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豚氣,又稱奔豚。出自《靈樞》、《難經(jīng)》、《金匱要略》等,為五積之一,屬腎之積?!督饏T要略》稱之為“奔豚氣”。豚,即小豬。奔豚一由于腎臟寒氣上沖,一由于肝臟氣火上逆,臨床特點為發(fā)作性下腹氣上沖胸,直達咽喉,腹部絞痛,胸悶氣急,頭昏目眩,心悸易涼,煩躁不安,發(fā)作過后如常,有的夾雜寒熱往來或吐膿癥狀。因其發(fā)作時胸腹如有小豚奔闖,故名。從證候表現(xiàn)看,類于西醫(yī)的胃腸神經(jīng)官能癥(腸道積氣和蠕動亢進或痙攣狀態(tài))及冠心病、心血管神經(jīng)癥等。
文獻記述
⑴《靈樞·邪氣藏府病形》:“腎脈……微急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p>
⑵《難經(jīng)·五十六難》:“腎之積,名曰賁豚,發(fā)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氣?!?/p>
⑶《傷寒論·65條》:“發(fā)汗后,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p>
⑷《金匱要略方論·奔豚氣病脈證并治第八》:“師曰:病有奔豚,有吐膿,有驚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從驚發(fā)得之。師曰:奔豚病,從少腹起,上沖咽喉,發(fā)作欲死,復還之,皆從驚恐得之”、“奔豚氣上沖胸,腹痛,往來寒熱,奔豚湯主之”、“發(fā)汗后,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fā)奔豚。氣從小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主之”、“發(fā)汗后,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⑸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卷十三·氣諸病·賁豚氣候》:“夫賁豚氣者,腎之積氣。起于驚恐、憂思所生。若驚恐,則傷神,心藏神也。憂思則傷志,腎藏志也。神志傷動,氣積于腎,而氣上下游走,如豚之賁,故曰賁豚。其氣乘心,若心中踴踴如車所驚,如人所恐,五臟不定,食飲輒嘔,氣滿胸中,狂癡不定,妄言妄見,此驚恐賁豚之狀。若氣滿支心,心下悶亂,不欲聞人聲,休作有時,乍瘥乍極,呼吸短氣,手足厥逆,內(nèi)煩結(jié)痛,溫溫欲嘔,此憂思賁豚之狀。診其脈來觸祝觸祝者,病賁豚也。腎脈微急,沉厥,賁豚,其足不收,不得前后。”
病因病機
有因驚恐憂思損傷肝腎,結(jié)甚之氣沖逆而上;亦可下焦素有寒水,復因汗出過多,外寒侵襲,汗后心陽不足,腎臟陰寒之水氣乘虛上逆,以致氣從少腹上沖,直達心下。本證發(fā)病,多與心、肝、腎三臟有關(guān),并與沖脈的關(guān)系尤為密切。
臨床表現(xiàn)
臨床以自覺氣從少腹上沖胸咽為主要癥狀特征。發(fā)作時,常伴見腹痛、胸悶氣急、心悸、驚恐、煩躁不安,甚則抽搐、厥逆,或少腹有水氣上沖至心下,或兼有乍寒乍熱等。
鑒別診斷
本證主要是由于七情內(nèi)傷,寒水上逆所致。其上沖之理與沖脈有聯(lián)系,因沖脈起于下焦,循腹部至胸中。其病理是由下逆上,而有氣、寒、水之別。
氣逆多由情志所引起,證候表現(xiàn)亦常有情志不能之狀,寒水則由于陰盛或陽衰而引起。但氣、寒、水三者又有密切的聯(lián)系,水因寒凝,而寒水之逆又莫不因于氣。故理氣降逆為治療本證的主要法則,可根據(jù)證候,結(jié)合使用。
藥治療
(誤服發(fā)汗藥,引起小肚子脹痛,有氣上沖,“如豕之奔突”,故名奔豚):
茯苓一兩、炙甘草二錢半、桂枝三錢、大棗二枚,用勞水二升煮之,煮至一升,一次服完。一天服兩次。
桂枝加桂湯
方藥:桂枝五兩 白芍三兩 生姜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欲作奔豚證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治發(fā)汗后臍下悸者,欲作奔豚,此湯主之.
方藥:茯苓 桂枝 甘草 大棗
《金匱》奔豚氣方
方藥:生葛五兩,李根白皮一升,半夏,四兩,生姜四兩,白芍二兩,黃芩二兩,川芎二兩,當歸二兩,甘草二兩。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