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在稍稍上了些年紀的人當中,究竟是知道濁漳河的人多,還是知道“紅旗渠”的人多,但有一點毋庸置疑——濁漳河是“紅旗渠”的母乳。
南太行一帶行走的次數(shù)多了,無法不驚詫于太行山麓鄉(xiāng)親們的堅韌,紅旗渠、掛壁公路,一個個人間奇跡從他們手中誕生,成為愚公移山改天換地遠古神話的現(xiàn)實范本。尤其看到那條飛龍般游弋在太行峰巒間的人造天河紅旗渠時,就會情不自禁地吟出那首耳熟能詳?shù)挠⑿圪澑琛芭_太行山,漳河穿山來,林縣人民多壯志,誓把山河重安排……”
所以,來到沁縣,探訪一下紅旗渠的母親河——濁漳河的源頭以及漳河廟,就是再自然不過了的,雖然這座鄉(xiāng)間土廟的級別并不高。
自郭村經(jīng)仁勝至漳源鎮(zhèn)的是條縣鄉(xiāng)公路,路雖不寬,但路況尚可。從仁勝村出來一直往北,大約十一二公里吧,路左有一座景區(qū)標志模樣的牌坊,拐進去直行1公里左右,便到了漳河之源。
漳河村的老井
三孔拱橋與漳源玉液
漳河源頭
濁漳源頭水不濁
到了之后才知道,漳河廟與通玄廟原本就是同一座廟,根本不是相互獨立的兩座;這里有兩座廟不假,但那是與漳河廟毗鄰的東岳廟。然而無論是我們拉單子所參照的資料書,還是南涅水石刻館停車場懸掛的那塊沁縣文物示意圖,卻都將漳河廟、通玄廟分別列出,顯然是自擺烏龍。
“漳河廟,又稱張仙廟、通玄先生廟。據(jù)《沁州志》載:此地為八仙之一張果老棲隱處?!壬[中條山,往來汾沁間,時止漳源’。沁人在漳源隱處立張仙廟,有禱輒應(yīng)。明初圖八仙像于門,改祀漳河廟?!?/font>
漳河廟始建于唐,現(xiàn)存建筑為元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重建遺構(gòu),明清歷有修葺。
漳河廟正殿與東西配殿
“縣?!?/font>
西配殿
東配殿
東配殿梁架
東配殿山面壁畫
廟內(nèi)碑碣甚多,最早者為元至元二十一年“重修通玄先生廟記”,其余為明清重修碑記,尤以清碑居多。
正殿檐下西側(cè)元至元二十一年“重修通玄先生廟記”
正殿檐下東側(cè)清乾隆十年“增修通玄先生廟記”
正殿額題“漳水源頭”
其實,此漳源僅是濁漳河三大源頭之一的西源,另外兩源分別為發(fā)自榆社的北源和襄垣的南源。如果在別處,像漳源廟正殿這樣大字高懸唯我獨尊的做法,可能會引發(fā)一番究竟誰是主流正源的不休紛爭,但在濁漳河流域,卻從未聽說有如此這般的狗撕貓咬,晉人心態(tài)的平和可見一斑。
漳源廟東側(cè)與之比肩的是東岳廟。東岳廟為清代建筑,山門保存完好,現(xiàn)存正殿、東配殿以及與之相連的碑廊各三間,另有東垛殿一間,西垛殿已不存。兩廟如今貫通,從平面布局上看,在其西配殿位置上坐落著漳河廟的東配殿,據(jù)此分析,東岳廟不大可能建有西配殿及連廊,或為非對稱性布局。
東岳廟正殿
東岳廟正殿后檐及西山,可見西垛殿傾圯痕跡
東岳廟東配殿及碑廊
山門保存完好
山門現(xiàn)已不用,兩廟由此處貫通
從這個角度可看出東岳廟不可能建有西配殿,其位置上矗立著的是漳河廟的東配殿
東岳廟內(nèi)亦存有碑碣若干。
清光緒八年“重修東岳漳河二廟碑記”
雖是國慶長假,漳河源游人仍寥寥無幾,在我們盤桓的一段時間里,僅遇到來自長治的四位年輕人。雖在路口樹起了景區(qū)標志,但并無門票之說,不知開發(fā)工程全竣后如何。
清幽潤澤,古樸自然,依我看用不著大興土木,僅對兩座廟宇稍加整修加固,漳河源就不失為一個尋古探幽的絕佳去處。
(111002)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