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自己不夠自信;
過于注重他人的想法;
害怕被忽略,不斷重復(fù)心理建設(shè);
有求必應(yīng)型,不太懂得拒絕別人;
指望全部人都能喜歡自己;
....
以上都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特征,在電視劇《女心理師中》,職場小莫就是如此。
小莫總是害怕自己的拒絕會導(dǎo)致職場人際關(guān)系的破裂,又無法說出自己的需求、無法拒絕他人,進而接受了全部的請求。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有這樣的煩惱呢?
一方面想通過讓步來維持人際關(guān)系;
另一方面又為不能表達出自己的需求而苦惱。
1?
為什么我總是妥協(xié)
妥協(xié)與討好大多數(shù)都是討好者為了掩蓋自己的不安做出的行為,似乎只有滿足了他人的需求,自己才能從中獲得安全感。
而討好者一般不會直接表達出自己的需求,他們會用自己的行動和付出來暗示他人,期望別人也給予自己同樣的回報。
因為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和評價,討好者也常維持著正面積極的形象。
這些都是討好者內(nèi)心敏感的表現(xiàn)。
Hüther
德國腦科學(xué)家 ???
“當人們隱藏起真實的自己時,也許表面上他們獲得了成功,但他們從來沒有過幸福的生活,因為他們永遠無法放手,無法不在乎別人的看法。
他們總是感到緊張,他們必須一直不停地努力,內(nèi)心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和重視,竭盡全力用世俗的成功去填補內(nèi)心的缺愛和安全感缺失。”
2?
討好人格是如何形成的
1、沒能充分感受到“無條件的愛”
對一個孩子來說,來自父母的接納對于早期形成的自我認知起了決定性作用。
這類孩子的特點是:不必時刻尋求大人的關(guān)注,不需要努力去討好父母以此獲得安全感;
然而在另一部分孩子看來:只有自己足夠懂事,才能贏取父母的喜歡。
一個從小沒有被真正看見的孩子,必須時時刻刻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存在,這種「求關(guān)注」很容易因過度在意他人的眼光而迷失了自我。
2、自我價值感匱乏
自我價值就是你怎樣認識你自己,看待自己的價值。
很多父母為了激勵孩子都進行「嚴厲教育」,在這種不表揚、少夸獎的嚴苛環(huán)境下,孩子的自我價值感一般都很低,唯有從他人的認可和贊賞中確定自我價值。
* 比如幼年時期需要從父母的滿意中肯定自己。
3?
怎么停止「討好」
1、了解自己是否是討好型人格
每個人都希望被需要,也都會時不時的做出一些討人喜歡的行為,但這并不意味著這種行為是病態(tài)的。
了解自己很重要,意識到自己正處于病態(tài)的討好模式中,是停止討好的第一步。
我們需要明白的是:真正欣賞你的人,永遠欣賞的是你驕傲的樣子,而不是你故作謙卑和討喜的樣子。
2、試著察覺自己的需求
我們可以從一件簡單的小事開始,嘗試做一些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情。
比如換個發(fā)色、改變穿衣風格、請個長假去旅行等...
你自己的感受比別人的需求和感受更重要,這并不是自私。
討好別人而放棄自己的邊界,別人也不會因此而喜歡和尊重你,所以你需要把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擺在首位。
3、學(xué)會自我肯定
討好者缺乏的是看見自我價值的能力,如果我們總是一味地想要變成他人喜歡的樣子,那會丟失原本的自己。
而自我肯定是是一個逐漸認識,并接受自己內(nèi)心體驗、想法和情感的過程。
它能不斷提高我們的自尊,幫助我們重新評估自我,能夠比較全面、平衡、客觀地看待自己,而不會完全由社會評價系統(tǒng)、他人對自己的認可與否來評估自己的價值。
心理咨詢能給來訪提供一段安全穩(wěn)定的關(guān)系,在這種安全的環(huán)境中,來訪可以在此探索自己行為背后的原因,擺脫對于外界贊賞和認可的依賴,認識到自己作為獨立的個體也是值得被愛的。
關(guān)于討好型人格,小瑞還想說的是:
從另一個層面來看,討好型人格也并沒有那么難堪,我們也不需要為此人格焦慮。
何老師的一段話送給大家:
討好型人格從來就不是一個貶義詞,其實不是你舔著去討好,而是盡量以別人的視角為視角,這是一個奉獻型人格;
如果你能轉(zhuǎn)變自己的想法,讓自己不再糾結(jié)于討好上,你是可以變得享受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