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吉姆·保羅(Jim Paul)從事期貨交易生涯長達25年,先后擔任過自營交易員、市場交易員及研究部主管。他從肯塔基州北部的小鎮(zhèn)迅速竄起,年紀輕輕就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擔任董事、摩根士丹利國際能源部第一副總裁等要職,他將自己的成功歸因于自身的聰明過人。(令人遺憾的是,保羅在2001年的911事件中不幸遇難。)
他從臟兮兮的鄉(xiāng)下小孩變成百萬富豪交易員,直到他的一次虧損,150萬美元利潤全部吐回,并還欠了一屁股債后轟然倒下,才領悟到之前的所向披靡,只是碰巧和運氣。
保羅從虧損中學到的教訓就是,與其研究賺錢,應該研究賠錢和失敗,知道怎樣才不會賠錢比較重要。賺錢的方法盡管是人人各有一套,虧錢的方式卻是寥寥可數(shù)。
吉姆·保羅坦誠且毫不保留地分享自身經(jīng)驗,試圖告訴讀者只要認清人類心理偏誤與建立簡單的投資規(guī)則,即可辨識、確認并避開一些埋藏在交易之路上的陷阱,從而避免導致災難性的虧損。
在市場上賠錢的原因有兩個,二者必居其一:一、分析有錯誤;二、操作上犯錯。
正如許多專家所言,并沒有哪個分析方法確定必然賺錢。因此,要從諸多分析方法中找到“最好”的那一個,只是徒然浪費時間而已。因此,不管我們采用什么分析方法,應該仔細研究的是要怎么去操作應用,或者說是找出操作失敗的原因。
盡管我們做出正確的分析、準確的預測,而且也得到可以獲利的建議,很多人照樣是虧錢收場。盡管你關注的交易高手有很好的盈利紀錄,為什么你明明照著做卻也無法得到那么好的交易結(jié)果呢?這是因為其中有某些心理因素,讓你沒辦法依照建議來應用那些分析。
那些心理因素,可以歸類為二:一、病理上的心理障礙和疾病,需要專業(yè)醫(yī)師的幫助;二、人人都有的心理扭曲,盡管大家基本上都是心理健全。現(xiàn)在我們感興趣的是后者。
投資格言可信嗎?
對于那種因心理因素造成的虧損,有許多警句格言似乎可供參考,不過它們往往太過模糊,難以實際應用。但很多人隨口引用這些話,就好像其中真的包含什么不證自明的真理。
大家不加思索地一再引用之后,所謂的名言警句,也像是陳腔濫調(diào)一樣。而且,說起來容易,實際上要應用卻很困難。重復引用這些格言是沒有用的,嘴巴上說說并不會讓其中蘊涵的信念或原理發(fā)揮效果。
比方說:“不要討論倉位, 因為專家不會這么做?!?/strong>你就算照著做,也不會因此就成為一位專家。你必須先了解其中蘊涵的法則,才能受益于那些格言警句。
專家不討論自己的倉位,是因為他們都知道一開始是在什么狀況下才會討論倉位,也知道這么做會造成什么危險。格言警句都是以簡潔的形式表達出某些基本原則或行為準則,要記住、重復這些老生常談很容易,但難的是真正把握住其中精髓。
例如,在交易場上經(jīng)常引用的格言:“盡早砍掉虧損?!?/strong>聽起來很棒啊,但到底是什么意思?只要出現(xiàn)虧損,就該把交易倉位處理掉嗎?
所謂“虧損”的構(gòu)成條件是什么?虧損又該如何定義?任何投資或交易倉位,在某些時候都可能出現(xiàn)虧損,你怎么知道這是個必須盡快平倉掉的“虧損”,因為價位不會再回來,倉位不可能賺錢?
或者,我們也聽說:“不要跟隨群眾,要逆向而行。”那么,群眾在市場上到底持有什么倉位,你又怎么知道呢?
所謂的“大眾意見”,又要以誰為準?要怎么判斷大眾的動向,是看成交量或未平倉量,還是賣權(quán)/買權(quán)比?賣權(quán)相對買權(quán)溢價?消費者信心?拋空數(shù)量?或者那些財經(jīng)門戶網(wǎng)站的多空指數(shù)和意見調(diào)查?況且,跟大家唱反調(diào)也未必見效,有時候“跟群眾對作”,只會讓你慘遭淘汰出局。
還有一句也是歷史悠久的金句:“不要因為希望或恐懼而做交易,也不要做出情緒性的決策?!?/strong>這話聽起來很簡單, 但有時候?qū)κ袌鰠⑴c者而言,情緒反應(特別是希望和恐懼)會帶來許多矛盾狀況。
造成虧損的心理因素
我們不是要教各位怎么面對自己的恐懼,或怎么“感知你的情緒和感受”。各位在參與市場和內(nèi)在心理需求之間是否有所落差,我們也不會試著幫助調(diào)解。我不會提供一系列測試給各位,讓你明白自身的心理狀況或內(nèi)在沖突。我也不會提供什么測試,讓你決定自己是否應該進市場做買賣。
我不是個心理學家,我也不打算假裝自己是。但我不必是個心理學家也知道,在一開始做交易時,要是讓“自我意識”過度涉入,把市場跟個人混為一談,那么這些心理因素很可能就會造成虧損。探究造成原因,是預防的第一步。如果我們知道市場倉位是如何主觀化(也就是自我意識滲透其中),我們就能想辦法防止,也能預防心理因素造成的虧損。
我們有些想法聽起來也許模棱兩可,這些混亂語義要為思考上的困惑負起大部分責任,而這些困惑最后將導致心理因素的虧損。要厘清那樣的混亂,就是用詞、用語必須清晰、精確?,F(xiàn)在,我們就先給“心理”下個定義,看看我們在討論市場時,該如何應用這個詞匯。
根據(jù)《美國傳統(tǒng)英語字典》(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Psychology”意指:心理過程的研究;行為特征;個人或群體的情感狀況。因為我們感興趣的是因心理因素而造成的損失,我們會從不同類型的虧損角度,探討這三項定義。
1. 心理過程
市場倉位,尤其是在虧損時,滲入自我意識的過程;揭示外部的客觀虧損,及心理因素所造成的主觀虧損之差異;接著,檢視個人心理因素導致內(nèi)在虧損的過程: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到最后只能接受的心理過程。大多數(shù)人會把虧損與“錯誤”等而視之,因而使得原本客觀的外部虧損被個人意識所內(nèi)化。然后,他們開始體驗到“內(nèi)在虧損五階段”(Five Stages of Internal Loss),而在這些階段中,虧損也逐漸擴大。最后,我們要區(qū)分個別事件(如比賽)和連續(xù)過程(如市場)的虧損,唯有后者才會出現(xiàn)五階段演化。
2. 行為特征
五種市場參與者的類型:投資者、交易員、投機客、賭博者和十足的賭徒。這五種類型的差別不在于他們從事的活動, 而是根據(jù)行為特征的表現(xiàn)。換句話說,同樣都是買股票,但有的是投資,有的卻不是,就好比玩牌不一定就是在賭博。從行為特征和持續(xù)進行風險活動來看,市場虧損大都源自賭博者和賭徒。
3. 個人或群體情緒
情緒就是情緒,既不好也不壞。情緒本身是無法避免的,但情緒化可以、也應該避免。情緒化是根據(jù)情感起伏來做決策,而最容易做出情緒化決策的,就是群眾。從行動中可看出群眾即是情緒的縮影,但我們不是要從常見的民意對立或市場失控的角度來看,而是針對群體影響單獨個體的過程。個人在群體中,并非只是數(shù)量上的意義,而是會展現(xiàn)出各種相應的行為。我們也會檢視個人受群眾心理影響的兩種模式。
聯(lián)系客服