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中國父母早早就開始做準備了。
從最開始的早教啟蒙班、到幼兒園時的各種興趣培養(yǎng)班、再到幼升小的幼小銜接班……一個都不會落下
說實話,作為父母,肯定也希望孩子能擁有一個幸福快樂的童年。但是,現(xiàn)實就擺在這里,好的教育資源那都是拼出來的,哪里有悠悠閑閑坐著等的啊,稍微放寬點心那很有可能就徹底落下了。
不知道媽媽們有沒有聽說過這句話:「三年級是個坎」
有些小孩明明一二年級成績很好,但一到三年級,就開始往下滑,提前補的功課都不管用了。反而有些沒上過幼小銜接班的小孩,三年級后成績一路飆升。
其實,早在上個世紀末,早期教育專家就發(fā)現(xiàn),真正能預測孩子未來學習成績的是「入學準備」( school readiness )。
「為了學內容去私立幼兒園」、「大班去上幼小銜接班」并不能提高孩子的入學準備水平,剛開始成績好也只是暫時的假象,遲早會暴露出問題的……
到底怎么樣才能實打實地提高孩子的入學準備呢?為此,早期教育專家研究了幾十年,發(fā)現(xiàn)了不少有意思的現(xiàn)象……
了解過幼小銜接的家長們肯定都知道,幼小銜接其實就是為了上小學做準備,入學準備從字面意思來看也是在為入學做準備,那這倆究竟是不是在講同一個事情呢?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知道入學準備( school readiness )是什么?「入學準備」指的是個體為了能夠從即將開始的學校教育中受益所需具備的各種關鍵特征或基礎條件。
說白了,入學準備就像是一個收藏夾,里面涵蓋了所有能讓孩子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拔尖的優(yōu)秀品質。所以說,當我們提到入學準備時,實際上就是在說那些能促使孩子學習成績良好的關鍵品質。
研究發(fā)現(xiàn),注意力、自我調控、精細動作、情緒與社會性……都與孩子以后的學習成績密切相關。相反,那些家長們最關注的拼音漢字、加減乘除對孩子以后的成績幫助并不大。
嗯嗯,可以這樣理解。不過要注意的是,這樣理解的前提是我們對「入學準備」和「幼小銜接」都有科學合理的認識。但是,目前家長們對幼小銜接還存在很多誤解,更不別說還不熟悉的入學準備了。
(1)幼小銜接/入學準備從大班開始?
入學準備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家長們似乎對什么時候開始做準備存在誤解:
很多家長在孩子上大班后,就開始張羅著給他報幼小銜接班。先不說報幼小銜接班有沒有用,其實這個時間點就是不合理的。
入學準備可不是簡單地學學語文、數(shù)學就可以了,它還包括學習習慣、學習態(tài)度、學習興趣、社交能力、情緒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等等的培養(yǎng)。顯而易見,一兩個學期的幼小銜接班是不可能完成這么浩大的工程的。
因此,早期教育專家建議,入學準備越早開始越好。
(2)幼小銜接/入學準備 = 幼小銜接班嗎?
一提到幼小銜接,家長們就會想到幼小銜接班。但是,上了幼小銜接班,并不意味著孩子就能做好幼小銜接。現(xiàn)在市面上的幼小銜接班大都是以學習知識為主,把「學會 XX 個字」、「學會 XX 以內的加減法」做為宣傳的噱頭。
事實上,比學會這些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品質和社會適應能力。如果讓以知識學習為重點的幼小銜接班占據(jù)孩子的時間,其實是得不償失的。這種就相當于「特效藥」,只能在短期內起作用,長期來看,并沒有多大用處。
(3)公立園整天在玩,是不是就做不好入學準備?
談到公立園,媽媽們最困惑的就是公立園不教知識,整天就帶著孩子玩,這能學點啥啊?
這背后其實是在思考:
「入學準備真的就只能靠教知識嗎?」當然不是!
「就不能讓孩子在自主、有趣的活動中做好入學準備嗎?」當然能!「游戲化教學」就是讓孩子在玩耍中做好準備。
公立園就是秉持著這種理念在教育孩子,孩子玩的游戲其實是老師精心設計的學習活動。
只不過公立園水平也有高低,有些公立園真的就能讓孩子在玩中學,有的公立園的教學水平令人堪憂,讓孩子不僅啥也沒學會,還玩得不開心。
所以,公立園做得好不好不是「游戲化教學」這種理念出問題,而是這所公立園本身的水平有問題。
入學準備究竟要準備些什么?那些能讓孩子學習成績好的關鍵品質又是什么?只有了解了這些,家長們才能「對癥下藥」,真正幫助孩子做好準備。
但是,調查發(fā)現(xiàn),家長們對這些問題并不了解:
有的家長認為提前學點知識技能是最好的,反而忽視了更重要的學習習慣、學習態(tài)度的培養(yǎng);有的家長只關心學習表現(xiàn),卻不知孩子的社交能力也會影響他們是否能適應小學生活……
為了幫助家長們更好地認識入學準備,我將入學準備分為「身體準備」、「學習準備」、「情緒和社會性準備」三個部分來逐一介紹。
說到身體準備,家長們可能要納悶了:「現(xiàn)在的小孩,哪個不是家里的掌中寶,一日三餐營養(yǎng)豐富得很,哪里還需要怎么準備??!」
如果家長們這樣想,那可是有問題的,身體準備可不僅僅是身體健康、營養(yǎng)均衡噢。
來來來,家長們思考一下:
(1)您家孩子每天能保證 2 個小時左右的運動嗎?
每天兩小時,真的有必要嗎?很有必要!
研究發(fā)現(xiàn),每天都能進行足夠運動的孩子不僅身體素質好,還會有很好的情緒控制能力和注意力。
(2)您家孩子能正確地握筆?并規(guī)范書寫嗎?
家長們最容易忽略的就是孩子手部肌肉的發(fā)展,這直接關系到孩子能不能好好地寫字。有些孩子寫一會兒字就喊累,這并不是孩子在找借口,很有可能是真的累了。
小肌肉發(fā)展不好的孩子不懂得如何握筆,如何發(fā)力,用錯了發(fā)力點,自然就會越寫越累。寫得累了,自然就提不起興趣學習了,看到作業(yè)就害怕。
學習準備對家長來說是既熟悉又陌生。一方面,家長們最熟悉的語文、數(shù)學的確是學習準備中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學習準備中最重要的「學習品質」對家長來說卻是最陌生的。
(1)知識技能
與一年級入學密切相關的技能就是前言語技能與前數(shù)學技能。
前言語技能包括:傾聽能力、口語交流能力、對符號和字詞的辨識性、喜歡閱讀與聽故事、模仿寫字。
前數(shù)學技能包括:數(shù)與量的概念、數(shù)字的計算、測量方式的運用、時間概念與錢幣概念、圖形的識別、空間方方位、比較、分類與配對。
(2)學習品質
研究表明,學習品質比認知水平對入學準備的預測力更高,且學習品質與認知水平有高度的相關性。
也就是說,學習品質優(yōu)良的孩子以后的成績會逐漸超過那些本來知識基礎好的孩子。并且,學習品質優(yōu)良的孩子會主動地學習新知識,盡管他們沒有上幼小銜接班,但他們的知識基礎也不會差到哪里去。
早期教育專家發(fā)現(xiàn),那些能促使孩子成績良好的學習品質有:主動性、目標意識、專注程度、獨立性、想象和創(chuàng)造力、抗挫折能力、堅持性和好奇心。
越來越多研究發(fā)現(xiàn),情緒和社會性發(fā)展對于孩子未來的成功至關重要。
(1)社會適應
在幼兒園,老師既是教學老師也是生活老師,對每個孩子都很關心、也不緊盯著孩子的學習成績。孩子想去廁所就能去,也不用坐著上三四十分鐘的課……
進了小學,規(guī)則又多、老師也相對嚴格,孩子還要背負成績和作業(yè)的壓力……
社會適應能力強的孩子往往能順利跟上,適應能力不強的孩子會焦慮、緊張,甚至是恐懼,這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效果。
(2)人際關系
「是否具備社交能力」對于剛入學的孩子來說很重要,這決定孩子能不能和身邊的同學友好交往,能不能和老師正常溝通。
小學對于孩子來說是一個新環(huán)境,適應新規(guī)則、新作息本身就很有挑戰(zhàn),如果和身邊的同學、老師還相處不來,會更讓孩子沒有安全感、缺乏自信。
(3)情緒調節(jié)
情緒調節(jié)是孩子保持良好成績的基礎。試想,如果孩子剛開始上小學時,遇到點問題就垂頭喪氣:作業(yè)太難就不想寫,今天被老師批評了幾句就不想上學……那這樣的孩子能學好嗎?
除了消極情緒的緩解,情緒調節(jié)還包含積極情緒的調控:如果孩子剛做完體育活動或課間游戲,非常興奮,坐也坐不定,心里就想著什么時候能下課再去玩會兒游戲……這樣也是學不好的。
入學準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入學準備涉及方方面面,看起來很復雜,都不知道從何下手……究竟怎么樣準備才是有用的呢?
大運動指的就是跑跑跳跳的活動。家長要盡量保證孩子每天都能有兩個小時左右的大運動。
小運動指的是手部活動,這與寫字密切相關。不過手部肌肉練習不只有練寫字,還可以讓孩子拿筆隨意圖畫,玩橡皮泥,抓豆子,拼積木等一系列涉及到抓、捏、壓、拔等等手部動作的小游戲。
相比于專門學科的專門學習,活動是一種綜合性的學習,孩子在各種各樣的活動中無形間掌握了很多技能。
(1)人際交往活動
人際交往活動是培養(yǎng)孩子社交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塊玩時,家長們也可隨時滲透一些社交小技巧,一來二去,孩子的社交能力自然就增長了~
(2)擴展視野的活動
博物館、自然館、旅游、夏令營、展覽、課外興趣班……都是孩子擴展視野的好機會。孩子見得多了,聽得多了,自己的經(jīng)驗越豐富,學習新知識就會學得越快越有勁。
這些大大小小的活動其實無形之中就是在培養(yǎng)孩子的主動性、目標意識、獨立性、想象和創(chuàng)造力、堅持性和好奇心。
并且像旅游、夏令營這種長時間的活動還能提高孩子的適應能力,適應能力好的孩子去到一年級會更少出現(xiàn)問題行為。
知識基礎包括常識和學科知識,有一定的知識基礎的孩子去到小學會學得更好。
常識看起來簡單,但很多小朋友到一年級后,常常因為不懂「怎么裝水」、「怎么整理書包」等等產生適應問題。這就要求父母在家可不要包辦一切,要鼓勵孩子獨立完成生活任務,多多參與家務勞動,多多與外界接觸。
學科知識其實就是語文、數(shù)學,不過這可不是鼓勵家長們報幼小銜接班噢,幼小銜接班不都是利大于弊的,家長們可要慎重考慮。其實,在家也能讓孩子學語文、學數(shù)學。
不過,共讀可不是家長讀,孩子聽這么簡單。
一開始可以讓孩子看圖猜意思,讀幾遍后可以問問孩子這個故事在講什么,孩子理解故事后還可以讓孩子改編一下結尾或者續(xù)編。
當孩子形成獨立閱讀的能力后,還可以變成「孩子讀、媽媽聽、媽媽問」。
(2)無時無刻不數(shù)學
其實,學數(shù)學不一定要拿著數(shù)學練習題,在生活中也可以隨時隨地學數(shù)學,家長們要善于利用生活場景來滲透數(shù)學常識。
當媽媽做晚飯時,媽媽可以讓寶寶幫拿四個雞蛋、兩根蔥、五個肉丸,這樣孩子就逐漸學會數(shù)與量的概念。
去餐館吃飯時,可以問問寶寶前面還有幾個人在排隊呢?我們還要等多久呢?這時就是孩子學習排序和時間概念的好機會。
家里一起吃水果時,可以讓孩子來分配,五個人,十個山竹,怎么分好呢?
去超市時,可以和孩子約定「你就只能買十塊錢的零食噢」,看看孩子怎么去看價格表,怎么進行加減運算?
教育從來不是件輕松的事情,即使是對于教育學家來說,也無法游刃有余。一個小小的名詞「入學準備」,背后牽扯的東西是極其復雜的。但越是復雜的東西,越需要家長沉下心來慢慢啃。同時也要給孩子多一點耐心,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教育不是即刻見效的。
相反,那些宣稱立即見效的教育方法反而是家長需要警惕的,是真的有用呢?還是只是誘人的假象呢?
文章來源于互聯(lián)網(wǎng)或微信,用于公益性地提供,兒童培養(yǎng)知識,如有異議請隨時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