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怎樣發(fā)揮學生的主體
六合縣教委教研室 吳文德
在長期的思想政治課教學和教研實踐中,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這樣的現(xiàn)象:課堂上教師講的口干舌燥,學生聽的心不在焉,教師忙的不亦樂乎,學生閑的悠哉游哉,教師的投入和學生的產(chǎn)出嚴重倒掛;聽到這樣的反映:“這個問題,我已講過多遍,強調(diào)過多次,練習了多回,可變換角度,學生還是不能掌握”;有過這樣的感受;新編政治教材,學生一看就會,一講就懂,無問題可問,可考核時,學生的成績并不理想。為什么會出現(xiàn)如此狀況?究其原因,從根本上說,還在于教師把學生當成可以利用的工具和容納的容器,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F(xiàn)代教育理論告訴我們,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在教與學的矛盾統(tǒng)一體中,學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教要為學服務,教育效果的好壞,不僅取決于教師的教,更取決于學生的學,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必須發(fā)揮學生的主體,調(diào)動學生參與,那么,怎樣才能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diào)動學生參與呢?本為擬就此略陳管見。
一、培養(yǎng)興趣,使之想?yún)⑴c
科學研究表明:一個人做他感興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發(fā)揮80%以上,做不感興趣的工作,只能發(fā)揮20%。學習也是如此,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育中若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必然會刺激學生的參與欲望,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反之,則會抑制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泯滅學生的參與熱情,影響教育實效??梢娕d趣是參與的動力,成功的先導,所以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素養(yǎng)必須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興趣。
1、讓材料進課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政治課教育中,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科興趣,就要勤于積累資料,善于利用資料,將引人入勝的寓言,膾炙人口的詩歌,言簡意賅的歇后語,饒有情趣的民諺,美妙動聽的音樂,啟迪智慧的謎語,幽默省人的漫畫等融入到教育過程中,讓學生每上一節(jié)課都有新的感覺、新的發(fā)現(xiàn)、新的體驗,從而保持活躍的思維狀態(tài),強烈的求知欲望。如,在講高二哲學常識,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時,我利用阿凡提的故事,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阿凡提回答說:“在不是星期一至星期日的任何一天都可以來取”。講完故事后,我問學生財主會來取衣服嗎?為什么?在詼諧輕松的討論中完成了教育任務,使學生學的愉快,學有興趣。
2、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著名認知心理學家皮亞杰曾指出:“當感性輸入與現(xiàn)有認知結構之間只有中等程序的不適合時,人的興趣最大?!彼越處熢诮虒W中形成一種使學生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不確定的問題,由此產(chǎn)生的矛盾、疑惑、驚訝最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產(chǎn)生強烈的參與意向。如,在講高三政治常識,“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這一問題時,針對教材中“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的論斷,設置如下問題“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民主”這一逆命題成立嗎?這一疑問激發(fā)了同學們的興趣,使他們積極思考,踴躍發(fā)言,從而搞清了民主與社會主義的關系。
3、滿足學生需求,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情感心理學告訴我們,客觀事物本身不能單獨決定一個人的情感體驗,決定一個人情感體驗的是客觀事物與個體需要之間的關系。若客觀事物滿足個體需要,則會引發(fā)快樂之類的正性情感體驗,反之,則不然。學習本身無所謂苦與樂,若學習能滿足學生的需要,學生對學習產(chǎn)生樂的正性情感體驗,就能調(diào)動興趣。俗話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講的就是這一道理。因此,政治課教育要想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最根本的就是要滿足學生的精神需求,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如,一位教師在講高二哲學常識“公私觀”時,采用理論界新提出的些觀點,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道德水平分成四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大公無私,一切從集體和國家的利益出發(fā),為共產(chǎn)主義奮斗終身。這是表現(xiàn)在少數(shù)優(yōu)秀分子身上,是一種理想性的東西;第二層次是:先公后私、先人后已,并注意維護自己的正當?shù)睦?,這仍帶有一定的理想性,但已具有普遍和廣泛的社會基礎;第三層次是:謀取個從正當利益,有利則干,無利不干,遵紀守法,勤勞致富,不損人利已,不損公肥私,這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道德實踐的重要特征;第四層次是:極端自私,唯利是圖,為了個人目的不擇手段,這雖不普遍,但仍有生存和繁衍的市場。對第一層次要積極宣傳,對第二層次要大力提倡,對第三層次要積極引導予以提高,對第四層次要深入批判。這樣的教育既克服了現(xiàn)行教育內(nèi)容偏高、偏大、偏遠的現(xiàn)象,又滿足了學生“求新、求實、求真”的心理需求,很受學生歡迎,極大地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結合時政熱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理論是灰色的,生活之樹常青。政治理論大多是抽象的,教育中若照本宣科,以空對空,學生必深感苦燥乏味。而時政熱點由于在時間或空間上與學生距離比較近,信度高,感染力強,且多數(shù)時政材料一般都能與中學政治理論相聯(lián)系,并能用有關教材知識去分析,教育中若把時政熱點與教育內(nèi)容有機結合,既貫徹了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教育原則,又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因而必然會提高學生生的學習興趣。如,一位教師在講到政治常識“國際關系及其決定因素”時,利用了如下時政材料:俄羅斯和南斯拉夫這兩個歐洲國家都是美國的眼中釘。車臣共同國和科索沃分別是俄羅斯和南斯拉夫的兩個地方行政區(qū)域。前蘇聯(lián)和南斯拉夫聯(lián)盟解體后,這兩個地區(qū)的民族獨立分子趁機建立非法武裝組織同政府對抗,理所當然地遭到兩國政府的鎮(zhèn)壓。此時美國的態(tài)度是:對俄的行為表示關注,希望用和平方式解決沖突,而對南斯拉夫的行為則表示強烈憤怒,并實施軍事打擊。對類似的兩個事件,美國為什么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兩種態(tài)度?問題一經(jīng)提出,學生興趣盎然,爭論激烈,各抒已見,有人從國土面積,有人從軍事力量,有人從歷史淵源……等等方面進行分析,通過討論,學生的思路就更加清晰了,美國對俄步步謹慎,而對南步步緊逼的做法,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對手的國家力量的強弱決定的。
二、營造氛圍,使之敢參與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良好的參與意識的形成,有賴于長期的綜合性培養(yǎng)和薰陶,而民主、平等、和諧、融洽的教育環(huán)境是參與意識成長不可或缺的養(yǎng)料和氣候;只有在這樣的氛圍中,才人會有人格的自由舒展,才會有思維的活躍和激蕩,進而才有參與教育的需求舉動。而師生關系是教育實施的基礎,是教育環(huán)境的集中反映。傳統(tǒng)的操縱——依附式的師生關系,只信強制,不信自覺,只講約束,不講自由,只講嚴格,不講寬容,樂于訓導,卻不善鼓勵,樂于指正卻吝惜贊賞。教育氣氛多呈緊張、沉悶,壓抑狀。長期處于這樣的教育氛圍中,學生幾乎失去了獨立性和自主性;失去了思考和參與的自由,不僅不想,而且也不敢參與教育,因此要調(diào)動學生參與,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營造安全、自主的心理環(huán)境,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
1、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師生平等是現(xiàn)代教育理論的基本要求,也是發(fā)揮學生主體,調(diào)動學生參與的基本原則,它包含著十分豐富的內(nèi)涵,涉及教育過程的各個方面。要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作為教育主導的教師必須:①在教育思維上,還原稚化。以學生的認知方式對待學生,堅持“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的原則。在教育過程中,對學生提出一些幼稚的,匪夷所思的問題,不要簡單拒絕或置之不理,而要循循善誘,對學生回答不出的問題,不要粗暴訓斥或冷嘲熱諷,而要啟發(fā)開導。②在教育內(nèi)容上,難易適度。以學生的理解程度對待學生,堅持具體就是深刻的原則,在組織教育內(nèi)容時,講什么,怎么講,講到什么程度,不應從教師的理論水平出發(fā),從教材知識的深度上去挖掘,而應從學生的接受程度出發(fā),從教材知識的具體化上去挖掘,變抽象為具體,理性為感性,使學生愿意接受也能夠接受,真正實踐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觀念。③在教育情感上,一視同仁。不以自己的好惡為標準,堅持“有教無類”的原則,在教育實踐中,對好生不偏愛、不縱容,對差生不歧視、不苛嚴,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因材施教,分層推進,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學有所獲,學有所長,真正實踐“素質教育”的教育思想。④在教育評價上,公正公平。承認學生的個體特點和智力差異,堅持全面綜合的原則,在對學生的評價中,客觀求實、多肯定、少否定、多表揚、少批評、多看學生的優(yōu)點,少看學生的不足,變獲得為成功——給于激勵,為給予激勵——期望成功,使人人都有前進的方向,努力的目標,都對未來充滿希望。
2、建立民主的師生關系。在課堂教育中,不同角色的教師形象對學生課堂心態(tài)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國外學者通過研究,概括了四種領導方式和可能導致的課堂心理后果:
領導方式
可導致的課堂心理后果
強制專斷型
使學生屈從、推卸責任、不愿合作
仁慈專斷型
使學生依賴和屈從
放任自流型
使學生道德差、學習也差
民主型
使學生增強自信心和責任心,提高積極性
從上圖不難發(fā)現(xiàn),只有民主型的領導方式,才以營造民主氣氛,讓學生充滿自信,真正體現(xiàn)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因此,作為教師應及時轉變觀念,把自己由“知識權威”、“師道尊嚴”轉為“教學相長”:一是教育者要改變居高臨下的習慣姿態(tài),真心誠意地與學生交往和交流。二是教師要由課堂的操縱者轉變?yōu)橐龑д?,激發(fā)者和指導者;三是要淡化書本權威和教師權威,鼓勵學生自由思考,自主發(fā)現(xiàn),著力培養(yǎng)學生質疑問難和批評爭論的習慣。四是要放棄嚴格控制,統(tǒng)一要求,鼓勵個性和獨特,允許錯誤和多元思維,讓學生舒展天性。
3、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師生關系融洽度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體作用的發(fā)揮。有的教師習慣于板起面孔說教,端起架子訓人,一副正人君子模樣,雖說學生不會畏而懼之,卻一定是敬而遠之,師生關系雖不至于劍拔弩張,即也是難于和諧融洽。學生不能“親其師”又怎能“信其道”。要融洽師生關系,作為教育主導的教師必須:①關愛學生。著名教育學家展夏丐尊說過:“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就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成其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政治教師只有用良好的感情,崇高的道德去關愛學生,才能激發(fā)學生并受到學生的尊敬和愛戴,只有用發(fā)自內(nèi)的真情去打動學生,學生才會在情感上與教師產(chǎn)生共鳴,形成愛的“合流”和“交流”,從而激發(fā)學習熱情,促進主動參與。②理解學生。心理學研究表明,中學生正處于上體自我意識發(fā)展的第三個階段,即心理自我階段,其特點是獨立意識強烈,批判性增強,心理閉鎖。針對這一特點教師如若不從學生的角度去體會學生的所想所感所為,采取正確的教育方法,極易使學生產(chǎn)生逆反的心理,形成師生“代溝”,使師生關系緊張、難容,如此,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成了“水中月,鏡中花”。③尊重學生。尊重學生是教育原則和教育本質的要求。每一個學生都有其獨特的個性;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呈現(xiàn)出不同的發(fā)展趨勢和個體特征。老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和獨特的品質,把學生當作活生生的人看待,決不能凌駕于學生之上,只有這樣才能“投桃報李”,獲得學生的尊重。④誠待學生。誠待學生就是表里如一,教育中無論是表揚還是批評都要實事求是,既不夸大,也不縮小,以理服人,以誠感人,讓學生心服口服,只有這樣才能樹立起教師的威信,形成有事找教師的“向師性”,融洽師生關系。⑤走向學生。了解學生是教育理論與實踐和交接點。要了解學生,必須走向學生。只有走向學生,才能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和學習狀況,進行正確的學情分析,確定切實可行的教育內(nèi)容和方法,觸動學生的“興奮點”,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真味;只有走向學生,與學生打成一片,樂學生之所樂、愛學生之所愛、思學生之所思、錯學生之所錯,才能增進師生之間的相互了解,拉近情感距離,找準情感交流的“切入點”,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真愛,產(chǎn)生和諧的心理效應。
三、創(chuàng)設情境,使之要參與
社會心理學認為: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傳遞與交流,需要在良好的心理認同和情感共振的基礎上進行。列寧也說:“沒有人的情感就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思想政治學科,因其理論性高、抽象性強,故有嚴肅枯燥的一面,教育中,如若沒有真摯情感的投入,照本宣科,依葫蘆畫瓢,則必然出現(xiàn)聽者昏昏然的局面。使本來就缺乏情感滋潤的認識活動更像一部無潤滑劑的機器那樣,不斷地減慢運轉速度,所以思想政治課教育尢其要創(chuàng)設情境,富理于情,讓學生的認知活動在情感是進行,以情促知、以情促行,使學生情不自禁,不得不參與,不能不參與教育過程。
1、媒體——材料創(chuàng)設法。魯迅先生說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爆F(xiàn)代教育手段新穎、形象、直觀、藝術化的特點,可創(chuàng)設出悅目、悅耳、悅心的教育情境,使學生產(chǎn)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身臨其境的感受。如教學“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時,一位教師選播了三峽工程大江截流的場面,從地址的選擇,截流的時間,石料投放的順序等方面娓娓道來,優(yōu)美的畫面,動聽的音樂,波瀾壯闊的工作場景,極大的感染了學生的情緒。這一生動形象的教育情境引發(fā)了學生的愉悅情感,為學生參與教育,理解深奧的教育內(nèi)容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刺激——反應創(chuàng)設法。中學生大都喜歡爭強好勝,即喜歡表現(xiàn)自己某些方面比別人強,比別人聰明。教師可借助這一心理現(xiàn)象,撞擊學生思維的火花,用激將術挑起學生強烈的參與欲望。如一位教師講完:“人是由古猿進化而來的”后,向學生提問:“既然人是由古猿進化而來的,那么動物園進而的黑猩猩等現(xiàn)代類人猿會不會也變成人?”緊接著又說:“這個問題有一定的難度,看哪個同學反應速度最快,最先把這個問題回答出來。”頓時,教室里鴉雀無聲,學生個個眉頭緊鎖。顯然,他們在進行“刻不容緩”的思考。時間在一分一分地過去,可是卻沒有一個學生要求回答??吹竭@種情景,他又將學生一軍:“看來同學們是回答不出來了,不過我還是相信大家的能力,也許在我說完這話后,就有一個女同學搶在男同學前頭回答出來。”這一說不打緊,“唰”地一下就有十幾只手舉了起來。他一看,全是男同學的手……??傊愃频姆椒ê芏?,如小組競賽,知識搶答,小小辯論會等等,只要教師掌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善于設置情境,就一定能營造出可教學時刻,使“要我參與”變成“我要參與”。
3、以情育情創(chuàng)設法?!案腥诵恼撸群跚椤?。情動才能心動,心動才能行隨。教學中,教師是主導,教師的情感誘導是喚起學生情感的一種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正如烏申斯基所說:“教師個人的范例,對于青年人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苯處熞{(diào)動學生的情感,首先就要感動自己,做情感豐富的人。為此教師要以飽滿的激情投入教學,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情感要素,最大限度地去感染學生。使其產(chǎn)生強烈而積極的情感共振,從而把自己的教育要求內(nèi)化為學生的動機與需要,在外化為積極主動的參與行動。如一位教師在講初二法律常識,“預防和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時,播放了一位死刑犯的“現(xiàn)身說法”的錄音,然后充滿感情地朗誦了一首自己寫的詩:“聽完你的懺悔/我心中涌起苦澀的波瀾/雖然我深知滔滔江水,難洗清你的罪惡/盡管我明白正義的子彈維護的是法律的尊嚴/可我禁不住還是要對你說一聲:“謝謝”/因為你給后來的青年朋友/留下了寶貴的前車之鑒/除了死刑犯這個法律意義上的名稱/我不知該怎么稱呼你/假如你當初攀上一般違法的懸崖時/能用防微杜漸的韁繩勒住你放蕩的野馬/假如以前你滑向毛病從生的險灘時/能用法律的舵盤拔正你傾斜的船帆/你青春的青蘋果就不會被罪惡的霉菌腐爛/你生命的自由鳥就會展翅飛翔在萬里云天/你媽媽就不會發(fā)出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呼喊/你就不會被“釘”在歷史的恥辱住上接受人民的審判”……這首詩使同學樣的心潮起伏,情感激蕩,并在強烈的情感驅動下,紛紛發(fā)表各自的感想,升華了對一般違法和犯罪之間關系的認識。
4、活動——體驗創(chuàng)設法。現(xiàn)代教育理認告訴我們:人的發(fā)展是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通過活動而實現(xiàn)的。活動是連接主、客體的橋梁,是認知發(fā)展的最直接的源泉,是人的主體性發(fā)揮的集中表現(xiàn),也是其主體性發(fā)展的必要條件。因此,在政治課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情境,還可結合教學內(nèi)容選擇恰當?shù)幕顒有问?,讓學生體驗活動中的感受,使學生產(chǎn)生心理認同,以動促情,以情促行。如:在講初一心理品質“磨礪意志,做生活的強者”時,我設計了這樣的活動,先讓幾位同學上臺,兩手平伸,上身垂直,伴著我的口令做蹲起運動。開始時學生做的尚可,隨著我的口令越喊越快,時間越來越長,有的同學開始東倒西歪,堅持不住,可有的同學卻仍然堅持著……然后,我讓同學充當小記者現(xiàn)場采訪“成功者”的經(jīng)驗,“失敗者”的感受,使學生在親身實踐中,體驗到堅強的意志來源于自覺磨練。這樣做既調(diào)動了學生參與,又活躍了課堂氣氛,還使學生對知識產(chǎn)生了心理認同,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讓放結合,使之能參與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獲得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于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其核心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diào)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fā)現(xiàn)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這一理論不僅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yōu)樾畔⒓庸さ闹黧w,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且要求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yōu)閷W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引導者、幫助者、促進者。根據(jù)這一理論,教師在教學中,要提高教學效益,發(fā)揮學生主體,調(diào)動學生參與,必須給學生以“機會”,讓學生能真正參與教學的全過程。為此應當做到:
1、讓。①新知——讓學生發(fā)現(xiàn)。波利亞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自己去發(fā)現(xiàn),因為這種發(fā)現(xiàn)理解最深,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nèi)在規(guī)律、性質和聯(lián)系?!边w移理論告訴我們,學生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對后繼學習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去發(fā)現(xiàn)新問題、探求新知識。②教材——讓學生講解。課堂教學如果只是教師講學生聽,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地位,那么學生的素質肯定得不到提高,所以,對于一些適宜學生講解的教材,讓學生自己去琢磨,去探索原因,把它講出來。這樣的教學,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情緒高漲,既能使學生牢固地掌握所學知識,又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③問題——讓學生提出。提出一個問題,勝于解答十個問題。教學中,讓學生自己主動提出問題,做學習的真正主人,是確保學生主體地位的一條重要措施。學生帶著問題聽課,會更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④內(nèi)容——讓學生小結。課堂小結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讓學生自己小結,不僅能及時反饋信息,而且可以進一步促進主體性的發(fā)展。⑤方法——讓學生領悟。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良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學生要真正理解以致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問題,必須學會自己去領悟方法,形成適合自己特點的學法,唯其如此,才能提高學習效率,并為“終身學習”主動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⑥觀點——讓學生舉證。理論聯(lián)系實際是政治課教學的生命力所在。教學中在講清基本原理、觀點之后,讓學生舉例論證,不僅能調(diào)動學生思維,促進學生參與,而且能克服政治課教學中理論與實際“兩層皮”的現(xiàn)象,較好地鞏固所學知識。⑦目標——讓學生明確。目標是教學活動的方向盤和指南針,也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學生帶著目標學習,更利于主體性的發(fā)展。⑧教學——讓學生評判。教學是一種雙邊活動。教師的教是否適應學生的學,學生心中有杠枰。教師要注意廣泛征求學生的意見。這樣既發(fā)揚了教學民主,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利于教師改進教學,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2、放。①解放學生的頭腦,撕掉精神的裹頭布,使他們敢想、能想、會想,在學生的積極思考中,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思維品質、思維能力。②解放學生的眼睛,敲碎有色眼睛,使他們能看、會看,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良好學風。③解放學生的雙手、甩掉無形的手套,使他們敢干、能干、會干,把學與做有機結合、統(tǒng)一起來。④解放學生的嘴巴,拋棄無形的封條,使學生敢說、敢問、能說、能問,享受言論自由,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求索精神。⑤解放學生的時間。使他們有思考、消化、自學、求索的可能,充分挖掘學生的內(nèi)在潛力。⑥解放學生的空間。把大課堂與小課堂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到社會中去,到大自然中去開闊視野,激發(fā)興趣及前進動力。
3、留。①把讀的權力留給學生。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新編政治教材通俗易懂,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在突破重點、難點、疑點之后,留給學生讀書的時間,讓學生在讀書中梳理知識、消化內(nèi)容,使學生成為教材的駕駛者。②把議的激蕩留給學生。絲越理越亂,理越辯越明。教學中針對學生的疑點,教師應留出時間讓學讓討論、爭辯,使學生在比較中見偽劣,爭辯中明真理,升華對所學知識的理解。③把說的機會留給學生。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展示自己的觀點。這既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又利于教師檢查教學效果,發(fā)現(xiàn)存在問題,以便于工作對癥下藥,有的放矢,節(jié)省教學時間,提高教學效益。④把練的時間留給學生。教學中教師應及時對教學效果進行檢測,反饋糾正。為此應留出學生練的時間,讓學生在練中,動腦、動口、動手,鞏固所學知識,享受學習成功的喜悅。
4、換。①師生換位。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講學生聽,其弊端在于學生處于從屬被動地位,限制了學生的主動發(fā)展。針對這一缺點,在教學過程中,適當采取師生換位,如課前三分鐘,讓學生時政講演,教師點評;課中讓學生充當小教師,學生講解,教師補充提示;課后,讓學生提問,教師回答等等做法,既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又利于學生體會“臺上一分鐘,臺下半天功”的辛苦,從而珍惜教師的勞動成果,提高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②角色換位。教學中,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適時采取角色換位,以假如你是什么什么,你將怎么辦的方式,讓學生充當一定的社會角色,設身處地解決問題,既利于學生活學活用所學知識,又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彌補教學中的不足,真正做到教學相長。
五、教給方法,使之會參與
著名教育家奧尼舒說:“教師要把完成活動的方法教給學生,讓他們獨立地把知識運用于實踐,獨立去獲取知識,并補充和擴大自己的知識、技能和技巧”。因此,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素養(yǎng),使學生在課堂中真正做到動腦、動口、動手、動眼,作為教學主導的教師,不僅要讓學生能“動”,而且要引導學生會“動”,為此應努力做到:
1、在點拔中教學生“會思”。在政治課教學中,我們常常會發(fā)現(xiàn)學生思維呆板、單調(diào),缺乏思維的廣度、深度、強度和獨創(chuàng)性。面對這些現(xiàn)實,要激活學生思維,教會期學生會思,關鍵在于點拔,即排除學生的思維障礙,指明思維方向。①在點拔中提升學生思維的“深度”。面對政治課教學中的大量事例、材料,學生在思維時,往往只見現(xiàn)象,不見本質,不能由表及里,及淺及深,達不到應有的高度。此時教師應適時點拔,提升,讓學生透過現(xiàn)象,抓住本質,提高其歸納思維能力。②在點拔中拓展學生思維的“廣度”。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綜合能力,而中學生的思維往往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不能由此及彼,由陳及新,達不到一定的廣度。此時教師應及時點拔拓展,讓學生抓住一點顧及其余,提高其演繹思維能力。③在點拔中訓練學生思維的“強度”,中學生的思維往往敏捷性高,而持續(xù)時間不長,蜻蜓點水,缺乏深思熟,達不到一定的強度。此時教師應加以點拔訓練,讓學生思之深刻、全面、持久。如在講商品的二因素時,一位教師接連問了學生三個問題:商品為什么要交換?為什么能交換?交換為什么能夠實現(xiàn)?在持續(xù)地發(fā)問中,促使學生始終保持活躍的思維狀態(tài),層層深入,較好地完成了教育任務。④在點拔中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獨創(chuàng)性。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如何使學生的思維插上想像的翅膀?作為教育主導的教師,除了要注意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外,還應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方法,如發(fā)散發(fā)、聯(lián)想法,辯證批判法,移位法、發(fā)展法等等,在點拔、培養(yǎng)中提高學生思維的獨創(chuàng)性。
2、在引導中教學生“會看”。讓學生自己看書是發(fā)揮學生主體,獲取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涩F(xiàn)實中我們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學生讀書只是“小和尚念經(jīng),有口無心”效果并不明顯。書究竟咋個讀法,才讀得實在、香甜;讀得有長進、有收獲?作為教育主導的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看書方法。就政治課本而言,其具體要求和措施有:①閱讀序言,把握整體。引言概括地描述了本課要講的主要內(nèi)容,并提出了一系列要解決的主要問題。閱讀引言可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nèi)容,明確學習目標。②咬文嚼字,圈點勾畫。概念是政治課教育的重要方面,因此在學生自己看書時,教師要指導學生仔細閱讀和理解概念的精神實質,為此教師要教會學生用概念=屬+種差的方法,從內(nèi)涵和外延兩個方面去分析把握,圈點勾畫,抓住關鍵詞,重點理解。③集中力量,把握重點。新編政治教材,用不同字體區(qū)分對學生的不同要求,因此學生在看書時應重點把握黑體字所表述的內(nèi)容,弄懂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打通關節(jié)點陣字庫,如若不能理解,可結合材料,掌握觀點與材料之間的統(tǒng)一關系。④精思善問,質疑問難。古人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币虼耍x書時應努力去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由疑到悟,由悟到思,由思到釋。⑤讀有字書,識無字理??磿?lián)系生活實際、社會實際想道理,只有這樣才能收到“陽光驅霧”豁然開朗之功效,達到“善讀書惟其意,不惟其文”的境界。⑥根據(jù)小結,編擬于綱要?!吧茝埦W(wǎng)者引其綱”。學生根據(jù)小結,編擬簡明綱要,這樣就能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由面到體,形成“知識樹”做到綱舉目張,使書越讀越薄,越讀越穎悟。
3、在設疑中教學生“會問”。政治教師或多或少都有過這樣的感受,上完課后,很少學生問教師問題。從表面上看,似乎學生已掌握所學知識,可實際上卻并非如此,在表面繁榮的背后,隱藏著的是學生對知道的一知半解,對學習的被動接受。如何克服“無問題可問”的現(xiàn)象,關鍵在于教會學生質疑。古人說:“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有問必有思,有思定有疑。因此要讓學生會問,必先讓學生會疑。具體做法有:①在聯(lián)想中質疑。如學習到哲學上的價值時,聯(lián)想到經(jīng)濟學上的商品價格,可提出哲學價值和商品價值時,聯(lián)想到經(jīng)濟學上的商品價值,可提出哲學價值和商品價值是一回事嗎?②在逆反中質疑。如學到?jīng)]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時,逆反提出,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民主對嗎?③在歸類中質疑。如在學期工作總結到特別行政區(qū)享有高度自治權時,歸納出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澳門、臺灣都屬于特別行政區(qū),他們享有的自治權一樣嗎?④在推理中質疑。如在學到公民享有宗教自由時,推理出共產(chǎn)黨員、共青團員也是公民,他們可以信仰宗教嗎?⑤在遷移中質疑。如在學完對立統(tǒng)一后,造移到物質與意識也是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那么能不能說:物質依存意識呢?⑥在對比中質疑。如在學到共和制時,可提出議會制共和制和總統(tǒng)制共和制有何異同?……等等,不一而足??傊|疑的方法很多,只要教師積極引導,不斷強化,就一定能使學生的提問能力逐步提高,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4、在范例中教學生“會練”。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在教的基礎上強化訓練,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的契機,也是調(diào)動學生參與,培養(yǎng)學生“動手”的重要途徑。但要提高練的質量,必須掌握正確的方法,為此要學會處理好如下關系:①質與量的關系。練不在多而在精,在于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多而不精是事倍功半,精而不多是事半功倍,透析今日學生負擔過重,無暇主動發(fā)展,練習的多而不精,難辭其咎。②點與面的關系。練要講究角度,變換方式,同一知識點可從不同角度發(fā)展。同一問題可采用不同的原理分別論證,也可用幾個原理綜合分析論證,只有這樣才能練其一點,帶動一片,常練常新。提高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練出實效。③歸納與演繹的關系。政治課的練習,尤其是主觀題練習,很大部分無不與此有關。觀點的材料化、材料的觀點化,你來我往,交互雜陳。教學生會練就在歸納中演繹,在演繹中歸納,提高歸納與演繹的能力。④自主與強制的關系。有的教師為了完成教育任務,強迫學生訓練,學生為練而練,既沒有積極性也沒有主動性,練而不會。因此要使學生會練,必先讓其愿練,只有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學、自編、自練、自評的自主練習,才能達到“會練”的境界。
總之,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只有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生想、敢、要、能、會參與教學,并使幾者有機結合,互相促進,協(xié)調(diào)發(fā)展,才能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素養(yǎng),真正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xiàn)政治課教育的任務,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基礎知識實,適應能力強,思想覺悟高的跨世紀的一代新人。
2000年12月20日
2000年中學政治學科論文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