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6年8月9日,玄武門之變過了2個月,李淵將皇位讓給了李世民,自己則退休去當了太上皇,但剛登基的李世民面臨的卻是一個險象環(huán)生的局面。一方面原太子李建成的政治勢力還大量存在。另一方面比李建成殘余勢力威脅更大的突厥人已殺向了長安。這是突厥人的第八次南下?lián)尳佟?/p>
突厥人南下的原因
一是李淵在太原起兵的時候就曾向突厥稱臣,并向當時的始畢可汗承諾,他打下江山后,所得的財物美女都會進獻給突厥,由此獲得了突厥的支持。后來突厥一再南下,一方面是給李淵壯聲勢,另一方面也是找李淵索要財寶美女,突厥一次要的比一次多,到后來就成了個無底洞,每次唐朝給突厥進貢,都是割肉般地疼痛,再到后來也就忍無可忍了。
對于突厥人來說,他們南下就是為了搶劫
二是突厥人的南下,其實也是戰(zhàn)略上的考慮,突厥人認為只有一個四分五裂的中原才最符合突厥的利益,中原地區(qū)不統(tǒng)一,便不會形成對突厥有威脅的勢力,便能保證突厥在東亞的霸主地位。在隋末天下大亂之時,各地割據(jù)的群雄,如王世充、竇建德、梁師都、劉武周等都先后向突厥稱臣納貢,以換取其支持,李淵也只是當時眾多向突厥稱臣勢力中的一個而已。
突厥人與之前的匈奴人一樣,對中原地區(qū)的土地沒多大興趣,他們最感興趣的就是搶劫中原的財富供他們享受,掠奪中原的人口供他們奴役,于是幾代突厥可汗都執(zhí)行著這樣的一個戰(zhàn)略:維持中原地區(qū)四分五裂的狀態(tài),只有在這樣的格局中,才能實現(xiàn)兵不血刃就實現(xiàn)其利益的最大化,所以他們也支持向他們稱臣的所有力量。
“渭水之盟”
但李淵建立的唐朝卻打破了中原四分五裂的格局,這種格局令突厥可汗十分不安,所以連續(xù)八次南下,除了索要錢財,也是為了打擊李淵的勢力,或者就干脆直接支持反對李淵的勢力,阻止李淵做大做強。為了阻止唐朝重新完成統(tǒng)一,突厥人甚至還掠走了隋煬帝的妻子蕭皇后,并立楊廣的孫子楊政道為隋王,這就有非常深遠的政治用心了。
唐高祖武德七年也就是公元624年的6、7月份,正當李世民與李建成、李元吉的斗爭趨于白熱化之際,突厥人大舉南下,甚至一度逼得李淵打算放棄長安。在這種危急的情況下,李世民主動向突利可汗示好,許給了突利大量的好處,包括出嫁皇室公主和親,還與其結(jié)拜兄弟,又挑撥了頡利與突利的關(guān)系,才令突厥最終退兵。
然而事情才過去兩個月,從9月份開始到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的上半年,突厥騎兵又一次卷土重來,聯(lián)合吐谷渾、黨項等部,分多路大舉南下,一時間山西、河北、陜西、甘肅、青海、四川等地紛紛陷入了戰(zhàn)亂和動蕩之中。直到玄武門之變前夕,幸虧大唐戰(zhàn)神李靖在甘肅天水和靈州一帶成功牽制了突厥主力,才給了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之變和登上皇位贏得了一點點時間。
頡利可汗與突利可汗的主力則一路風(fēng)馳電掣,直搗唐帝國的都城長安。李世民急命尉遲敬德渡過渭水阻截突厥大軍,并在涇陽一帶與突厥軍激戰(zhàn),雖有小勝,但仍不能阻止突厥主力南下,頡利可汗與突利可汗會兵于長安城北的渭水橋邊。
突厥人的意思很明顯,我們就是大軍壓境,找你李世民要錢的來了,你給還是不給?此時長安城內(nèi)能夠作戰(zhàn)的僅有幾萬人,而各地援軍什么時候能到還是個未知數(shù)。對此李世民一邊組織防守,在城頭上插滿了旌旗,制造守城部隊眾多的假象,一邊征求李靖的意見。李靖認為當下只有兩個辦法,一是“請傾府庫賂以求和”,請求李世民拿出國庫中所有的錢財送給突厥求和;二是由自己帶兵從靈州出發(fā)南下,截斷突厥歸路,以防求和不成。
李世民接受了李靖的建議,他來到長安城西,與頡利可汗斬白馬盟誓,突厥隨后退兵。這就是李世民簽下的“渭水之盟”,甚至可以說是“渭水之恥”,雖然事情最后還是過去了,但這件事對李世民確實刺激很大。
畢竟是把整個國庫的財寶全搬出來給了突厥,畢竟幾乎是帶著請求的口氣才最終換得了突厥的退兵。就算這次突厥退了兵,什么時候還會再來呢?這根本就不好說,以后要是再來呢?難道還要再讓突厥給洗劫一次?突厥前后已經(jīng)搞了八次了,什么時候才能是個頭?所以要想結(jié)束這一切,除了徹底擊敗突厥,也別無他法。
臥薪嘗膽
“渭水之恥”后,李世民就發(fā)了狠心,在自己的皇宮里練起了兵,他親自訓(xùn)練將士們騎射武功,甚至親自操刀上陣去手把手地教習(xí)。在隨后的幾年里,他堅持帶隊訓(xùn)練、比試武功、獎勵和選拔將士,訓(xùn)練出了一支精銳部隊。
除了練兵,最重要的就莫過于治國了。治國就要先確立大政方針,有人認為當效仿秦皇漢武力行霸道;有人認為當擴張軍力,威儀四方;而魏征則認為,當以靜制動,與民休息以恢復(fù)國力。
李世民力排眾議,采納了魏征的意見,并打出了“以誠信御天下”和“為政莫若至公”兩面大旗,就此中國迎來了貞觀之治的漫天霞光曙色。
李世民敢于聽取不同意見,敢于聽真話,不聽假話、空話和大話,虛心求教,一時間大唐官場風(fēng)氣煥然一新,正直的君子站滿了整個朝堂,小人也沒了立足之地。
如此多的賢才聚集在了李世民的時代,他們出將入相,盡其所能,于是李世民的時代也就成為了中國史上賢臣良將最多的時代。有了如此多的賢臣良將為國家拼死效力,國家豈能不強大起來?
在李世民的領(lǐng)導(dǎo)下,大唐呈現(xiàn)出了朝野上下群賢畢至,同心協(xié)力治理和建設(shè)國家的氣象,這種健康明朗的政治氣氛,使這個戰(zhàn)爭創(chuàng)傷清晰可見的國家,充滿了朝氣和蓬勃向上的力量,到了貞觀四年,國家大治,“中國既安,遠人自服”。
反觀突厥
自從渭水之盟后,頡利可汗就有了入主中原的打算,他開始重用一位名叫趙德言的人,讓他幫助自己改革法令,頡利可汗想效仿北魏道武帝和孝文帝,為入主中原做準備。
突厥原先是個淳樸的民族,法令雖然簡單卻非常有效。而趙德言上臺后,制定了各種繁瑣苛刻的法令,搞得突厥人手足無措,甚至頡利還重用了一批善于做生意的栗特人,逐漸與本族人疏遠了起來,導(dǎo)致內(nèi)部出現(xiàn)了動蕩與不安。
突厥人最大的財富就是他們的牛羊,在貞觀最初的幾年里,突厥人也遭遇了嚴重暴雪,大雪深達數(shù)尺,牛羊因為吃不到草而大量死亡。在這樣的情況下,頡利對本族人民強行攤派,橫征暴斂,不少歸附突厥的部族也因此離心離德,甚至反抗了起來。
首先反抗的是薛延陀和回紇,他們即遭遇了天災(zāi),又遭遇了頡利苛政的人禍,忍無可忍之下也不得不揭竿而起。李世民知道此事后,便派遣使者聯(lián)系了薛延陀首領(lǐng)夷男,夷男聞訊大喜,立馬表示愿意臣服大唐。唐朝與薛延陀結(jié)盟,對突厥形成了南北夾擊之勢。
團結(jié)一切可以團結(jié)的力量,是李世民這一時期的外政方針,除了薛延陀,李世民還與西突厥取得了聯(lián)系,并與其結(jié)親,由此在突厥的西部找到了打擊頡利的強盟。而在突厥的東部,李世民則長期實行了拉攏突利的策略。由于頡利的橫征暴斂,突厥東部的奚、契丹等數(shù)十個歸附突厥的部族發(fā)生了反叛,頡利派突利前去征討,結(jié)果大敗而歸,頡利為此勃然大怒,將突利捆起來鞭打了十幾天。由此突利懷恨在心,想到了先前與自己結(jié)拜兄弟的唐皇李世民,私下里便與唐朝結(jié)成了同盟。至此,在突厥的北、東、南面都有了唐朝的強盟,在征討突厥之前,突厥就已經(jīng)危機四伏了。
征討突厥
貞觀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在經(jīng)過了三年的休養(yǎng)生息后,唐朝擁有了征討突厥的實力。這一天,李世民出動了五路大軍共計十萬兵馬進擊突厥:
貞觀四年正月,李靖親率三千精騎,從馬邑出發(fā),突然殺到了惡陽嶺,此舉大大出乎了頡利的預(yù)料,頡利認為李靖不可能如此孤軍深入,被嚇得一日數(shù)驚。李靖則在充分掌握了對方動向的情況下,一面不斷地策反頡利的部下,一面不停地攻城拔寨,連夜突襲了頡利所在的大利城。
頡利帶著少數(shù)部眾逃離了戰(zhàn)場,又遇到李績大軍的追擊,只能退守陰山一線的鐵山再慢慢收攏兵馬。這個時候的頡利已失去斗志,不得不譴使長安,表示愿率舉國歸附。李世民得報大喜,隨派鴻臚卿唐儉前往頡利可汗處安撫,又令李靖率軍前往迎接可汗。
李靖和李績在白道會師后認為,現(xiàn)在頡利雖然連吃敗仗,但實力猶存,如果讓他越過大漠,再聚集部眾就有卷土重來的可能。而此時皇帝的使者正在頡利那里安撫,頡利必然放松警惕,不如乘此機會發(fā)動突襲,必能擒獲頡利,一舉蕩平突厥。于是李靖立馬帶隊直撲頡利大營,李績則帶兵前往截斷頡利退路。
二月初八,李靖率軍來到陰山腳下,一見到頡利的大營就發(fā)動了突襲,一仗下來頡利的部眾被一鍋端,就連頡利本人也成了唐軍的俘虜,被押送到了長安,至此突厥之患被李世民徹底掃除。
頡利被押送到長安后,李世民赦免了他的罪過,并把他養(yǎng)了起來,雖然日子過得安逸,但頡利也沒了往日的生趣,三年后便在長安郁郁寡歡而逝。
天可汗
突厥被唐軍攻滅的消息很快就傳遍了大江南北,唐朝周邊眾多的部族與邦國也紛紛譴使向唐朝表示臣服。很快,各國君長們來到皇宮門前請愿,他們上書李世民愿尊他為“天可汗”,意思就是做他們所有人的大汗,對此李世民欣然接受。此后,凡是唐朝皇帝發(fā)給各國君長們的信件,皆稱“天可汗”。
結(jié)語:
“渭水之盟”是李世民登基以來最大的危機,也是李世民一生中最大的恥辱。但是在遭遇了這場危機后,李世民能臥薪嘗膽奮發(fā)圖強,在短短三年內(nèi)就將唐朝建成了一個國力強盛的國家。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若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作者刪除!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