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專屬標簽,唐代大概有三個標簽,一個是“盛世”、一個是“開放”、一個是“宦官干政”。
盛世比如貞觀之治、開元盛世;開放如武則天娶兒子李治,李隆基娶兒媳楊玉環(huán);宦官干政的事例則不勝枚舉。
說起唐朝的宦官,人們首先會想起唐明皇時期的高力士,其實小高就是名氣大一點,人家根本就不能算干政,只是皇帝的家奴。
大唐進入中晚期后,大權(quán)完全落入宦官之手,皇帝成為不折不扣的擺設(shè),天子成為宦官手中的玩偶。
其中被宦官玩弄得最厲害的,當屬唐昭宗。據(jù)史料記載,某 一天,唐昭宗像往常一樣興沖沖地上朝辦公,然而還沒等走出屋門,大太監(jiān)伸手攔住去路,非常認真地說:“陛下,太子已經(jīng)繼承皇位了,您老還是安享晚年,在屋里老老實實呆著吧。”
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唐朝歷時289年,從618年唐高祖李淵稱帝建立唐朝開始,到907年后梁太祖朱溫篡唐為止。
唐昭宗李曄(867年2月22日-904年),初名李杰,即位后改名李敏,后又改名李曄。他是唐懿宗李漼第七子,唐僖宗李儇之弟,唐朝第十九位皇帝(除去武則天和殤帝以外),也是唐朝倒數(shù)第二個皇帝。
如果對唐昭宗沒有印象,對他老爸唐僖宗肯定印象深刻,或者對“我花開后百花殺”的黃巢印象很深。
不錯,唐僖宗在任的時候,發(fā)生了轟轟烈烈的黃巢農(nóng)民起義。歷時16年的黃巢起義雖然在政府軍的殘酷鎮(zhèn)壓下宣告失敗,但是對大唐帝國的打擊是沉重的。不但所謂的盛世一去不返,而且分崩離析,走向窮途末路。
唐僖宗即位的時候,宦官干政如火如荼、登峰造極?;鹿俑烧?20年開始,到唐僖宗駕崩的888年,歷經(jīng)68年,先后有6次政權(quán)更迭是在宦官的直接操縱下進行的。
數(shù)了數(shù),有6個皇帝是宦官扶植上臺的。
唐穆宗是宦官王守橙冊立;唐文宗是劉行深、韓文約扶植,唐武宗是仇士良擁立;唐宣宗是馬元贄擁立;唐懿宗是王宗實冊立;唐僖宗是劉行深、韓文約扶植上臺的。
唐昭宗也不例外,是宦官扶植上臺的第七個皇帝。
按照封建社會嫡長子繼承的原則,唐昭宗李曄本來與皇位是無緣的。因為他是唐懿宗第七子,是唐僖宗的弟弟,怎么也輪不到他繼承皇位。文德元年(888年)二月,唐僖宗病危,接班人的問題提上了議事日程。這時候唐僖宗才26歲,屬于英年早逝,兒子才十歲左右。
如果是和平年代,10歲完全可以當皇帝,在太后和大臣輔佐之下慢慢成長。而當時朝廷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黃巢起義之后,軍閥遍地,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大大下降。在此情況下,如果讓幼子登基,唐朝將會死得更快。
因此,只能破例讓皇帝的弟弟接班。
最初大臣打算讓皇弟吉王李保繼承皇位,但是宦官楊復恭不同意,堅持要立唐僖宗同母弟壽王李杰(唐昭宗)。
楊復恭之所以擁立壽王李杰,當然是一直以來唐朝已經(jīng)形成了宦官自行廢立的潛規(guī)則。再說了,誰擁立皇帝誰就是最大的受益者。唐僖宗本來就是宦官手中的傀儡,加上這時候他已經(jīng)病入膏肓、已經(jīng)不能說話,只能點頭表示通過。
于是,在文德元年(888年),天上掉下來餡餅,砸住了壽王李杰。
文德元年(888年)三月,僖宗撒手人寰,遺詔命太弟嗣位,改名為敏。李敏當即在哥哥的靈柩前宣誓就職,是為昭宗。
對于他的上臺,最高興的莫過于宦官中的帶頭大哥楊復恭。道理前面我們已經(jīng)說過,唐昭宗是楊復恭扶植的,能不對他感恩戴德、言聽計從?
再說了楊復恭的勢力雄厚,不是等閑之輩。楊復恭是樞密使楊玄冀的養(yǎng)子,權(quán)宦楊復光的堂兄,其家世代權(quán)宦,也是不折不扣的宦二代。
他從小進入內(nèi)侍省,長大后深受皇帝信任,經(jīng)常出監(jiān)各鎮(zhèn)軍隊,也立下了不少戰(zhàn)功。先是因參與鎮(zhèn)壓龐勛起義有功而升為宣徽使,后來又平定了朱玫之亂,擔任了左神策中尉,封魏國公。
唐昭宗剛上任的時候,楊復恭掌握著禁軍,勢力如日中天。
這時候的楊復恭極為得意,無論怎么講,皇帝都要依賴自己,他能不高興嗎?可是他高興得太早了,唐昭宗可不是省油的燈。
唐昭宗雖然是宦官扶植上臺的,但不是泛泛之輩,有理想、有抱負、有魄力。面對哥哥唐僖宗留下的爛攤子,唐昭宗很想力挽狂瀾、勵精圖治,挽救奄奄一息的大唐王朝,不想當敗家子,得過且過。
其實在昭宗沒有上臺的時候,已經(jīng)深感宦官干政的危害,他登基之后暗下決心,一定要挖掉宦官這顆毒瘤,否則的話,唐朝江山就難以穩(wěn)固。
此時的宦官頭目正是力排眾議、擁立昭宗即位的楊復恭,是昭宗的恩人,但是昭宗不像他的哥哥僖宗依賴宦官田令孜那樣,依賴對自己有恩的楊復恭。
當然,昭宗表面上對楊復恭還是要客客氣氣,但只是表面文章,拿雞毛蒜皮無傷大雅的事問問他。真正遇到事情,昭宗還是更看重宰相的意見。
而且昭宗還在背地里跟大臣們團結(jié)一起,商討如何制約宦官權(quán)力,慢慢將權(quán)力從宦官那里收回??墒菞顝凸Υ藳]有保持足夠警惕,依舊自以為是,肆意妄為,對朝政指手畫腳。
比如昭宗想安排自己的舅舅王瓌出任節(jié)度使,因遭到楊復恭的反對而沒有如愿。江山本是皇帝的,皇帝哪怕是安排一條狗當官,大臣也不能橫加干涉,楊復恭顯然太狂妄了。
不僅如此,楊復恭繼續(xù)作死,假裝提出同意王瓌出任黔南節(jié)度使,然后讓親信在王瓌就任的途中,將其一家老小全部謀殺。
楊復恭自以為自己做得天衣無縫,可還是被昭宗知道了。昭宗雖然沒有東廠西廠和錦衣衛(wèi),但是情報系統(tǒng)還是非常發(fā)達的,這樣大的事豈能瞞得過皇帝?
得知真相之后,楊復恭的好日子到頭了。
無論從個人恩怨,還是從大唐江山考慮,楊復恭都成為昭宗要打倒的最大敵人,要清除的最大障礙。
可是楊復恭已經(jīng)尾大不掉,直接清除,弄不好還會惹禍上身。對楊復恭這個大老虎,只能智取。
昭宗采取借刀殺人之計,對楊復恭的干兒子楊守立進行拉攏,分化瓦解他們。
楊守立勇武過人,有兩把刷子,而且此人也像呂布一樣,是個見利忘義的家伙,果然跟干爹開始對著干起來。
大順二年(891年)八月,昭宗果斷解除楊復恭手中的兵權(quán),將其調(diào)離京城,讓他到鳳翔去當監(jiān)軍。
楊復恭對于這一決定意見很大,他拒不服從調(diào)令,上書提出要回家養(yǎng)病。此建議正好中了皇帝的下懷,唐昭宗將計就計,下令免去他的官職,讓他告老回家,就像崇禎對待魏忠賢那樣。
楊復恭索性破罐破摔,派自己的心腹張綰,將朝廷派來宣布詔旨的使臣直接干掉。
乖乖,性質(zhì)這樣就徹底變了,楊復恭跟唐昭宗徹底翻臉,成為朝廷通緝的逃犯,只能躲藏到商山。
他要是一直潛逃也就罷了,興許還會安度晚年,但是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一直成為焦點的楊復恭怎么能忍受寂寞,開始蠢蠢欲動起來。
他和另一個養(yǎng)子楊守信,以及侄子、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楊守亮暗中勾結(jié),煽動楊"積粟訓兵,不要進奉中央",公開抗衡朝廷。
你一定會說,唐昭宗既然拿掉了楊復恭,為什么不除掉其養(yǎng)子和侄子?
前面交代過了,到了唐僖宗時期,中央政府控制力下降,地方政府都被軍閥控制。唐昭宗剛剛上臺,這一局面還沒有改變,因此沒有精力和能力收拾楊復恭的親信。
一旦皇帝騰出手來,這兩個人應(yīng)該也不在話下。
楊復恭的陰謀活動很快被上報到中央,昭宗大怒,當即降旨命天威都將李順節(jié)、神策管軍使李守節(jié)率兵前去將楊復恭捉拿歸案。
894年,逃亡華州的楊復恭等黨羽落入法網(wǎng)。唐昭宗本來念著他的擁立扶植之恩,不忍處死他,只是將他關(guān)進大牢。但是楊復恭在獄中口出怨言,意思是說皇帝忘恩負義。
唐昭宗怒不可遏,索性將楊復恭處死。至此,將朝廷搞得烏煙瘴氣的大宦官退出歷史舞臺。
雖然唐昭宗除掉了楊復恭,但是宦官并沒有根除,沒有了楊復恭,還有“李復恭”,“張復恭”。當時擁立唐昭宗不是楊復恭一個人的功勞,還有個大宦官劉季述也是幕后推手之一。劉季述一看昭宗對楊復恭下手,自己兔死狐悲,有了危機感,覺得下一個倒霉的肯定是自己。
于是劉季述決定先發(fā)制人,聯(lián)合右軍中尉王仲先、樞密使王彥范、薛齊偓等宦官密謀發(fā)動一場宮廷政變,打算擁立太子為帝,讓唐昭宗靠邊站,當太上皇。
槍桿子里面出政權(quán),自古如此,有了忠于自己的強有力的軍隊,還怕不能成功?
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十一月,劉季述趁昭宗正在呼呼大睡的時候,率領(lǐng)禁衛(wèi)軍,發(fā)動了宮廷政變,尊奉小太子繼承帝位。
第二天早上,昭宗起床后,洗漱完畢,衣冠楚楚、精神煥發(fā)地前去上朝。還沒有出門呢,宦官劉季述掀簾進來了。
“皇上,您這是到哪里去?”劉季述明知故問。
“廢話,上朝啊”,昭宗沒好氣地說。
“皇上,為了您的身體健康,從今天起,太子已經(jīng)開始辦公,唐朝進入新時代,您就在家享清福吧。”劉季述陰陽怪氣地說。
朕今年才33歲,就要朕退休,玩什么游戲?昭宗一聽,怒發(fā)沖冠,他正要發(fā)作,看見了劉季述身后全副武裝的士兵,那些人全都對自己怒目而視。
昭宗像泄氣的皮球,癱軟在地上。就這樣,唐昭宗陰溝里翻船,稀里糊涂地被剝奪了權(quán)力,隨后,劉季述陳兵逼迫百官,接受了既成事實,扶植太子李裕登基。
唐昭宗自然不能像祖宗李隆基那樣悠閑自得當太上皇,而是被囚禁起來,像明英宗那樣,關(guān)在一個院子里,任何人不能進出,飲食則是從墻上挖的小窟窿往里遞送。
劉季述雖然囚禁昭宗,擁立太子,獨攬了朝政,但是依舊危機四伏。因為地方藩鎮(zhèn)不服,紛紛譴責劉季述搞政變。
這時候,朱溫(朱全忠)站了出來。
朱溫出生在碭山縣,黃巢起義的時候他曾經(jīng)起兵響應(yīng),后來看黃巢大勢已去,就背叛了黃巢投靠唐朝,被賜名朱全忠。
由此可見,此人跟呂布一樣,是個倒戈將軍,極端的利己主義者,沒有什么忠君愛國的底線。
朱溫靠鎮(zhèn)壓黃巢起義起家,手握重兵,是軍閥中的佼佼者。
宦官發(fā)動政變,全國軍閥不服,朱溫看到這一千載難逢的機會,決定領(lǐng)頭鏟除宦官,下一個大賭注,為奪取唐朝江山做準備。
天復元年(901年)正月,在朱溫和宰相崔胤操作下,昭宗復辟,劉季述一伙被鏟除。
復出后的昭宗已經(jīng)今非昔比,政治威望喪失殆盡,大權(quán)旁落,成為漢獻帝第二,被迫遷都洛陽,成為朱溫攜天子令諸侯的工具,連自己身邊人的安全都不能保證,朱溫想什么時候殺就殺。
復辟之后的昭宗,跟被軟禁的時候沒有什么兩樣,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即使這樣,朱溫也不答應(yīng),他想殺了昭宗,省得別人再利用他做什么文章。
畢竟軍閥混戰(zhàn),誰都想當皇帝,要是有個人打著清君側(cè)的名義討伐自己,那可就太被動了,如果昭宗一死,對外宣布死亡,不是一了百了?
天佑元年(904)八月十一日壬寅夜,37歲的昭宗正在皇宮安歇,朱溫的手下蔣玄暉和史太帶領(lǐng)一百多人深夜來到宮殿,要了這位傀儡皇帝的命。
昭宗一死,唐朝土崩瓦解,朱溫又扶植了立昭宗兒子李柷為帝,即唐哀帝(又稱昭宣帝)。
天佑四年(907年),朱溫迫不及待,通過禪讓的形式奪取了唐哀帝的帝位,代唐稱帝,建國號梁,史稱"后梁"。
到此,唐朝成為歷史。
縱觀昭宗的一生,他躊躇滿志,很想有番作為,振興唐朝。然而大唐氣數(shù)已盡,支離破碎,積重難返,兵權(quán)被藩鎮(zhèn)控制,他們個個都野心勃勃,想取而代之。昭宗也獨木難支,他所做的,只是勉強使大唐多存在了幾年罷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