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春節(jié)“逸事三則”考
文/ 衡石(朱華昌)
今年春節(jié)期間,各種媒體特別是微信、抖音等新型網(wǎng)絡媒體上,廣泛傳播著與明太祖朱元璋相關的三則春節(jié)逸事。特別是抖音作者,還把演藝界一線大牌明星演員請來,盛裝出場講述“元宵之夜猜燈謎”的故事。這是巧合呢還是有意為之?而故事內容本身是真的嗎?是否帶有某些社會背景或反映了某種傾向性?
明太祖朱元璋,年輕時家里很窮。有一年春節(jié)臨近,他身上沒錢,就想在肉鋪里賒幾斤肉過年,老板不肯。那時豬頭比較便宜,他又說:“那就賒個豬頭吧。”老板還是不肯。他沮喪而無奈,隨手撿起一塊磚頭在路邊墻壁上寫了一首詩:
后來他真當了皇帝。快過年了,忽然想起曾經(jīng)寫在墻壁上的詩,想皇帝應該金口玉言,遂頒旨:
“自今年開始過倆年:一個小年,一個大年?!碑敃r已是農(nóng)歷臘月廿二了,就定明天臘月廿三為小年。那時交通不便,圣旨傳到南方遲了一天。所以就有了“北方人小年過臘月二十三,南方人小年過臘月二十四”的習慣。
相傳,朱元璋把自己的四女兒安慶公主嫁給了家境貧寒的歐陽倫。到了除夕這天,公主不堪忍受貧困,就在除夕之夜,跑回到了朱元璋和馬皇后夫婦的身邊,想跟他們一起過年。朱元璋夫婦沒有同意,就讓女兒回到公婆家去過年。誰知大年初一的一大早,安慶公主帶著駙馬歐陽倫,又來到宮里給朱元璋夫婦拜年了。
這次,朱元璋夫婦大為光火。嚴肅地命令自己的女兒安慶公主與歐陽倫駙馬,先去給公婆拜年,明天再來。為此還寫了一副對聯(lián):
“(豎聯(lián))羊跪乳,媳敬婆,(橫批)天經(jīng)地義”。后來這事在民間傳開了,人們都把它當作圣旨,讓出了嫁的女兒年初一拜公婆,初二回娘家。這樣以來就成了約定俗成的風俗習慣。
朱元璋以勤政聞名,不但每天都工作到深夜而且經(jīng)常微服私訪體察民情。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的晚上,他結束了一天的工作后決定到街上走走,去體驗一下節(jié)日氣氛。漫步走到街上,看到一喧囂處就湊上去看熱鬧,原來是猜燈謎。見謎面是一幅漫畫,那畫里一個穿著華服的女子,卻赤著一雙大腳,懷里還抱著個大西瓜。
朱元璋是皇帝,一眼就看出了謎底,遂勃然大怒,將在場之人格殺勿論。原來朱元璋的正宮皇后馬秀英是郭子興之女,淮西人。那時女子以腳小為美,有“三寸金蓮”之說,因此女子很小時就裹腳。馬秀英是義女,郭子興又戎馬倥傯,因故從小沒有裹腳,后被不雅為“大腳皇后”。那謎底正是“淮西女人好大腳”。
所謂逸事者,俱因“皆前史所遺,后人所記,求諸異說,為益實多。”故也。既是前史無記而后人追述,那版本迭出、張冠李戴也就在所難免了。但定是要于人有益的。倘事無益,必遭漠棄,久而久之,何來逸事?然而上述相關春節(jié)的“逸事三則”俱發(fā)于大明太祖朱元璋之身又皆與國人歡度春節(jié)之喜慶氣氛相關聯(lián),余竊以為則是別有原因了。
華夏文化傳承至今,春節(jié)、清明、端午、中秋并稱“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而以春節(jié)為首。春節(jié)始于何時,準確地說:是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由民國政府擬報,袁大總統(tǒng)批準,于民國三年(1914年)農(nóng)歷正月初一日,開始過第一個春節(jié),至今累計已經(jīng)過了109個春節(jié)。然“春節(jié)”并非空降或新誕,而是為了承載鞏固“廢除帝制,施行共和”新形勢與新任務需要,在繼承華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基礎上,又給華夏傳統(tǒng)文化中的“過年”換上了一套款式新穎的“中山裝”后登場而來的。因此,春節(jié)依然又稱“過年”或“過大年”,其血統(tǒng)與基因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源遠流長,淵源可追溯至史前時期末期或三皇五帝時候。
上古時期,華夏先人在觀察自然的基礎上,有了“一年”和“四季”的概念并認識到了“斗柄寅始,順時旋轉,循環(huán)往復,年復一年”的規(guī)律。在“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的理念下,以“一年”為“歲”,萌生了歲首“祈歲祭祀,敬天法祖”的習俗,這就是“過年”的淵源了。相傳我國自原始社會后期即有“臘祭”之說,入夏(朝)后此習俗流傳了下來。典籍《爾雅》云:“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呂氏春秋》云:先秦時有“逐除”即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要擊鼓吹奏以驅逐“疫病鬼魂”之說,這就是“除夕”的由來?!靶∧辍备拍畹某霈F(xiàn),則最遲不晚于兩漢。東漢時冀州文學與農(nóng)學大家崔寔字子真有《四民月令》云:“臘明日謂小歲,進酒尊長,修刺賀君師。”此處“臘”即“臘祭”。對此東漢著名文字學大家許慎字叔重之《說文》曰:“冬至后三戌日臘祭百神?!奔垂糯诙梁蟮谌齻€戌日要行“臘祭”敬百神?!靶薮獭奔催f名貼,而小歲即“小年”了。這話就是說:臘祭日的明天就是小年了,小年這天先要給家族長輩敬酒祈福祝壽;然后再讓管家侍者向君王恩師貴族政要們遞出名帖,征得他們同意后,要逐次登門入府給他們送去賀年祝福。唐代詩人盧照鄰《元日述懷》云:“筮仕無中秩,歸耕有外臣。人歌小歲酒,花舞大唐春。草色迷三徑,風光動四鄰。愿得長如此,年年物候新?!贝颂帯霸铡奔础霸币嗉础斑^年”,這說明古代元日、元旦、過年這仨概念內涵是一致的。另有宋魏王趙匡美八世趙彥衛(wèi)《云麓漫鈔》卷八曰:“小歲則用之漢朝,元正則行之晉世,蓋漢嘗以十月為歲首也。”明萬歷進士天啟廣西按察使謝肇淛 《五雜俎·天部二》曰:“臘月之次日為小歲。今俗以冬至夜為小歲,然則元日亦可謂之小歲矣。亦猶冬至亦可謂之除夜也。”由此可知漢、唐、宋、明均有過“小年”習俗,但不同朝代“小年”的日期是不同的?!睹鲗嶄洝こ绲潓嶄洝吩疲骸岸辏?628年)五月,日食。舊歷法推算日食失驗,帝欲罪臺官。禮部尚書徐光啟上言:'臺官測候,本郭守敬法,元時嘗當食不食,無怪今日之失,宜及時修治,參用西法?!蹚闹?。詔西人龍華民等修新歷法,啟為監(jiān)督?!焙箝_始施行西歷,自此有了西歷與夏歷(即陽歷與陰歷)。是故,妄言當今“臘月廿三過小年”習俗始于大明太祖朱元璋,顯為大謬!且明初時,南京為京師,倘有圣旨,應先到南方。因“圣旨遲到一天而使南方臘月廿四過小年”之說亦與情理相悖。
“大年初二回娘家”則是某些地區(qū)的地方性習俗,并不具備代表性??肌按竽瓿醵啬锛摇币x,大概有二:其一,沒有特殊情況,已經(jīng)出嫁的閨女,大年初二必須回娘家探親;其二,過了大年初一,從大年初二開始往后,出了嫁的閨女就可以回娘家探親了;前提是“出了嫁的閨女,大年初一是決不允許待在娘家的”。這其實就是倫理道德中的“婦德”之義的自然延伸。中原地區(qū)習俗講究“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與“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之理,嫁到夫家就是夫家人了,正月初一大年伊始,家族共慶、闔家團圓,這一天為人之媳甚或為子之母的女人,自然不能舍棄夫家團圓而回娘家團圓了。有些地方還講究“除夕之夜,已經(jīng)出嫁的閨女待在娘家,會給娘家人帶來禍害的?!毖韵轮饩褪恰耙殉黾薜拈|女,決不能在娘家過除夕或大年初一決不能待在娘家”了。但是,女兒總是想娘呀,所以過了初一就可以回娘家探親了。這就是完整的倫理道德邏輯。這些習俗在中原地區(qū)特別是河南、山東區(qū)域是很講究的,其他區(qū)域則有不同。諸如山西的晉北、晉中地區(qū)多在年初二回娘家,而晉南地區(qū)則多在初三;內蒙古的赤峰地區(qū)習俗是年初三回娘家,當日打來回,不過夜;四川的瀘州地區(qū)則沒有限制,初一、初二、初三,出嫁的閨女均可以回娘家。等等,這本與大明太祖都沒有關系。說“安慶公主嫁給家境貧寒的歐陽倫,不堪忍受貧困而在除夕之夜跑回娘家過年?!币嗍峭纳x或想當然的了。姑且不論歐陽倫的祖上如何、家境怎樣,但就迎娶公主而成為了當朝駙馬都尉以后,何窮之有?明制中公主與駙馬,俸祿同郡王、府在京城里。駙馬為皇親國戚,提督要害、權傾朝野。是故,閨女(女婿)“大年初二回娘家(走丈母娘家)”習俗始自“安慶公主與歐陽倫的故事”只是現(xiàn)代版的“灰姑娘的故事”,絕對是謬傳,并不是事實。
既然三則故事均屬子虛烏有,為什么還會出現(xiàn),又為什么非要發(fā)生在大明太祖朱元璋的身上呢?余竊以為,這不但具有濃厚的傳統(tǒng)文化背景,而且也有深刻的社會政治原因。
在幾千年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什么為大?當然是天!天太抽象,所以有“受命于天”的天子。天子二格,神格為天、人格為帝,合為皇帝。所以《經(jīng)傳·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經(jīng)傳·坤卦》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实壅f話是最正確的、做事是最標準的。要使自己的話最正確、事最標準,最有影響力和可標榜性,必須讓皇帝代為去說、代為去做。用哪個皇帝呢?秦皇漢武太遠不便、可汗康乾異族不宜,只有華夏漢皇開國最后一帝 ------ 大明太祖了。況且我們每每論及相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課題時,又往往會聯(lián)想到幅員遼闊的大明版圖、大洋遠航的鄭和船隊、古代海上的絲綢之路、非洲沿岸的古窯瓷器,等等。因此,朱元璋和他的家人們就只好當仁不讓了。
當今富二代,有的上學不中用、有的工作不成器,嫌苦叫累、坐享其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逆反心理特別嚴重。父母告誡不聽、學校教育不靈,這怎么能實現(xiàn)得了金榜題名、衣冠禽獸的目標哇?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又從何說起???那就只好講個故事吧,些許有告誡與啟蒙功用。于是乎有了“臘月廿三過小年”的故事:你看人家朱元璋是窮苦出身、白手起家,千辛萬苦后、成就了大業(yè)?,F(xiàn)在的孩子們呀,上學也好、工作也罷,條件優(yōu)越、環(huán)境尚好,這要是肯努力,何愁考不上名校;又何愁不能提干當官、混個好名頭。由此推斷這“臘月廿三過小年”故事應該誕生于20年前的世紀之交或是稍后。
“大年初二回娘家”這習俗,起于何時已難有準確記載,大致應該在辛亥革命后的民國政府確定了公歷“元旦”和農(nóng)歷“春節(jié)”的具體日期之后吧。但戰(zhàn)爭年代里與饑寒交迫環(huán)境中,是很難遵行的。成為普遍認知的風俗習慣,應該是在新中國建立以后。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改革開放后,家庭富裕起來,就講究禮節(jié)了;禮尚往來多了,規(guī)矩也就有了。閨女找婆家講究門當戶對,兒子娶媳婦要求知書達理,只要是雙方自愿、相悅和睦,都未嘗不可。而怎么對待父母、公婆、岳父母,就更應有個明確規(guī)矩呀!但規(guī)矩最好是有個標桿,那就還是讓明太祖的女兒安慶公主與歐陽倫駙馬來擔當吧。
作者簡介:朱華昌,字盛軒,號衡石,山東臨淄人。濰坊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教授,山東師范大學山東地方史研究員。中國史學會山東分會會員、山東歷史學會邾國文化專委會委員,中國地名學會地名與姓氏文化專委會顧問。專著《皇明宗室宗支衍續(xù)疏》兩卷,國家圖書館收藏。系明太祖24代孫,明憲宗第七子衡恭王20世,衡恭王第二子玉田懷簡王19世。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