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在隋末諸多起義軍首領中,算是資歷最老的一個。他參加過楊玄感的反隋勢力,而且處于核心層,雖然最終失敗,但影響力和知名度無疑很大。加上他精明強干,又是名宦后裔,故流亡投奔瓦崗軍后,憑實力也一步步成為了主角;雖說后來在山東、河南的一系列戰(zhàn)役中勝負參半,但毋庸置疑是隋末群雄中最出類拔萃的一個。也正因如此,即使他兵敗后投奔長安,面對李淵也依然有傲色,至于其屬下,就更不用說了,但唯獨他見過一人后,立即“改容”,并深為“嘆服”。這個人便是李世民。外鏈
作為李密而言,上至隋煬帝下至平民,可謂“閱人多矣”;年輕時在楊廣殿下當差,因長相突出引起隋煬帝猜忌而被逐出,后雖也投過郝孝德、翟讓,但從沒以他的視角說過誰誰有“九五龍章之姿”。就是見到了很多人認為有“奇相”的李淵,他也沒覺得什么。唯獨見到李世民后,令他心中一震、嘆服不已。究其原因,除了李世民氣質(zhì)攝人,英武雄邁,最基本地應該就是對其能力的服膺了。為什么這么說?因為李密本人的弱點很明顯——多謀而不善斷,耳根子軟,往往在重大、關鍵的時刻會掉鏈子;其次是性格有猶豫、反復的一面,不夠“穩(wěn)”。而這些弱點正是李世民的優(yōu)點。在說服李淵從太原起兵打關中的過程中,李世民主意拿得正,從不心馳旁騖,在遇到困難李淵準備返回時,他也能極盡全力來說服父親,遠高出猶疑不定的裴寂等人;而在打薛仁果時,眾將準備主動出擊、決一死戰(zhàn),可他力排眾議,堅決以“疲兵”計來奪取全面勝利,最終獲得大勝,一舉擊垮薛仁果,表現(xiàn)出他能謀能斷、能堅持正確謀略以貫穿始終的卓越領導人品質(zhì)。相比之下,李密就易受周圍人的影響,像最早他率瓦崗軍從山東向西移動的時,是非常想一舉拿下關中的,就因為聽了手下將領的吵吵,結果決定先打洛陽;在對付王世充時,明明知道王世充已處于糧盡狀態(tài),完全可坐觀其斃、以逸待勞,可就是受諸將主動出擊“亮肌肉”的意見影響,放棄了自己正確戰(zhàn)略,最后錯誤出擊,造成了極大失敗。
性格即命運。李密很聰明,也會謀劃,但很容易受自己性格驅(qū)使,去做一些讓人覺得反常的事情。比如他開始在楊玄感身邊的時候,楊玄感任用了一個叫韋福嗣的人,這個人因為不能斷定楊玄感是否能成功,因此給楊謀劃時總是首鼠兩端,李密發(fā)覺后,就給楊玄感建議一定要殺掉韋,結果楊沒在意。后來楊玄感失敗了,李密卻專門去招呼韋福嗣一同逃亡,很讓人詫異;還有,被王世充打敗后,他手里還有兩萬多人馬,那時徐世勣在黎陽、張善相在襄城,都還有大隊人馬,本沒必要倉促投奔李淵,但他考慮到自己在李淵起兵后牽制了王世充,立了大功,這時候過去應該會有好的待遇,于是暫時放下雄心做了歸降者。按說去了以后,好好待著倒也還有不錯的未來,可他不滿意于李淵給的光祿卿一職,覺得待遇與“絳、灌同列”很羞恥,因而就有了反心。最后幾下折騰,竟導致了自己和王伯當身死,很是可惜。
如李密也像魏征一樣成為李世民的班底,雖降格以就、臉面上有些過不去,但英雄惜英雄,一起做事,倒也是一樁快事,一件好事。畢竟,從一個領導者的素質(zhì)來看,李世民自始至終都能按照正確的方法在光明的道路上馳騁,而李密不能,在不能的情況下,要么于險惡的權力角斗場中跟對的人走對的路,要么就只有歸隱,別無第二條。
作者 識丁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