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癥的癥狀以痿弱不用為主,病機以虛弱虧損為本,或挾有標實。但虛損有氣血虧虛、肺陰虧耗、真精乏匱、腎陽虛衰、中土不足及脈氣虛損之不同,標實又有濕熱浸淫、情志化火、瘀血內(nèi)停、氣機郁滯、積痰內(nèi)伏、虛火內(nèi)熾之各異,故當謹守病機,孰虛孰實,秉情而施。歸納起來,痿癥的治療法則大概有以下幾條。
1.清金保肺
本法適用于外感熱邪燥氣,灼傷肺陰,或情志化火,木火刑金,灼傷肺葉;或飲食不當,中焦積熱,母病及子,導(dǎo)致肺臟蘊熱,肺胃之陰虧耗之痿證。證見外感及熱期或發(fā)熱后,出現(xiàn)肢體軟弱無力,手不能提物,足不能任地,漸致肌肉萎縮,皮膚干枯,心煩口渴,嗆咳痰少,手足心熱,兩顴紅赤,咽干唇燥,尿短赤熱痛,舌紅而少津,苔黃,脈細數(shù)等。
2.補益肝腎,壯健筋骨
本法適用于由于后天調(diào)養(yǎng)不力,形體過用所致的肝腎兩虧證,肝不養(yǎng)筋,腎不主髓,肢體不用。癥見緩慢起病,肢體逐漸痿弱不用,腰背酸軟不舉,久則骨肉瘦削,時有麻木、拘攣、筋惕肉瞤,頭暈耳鳴,兩目昏花,遺精早泄,潮熱盜汗,兩顴潮紅,低熱,咽干,尿少便干,舌紅絳少津,脈弦細數(shù)。
3.清熱利濕
本法適用于外感濕熱之邪,或寒濕入里化熱,或濕邪內(nèi)生,蘊而生熱,濕熱互結(jié),浸淫筋脈所致的痿病。癥見四肢或雙下肢痿弱無力乃至癱瘓,肢體灼熱,得涼稍舒,身熱不揚,脘悶納呆,面黃身困,首如裹,顏面虛浮,口干苦而粘,小便赤澀熱痛,舌紅,苔黃膩,脈濡數(shù)或滑數(shù)。
4.補益脾胃
本法適用于脾胃素虛或大病、久病后脾胃受傷,中土不振,氣血乏源所致的痿病。癥見漸見下肢痿軟無力,以至癱瘓,少氣懶言,語聲低微,神疲倦怠,面色淡白無華,頭暈肢困,食少納呆,便溏,舌淡苔薄,脈細軟。更為重要的是,由于脾胃受損在痿病的整個進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脾胃功能的恢復(fù)健全與否直接影響著痿病康復(fù)的進程,故前人不乏有“治痿獨取陽明”之說。說明歷代醫(yī)家對補益陽明都相當重視,所以,補益脾胃不僅僅應(yīng)用于脾胃虛弱型痿病,也廣泛應(yīng)用于其他各型痿病實邪已去、正氣未復(fù)的治療。
5.溫化寒濕
本法適用于外感寒濕之邪,或其人真陽素虧、寒濕內(nèi)生而致寒濕浸漬筋脈之痿病。癥見顏面水腫或虛浮晦滯,四肢困重,行動笨拙,乃至癱瘓,腰背酸楚,脘悶納呆,泛惡欲吐,女子帶下,或有肌膚瘙癢,足跗微腫,舌體胖大有齒痕、苔白膩,脈滑緩。
6.填精補髓
本法適用于小兒先天稟賦不足,后天喂養(yǎng)不當所致的發(fā)育遲緩之五軟證。癥見小兒出生后,漸見頭項軟弱傾斜,東倒西歪,遍身贏弱,足軟弛緩,不能站立,兼見口軟唇薄,不能咀嚼,口常流涎,手軟下垂,不能握舉,肌肉松弛,活動無力,舌淡苔少,脈沉細尺弱,指紋淡。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