的“楚蠻”或曰“荊蠻”(不是羋姓楚國,將來小編會細講),作戰(zhàn)區(qū)域是江漢一帶,南征的結果是周王師大勝。金文記載,為策應這次南征,第二代衛(wèi)侯(康侯)伯懋父,也即康伯髦,還率軍駐扎在郯國(今山東郯城西),以震懾東夷。不過此后金文上再無伯懋父的記載,顯然此戰(zhàn)后他就逝世了。
由于史料殘缺,西周中后期的衛(wèi)國情況我們已經不得而知。到西周末年,衛(wèi)國又曾發(fā)揮重大作用?!妒酚洝酚涊d,“犬戎殺周幽王,(衛(wèi))武公將兵往佐周平戎,甚有功,周平王命武公為公”。這是衛(wèi)國最后的余輝。當然有部分學者認為周厲王被逐走之后的“共和行政”期間,執(zhí)政的共伯和就是衛(wèi)武公和,不過這恐怕是想多了,畢竟從“共和行政”到“犬戎滅周”相隔70余年,假如“共和行政”時的共伯和是衛(wèi)武公,他恐怕是無法在“犬戎滅周”時再披掛領兵作戰(zhàn)的。
進入春秋后,衛(wèi)國國君多荒淫昏庸、因循守舊,再加上受到戎狄侵襲,地理上又處在四戰(zhàn)之地,老牌的衛(wèi)國逐漸衰落。當然作為繼承了殷商和周人文明的幾百年舊國,衛(wèi)國的文化積淀極為深厚,所以衛(wèi)國出現(xiàn)了子貢、吳起、商鞅等眾多人物,也算從另一角度為華夏文明作出貢獻。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