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暴十寒”的“暴”字,本為會意字。①是小篆的形體,表示日出雙手撥米而曬之。②是楷書的寫法。《說文》:“?,晞也。”可見“暴’字正是“曝”的古字,其本義為“曬”,如《漢書·王吉傳》中所說的“暴炙”,也就是“曬烤”之義。到了后世,在“曬”的意義上均寫作“曝”,應(yīng)讀作pù。凡是曬就必須露于外,所以可以引申為“顯露”,如司馬遷《報任安書》:“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猛烈而又緊急也可稱“暴”,如《管子·小問》:“飄風(fēng)暴雨為民害。”在古籍中常有“暴虎”一詞,見于《論語》、《詩經(jīng)》等書,若解釋為“殘暴的老虎”那就錯了。其實,“暴虎”為“無車徒步搏虎”之義。擴展閱讀一
1、3《說文》139頁。2《楚文編》510頁“襮”字偏旁。3《睡甲》104頁。4《篆隸表》448頁。
會意字。戰(zhàn)國文字作“”,從日,從出,從廾。表示雙手捧物在日下曝曬之意。小篆又從米。《說文》:“暴,晞也。從日,從出,從廾,從米。,古文暴。從日,麃聲。”“暴”是“曝曬”的“曝”的本字。《孟子·滕文公上》:“秋陽以暴之。”就是用的本義。由此引申出“暴(曝)露”、“干枯”等義。《說文·夲部》另有一個“曓”字,并云:“疾有所趣也。從日、出、夲,廾之。”亦音“薄報切”。實際上它們同從的字形并不是“出”字,而是像樹枝一類的東西。有些學(xué)者以為二者本為一字;有些學(xué)者以為夲部的“曓”是從“暴”省聲的,則又以為二字。《詩·邶風(fēng)·終風(fēng)》:“終風(fēng)且暴。”毛傳:“暴,疾也。”這里的“暴”就是“曓”的假借字。由此引申出“倉促”、“猛烈”、“暴虐”、“暴亂”、“殘暴”等義。后來兩字已經(jīng)沒有分別,都一律寫作“暴”。也假借為“虣”。《詩·鄭風(fēng)·大叔于田》:“襢裼暴虎。”指“徒搏”。還可假借為“剝”、“白”等等。(王志平)——李學(xué)勤《字源》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