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寧強(qiáng)縣的從青木川去漢中勉縣,用時約3.5小時。首先參觀了位于國道旁邊的陽平關(guān)古城。勉縣重點(diǎn)打卡的是參觀武侯祠和武侯墓,正好武侯祠就在縣城西端的武侯鎮(zhèn),距離陽平關(guān)古城800米左右,也是在國道108旁邊。
勉縣(漢中)武侯祠就在勉縣城西,與武侯墓隔漢江(古沔水)遙遙相峙。諸葛亮作為蜀漢丞相,生前曾被封為“武鄉(xiāng)侯”,死后又被蜀漢后主劉禪追謚為“忠武侯”,因此歷史上尊稱其祠廟為“武侯祠”。
諸葛亮死后,蜀人十分思念他,士大夫朝議紛紛勸諫劉禪為諸葛亮立廟,公元263年,即諸葛亮死后第29年,劉禪于是下詔于沔縣(今陜西勉縣)建廟,這是最早的一座武侯祠。
西漢在此建沔陽縣,明朝改稱沔縣,后來考慮到“沔”字太生僻,1964年用同音字改成了勉縣,一直沿用至今。詩中“典午”指的是司馬懿,陸游在詩末尾說,世間一般讀書人哪里能建下諸葛亮這樣的赫赫功業(yè),不知諸葛亮當(dāng)年在這讀書臺上到底讀了些什么書,使他有了那樣的非凡才略。明朝建立后,特別是勉縣武侯祠搬遷到漢江之北、官道路旁之后,名人在此留下墨跡的便多了起來。
現(xiàn)在的勉縣武侯祠所在地是諸葛亮北伐時在漢中的丞相行轅府舊址。
一進(jìn)武侯祠山門,是一個樂樓廣場,一座清代樂樓位于廣場北部。這是古代專為祭祀諸葛亮?xí)r演戲而建的,所以也可以叫“戲樓”。樂樓廣場的南側(cè),一座高大雄偉、氣勢非凡的木牌樓矗立在中軸線上,上書金字“漢丞相諸葛武鄉(xiāng)忠武侯祠”。
這座牌樓初建于明萬歷十九年(1591年),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果親王重修。牌樓背面的匾額上題寫“天下第一流”,想是稱頌諸葛亮為天下第一謀士吧。牌樓前這條東西向、鋪著花崗石的道路,據(jù)說便是當(dāng)年的蜀道之一、由漢中往來蜀地的主要道路“金牛道”。在古代,行人至此則“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以示對諸葛亮的崇拜和敬仰。
牌樓之后便是琴樓,大概是根據(jù)《三國演義》中描寫的諸葛亮設(shè)空城計嚇退司馬懿十萬大軍的故事所建。據(jù)說“空城計”發(fā)生在勉縣。
琴樓的兩側(cè),為鐘鼓樓。
這里的鐘鼓樓方位不同于傳統(tǒng)的鐘鼓樓,一般東面為鐘樓,西面為鼓樓,取晨鐘暮鼓之意。這里的鐘樓位于西面,而鼓樓位于東面,意為諸葛亮不忘北伐,統(tǒng)一漢室,故而西鐘東鼓。
穿過琴樓是戟門,它是歷代排列兵器之所,兩側(cè)懸掛著名法家于右任先生的題聯(lián):“此處始終關(guān)大漢,何年將相似先生”,說明了孔明在蜀漢政權(quán)中的重要地位。后面是祭祖諸葛亮的大殿,正中的神拿中是諸葛亮的塑像。右手扶古琴,左手持兵書,塑像旁邊為侍立的琴童,神龕下兩側(cè)分別為侍衛(wèi)關(guān)興和張苞,大殿上懸掛書有“忠貫云霄”四字的愿額,是嘉慶皇帝親題。大門兩側(cè)有聯(lián)道:“未定中原,此魂何甘歸故土;永懷西蜀,飲恨遺命葬定軍?!贝寺?lián)道出了諸葛亮臨終時的曠古遺憾。
大殿后為祟圣祠,又稱寢宮,古代宗廟分為兩部分,前面的叫廟,后面的叫寢,一般稱其為“前廟后寢”或“前堂后寢”。寢宮東南邊是琴臺,世傳諸葛亮在世時曾在此撫琴。大殿兩側(cè)有東、西回廊院,東院有一株“旱蓮”,已有四百余年的歷史,非常珍稀。它屬于玉蘭花的變種,類似蓮花,因花開在三月,又稱其樹為“應(yīng)春樹”。旱蓮花已被漢中市政府確定為漢中市“市花”。
西院有一處墨林,碑廊里除了碑刻,還有三國人物雕像。
武侯祠的最后面是觀江樓,登臨之上,南面遠(yuǎn)眺杜家山和定軍山,西面遠(yuǎn)跳陽平關(guān)。說是可以俯瞰漢水兩岸,但是江是觀不到了!看到的只是新建的三國古城。。。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