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2017-09-05 中國教育在線 EOL
文丨陳志文 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
1
這個話題是永恒的話題,也是永遠充滿爭議的話題。在很長的時間里,我們完全被理論正確所占據(jù),被一些專家與名人誤導,體罰被貼上最落后野蠻教育的標簽,一些名人名家也經(jīng)常說「體罰是最無能的教育」方式,以致國家在法律層面都嚴格要求,禁止一切體罰以及變相體罰。
我承認有一輩子不打孩子的父母,我也承認有一些沒有打孩子也很成功的人,但我想說,這些都是極個別的例子,沒有代表意義、現(xiàn)實意義。
對于絕大部分家長,我更想旗幟鮮明地說:當然要打,可以打!但打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體罰與打,都是教育孩子必要的懲戒手段,不應該禁絕,只是,不宜輕易去用而已。
在全世界范圍去看,必要的懲戒,包括體罰在內(nèi),都是孩子教育中必然的一種手段,尤其是精英教育,也就是對自己期望很高,或者定位很高的人群,普遍存在。
2
2012年,在舊金山轉機時,無意間買了一份時代周刊,一篇討論體罰的報道《spanking in the schools》,讓我第一次深刻認識到spanking 這個詞的本質含義,突然醒悟到,世界上很多基本道理是一樣的。
美國打孩子的板子,和我們的戒尺是如此相似。我也第一次意識到,我和很多中國家長,實際上完全被很多專家所蒙蔽,甚至是欺騙了。
至今,美國仍然有 19個州,在法律層面支持或允許體罰,體罰也在英美很多私立或者說貴族中學普遍存在,包括關黑屋子(禁閉),打板子等等。包括伊頓公學在內(nèi)的很多英聯(lián)邦的貴族學校里,鞭笞仍然是學校的懲戒手段,有些甚至直接掛在教室里。
一位在澳洲的同學談起此事,也頗有同感,對于一些一知半解的專家說法非常不以為然。他家隔壁是一家祖籍德國的澳洲人,一旦他們家拉起窗簾,大家就知道家里開始收拾兒子了。
古人說,棍棒底下出孝子。我們曾經(jīng)大力批判這一說法,但今天看,顯然有其道理,就如祖宗留下的很多老話一樣。
3
體罰最現(xiàn)實的意義,就是從小給孩子立好規(guī)矩。家教最基本的黃金規(guī)則也是先嚴后松,逐步放開,最后就可以放心放手了,這也是家教的基本原則。
因此,一開始的規(guī)矩至關重要,所謂 3 歲看小,7歲看老。很多反對體罰的專家名人,經(jīng)常說的理由之一就是你可以給他講理???
第一,在很多時候,我們是無法解釋或者講清楚的。比如面對一個一兩歲,兩三歲的孩子,在不恰當?shù)膱龊洗罂薮篝[;還有一些是基本教養(yǎng)問題,比如等長輩吃飯才可以動筷子之類,家長給其講道理,是講不清楚的,一巴掌下去,或者其他的嚴懲,一次就見效果,下次就再也不敢了。
同理,一個兩三歲的孩子去摸電插孔,你給他講電如何可怕會電死人,不如一巴掌下去讓他遠離電門。在一些重要的問題與原則上,無法講清楚,或者環(huán)境所迫,最好的方式可能就是「一巴掌」。
需要提醒的是,為了立規(guī)矩采取體罰與懲戒是必須的,只是對孩子的規(guī)矩不能太多、太細,只能是一些基本的大原則。很多父母要求太多了,甚至不合適,不合理,體罰也就失去了最原始的意義,孩子也做不到。
第二,一巴掌,也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界限。古人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本質是講對長輩,對位置的尊重尊敬。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這一巴掌,實際也是在提示提醒著之間的區(qū)別與責任,而不僅僅是對錯。
與此相關,我非常反對一些人所倡導的「無原則地與孩子做朋友」這種說法。
父母與孩子之間,永遠是有區(qū)別的,也承擔著不同的責任,家長無條件地與孩子做朋友,必然導致孩子的一個錯覺:與任何人都是平等的,父母對了才聽,父母不對就可以不聽,缺少了對父母基本的尊重,尊敬,最后也必然或容易導致對其他人的無禮。
事事講一個道理,講對錯,而不會因為年齡,職階的差異,給予最基本的尊重。我經(jīng)常反問一些人,你進入社會后也動輒要跟領導講理嗎?
第三,也是很重要的隱性價值,就是淬煉與揉搓。父母的體罰可能是有道理的,是對嚴重錯誤的懲處,也可能就是情緒沖動的結果,讓你委屈、憤懣,但這恰恰卻給你提供了最好的「淬煉」,這世界從來就不是應該的,從來就不是完全講理的,也從來就不是順心如意的。這對于成長的價值,絕不是肉體的痛苦能體現(xiàn)出來的。而這一點,恰恰是現(xiàn)在孩子最欠缺的,一點挫折委屈都受不得,動輒離家出走,上吊自殺。我經(jīng)常開玩笑說,如果從小就這樣揉搓著長大的孩子,不要說跳樓,推都推不下去。
4
同理,我也支持家長在老師對孩子的體罰中抱有寬容心。有一次,一個朋友憤怒地找我說,兒子在學校被老師打了,希望我?guī)椭业较嚓P的人與機構,嚴懲這個老師,在全校大會上給他兒子道歉,并給與處分。
我問他目的,他說,為了讓兒子能昂首挺胸地走進學校。我告訴他,想聽真心話嗎?如果想聽,馬上備上一份厚禮,到學校去感謝這位老師,你要知道,在北京上海這種地方,老師打一個孩子,是冒著丟飯碗的勇氣的。沒被逼到一定份上,老師是不會輕易舉起手的,也就是說有必打之處。
更何況,你還希望孩子未來能繼承你的大業(yè),首先他就需要能吃得了苦,承得起壓力,受得了委屈。但是在家里,多少人舍得打孩子?誰敢打孩子?爺爺奶奶還不跟你急?因此,你應該感謝這位勇敢的老師,替你教育孩子,而不是問責。
當然,聽完我的一席話,他雖然沒有備厚禮感謝老師,倒也沒有繼續(xù)追究此事了。
人的成長,本來就是一個不斷社會化的過程,是一個不斷被約束,被規(guī)范的過程,也是一個文明化的過程。
我們經(jīng)常說,這個孩子家教嚴,有教養(yǎng),很多時候就是伴隨著嚴厲的懲處,尤其是體罰。
從日常行為舉止,到學習生活習慣,都會有很多嚴格的要求與嚴苛的規(guī)矩,這也是世界上最好的貴族學校通行的做法。比如伊頓公學,在重大場合,一般同學都是穿標準的燕尾服,但是那些獲得不同榮譽的孩子,則會穿著體現(xiàn)其身份與榮譽的衣服,以示區(qū)別。
當然,包括體罰在內(nèi)的一些比較嚴厲的懲戒手段,不宜常用,的確需要謹慎使用。
原則上,對于一些認知水平較高的父母,我積極支持去用,原因是他們會有分寸。對于那些認知水平比較低的父母,文化水平不高的父母,我建議謹慎使用,原因類似,他們在使用的分寸上把握不好,更容易簡單化,情緒化,適得其反。
另外,我強烈建議,在打孩子的問題上務必遵守一個基本的規(guī)則。小時候適合多用,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減少,最后放棄。
小時候多用,一是因為孩子小,無法講清楚道理,但需要從小把規(guī)矩立住,立嚴;第二,幼年時的體罰,對孩子的身心影響相對較小(下手太狠的,甚至虐待,就已經(jīng)超越我們討論的體罰了,不在此列)。但在其青春期開始后,就不要再打了,這時再打,已經(jīng)不管用了,只能是惡化問題。唯一有可能的奏效的,是溝通。
這個節(jié)奏,也和一個大原則完全同步:對孩子的教育,一定是先嚴后松,逐漸放開。如果小的時候不立規(guī)矩,長大后就收不住,立不了了,到時追悔莫及,打死都沒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