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評價
(一)自評:
吾提三尺劍,化家為國,親決庶獄,人無枉濫,恭儉畏慎,勤勞慈惠,無一事縱情,無一言傷物,故百官吏民,愛朕如父母,敬朕如天地。 [73]
(二)司馬光說:
蜀主雖目不知書,好與書生談論,粗曉其理。是時唐衣冠之族多避亂在蜀,蜀主禮而用之,使修舉故事,故其典章文物有唐之遺風。 [74]
(三)張?zhí)朴?/span>說:
唐自廣明之亂,天下凌遲,奸猾亡命之徒,攘袂誓眾于萑蒲之下,而所在橫潰。建于此時,乃與晉暉輩攘竊于許、蔡之郊,藏匿于墟墓之間,其暴固不足以警動郡縣。及抵罪被系,死在旦夕,而孟彥暉縱之使去,此豈獄吏知其必貴而佑之耶?抑天為之耶?遂能奮跡士伍,奔赴行在,忠義感激,誠貫白日,執(zhí)戈披銳,翼衛(wèi)乘輿于煙焰之中,其勤至矣。巨閹猜忌,自璧遷利,遂舉兵據(jù)閬,謀自全之計。洎陳、田召而不納,遂抗表請師,猶有勤王之節(jié)。韋昭度章句書生,柔雅醞藉,非有將帥之才,駕馭之術。建察其可取而代,中以機智,奪其符印,遂摧敵克城,節(jié)制全蜀,而納貢述職,道不絕使。及梁祖受禪,非有湯、武、高、光之德,建誓師雪恥,而為岐、隴所阻,自視才略不在梁下,其肯甘心俯首而為之臣耶!因僭竊位號,亦時使之然也。觀其委任將佐,擢用才智,撫養(yǎng)士卒,惠綏黎庶,勸課農桑,輕省徭賦,始似如此。及其臨終顧托,至誠無疑,前視劉備,可以無愧。予嘗始終考究建之誠心,使朱全忠不篡,昭宗尚克享國,必不忍為鼎足之勢,此予所以不深罪之也。 [75]
(四)王夫之說:
當是時,人各自以為君,而天下無君。民之屠剝橫尸者,動逾千里,馴樸孤弱之民,僅延兩閑之生氣也無幾。而王潮約軍于閩海,秋毫無犯;王建從綦毋諫之說,養(yǎng)士愛民于西蜀;張全義招懷流散于東都,躬勸農桑;楊行密定揚州,輦米賑饑;成汭撫集凋殘于荊南,通商勸農。此數(shù)子者,君子酌天地之心,順民物之欲,予之焉可矣。存其美,略其慝,不得以拘致主帥之罪罪王潮,不得以黨賊之罪罪全義,不得以僭號之罪罪王建,不得以爭奪之罪罪行密,不得以逐帥自立之罪罪成汭。而其忘唐之尚有天子,莫之恤而擅地自專者,概可勿論也。非王潮不能全閩海之一隅,非王建不能保兩川于已亂,非全義不能救孫儒刃下之余民,非行密不能甦高駢虐用之孑黎。且其各守一方而不妄覬中原,以糜爛其民,與暴人爭衰王。以視朱溫、李克用之竭民肝腦、以自為君而建社稷,仁不仁之相去,豈不遠哉? [76]
(五)吳任臣說:
先主負驍雄之姿,奮不世出之略,智驅田、陳,力并楊、顧,北問罪于岐、隴,南御侮于長和,功綦茂矣。而釁起蕭墻,戮及嗣子,何遇之酷也!卒之艷妻方處,母愛子抱,舍長立少,不再傳而失國,豈所稱貽厥孫謀,以燕翼子者乎?嗚呼!廢立之際,顧不重與? [77]
周氏,王建稱帝后立為皇后,死后謚號順德,與王建合葬于永陵,但不同墳塋,有無頭石像出土。 [78]
張氏,生王元膺,后晉封貴妃。 [79]
徐氏,生王宗衍,被封為賢妃。王宗衍繼位后,被尊為順圣皇太后。 [80]
徐氏,徐賢妃之妹,封淑妃,又稱花蕊夫人。 [81]王宗衍繼位后,尊為翊圣皇太妃。 [82]
蕭氏,封夫人,后被王建賜給王丞弇(李彥)。 [83]
周氏,其子王宗范被王建收為養(yǎng)子。 [84]
馬氏 [85]
宋氏 [85]
陳氏 [85]
喬氏 [85]
褚氏 [85]
1、兒子
據(jù)《十國春秋》記載,王建共有十一個兒子。 [86]
(1)王宗仁,母馬氏,封普王,后改封為衛(wèi)王。 [87][88]
(2)王宗懿(即王元膺),母貴妃張氏,封遂王,后被立為太子,913年因謀反被廢為庶人。 [47][48][54]
(3)王宗輅,母宋氏,封雅王,后改封為豳王。 [87][88]
(4)王宗紀,封褒王,后改封為趙王。 [87][88]
(5)王宗智,母陳妃,封榮王,后改封為韓王。 [87][88]
(6)王宗澤,母褚姬,封興王,后改封為宋王。 [87][88]
(7)王宗鼎,母褚姬,一說母翊圣皇太妃,封彭王,后改封為魯王。 [87][88]
(8)王宗杰,母喬妃,封信王。 [87]
(9)王宗平,母褚姬,封忠王,后改封為薛王。 [88][89]
(10)王宗特,母陳妃,封資王,后改封為莒王。 [88][89]
(11)王宗衍(即王衍),母順圣皇太后(一說其生母為翊圣皇太妃 [75][90-91]),封鄭王,后被立為太子。王建死后,即皇帝位,是為后主。 [54][59][87]
2. 女兒
王建的女兒見諸史冊的只有三人:
(1)普慈公主,嫁李茂貞之侄李繼崇。 [49]
(2)安康公主 [92]
(3)峨眉公主,嫁劉知俊之子劉嗣湮。 [93]
3. 養(yǎng)子
唐末五代時期,節(jié)度使常收心腹將領為養(yǎng)子以鞏固地位,王建的養(yǎng)子相傳有一百二十人,知名的有四十二人。 [94]
(1)王宗佶,本姓甘。 [95]
(2)王宗侃,本名田師侃。 [96]
(3)王宗滌,本名華洪。 [97]
(4)王宗翰,本姓孟,王建的外甥。 [98]
(5)王宗弼,本名魏弘夫。 [96]
(6)王宗黯,本名吉諫。 [99]
(7)王宗弁,本名鹿弁。 [96]
(8)王宗本,本名謝從本。 [100]
(9)王宗阮,本名文武堅。 [100]
(10)王宗播,本名許存。 [101]
(11)王宗儔
(12)王宗謹,本名王釗。 [102]
(13)王宗綰,本名李綰。 [102]
(14)王宗儒,本名楊儒。 [103]
(15)王宗浩
(16)王宗朗,本名全師朗。 [104]
(17)王宗渥,本名鄭渥。 [105]
(18)王宗范,本姓張,王建妾室周氏與前夫之子。 [84]
(19)王宗瑤,本名姜郅。 [96]
(20)王宗訓,本名王茂權。 [102]
(21)王宗勉,本名趙章。 [102]
(22)王宗鍔
(23)王宗夔
(24)王宗裔
(25)王宗矩,本名侯矩。 [106]
(26)王宗祐
(27)王宗汾
(28)王宗信
(29)王宗賀
(30)王宗紹
(31)王宗宏
(32)王宗鐸
(33)王宗魯
(34)王宗昱
(35)王宗勛
(36)王宗晏
(37)王宗汭
(38)王宗偉
(39)王宗憲,本姓許。
(40)王宗儼
(41)王宗威
(42)王宗檢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六·僣偽列傳三》 [107]
《新五代史·卷六十三·前蜀世家第三》 [108]
《十國春秋·卷三十五·前蜀一·高祖本紀上》 [109]
《十國春秋·卷三十六·前蜀二·高祖本紀下》 [63]
《五國故事·卷上·前蜀》 [110]
《蜀梼杌·卷上》 [75]
永陵,俗稱王建墓,位于四川成都市西郊三洞橋,是中國首次科學考古發(fā)掘的古代帝王陵墓,同時也是迄今為止發(fā)掘的歷史年代最早的古代帝王陵墓,其規(guī)模宏大,保存完整,堪稱中國古代建筑史上的一大杰作。1961年,永陵被國務院正式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2]
王建墓曾經被盜,但仍保存有精湛的石刻藝術以及文物。墓封土高15米,直徑80米,周長225米,墓內有14道雙重石券砌成,分前、中、后三室,全長23. 6米,中室放置王建棺槨。 [111]
360docimg_0_
九、參考資料
1. 《五國故事》卷上:偽蜀先主建,許州舞陽人也,世為餅師……
2. 《成都文類》卷十九所載后梁聘書中稱王建為“八兄”。
3. 《新五代史·前蜀世家》:少無賴,以屠牛、盜驢、販私鹽為事,里人謂之“賊王八”。
4. 《十國春秋·前蜀一》:未幾,被罪系許昌獄,吏縱之去,亡匿武當山。遇僧處洪,以相術奇建曰:“子骨法甚貴,盍從軍自求豹變。”建感其言,因隸軍于忠武。
5. 《新五代史·前蜀世家》:后為忠武軍卒,稍遷隊將。
6. 《新五代史·前蜀世家》:黃巢陷長安,僖宗在蜀,忠武軍將鹿晏弘以兵八千屬楊復光討賊,巢敗走,復光以其兵為八都,都將千人,建與晏弘皆為一都頭。
7. 《資治通鑒·唐紀七十》:分忠武八千人為八都,遣牙將鹿晏弘、晉暉、王建、韓建、張造、李師泰、龐從等八人將之。
8. 崔致遠:《桂苑筆耕集》卷五,《奏請叛將鹿晏弘授興元節(jié)度使狀》:三月五日,陳許軍潰散節(jié)級鹿晏弘領兵馬二萬余人,打破金、洋等州,突入興元府坐,節(jié)度使牛勗四日夜領隨從人并家累約二千余人奔投龍州西山谷……鹿晏弘早驅散卒,廣集叛夫,始聆焚劫東都,旋見奔沖西路。
9. 《資治通鑒》卷二百五十六:鹿晏弘之去河中,王建、韓建、張造、晉暉、李師泰各帥其眾與之俱;及據(jù)興元,以建等為巡內刺史,不遣之官。晏弘猜忌,眾心不附,王建、韓建素相親善,晏弘尤忌之,數(shù)引入臥內,待之加厚。二建密相謂曰:"仆射甘言厚意,疑我也,禍將至矣!"田令孜密遣人以厚利誘之,十一月,二建與張造、晉暉、李師泰帥眾數(shù)千逃奔行在。
10. 《新五代史·前蜀世家》:復光死,晏弘率八都西迎僖宗于蜀,所過剽略。行至興元,逐節(jié)度使牛叢,自稱留后。僖宗即以晏弘為節(jié)度使,晏弘以建等八都頭皆領屬州刺史。已而晏弘擁眾東歸,陷陳、許,建與晉暉、韓建、張造、李師泰等各率一都,西奔于蜀。僖宗得之大喜,號“隨駕五都”,以屬十軍觀軍容使田令孜,令孜以建等為養(yǎng)子。
11. 《新五代史·前蜀世家》:僖宗還長安,使建與晉暉等將神策軍宿衛(wèi)。光啟元年,河王重榮與令孜爭鹽池,重榮召晉兵犯京師,僖宗幸鳳翔。二年三月,移幸興元,以建為清道使,負玉璽以從。行至當涂驛,李昌符焚棧道,棧道幾斷,建控僖宗馬,冒煙焰中過,宿坂下,僖宗枕建膝寢,既覺,涕泣,解御衣賜之。
12. 《資治通鑒·唐紀七十二》:田令孜自知不為天下所容,乃薦樞密使楊復恭為左神策中尉、觀軍容使,自除西川監(jiān)軍使,往依陳敬瑄。復恭斥令孜之黨,出王建為利州刺史,晉暉為集州刺史,張造為萬州刺史,李師泰為忠州刺史。
13. 《資治通鑒·唐紀七十二》: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楊守亮忌利州刺史王建驍勇,屢召之。建懼,不往。前龍州司倉周庠說建曰:“唐祚將終,藩鎮(zhèn)互相吞噬,皆無雄才遠略,不能戡濟多難。公勇而有謀,得士卒心,立大功者非公而誰!然葭萌四戰(zhàn)之地,難以久安。閬州地僻人富,楊茂實,陳、田之腹心,不修職貢,若表其罪,興兵討之,可一戰(zhàn)而擒也。”建從之,召募溪洞酋豪,有眾八千,沿嘉陵江而下,襲閬州,逐其刺史楊茂實而據(jù)之,自稱防御使,招納亡命,軍勢益盛,守亮不能制。部將張虔裕說建曰:“公乘天子微弱,專據(jù)方州,若唐室復興,公無種矣。宜遣使奉表天子,杖大義以行師,蔑不濟矣。”部將綦毋諫復說建養(yǎng)士愛民,以觀天下之變,建皆從之。
14. 《新五代史·前蜀世家》:敬瑄患之,以問令孜,令孜曰:“王八吾兒也,以一介召之,可置麾下。”乃使人招建。
15. 《資治通鑒·唐紀七十三》:初,建與東川節(jié)度使顧彥朗俱在神策軍,同討賊。陳敬瑄惡顧彥朗與王建相親,恐其合兵圖己,謀于田令孜,令孜曰:“建,吾子也,不為楊興元所容,故作賊耳。今折簡召之,可致麾下。”乃遣使以書召之。
16. 《新五代史·前蜀世家》:建聞令孜召己,大喜,因至梓州,謂彥朗曰:“十軍阿父召我,我欲至成都見陳公,以求一鎮(zhèn)。”即以其家屬托彥朗,選精兵二千,馳之成都。行至鹿頭關,敬瑄悔召建,使人止之。建大怒,擊破鹿頭關,取漢州。
17. 《舊五代史·王建傳》:行次鹿頭,或謂敬瑄曰:“建,今之劇賊,鴟視狼顧,專謀人國邑,儻其即至,公以何等處之?彼建雄心,終不居人之下,公如以將校遇之,是養(yǎng)虎自貽其患也。”敬瑄懼,乃遣人止建,遽修城守。
18. 《資治通鑒·唐紀七十三》:敬瑄遣使讓之,對曰:“十軍阿父召我來,乃門而拒之,重為顧公所疑,進退無歸矣。”田令孜登樓慰諭之,建與諸將于清遠橋上髡發(fā)羅拜,曰:“今既無歸,且辭阿父作賊矣!”顧彥朗以其弟彥暉為漢州刺史,發(fā)兵助建,急攻成都,三日不克而退,還屯漢州。
19. 《新五代史·前蜀世家》:昭宗遣左諫議大夫李洵為兩川宣諭和協(xié)使,詔彥朗等罷兵。彥朗請以大臣鎮(zhèn)蜀,因為建求旌節(jié)。
20. 《新五代史·前蜀世家》:文德元年六月,以宰相韋昭度為西川節(jié)度使。分邛、蜀、黎、雅為永平軍,拜建節(jié)度使。
21. 《新五代史·前蜀世家》:敬瑄不受代,昭宗即命昭度將彥朗等兵討之。昭宗以建為招討牙內都指揮使。久之,不克。
22. 《資治通鑒·唐紀七十四》:韋昭度將諸道兵十馀萬討陳敬瑄,三年不能克,饋運不繼,朝議欲息兵。三月,乙亥,制復敬瑄官爵,令顧彥朗、王建各帥眾歸鎮(zhèn)。
23. 《新五代史·前蜀世家》:敬瑄不受代,昭宗即命昭度將彥朗等兵討之。昭宗以建為招討牙內都指揮使。久之,不克,建謂昭度曰:“公以數(shù)萬之眾,困兩川之人,而師久無功,奈何?且唐室多故,東方諸鎮(zhèn),兵接都畿,公當歸相天子,靜中原以固根本,此蠻夷之國,不足以留公。”昭度遲疑未決,建遣軍士擒昭度親吏于軍門,臠而食之,建入白曰:“軍士饑,須此為食爾!”昭度大恐,即留符節(jié)與建而東。昭度已去,建即以兵扼劍門,兩川由是阻絕。
24. 《資治通鑒·唐紀七十四》:王建見罷兵制書,曰:“大功垂成,奈何棄之!”謀于周庠,庠勸建請韋公還朝,獨攻成都,克而有之。建表稱:“陳敬瑄、田令孜罪不可赦,愿畢命以圖成功。”昭度無如之何,由是未能東還。建說昭度曰:“今關東藩鎮(zhèn)迭相吞噬,此腹心之疾也,相公宜早歸廟堂,與天子謀之。敬瑄,疥癬耳,當以日月制之,責建,可辦也!”昭度猶豫未決。庚子,建陰令東川將唐友通等擒昭度親吏駱保于行府門,臠食之,云其盜軍糧。昭度大懼,遽稱疾,以印節(jié)授建,牒建知三使留后兼行營招討使,即日東還。建送至新都,跪觴馬前,泣拜而別。昭度甫出劍門,即以兵守之,不復內東軍。
25. 《新五代史·前蜀世家》:山行章屯廣都,建擊敗之,行章走眉州,以州降建。建引兵攻成都,而資、簡、戎、茂、嘉、邛諸州皆殺刺史降建。建攻成都甚急,田令孜登城呼建曰:“老夫與公相厚,何嫌而至此!”建曰:“軍容父子之恩,心何可忘!然兵討不受代者,天子命也。”令孜夜入建軍,以節(jié)度觀察牌印授建。明日,敬瑄開門迎建。后建遷敬瑄于雅州,使人殺之;復以令孜為監(jiān)軍,既而亦殺之。
26. 《資治通鑒》卷二百五十八:辛丑,田令孜登城謂建曰:
27. 《資治通鑒》卷二百五十九:王建屢請殺陳敬瑄、田令孜、朝廷不許。夏,四月,乙亥,建使人告敬瑄謀作亂,殺之新津。又告令孜通鳳翔書,下獄死。
28. 《新五代史·前蜀世家》:大順二年十月,唐以建為檢校司徒、成都尹、劍南西川節(jié)度副大使知節(jié)度事、管內觀察處置云南八國招撫等使。
29. 《新五代史·前蜀世家》:東川顧彥朗卒,其弟彥暉立。唐遣宦者宗道弼賜彥暉東川旌節(jié),綿州刺史常厚執(zhí)道弼以攻梓州,建遣李簡、王宗滌等討厚。自彥朗死,建欲圖并東川而未有以發(fā),及李簡等討厚,戒曰:“兵已破厚,彥暉必出犒師,即與俱來,無煩吾再舉也。”簡等擊厚,敗之鐘陽,厚走還綿州,以唐旌節(jié)還道弼而出之。彥暉已得節(jié),辭疾不出犒軍。
30. 《資治通鑒·唐紀七十五》:二月,甲戌,加西川節(jié)度使王建同平章事。
31. 《新五代史·前蜀世家》:乾寧二年,建遣王宗滌攻之。十二月,宗滌敗彥暉于楸林,斬其將羅璋,遂圍梓州。
32. 《資治通鑒·唐紀七十六》:王建遣簡州刺史王宗瑤等將兵赴難;甲戌,軍于綿州。……王建奏:"東川節(jié)度使顧彥暉不發(fā)兵赴難,而掠奪輜重,遣瀘州刺史馬敬儒斷峽路,請興兵討之。"戊子,華洪大破東川兵于楸林,俘斬數(shù)萬,拔揪林寨。
33. 《新五代史·前蜀世家》:三年五月,昭宗遣宦者袁易簡詔建罷兵,建收兵還成都。黔南節(jié)度使王肇以其地降于建。
34. 《資治通鑒·唐紀七十六》:七月,茂貞進逼京師。……丙申,至華州,以府署為行宮;建視事于龍興寺。茂貞遂入長安,自中和以來所葺宮室、市肆,燔燒俱盡。……楊行密表請上遷都江淮,王建請上幸成都。……癸丑,以王建為鳳翔西面行營招討使。
35. 《資治通鑒·唐紀七十七》:戊午,王建遣邛州刺史華洪、彭州刺史王宗祐將兵五萬攻東川,以戎州刺史王宗謹為鳳翔西面行營先鋒使,敗鳳翔李繼徽等于玄武。庚申,王建以決云都知兵馬使王宗侃為應援開峽都指揮使,將兵八千趨渝州;決勝都知兵馬使王宗阮為開江防送進奉使,將兵七千趨滬州。辛未,宗侃取渝州,降刺史牟崇厚;癸酉,宗阮拔瀘州,斬刺史馬敬儒,峽路始通。
36. 《新五代史·前蜀世家》:五月,建自將攻東川,昭宗遣諫議大夫李洵、判官韋莊宣諭兩川,詔建罷兵。建不奉詔,乃責授建南州刺史,以郯王為鳳翔節(jié)度使,李茂貞代建為西川節(jié)度使。茂貞拒命,乃復建官爵。冬十月,建攻破梓州,彥暉自殺。……建以王宗滌為東川留后,唐即以宗滌為節(jié)度使,于是并有兩川之地。
37. 《十國春秋·前蜀一》:三年春二月庚申,唐詔建私門立戟,加兼中書令。秋七月甲寅,唐命建以西川李度使兼東川、信武軍兩道都指揮制置等使。是歲,賜爵瑯琊王。
38. 《十國春秋·前蜀一》:光化四年春三月,唐改封王為西平王。夏四月丁丑,唐改元天復。
39. 《新五代史·前蜀世家》:天復元年,梁太祖兵誅宦者,宦者韓全誨等劫天子幸鳳翔,梁兵圍之,茂貞閉城拒守經年,力窘,求與梁和。建間遣人聘茂貞,許以出兵為援,勸其堅壁勿和。遣王宗滌將兵五萬,聲言迎駕,以攻興元,執(zhí)其節(jié)度使李繼業(yè),而武定節(jié)度使拓拔思敬遂以其地降于建,于是并有山南西道。
40. 《新五代史·前蜀世家》:是時,荊南成汭死,襄州趙匡凝遣其弟匡明襲據(jù)之,建乘其間,攻下夔、施、忠、萬四州。三年八月,唐封建蜀王。
41. 《資治通鑒:唐紀八十》:庚辰,加西川節(jié)度使西平王王建守司徒,進爵蜀王。
42. 《資治通鑒·唐紀八十一》:西川諸將勸王建乘李茂貞之衰,攻取鳳翔。建以問節(jié)度判官馮涓,涓曰:“兵者兇器,殘民耗財,不可窮也。今梁、晉虎爭,勢不兩立,若并而為一,舉兵向蜀,雖諸葛亮復生,不能敵矣。鳳翔,蜀之藩蔽,不若與之和親,結為婚姻,無事則務農訓兵,保固疆場,有事則覘其機事,觀釁而動,可以萬全。”建曰:“善!茂貞雖庸才,然有強悍之名,遠近畏之,與全忠力爭則不足,自守則有馀,使為吾藩蔽,所利多矣。”乃與茂貞修好。丙子,茂貞遣判官趙锽如西川,為其侄天雄節(jié)度使繼崇求婚,建以女妻之。……冬,十月,丙戌,王建始立行臺于蜀,建東向舞蹈,號慟,稱“自大駕東遷,制命不通,請權立行臺,用李晟、鄭畋故事,承制封拜。”仍以膀帖告諭所部藩鎮(zhèn)州縣。
43. 《新五代史·前蜀世家》:四年,唐遷都洛陽,改元天祐,建與唐隔絕而不知,故仍稱天復。六年,又取歸州,于是并有三峽。
44. 《新五代史·前蜀世家》:七年,梁滅唐,遣使者諭建,建拒而不納。建因馳檄四方,會兵討梁,四方知其非誠實,皆不應。是歲正月,巨人見青城山。六月,鳳凰見萬歲縣,黃龍見嘉陽江,而諸州皆言甘露、白鹿、白雀、龜、龍之瑞。
45. 《資治通鑒·后梁紀一》:蜀王乃謀稱帝,下教諭統(tǒng)內吏民;又遺晉王書云:“請各帝一方,俟朱溫既平,乃訪唐宗室立之,退歸藩服。”晉王復書不許,曰:“誓于此生靡敢失節(jié)。”
46. 《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秋九月己亥,建乃即皇帝位。封其諸子為王,以王宗佶為中書令,韋莊為左散騎常侍判中書門下事,唐襲為樞密使,鄭騫為御史中丞,張格、王鍇皆為翰林學士,周博雅為成都尹。
47. 《資治通鑒·后梁紀一》:蜀王會將佐議稱帝,皆曰:“大王雖忠于唐,唐已亡矣,此所謂‘天與不取’者也。”王用安撫副使、掌書記韋莊之謀,帥吏民哭三日;己亥,即皇帝位,國號大蜀。辛丑,以前東川節(jié)度使兼侍中王宗佶為中書令,韋莊為左散騎常侍、判中書門下事,閬州防御使唐道襲為內樞密使。蜀主長子校書郎宗仁幼以疾廢,立其次子秘書少監(jiān)宗懿為遂王。
48. 《新五代史·前蜀世家》:武成元年正月,祀天南郊,大赦,改元,……六月,以遂王宗懿為皇太子。建加尊號英武睿圣皇帝。二年,頒《永昌歷》。
49. 《資治通鑒·后梁紀二》:蜀主之女普慈公主嫁岐王從子秦州節(jié)度使繼崇,公主遣宦者宋光嗣以絹書遣蜀主,言繼崇驕矜嗜酒,求歸成都,蜀主召公主歸寧。辛亥,公主至成都,蜀主留之,以宋光嗣為閣門南院使。岐王怒,始與蜀絕。
50. 《資治通鑒·后梁紀三》:岐王聚兵臨蜀東鄙,蜀主謂群臣曰:“自茂貞為朱溫所困,吾常振其乏絕,今乃負恩為寇,誰為吾擊之?”兼中書令王宗侃請行,蜀主以宗侃為北路行營都統(tǒng)。司天少監(jiān)趙溫珪諫曰:“茂貞未犯邊,諸將貪功深入,糧道阻遠,恐非國家之利。”蜀主不聽,以兼侍中王宗祐、太子少師王宗賀、山南節(jié)度使唐道襲為三招討使,左金吾大將軍王宗紹為宗祐之副,帥步騎十二萬伐岐。
51. 《新五代史·前蜀世家》:岐王李茂貞自為梁所圍,而山南入于蜀,地狹勢孤,遂與建和,以其子娶建女,因求山南故地。建怒,不與,以王宗侃為北路都統(tǒng),宗佑、宗賀、唐襲為三面招討使以攻岐。戰(zhàn)于青泥,宗侃敗績,退保西縣,為茂貞兵所圍。建自將擊之,岐兵敗,解去,建至興元而還。
52. 《新五代史·前蜀世家》:二年,又加號曰英武睿圣神功文德光孝皇帝。
53. 《資治通鑒·后梁紀三》:辛酉,遣光祿卿盧玭等使于蜀,遺蜀主書,呼之為兄。
54. 《新五代史·前蜀世家》:三年秋七月,皇太子元膺殺太子少保唐襲。元膺,建次子也,初名宗懿,后更名宗坦,建得銅牌子于什仿,有文二十余字,建以為符讖,因取之以名諸子,故又更曰元膺。唐襲,建之嬖也,元膺易之,屢謔于朝,建懼其交惡,乃罷襲樞密使,出為興元節(jié)度使。已而襲罷歸,元膺廷疏其過失,建益不悅。是月七夕,元膺召諸王大臣置酒,而集王宗翰、樞密使潘峭、翰林學士毛文錫不至,元膺怒曰:“集王不來,峭與文錫教之耳!”明日,元膺白建峭及文錫離間語。建怒,將罪之。元膺出而襲入,建以問之,襲曰:“太子謀作亂,欲召諸將、諸王以兵錮之,然后舉事爾!”建疑之,襲請召營兵入衛(wèi)。元膺初不為備,聞襲召兵,以為誅己,乃與伶人安悉香、軍將喻全殊率天武兵自衛(wèi),遣人擒峭及文錫而笞之,幽于其家;召大將徐瑤、常謙率兵出拒襲,與襲戰(zhàn)神武門,襲中流矢,墜馬死。建遣王宗賀以兵討之,元膺兵敗皆潰去,元膺匿躍龍池檻中。明日,出而丐食,蜀人識之,以告,建遣宗翰招諭之,宗翰未至,為衛(wèi)兵所殺。建乃立其幼子鄭王宗衍為太子。
55. 《新五代史·前蜀世家》:五年,起壽昌殿于龍興宮,畫建像于壁;又起扶天閣,畫諸功臣像。通正元年,改明年元曰天漢,國號漢。
56. 《資治通鑒》卷二百六十九:十二月,戊申,蜀大赦,改明年元曰天漢,國號大漢。
57. 《蜀梼杌·卷上》:十一月,祀昊天上帝于圜丘。大風拔木,幕幄皆裂。改元光天,依舊稱大蜀國。
58. 《資治通鑒》卷二百六十九:春,正月,乙亥朔,蜀大赦,復國號曰蜀。
59. 《新五代史·前蜀世家》:天漢元年,改明年元曰光天,復國號蜀。光天元年六月,建卒,年七十二。太子立,去“宗”名衍。
60. 《資治通鑒·后梁紀五》:冬,十一月,壬申,蜀葬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于永陵,廟號高祖。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