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是教育勞動的主體,是學校師生關系的主體。他總是要受一定社會的委托,按照一定社會的要求,以知識信息傳播為終結,對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地施加全面影響,把他們塑造成為社會所期望的合格公民。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決定著學生學習的內(nèi)容、進程和方式,乃至學生的思想道德和身體健康。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師人格力量的引導作用。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強調:"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應以教師的人格為依據(jù)。因為,教育力量只能從人格的活的源泉中產(chǎn)生出來,任何規(guī)章制度,任何人為的機關,無論設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業(yè)中教師人格的作用。"古話說得好,'正人先正己"。要教育學生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首先就要自我教育,完善自己的人格。"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要學生聽師言,信師道,教師自身就需不斷提升精神境界。
教師的人格力量來自于學術水平與道德情操的完美統(tǒng)一,教師不僅要學識淵博、循循善誘,更要通過言傳身教,通過榜樣、無言的力量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因此,這種力量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健康的價值觀;高尚的道德情操;走在時代前列的學識。其中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又是為人師表、垂范師德的基礎。在孩子們眼里,教師是具有絕對權威的人,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效仿的榜樣。教師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師對每一種現(xiàn)象的態(tài)度,都通過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對學生的各個方面產(chǎn)生影響,乃至通過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澆灌與培育,影響到我們整個民族。教師健康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還可以影響學生領悟和體驗生活與藝術,讓學生學會不但用眼睛而且用心靈去感受真、善、美。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教師人格力量的重要內(nèi)涵。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嚴謹治學都是自古以來社會對教師個人品德的要求。今天要做好一名教師,不僅需要具備教師的傳統(tǒng)美德,更需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質,這種品質不僅表現(xiàn)為"春蠶到死絲方盡"的堅強意志與奉獻精神,在今天還應體現(xiàn)在積極參與教育改革探索的自覺行動中,不為任何困難所動搖。教師的人格力量某種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學識。教師不但對所教課程要有精深的認識,還應有廣博的知識。所謂"精"就是要"知得深"對專業(yè)知識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所謂"博"就是要"知得廣",能觸類旁通,具有相關學科的有關知識。這樣總的要求是要使教師成為走在時代前列的人。
學生集體形態(tài)從屬于學校集體形態(tài),是學校集體系統(tǒng)的一個子系統(tǒng)。學校集體是通過班級、團隊的組織關系而結成的共同活動群體,是有一定目標,成員心理上團結一致的集合體,它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基本單位。學生集體區(qū)別于學校非正式團體,它有一定組織機構和領導人員,組織機構和領導人員是學生集體的"靈魂"和核心。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教師是學生集體的組織者,其組織作用最基本的就是確定和實現(xiàn)學生集體的目標。為此,教師就要合理組織和使用人才,在集體中建立一定的管理系統(tǒng),協(xié)調各方面的關系,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和融洽的心理氣氛,并形成健康的集體輿論,建立健全學校和班級規(guī)章制度。教師在學生集體形成之前,要進行"設計",形成觀念上的藍圖,然后將其物化為現(xiàn)實的學生集體組織,并且要采取多種形式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一方面要注重培養(yǎng)良好的學生集體,另一方面又要通過學生集體影響每個成員。學生是現(xiàn)實社會的一員,既是學生,又具有主觀能動性,有思想感情,有個性。同時他們的身體和心理都在成長發(fā)展中,有極大的可塑性和巨大的發(fā)展?jié)摿?。學校教育是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培養(yǎng)人的社會活動,由教師根據(jù)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具體的教育場景選擇教育內(nèi)容、組織教材和教學活動,并采取一定的教學方法,對學生施加影響,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組織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沒有教師的組織,學生集體將成為一盤散沙。
"促進者"是從教育目的的角度提出的。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改造、塑造一個人,而是促進人的發(fā)展。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提出,以往的教育是以經(jīng)濟的增長為目的的教育,21世紀的教育是"旨在促進人的發(fā)展的教育。"由于發(fā)展的目的是使人作為人而不是作為生產(chǎn)手段得到充分的發(fā)展,這種基礎教育顯然應該包括可能接受其他各級教育所需的全部知識……基礎教育還應該,而且尤其應該從終身教育的角度,為每個人提供自由塑造自己的生活和參與社會發(fā)展的手段……方法是把從人的發(fā)展的角度看必不可少的一整套知識和技能包括進去。這就是教師角色的新職能"促進者"。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基本上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學是什么?教育理論工作者與一線教師經(jīng)過多年的探索,逐漸達成一種共識: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tǒng)一,這種統(tǒng)一的實質上是交往。教學是一種對話,一種溝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學、互教互學。教師不僅傳授知識,更是與學生一起分享對課程的分解。沒有交往就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教學,把教學的本質定位為交往,是對教學過程的正本清源,它超越了歷史上的"教師中心論","學生中心論","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觀點,不僅在理論上有突破,而且在實踐中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改變師生關系,通過交往建立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新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教師要放下尊嚴和架子,從講臺上走下來,與學生做朋友,要用體現(xiàn)兒童特點的教學方式,關注兒童的生活,回歸兒童的生活世界。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教師應當先考慮學生某一個知識方面,已經(jīng)積累了哪些生活經(jīng)驗,現(xiàn)實生活中哪些經(jīng)驗可以作為課堂教學的鋪墊,讓學生從事哪些實踐活動可以活化對這些的理解和掌握等等。要給學生以時間和空間去操作、觀察、猜想、探索、歸納、類比、質疑……而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地向學生預示解決問題的方法、結論,則會有礙于學生自己建構知識。布魯納認為:"認知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結果。"他強調,教一個人某門學科,不是要使他把一些結果記錄下來,而是要使他主動參與把知識建構起來的過程。教師要起到引導和參謀的作用,扮演起學生學習中促進者的角色。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