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井寨——云南行(瑞麗)26【原創(chuàng)】
來到景點門口,路邊有這個景點的傣族風格的浮雕。
也有民俗彩雕。
“銀井寨”景點的大門正在重新修建,大架子搭起來了,但裝飾及內(nèi)裝修還未完善。
我們從正門進入。
路邊有種植園,這種像仙人掌一類的植物是什么?原來這是火龍果樹啊。
從這個湖邊的屋子向右,我們進入主景區(qū)。
“銀井寨”位于有名的中緬邊境71號界碑旁,是典型的“一個寨子兩個國家”之奇觀。國境線將一個傣族村寨一分為二,中方一側(cè)的稱為銀井,緬方一側(cè)的稱為芒秀。當年中緬劃定國界時,把這個寨子一分為二,把靠南的那半個寨子劃給了緬甸。從此,原本一個寨子分屬兩個國家,一個寨子的村民分為兩個國家的國籍,一寨兩國由此而來。
現(xiàn)在看來,便宜不能都讓你占了。既然你在姐告那里把國土伸過了江,那么你就要在別的地方給人家以補償。你看地圖:這個寨子都在瑞麗江的中國這一側(cè)(原來就是中國的),按慣例,整個寨子都應被劃到中國這一側(cè),但是國境線偏偏在這里越過了瑞麗江,生生地劃出一片土地給了緬甸。
你劃就劃吧,為什么還要把一個寨子掰成兩半呢?
我們來到邊境線旁。這里有個“一秋蕩兩國”的小景(這樣用法不太妥啊。不要把“秋千”簡化為“秋”,這個專有名詞是不能隨便拆開的)。早在遠古時代,人們?yōu)榱双@得高處的食物,在攀登中創(chuàng)造了蕩秋千。最早稱之為“千秋”。傳說為春秋時山戎所創(chuàng)。開始僅是一根繩子,雙手抓繩而蕩。后來,齊桓公北征山戎族,把“千秋”帶入中原。至漢武帝時,宮中以“千秋”為祝壽之詞,取“千秋萬壽”之意,以后為避忌諱,將“千秋”兩字倒轉(zhuǎn)為“秋千”。以后逐漸演化成用兩根繩加踏板的秋千。
用多根長竹做支撐的秋千,與一般秋千不同。
這樣坐在上面是不能蕩“兩國”的,就這樣坐著你永遠也出不了國。
必須要蕩起來(或者說“忽悠”起來),蕩得比較高了,你才能瞬間“出國”(不過,你還沒體會到出國的樂趣時,你又瞬間回國了!只要你有時間,你可以在這里無數(shù)次地過出國癮啊)。
路邊見陳毅寫的《贈緬甸友人》詩。陳老總的詩就不重復了,大家可以自己看。
我要指出的是,陳老總這首詩借鑒了北宋詩人李之儀的《卜算子·江之頭》。請看李之儀原詞: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font>
陳毅把李之儀的一首愛情詩,升華為國家之間、民族之間的感情,可謂古為今用,小為大用。
再往西行,見“一寨兩國水井”。
亭子模樣的井蓋上,用中文、傣文及緬文在前后兩面刻上“胞波情無限,共飲一井水”的字樣。
起初以為只是個裝飾物,轉(zhuǎn)到側(cè)面一看,還真是一口真正的井。
井的右側(cè)有一段很淺的、干涸的小溝渠,這就是兩國的國境,現(xiàn)在,在溝邊的我方一側(cè)栽種了一排細竹,中間還留著橫跨小溝的一條小道,這是為方便緬甸芒秀村村民“跨境”來“一井兩國”打水特留的。
為什么要在水井旁邊再放兩個石缸呢?因井水富含礦物質(zhì),有點混濁,利用杠桿把井水提上來后,倒進這兩個圓形石缸,一個石缸標明“中國”,一個標明“緬甸”。石缸內(nèi)放滿沙子供過濾用,過濾后的井水在石雕龍頭注入下面小缸,就成了飲用水。據(jù)說,為慶?!吨芯掃吔鐥l約》簽訂20周年,這口水井于1980年10月1日建成使用。如今有了自來水,水井成了一個小景點,也是“共飲一井水”的歷史見證。
沿著邊境線繼續(xù)西行,見南邊緬甸寨子中的景象。在這里并沒有明顯的國界線,寨中以竹棚、村道、水溝、土埂為界。風趣地說,中國的瓜藤爬到緬甸的竹籬上去結(jié)瓜,緬甸的母雞跑到中國居民家里生蛋便成了常有的事。寨子里兩國老百姓語言相通、習俗相同,通婚互市,和睦相處,世代相承。
抬眼望去,這幾棟房子就是緬甸芒秀寨里最好的房子了,村內(nèi)幾乎全是沙土路,疏落粗陋的屋舍多是竹片墻、鋅瓦頂,還有部分茅舍,與銀井寨比較,國運民生立見高下(當年劃邊界時,村民們誰能想到幾十年后會有這樣大的差別呢)。
這是我們的景區(qū)地陪,名叫“阿香”??此姆棧荷洗R腰短衣,下著色彩艷麗的筒裙,發(fā)髻位于腦后,余發(fā)散拖一綹在背后。服飾衣料過去為土布,現(xiàn)多為絲綢、細花布,這種裝飾更顯傣女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身材。
這個迷你小亭子是做什么用的?阿香說,這是個涼水亭,中間放了一個涼水壺,以前是專門為出家人和過路的人準備的。
我們來到邊防站,要穿過這座門去看71號界碑。
過了邊防站,就來到了最著名的71號界碑處。界樁上刻“中國·1960”,其南邊是緬甸芒秀寨的村道,北邊是銀井邊防工作站亦即國門。71號界碑是中國與緬甸于1960年10月1日簽署邊境協(xié)議,劃定邊境后所立。中緬邊境協(xié)定簽署后,中國收回了本屬于我們的位于怒江的片馬、古浪等地區(qū),也“補償”給緬甸一部分領土(所以說談判,就是一種雙方的妥協(xié))。
這條黃線就是兩國的國境線。這叫“一腳跨兩國”!
中緬瑞麗段的國境線彎彎曲曲、犬牙交錯,沒有明顯的界限。在“一寨兩國”景點,如果沒有中方一側(cè)威嚴的國門和值勤的邊防戰(zhàn)士以及對面緬方高掛的國旗和緬方移民局辦公房,你根本就感受不到這里是兩個國家,出入其間的兩國邊民騎著摩托車、自行車或者駕駛著手扶拖拉機自由往來。
這個院子也被一分為二,成了“一院兩國”。
從71號界碑處向東南方向的緬甸境內(nèi)望去,這就是緬甸的芒秀寨了。
我們繼續(xù)向西再拐向北,就來到了中國這邊的“銀井寨”。
街道路旁掛著奇怪的物件。這是什么?小段告訴我們,這是兩個鳥窩。這種鳥雄鳥與雌鳥是分開筑巢的,因為雌鳥的尾翼長,雄鳥的尾翼短,所以它們筑的巢不一樣。
銀井寨幾乎家家都掛著國旗,可見越是邊境的老百姓,越是在乎自己的國家(不像有些人,明明披著黃皮膚,卻幫著外人罵祖國)。
這家氣度不凡,不僅院子大,還掛著兩面國旗。地陪告訴我們,掛兩面國旗的是村長或書記。
我們來到“阿香”的家(在室內(nèi)阿香不讓拍照,我們也就沒有拍。下面只是文字敘述)。
阿香家還是傳統(tǒng)的干闌式的竹樓(傣族居住竹樓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用竹子做梁柱,竹蔑做墻壁,茅草覆頂,不用木材、石頭和磚瓦?,F(xiàn)在生活改善了,大部分地區(qū)的傣族都住上了瓦房,僅有瑞麗一帶還保留著竹樓式的建筑。
阿香家就是一棟竹樓。竹樓分為兩層。樓上是家人居住、生活的地方。每座竹樓都有一個陽臺。屋內(nèi)是一間大起居室,鋪著竹席,家人用餐、休息和接待客人,都坐在竹席上。屋子中央有個火塘,既可烹煮食物,又可取曖,起居室連著臥室,一般有三到五間。來訪的客人通常不允許在臥室過夜。
臥室是不容許外人窺看的,過去的習俗規(guī)定,若主人發(fā)現(xiàn)外人窺看主人的臥室,男人就要做主人的上門女婿,或到主人家做三年苦工,女人也要到主人家做三年。因此游客到傣家,千萬不要因神秘感而窺看主人的臥室,雖說現(xiàn)在俗規(guī)不那么嚴格了,但窺看傣家臥室始終是不受歡迎的。
屋里的家具非常簡單,竹制者最多,凡桌、椅、床、箱、籠、筐,都全是用竹制成。家家有簡單的被和帳,偶然也見有的毛氈,鉛鐵等器,農(nóng)具和鍋刀都僅有用著的一套,少見有多余者,陶制具也很普遍,水孟水缸的形式花紋都具地方色彩。
傣族有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之分,銀井寨這里屬水傣,由女人當家做主,村長的位置也由女人執(zhí)掌權柄,其悠遠古風可能是母系社會的遺俗。在傣族,是男嫁女。男孩子到了一定年齡是要嫁出去的,而女孩子到了一定年齡則會把女婿娶回家門(這與瀘沽湖有點相似但又不是走婚)。
阿香高中畢業(yè),在這兒就算是高學歷了。問她為什么不外出打工,那樣掙錢多。她卻說出一番挺有見地的話來:高中學歷到了你們北京這樣的大城市,又能算個什么呢(大學生找不到工作的多了去了)?在城市生活成本又很高,一點優(yōu)勢都沒有!但是在我們寨子里,做導游的很少有高中學歷的,那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了,何況還能照顧家(并且吃住都在家中,生活成本很低),工作也不算累(現(xiàn)在是淡季,一天帶兩次;最累的旺季一天要帶五次),所以我覺得這樣挺好的……
我說給你照個相,我要用在游記中,她說那就在我家門口照一張——這就是我的家!
阿香家的樓上掛著的國旗。
我們繼續(xù)在寨子里參觀,阿香邊走邊給我們講解。
我們來到銀井初級小學。漂亮大氣的學校教學樓,真的非常提氣。
透過大門,我們見學生們集合在操場上(我們不進學校,別打擾他們的正常教學秩序)。
阿香告訴我們,那些穿綠色褲子的都是緬甸學生。銀井小學現(xiàn)有學生約120人,其中緬籍學生占了近一半。因為銀井小學條件比較好,中國的教育水平又遠高于緬甸,上學還不用交錢,緬籍孩子都樂意到中國“留學”。哈,這些緬甸小學生就是最小的“留學生”啦。學校開設漢語、傣語和緬語課程,別看他們年齡小,一般都會三種語言哇。
所以兩國村民不僅同住一個寨、共飲一井水、共趕一條街(集市),還“同上一所?!蹦亍?span style="height: auto; border-radius: 4px;">
學校教學樓上的辦學目標:立德樹人,啟智明理。辦學理念:教育無國界,大愛無親疏。
我們又來到一處老水井處。這里有兩口井,一口是水井,一口井里盛滿了沙子。阿香問我們,這是為什么?
這口沙井里放滿沙子是供過濾用的,過濾后的井水就成了飲用水。
試著用這種吊桶打一桶水(這么多人打一桶水?打著玩呢)。
有孩子騎著自行車過來,后座上的孩子是穿綠色褲子的,那不用說,是緬甸孩子了。
我們來到銀井寨的一個村民活動室。
銀井寨是愛國固邊模范村,現(xiàn)有住戶294戶1254人,其中傣族1215人,漢族39人……
黨支部建在村上,這里還有黨支部活動室。
活動室旁邊還有寬敞明亮的玉石商場。人家不強買強賣,你隨便,看看也行。
在商場的休息區(qū)小憩。
拿起大煙筒比劃一個,找找感覺。
寨子里的香蕉花(香蕉吃過不少,香蕉花還真沒見過)。
進景區(qū)后就見到有緬甸國花——龍船花的介紹,但不知哪種花是龍船花。
都說銀井寨里就有,當時沒有太留意?,F(xiàn)在要從圖片中找就不容易了。
這大概就是龍船花了,只是花期已過,花骨朵已經(jīng)沒了。
只好從網(wǎng)上下載一張看看。龍船花未開時,很像一根根微形的細簪直刺藍天,開放后,四片花瓣平展成一個個十字。在古代,十字圖形代表著避邪驅(qū)魔、去病瘟的咒符,故每年的端午期間,劃龍船的老百姓為了避邪驅(qū)魔,去除病瘟,就把該花與菖蒲、艾草并插在龍船上,久而久之,該花就被稱為龍船花了。
緬甸的國花——龍船花因為花期較長而被人們稱為“百日紅”。
緬甸的依思特哈族人有一種特別有趣的婚俗。他們自古以來臨水而居,凡有女兒的人家都會早早地在臨近房屋的水面上用竹木筑成一個浮動的小花園,并在里面種滿龍船花,然后用繩索將它系住。
等到女兒出嫁那一天,就給她打扮得漂漂亮亮,然后讓她坐在這個浮動的小花園里,最后將繩索砍斷,任其順水而飄。新郎則一大早就在下游的岸邊等待。當小花園飄來時,新郎就抓住繩索將它拉上岸,然后牽著新娘一同回家舉行婚禮。
這可不是龍船花,而是三角梅。
出得門來,見有穿綠色褲子的人在勞作(現(xiàn)在知道了,這一定是緬甸人啦)。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