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的八百年江山,其實水分很大。
眾所周知,周朝始建于周武王姬發(fā),至周赧王姬延滅亡,前后傳了32代37王,合計國祚790年,要是再算上武王伐商的二十年(此處有爭議),那么周朝的國祚總計就是810年。
單看數(shù)據(jù)的話,周朝的國祚,位居古代眾多王朝第一,并且遠超其他朝代,稱得上是“空前絕后”。
那么,周王朝是如何做到延續(xù)八百年江山的呢?
對于這個問題,有一個在民間流傳很廣的傳說,給出了這樣一個答案。
據(jù)說,當年周朝尚未建立時,周文王姬昌(周武王父親)禮聘姜子牙出山輔助,為了表達自己對于人才的尊重,周文王便決定親自背著姜子牙。
而當時的周文王,已然是68歲高齡,因此只背著姜子牙走了四十八步,實在堅持不住的他,便將姜子牙放在車上,然后命令兒子進行拉車。
就這樣,周文王和他的兒子們,連背帶拉,前后一共走了八百零八步,最終力氣耗盡,停了下來。
而姜子牙對于周文王父子們的舉動非常滿意,就對周文王說,為了報你們父子禮聘之情,便許你們姬家48王和808年江山。
由此,由周文王姬昌和周武王姬發(fā)所建立的周朝,便延續(xù)了八百年的江山。
當然,這僅僅是一個傳說而已,姜子牙雖說在周朝的建立前后,確實立下了汗馬功勞不假,但周朝江山的長短,遠不是他能決定的。
并且,周朝雖說表面上看似有八百年的江山,但實際上,這其中的水分很大,其真正能代表權(quán)威,以及行使權(quán)力的時間,也僅有兩百多年而已。
剩余的大部分時間,周王朝差不多只是作為一個“吉祥物”的存在。
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從嚴格意義上來講,看似擁有八百年江山的周王朝,其實是被劃成了三個階段。
在這個階段,周王朝是可以被稱作真正意義上的古代王朝,其權(quán)威和地位,都是令眾多諸侯臣服的存在。
周文王姬昌在去世之前,通過廣施仁政,不僅在天下樹立了仁愛之名,同時也因此吸引了大批諸侯前來投靠,這就為其子姬發(fā)日后伐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
同時,姬昌利用手中的“征伐之權(quán)”,將忠于商朝的諸侯一一剪除,更是為姬發(fā)伐商清除了不少障礙。
做完這一切后,姬昌去世,其子姬發(fā)繼位,也就是周武王。
而周武王繼位不久,殷紂王便帶兵討伐東夷,由于殷紂王抽走了大部分兵力,因此,周武王便意識到,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時機。
于是,武王伐商,正式拉開帷幕。
最終,在歷經(jīng)了“孟津觀兵”以及“牧野之戰(zhàn)”后,商朝都城朝歌被武王攻下,商紂王于鹿臺自盡,這標志著商朝滅亡,西周也由此建立。
在此之后,周武王先是定都于鎬京(今陜西西安),之后不斷征伐,兼并了不少諸侯國,同時,為了有效控制東方的領(lǐng)土,周武王又采用了“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的政策。
這個政策,即周武王將他的同姓宗親,以及功臣謀士分封往各地,允許他們各自建立諸侯國,通過這些“自己人”,來達到拱衛(wèi)周王室的效果。
比如,謀臣姜子牙就受封于營丘(今山東淄博),并在這里建立了齊國。
不僅如此,周武王為了防備商朝遺民,還將商紂王之子武庚封于商都,同時安排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在此對武庚進行監(jiān)管。
總體來說,周武王幾乎是把能想到的所有利于穩(wěn)定統(tǒng)治的政策,都安排落實了一遍,而在安排完畢后,周武王依然十分擔憂,并且在這種擔憂中溘然長逝。
在他死后不久,他的擔憂變成現(xiàn)實,著名的“三監(jiān)之亂”爆發(fā)。
所謂“三監(jiān)之亂”,就是當初被周武王安排去商都監(jiān)視武庚的管叔、蔡叔、霍叔三人,所組織的一次叛亂,他們不滿于周公攝政,同時又受了武庚蠱惑,因此便起兵發(fā)動叛亂。
三監(jiān)之亂,是西周建立后面臨的第一次危機,不過好在當時輔政的周公親自率軍東征,最終平息了此次叛亂,得以讓西周繼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下去。
而在三監(jiān)之亂平定之后,西周進入快速發(fā)展階段,在周公的輔佐下,周武王之后的兩位君主(即周成王和周康王)在位期間,國力日漸強盛,百姓安居樂業(y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也頗有起色,最重要的是,四方外族多有朝拜。
這個時期,是西周歷史上最為鼎盛的時期,后世稱之為“成康之治”。
但在此之后,也就是周朝進入了“昭穆時代”后,開始逐漸走向衰落,這背后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不僅有犬戎部落的崛起,也有歷代西周君主安于現(xiàn)狀、耽于享樂等因素。
總之,繼“成康之治”的后的西周,再無武王時代,以及成康時代的銳意進取之心,而西周的國勢,也隨之緩慢跌落。
不過,即便如此,周天子作為中央政權(quán)的權(quán)威性,還是相當強盛的,但隨著周厲王的登基,這一切都為之一變。
周厲王姬胡是周朝的第十位君主,史料記載他出生時,冬天下起了比拳頭還大的冰雹,導(dǎo)致牛羊牲畜大量死亡,而他繼位后,更是暴虐成性、奢侈專橫,致使國人對其十分不滿。
最終,百姓不堪忍受,紛紛反叛周厲王,不得已之下,周厲王逃往彘地,數(shù)年后在彘地去世。
周厲王的遭遇,其實標志著周王室已經(jīng)不再被百姓和天下所擁戴,不過到了這個時候,周天子還是具有一定威懾性的,并且,為了撥亂反正,召公、周公(周定公)兩大臣又采取了“共和”行政,總算沒讓周王朝就此覆滅。
但即便如此,當時的西周已經(jīng)是積重難返,整個社會矛盾重重,并且朝局也十分動蕩,雖然繼位的周宣王促成了“宣王中興”,但依然難改其衰亡的趨勢。
而最終,周幽王為西周的滅亡,添上了最后一根稻草。
周幽王是周宣王之子,他比他的祖父周厲王更為昏庸,著名的“烽火戲諸侯”典故便是出自他之手,而在他這種昏庸之下,西周徹底沒了再現(xiàn)輝煌的可能。
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因周幽王要冊立寵妃褒姒為王后,同時還要立褒姒所生之子姬伯服為太子,并且又下令廢黜原王后申后和太子姬宜臼的名位,因此遭到了申后的父親申侯的不滿。
于是,申侯聯(lián)合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并在驪山之下將其殺死,而周幽王一死,宣示著西周就此滅亡。
從周武王建周到周幽王被殺,西周前后歷經(jīng)了11代,產(chǎn)生了12個君王,國祚共計為275年(不含周武王伐商時期)。
周幽王死后,其子宜臼被擁立繼位,是為周平王,但此時的都城鎬京經(jīng)歷了戰(zhàn)火破壞,已經(jīng)損毀嚴重,并且原本只是前來助陣的犬戎,也成了一個巨大的威脅,因此,周平王只得在諸侯的護衛(wèi)下,搬離鎬京前往洛邑。
歷史上對周平王的這次搬家,稱之為“平王東遷”,而周朝也隨著這次東遷,進入了東周時期。
東遷之后,周天子的權(quán)威性進一步下降,而在護衛(wèi)周平王東遷過程中出力較多的鄭國逐漸崛起,并且隨著鄭國國君鄭莊公的治理,鄭國實力進一步增強,儼然成為當時眾諸侯國中的小霸王。
而這一切,讓周平王十分不滿,但不滿歸不滿,周平王也無可奈何。
實際上自打平王東遷之后,周王室已經(jīng)沒有了號令天下諸侯的底氣,而諸侯們對于周天子也沒有了曾經(jīng)的敬畏之心,只不過表面上還算比較克制,沒有最終撕破臉而已。
而到了周平王去世,其子周桓王即位后,這層殘存的臉面算是徹底撕破了。
事情的起因,還是因為鄭莊公,在周桓王登基不久,因為對鄭莊公的不信任,便罷免了他的職務(wù),改用心腹虢公和忌父。
但鄭莊公對此極為不滿,因此,回去之后,就不再朝覲周桓王。
在此之后,周桓王決定給鄭國一點顏色瞧瞧,因此就率兵攻打鄭國,結(jié)果卻大敗而歸,并且,在此戰(zhàn)中,鄭國大將祝聃還用弓箭擊中了周桓王。
雖然周桓王并沒有因此而死,但卻讓天子的威信就此掃地,而“禮崩樂壞”也由此開始。
同時在周桓王八年,魯國的魯桓公謀殺其兄魯隱公自立,更是公開違背了周朝關(guān)于“諸侯國繼位必須接受周天子冊封”的祖制,自此,其他諸侯國有學(xué)有樣,而周王室的權(quán)威遭到了進一步的破壞。
并且,楚國的楚武王熊通,因請求自立為王沒有得到周桓王的批準,便也自立為王,更加劇了眾多諸侯國紛紛自立的腳步。
由此,周王室在諸侯心中的地位已經(jīng)降低至極點,而春秋時期也由此來臨。
整個春秋時期,主題就是五個較大的諸侯國稱王稱霸的時期,這五個諸侯國即齊、晉、宋、秦、楚(一說是齊、晉、楚、吳、越)。
在這個階段,五大諸侯國紛爭不斷,各種戰(zhàn)事幾乎是天天都在上演,除了五大諸侯國之間的廝殺之外,同時不少小型的諸侯國也在戰(zhàn)火中一一被兼并和消滅。
有史料記載,整個春秋時期,共發(fā)生了四百八十多起大小戰(zhàn)事,而在這么多戰(zhàn)事中,有多達四十三名君主,被敵國或者是臣子所殺。
而面對原本唯命是從的諸侯國打來打去,作為中央政權(quán)的東周王室,不僅結(jié)結(jié)實實當了一回觀眾,并且還體驗了一把什么叫做“印戳兒”的感覺。
并且,在此期間,東周的歷任君主,也沒有出什么比較出色的人才,再加上權(quán)威掃地,因此,周天子幾乎成了一個擺設(shè)。
而到了東周的周威烈王,發(fā)生的“三家分晉”事件,則標志著春秋時代正式結(jié)束。
三家分晉,是指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列卿,用武力手段,擊敗了執(zhí)掌晉國大權(quán)的智伯瑤后,又瓜分了晉國全部領(lǐng)土的事件,該事件發(fā)生后,韓、趙、魏三家,便派遣使者前往洛邑,要求周天子把他們?nèi)曳鉃橹T侯。
而當時的周天子,正是東周的第20位君主周威烈王,雖說他也知道韓、趙、魏三家這么做不合規(guī)矩,但奈何沒有說了算的資本,因此,便同意了他們的請求。
這一同意,韓、趙、魏三家成為了中原大國之一,加上當時實力強盛的秦、齊、楚、燕四國,并成為“七雄”。
戰(zhàn)國時代,就此來臨。
三家分晉后,歷史進入到戰(zhàn)國時代,而在這個階段里,戰(zhàn)國七雄之間相互征伐,幾方勢力此消彼長,而周王室在這個階段,地位不僅連之前還不如,甚至內(nèi)部還發(fā)生了分裂。
周威烈王有個叔叔,名字叫做“揭”,當初在周威烈王的父親周考王登基后,因擔心弟弟“揭”會篡位,因此就將其遷至河南王城,并允許他在這里建立“周國”。
周國當時的性質(zhì),實際上就是一個諸侯國,歷史上對其稱之為“西周公國”,而”揭“也成了西周公國的首任國君,史稱”西周桓公“。
桓公死后,其子威公繼位,威公有兩個兒子,長子為惠公,次子名為“根”。
等到威公去世,惠公繼位時,公子根心生不滿,同時趙國的趙成侯和韓國的韓懿侯趁機對公子根進行挑唆,于是,公子根便獨立了出來,并建立了東周公國。
也就是說,西周公國一分為二,分為西周公國和東周公國,兩者屬于是兄弟國的關(guān)系。
而在分裂之后,兩者依然沒有和睦相處,雙方矛盾重重,經(jīng)常發(fā)生戰(zhàn)事,這就進一步削弱了雙方的力量。
而此時的“天下共主”周天子,因為分封東西周公國的關(guān)系,手里已經(jīng)沒有任何土地,因此,不得不寄居在東周公國。
這就意味著,周天子此時已經(jīng)是一個空殼子了。
在此之后,東、西周兩公國各自走上了不同的發(fā)展路線,其中東周公國,采取的是意圖振興周王室的路線,中間也出了像昭文君這樣的明君(資助張儀入秦的那位),但奈何今非昔比,其愿望并沒有實現(xiàn)。
至于西周公國,在立國之初,采取的就是討好各大強國的政策,說白了就是在夾縫中低三下四的求生存。
但即使如此,兩者還是還有逃過滅亡的命運,先是在周赧王(周朝最后一任天子)八年,因周赧王拒絕了秦武王“試舉周鼎”的要求,讓秦國十分沒面子,因此,秦國便將周赧王從東周公國驅(qū)逐至西周公國居住。
之后,又在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因為西周公國參與了諸侯對秦的戰(zhàn)爭(其實就是表決同意了一下),再一次得罪了秦國。
這次得罪,讓秦昭襄王很生氣,于是他下令秦軍攻打西周公國,而西周公國哪里是秦軍鐵騎的對手,幾乎沒怎么形成抵抗,便潰敗投降。
事后,西周文公親自到秦國向秦昭襄王表示投降,史載他抵達秦國后,“頓首受罪,盡獻其邑三十六,口三萬”。
西周公國就此滅亡,而在西周公國滅亡的同一年,周朝的最后一任天子周赧王也病逝,因此,偌大的周朝,其實在當時僅剩下了東周公國這一小塊地方。
周赧王死后,東周公國的國君惠文君代為周朝天子,這位惠文君頗有其父昭文君的雄心壯志,他利用諸侯國中對秦不滿的因素,試圖聯(lián)合諸侯攻秦,但可惜的事,再次重蹈了覆轍。
公元前249年,秦王嬴政派丞相呂不韋率兵攻打東周公國,僅一戰(zhàn),東周公國便潰敗,至此,東周公國滅亡。
而這也標志著,周朝八百多年的江山,徹底畫上了句號。
上述就是周朝所經(jīng)歷的三個階段,而從這三個階段我們就可以看出,其實周朝真正當家做主的,只有西周時期的兩百多年,剩余的五百多年,基本上都是在茍延殘喘,并且境況一日不如一日,天子之威也蕩然無存,對眾諸侯更是毫無威懾力。
所以,這個階段,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并不能算作周朝的國祚,其大多數(shù)的時間,只不過是作為一個“吉祥物”的存在,因此,所謂周朝延續(xù)八百年江山,也就無從說起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